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明日之星? 控糖順便減重真的有可能嗎?

糖尿病的明日之星? 控糖順便減重真的有可能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控制血糖的過程當中,我們非常強調體重控制的重要性。合理的熱量制與醣類攝取限制的確能夠讓患者的血糖值更加穩定,同時減少其他代謝症候群併發症。但如果患者對於飲食控制並不清楚或沒把握,或許某些血糖藥物也有幫忙減重的效果。

  最常被提及的分別是GLP-1 RA和SGLT2i這兩類藥物,在大型心血管試驗當中被提及具有減少未來心血管疾病風險和腎臟保護的效果,因此也獲得臨床醫師的青睞應用在臨床治療上。雖然昂貴的藥價讓許多醫師不敢使用在第一線糖尿病治療藥物,但因為控制血糖效果佳同時具有減重功能,在高風險族群能夠看到不錯的效果。

  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當患者進行飲食控制減重的同時,減少的體重不僅僅含有脂肪組織同時也包含瘦體肌肉組織,所佔比例約25%-33%。肌肉比例的減少對糖尿病患者並非好事,除了血糖控制能力受到影響,也可能因為肌肉力減少而出現衰弱的現象。因此,藥物所造成的體重減少及身體組成比例變化是臨床醫師在意的重點。

Liraglutie (減肥界的明日之星)

  LEAD (Liraglutie Effect and Action in Diabetes)算是這隻藥物資料最完全的臨床試驗。從中可以發現隨著藥物劑量增加(0.6mg,1.2mg,1.8mg),減重比例與藥物劑量呈現正相關性 (0.9, 2.0, 3.2 Kg)。不過,瘦體組織(總體重-脂肪重)減少的比例也隨之增加 (33%, 40%,47%)。換言之,雖然減輕的重量增加的,但必須擔心肌肉組織是否跟著減少! LEAD 3 study中觀察到,如果使用Liraglutide 1.8mg維持52周後,能夠減少2.3Kg,但是瘦體組織消退比例卻高達65.2%。

  大部分的研究多半支持這樣的結論,當體重減輕越多時,其中的瘦體組織比例隨之增加(30-47%)。但卻有兩篇研究結論和此結果有些差距,這些研究多半收錄肥胖糖尿病患者或合併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使用Liraglutide後瘦體組織減少比例遠小於上述結論。(16%, 4%)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在特殊族群中(如肥胖、內臟脂肪層較厚、脂肪肝、胰島素阻抗)脂肪組織減少的比例會明顯多於瘦體組織,但絕對不代表消失的體重都來自於脂肪。

Dapagliflozin

  目前看起來Dapagliflozin所造成的體重減輕約2.1Kg/12Wks - 4.5Kg/104Wks,其中瘦體組織減少比例為23.8%-28.9%。然而,研究結果卻不一致,也有結論發現減重的效果絕大多數來自於瘦體組織的減少(94%)。相反的,也有研究發現在使用Dapagliflozin的過程當中,整體體重減少3.8Kg但瘦體組織反而增加1.2Kg。這部分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評估受試者的身體組成變化。

Empagliflozin

  手邊統計的研究資料並不多,在使用Empagliflozin 104周後受試者約減重2.8公斤,FFM(Free Fat Mass)減少約32.1%,結果似乎和Dapagliflozin差不多。但如果使用在多囊性卵巢的女性身上,FFM減少的幅度就會大於脂肪組織。

結論

  市面上有很多非法減肥的廣告打著無痛減肥的方式來吸引客戶,但在使用之前真的要了解手邊用的減肥藥到底是那些成分。上述的血糖用藥在台灣依舊只能使用在糖尿病患者身上,而體重控制只是控糖其中一環。除了藥物控制,飲食的改變及運動的養成才能保持患者足夠的肌肉質量,減少未來衰弱及肌少症的風險。

avatar-img
巨塔中的熊寶的沙龍
4會員
16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代謝症候群是以「中心性肥胖」作為核心概念引發的代謝性疾病,代謝症候群與癌症之間的關聯性已被慢慢證實,其中男女性容易受影響的癌症種類不盡相同。究竟「肥胖」到底致不致命? 就讓研究文獻好好分析吧!
  「流感」絕對不是比較嚴重的感冒而已,可怕的是它的高傳染力和併發重症的可能性!         在我們的注意力被「武漢肺炎」所吸引的同時,歲末年終卻是流感盛行率最高的時刻。
  某天一名糖尿轉診病患者連同他的太太走進我的診間,才剛坐下太太就在我面前開始臭罵老公。原因是老公的清晨空腹血糖一直都居高不下,太太一直懷疑老公是不是半夜都偷爬起來吃宵夜。究竟老公有沒有偷吃還是另有隱情呢?
  糖尿病患者常聊到自己幾年前就知道血糖高,但醫生說『還不到糖尿病的程度』所以選擇再觀察。在發現身體不適的時候,血糖可能已經飆到三四百。究竟,血糖高到底該不該重視?這是不治之症還是尚有機會呢?
        根據台灣流行病學調查,臺灣每年新發生的糖尿病個案數約 16 萬人。目前臺灣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0.1% (男性10.9%、女性9.4%),換算實際人數大約220萬人。糖尿病與其併發症仍然佔居台灣十大死因第五名,儼然成為現在及未來基層醫療照護的
  時至今日在門診談到戒菸時,還是會遇到少數病患強力地反彈與排斥,彷彿戒菸議題如同醫療話術般,只是醫師吸引患者持續就醫的把戲。難道,戒菸真的有那麼痛苦嗎?
代謝症候群是以「中心性肥胖」作為核心概念引發的代謝性疾病,代謝症候群與癌症之間的關聯性已被慢慢證實,其中男女性容易受影響的癌症種類不盡相同。究竟「肥胖」到底致不致命? 就讓研究文獻好好分析吧!
  「流感」絕對不是比較嚴重的感冒而已,可怕的是它的高傳染力和併發重症的可能性!         在我們的注意力被「武漢肺炎」所吸引的同時,歲末年終卻是流感盛行率最高的時刻。
  某天一名糖尿轉診病患者連同他的太太走進我的診間,才剛坐下太太就在我面前開始臭罵老公。原因是老公的清晨空腹血糖一直都居高不下,太太一直懷疑老公是不是半夜都偷爬起來吃宵夜。究竟老公有沒有偷吃還是另有隱情呢?
  糖尿病患者常聊到自己幾年前就知道血糖高,但醫生說『還不到糖尿病的程度』所以選擇再觀察。在發現身體不適的時候,血糖可能已經飆到三四百。究竟,血糖高到底該不該重視?這是不治之症還是尚有機會呢?
        根據台灣流行病學調查,臺灣每年新發生的糖尿病個案數約 16 萬人。目前臺灣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0.1% (男性10.9%、女性9.4%),換算實際人數大約220萬人。糖尿病與其併發症仍然佔居台灣十大死因第五名,儼然成為現在及未來基層醫療照護的
  時至今日在門診談到戒菸時,還是會遇到少數病患強力地反彈與排斥,彷彿戒菸議題如同醫療話術般,只是醫師吸引患者持續就醫的把戲。難道,戒菸真的有那麼痛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