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賴妍禎
募資計畫緣起-美國自由女神塔座
大家到紐約時一定會和自由女神像拍照留念,但你知道自由女神像為群眾募資始祖嗎?當年法國贈送自由女神像給美國時,並未贈送自由女神像的底座,然而當年美國因為國會內部政治問題,預算案經常卡關,此時《紐約世界報》出版商普立茲在報紙上發起了募資計畫,強調只要捐款,不論是一美元或是一億美元,都能將捐款人名字刻在基座上,立即引發軒然大波,在極短的時間內,美國人成功募到10萬美元。募資平台隨著科技的演進,由真實世界(如報紙、左鄰右舍)往虛擬網路空間發展。
募資平台的特性-無償、回饋、預購
「無償模式」出資者通常因認同計畫的「理念」而參與募資;「回饋機制」指募資發起方會贈予紀念品給支持者,像是反核遊行提供的貼紙、T恤,商品的紀念意義大過商品價格;「預購模式」在設計品中最常見,支持者以優惠價格預購商品,此種模式既吸引粉絲,也能先試試市場水溫。在國際間,最知名的群眾募資平台元老是 Kickstarter和Indiegogo,亞洲則有日本的Campfire、readyfor 和中國的點名時間、眾籌網、追夢網,台灣有flyingV、嘖嘖、群募貝果等平台。
募資平台存在的意義-給予夢想一個發芽的舞台
最早的募資平台起源於美國kickstarter公司,這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募資平台。美國青少年 (Zack Danger Brown )想在kickstarter上募資10美元做一份馬鈴薯沙拉,最後籌得五萬元資金。在募資平台中,我們不只是夢想的實踐者,更是他人實現夢想見證者。
創業者將自己的理念化為文字、影片,將自己的想法呈現在出資者眼前,讓出資者有更真實的感受。因此只要你有想法,願意實踐,每個人都有實現夢想的可能。
台灣募資平台目前的發展現況
近年來,募資平台的知名度有逐漸提升的趨勢,也成了一種創業的方式,然而負評也隨之而來,像是質疑募資平台的功能及發展現況,有些人認為目前集資狀況較前幾年冷清,也有人提出累積金額似乎較去年同期來得較少。
由於民眾關注的議題方向較過去不同,募資平台也從過去實體實踐,到現在的未來發展。像是之前某平台提出的「未來空氣汙染指數監控」、「屬於每個人的性別書」計畫等等,皆為對未來的投資計畫。募資平台轉型,讓投資人除了讓現在生活有更好的可能性之外,對未來有更多的想像。
此外,外界認為的衰退感,是因為募資平台從天才寡少的新鮮期過渡到人輩出的成熟期。雖然募資平台的群眾印象增加了,但外界印象並沒有跟著等比例放大,仍然停留在2010年太白粉路跑、八輪滑板遨遊世界等專案。前期給人的印象過度深刻,以至於最近多件專案募資金額雖為初期專案的數倍,如翻轉書包,卻未能成為募資平台代表作。不過我們可以得知,目前募資平台以從只有菁英階層有機會道現在的人人都有成名十五分鐘的機會了。
最近爭議-募資金錢可能有去無回:
群眾募資平台中,經營者看似握有掌控權,不需受限於廣告公司的壓力,發展自身創意,然而事實上,因為商品尚未開發,消費者看到的往往是理想的成品,是否能實現仍是一個未知數。此外,募資平台並無參與任何履行回饋的擔保機制,全憑募資者與捐款者間雙方的信任。說穿了,消費者不過是購買一份「未完成」的理想。然而,消費者面對此種不確定性較高的投資,並沒有任何關於募資平台的相關處罰條例。
未來展望-本土化及獨立募資計畫興起
以台灣目前募資平台的走向而言,可分成「本土意識」及 「獨立集資」。走向本土意識的案例,如台灣原創「金萱字體」,創下史上最高的字體募資金額,這不只代表台灣民眾對於募資計畫參與性提高,更代表本土認同度的提升。群眾募資發展出有別於以往功能性及實用性至上的商品募資計畫,逐漸轉型為強調「土地」的情感募資內容。而「獨立集資」則為透過多元募資手法宣傳,減少廣告制約。新創團隊利用自己架設的網站及資源集資,打破前期仰賴募資平台的限制,有更多機會得到消費者給予的贊助。此類募資的策略與上述相同,強調情感方面的支持。讓品牌即為自媒體,吸引顧客投資。
結語
在二十一世紀,你不需要成為富二代抑或傾家蕩產也能有創業的機會,募資平台讓創業不再只是夢想。然而投資人的選擇增加,該如何在新興時代裡存活,創業者更需要發揮創意及行銷能力,學習為產品說故事。而成為最早享受商品的消費者也要選擇有信用的商家投資,避免資金有去無回。由上述我們可以得知,募資平台的出現,讓商業活動有了更多的互動模式。
參考資料:
- Flying V創辦人 林宏全演說
- 嘖嘖
- 《端傳媒》群募從哪裡跌倒又要走向何方?
- 《創業小聚》群眾募資過氣了?聽聽創辦人怎麼說
核稿編輯:鄒宇晴 行銷編輯:曹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