想靠饑餓來控制血糖? 未免也太小看糖尿病了

2020/01/0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根據台灣流行病學調查,臺灣每年新發生的糖尿病個案數約 16 萬人,其中絕大多數是第 2 型糖尿病。目前臺灣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0.1% (男性10.9%、女性9.4%),換算實際人數大約220萬人。糖尿病與其併發症仍然佔居台灣十大死因第五名,儼然成為現在及未來基層醫療照護的重要議題。
  常聽到患者在診間提到「是不是只要不吃甜的/澱粉,我的血糖就會降下來」,只能苦笑糖尿病在台灣仍如此盛行也絕非沒有道理。甚至有些患者已餓到昏天暗地,為的就是希望能夠靠自己的力量「治好」糖尿病,最後血糖仍無動於衷卻賠上了自己的生活品質。其實,在治療糖尿病的過程中,醫護人員的角色是「信賴」與「陪伴」。要與患者建立互信的醫病溝通模式並且陪伴病友好好走過治療的階段,這個過程可能會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
其實,在治療糖尿病的過程中,醫護人員的角色是「信賴」與「陪伴」。

糖尿病致病模式

  我們一般所熟知的糖尿病,過去的觀念絕大多數都與下列兩者相關
  1. 胰島素不足 (beta cell已無法分泌足夠胰島素)
  2. 胰島素抗性 (肝臟/肌肉細胞對胰島素敏感不足)
所以患者們擔心,當醫師開始建議使用「胰島素」時是否就代表糖尿病已經進入「末期」的階段。其實,個人認為糖尿病沒有所謂的「末期」,用上胰島素也不代表患者真的狀況不好」,只是在疾病的不同階段使用上不同的治療方針罷了!
Pharmacologically Treating the Brain in Diabetes: Clinical FAQs AnsweredAuthors:
Yehuda Handelsman, MD
Faculty and Disclosures

血糖控制八重奏

一部好的交響曲一定要有不同的音部彼此配合交錯才能演奏出動人心弦的樂曲,而血糖也絕非只有單純胰島素就能夠影響身體複雜的代謝系統。
八重奏理論包括下列因素:
  1. 胰島素分泌不足
  2. 腸泌素效果降低
  3. 脂解作用增加
  4. 腎臟葡萄糖回收增加
  5. 肌肉細胞葡萄糖吸收減少
  6. 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失能
  7. 肝醣醣質新生增加
  8. 昇糖素分泌增加
上述的致病機轉並非全部都會出現在糖尿病的病友身上,但根據每個人的特性不同,所設計出來的治療方式也會不一樣。但是單靠減少攝取糖份/或是澱粉,可能只能短暫的減少醣類從腸胃道吸收。而藥物則是針對不同的患者來去調整,雖然理論上看似簡單,但實際操作上則需要足夠的臨床經驗。
我們不希望病友們因為糖尿病的關係而犧牲了過多的生活品質,也期望能夠將未來的併發症降到最低,這才是來到醫院控制血糖最重要的目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巨塔中的熊寶
巨塔中的熊寶
亞大附醫家庭醫學/預防醫學/實證醫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