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書一觀點|| 艾兒莎『出去闖! 擁抱世界級夢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艾兒莎『出去闖! 擁抱世界級夢想』,第一次讀到這本書是在3年前....
當時只覺得~「出國應該可以更好,至少可以開拓視野」
直到今天,在高鐵上再次閱讀,才發現......
所謂的『出去闖』,不代表一定要出國;重點是你的《心》有沒有跳脫固化思維
傳統台灣教育引導人們成為『全才』,也因此每一科都要及格才算過關....
學生時期,我的一個朋友對語言有特殊天分
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德文、英文.....當時他真的會至少8國語言
但是,他數學很差,時常要補考,就是學不會
然而,人家現在是外交部的即席翻譯官 !!
傳統學校每科都要及格的思維,是否抹殺了對未來的自由度
傳統的『全才』教育並非不好,它的目的是創造優秀的員工與公務員
又或許只能說,成績好,並不代表將來會成功,但成為『好的員工』機會比較大
在已知的行政體制下工作,很多事都有標準答案;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不要犯錯,是身為雇員唯一的要求~
然而創業、創新之路,大部分時間皆是「Try and error」,犯錯是家常便飯
『只會學,不會做』的慣性,削弱了競爭力
正如艾兒莎書中說的,台灣人太愛學英文了;又或者說,台灣人太愛學習了
但...卻很少能學以致用,只有“學習的慣性”,卻缺乏“學習並使用的能力”
傳統的考試制度訓練了我們學習,並且寫出答案,但在現實的世界中,常常沒有答案
也因此大家習慣了不斷學習,但不知是否為標準答案,而遲遲不敢行動
就這樣,培養了許多的雇員,老闆說什麼,你做什麼!
創造力也就逐漸地喪失~
東方與西方教育的差異,你也喪失了獨特性嗎?
一個只注重每一科成績的家長,小孩或許成績很好,會成為很好的公務員或員工
但如果我的小孩可以早一點找到他的興趣,並在某一個他有興趣的領域特別突出
我會為她的獨特性而放肆的喝采~
因為我不希望她只能成為員工,為別人工作一輩子。希望她為自己而活著!
一書一觀點
出去闖! 是去接觸更多事物,讓你更容易發現自己所愛
出去闖! 是要有跳脫傳統思想的能耐
出去闖! 別在舒適圈內自怨自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此專題專注於分享『生活財商』『個人財務報表』『房產投資』『基金投資』『股票短線/長線投資』 即便是個普通職場上班族,一樣可以達到財務自由的方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為了更深入了解人們常有的刻板印象,並且想告訴大家對於他人與世界的這些觀點,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什麼影響,因而寫下這本書。作者希望讀完這本書的人都能懂得回顧對自己、他人,和對世界的觀點,學會如何透過積極地換框,過得比現在更幸福且更成功...
Thumbnail
上週的讀書會讓我體驗到多元背景的參與者如何進行知識交流與觀點碰撞。在六小時的活動中,透過不同環節的設計,我們不僅分享了對職涯的看法,還深入探討了選擇與成長的議題。特別是在「世界咖啡館」的討論中,各種故事與經驗交織,讓我對人生的靈活性與未來的可能性有了更深的理解。這是一場值得記住的豐富經歷。
Thumbnail
臺灣人從小學英語,但到社會後很多人的英文能力仍然不佳,本文分享了一位作者的英文及日文學習心得,並提供了線上課程建議。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探討作者在成長過程中,利用自己創造的格言來激勵自己,逐步成長為更好的自己。文章中以自身的經歷為例,強調因應挑戰與恐懼的重要性,探討各種格言背後的意義,以及積極的態度對於面對挑戰的重要性。同時,作者亦提及了臺灣奧運選手力求盡力的態度,期望對讀者具有啟發意義,鼓舞讀者成為更好的人。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聽一個到台灣求學的外國人說,因為語文基礎差所以需要在心裡把老師講的中文念好幾遍才能理解意思…… 就覺得,這情形我也有過啊? 難道我其實是外國人?! 大概進入國小正式開始有系統的學習之後,我就一直不太能理解為什麼一個老師用一個方式就要三四十個小孩都達到一樣的理解?是這樣的,如果在開始
我經常在想,諸多書友是否和我一樣,每日猛力讀書,仍然跟不上買書的速度,用庫存管理的角度來看,進貨(買書)遠遠大於出貨(出稿),意味著書籍持有者沒有高效善用它,新買的書被最新的書所覆蓋,而重複購書的情況就不足為奇了。   昨日下午,明目書社黃社長給我發了簡訊: 「這本書月初已寄過書,此次訂單
很多莘莘學子的夢想可能就是去外商工作 至少當時的我是這樣,我很確信我不要去台廠 尤其是在去過某MXK實習過之後更是篤定 雖然英文對我而言從來不是問題 但只要有人聽到我在外商 很多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們英文要多好啊?」「有什麼要求嗎」「多益要幾分?」 其實分數一直以來都不是台灣人的問題
之前看過一些文章,一般的筋骨退化、舊傷痠痛,蠻多人都是看骨科、疼痛科、復健科……(吃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打針,復健推拿),除此之外,等到嚴重就被建議開刀了。 回想起這麼多年來,太壹的患者如何經過中醫內科治療保養,🤜💥打破一般認為的🤔“退化年齡”和“治療方法”的迷思💬 第1️⃣位是
Thumbnail
一個「人」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人們在長大的過程中,到底是長得越來越好,或是離開人的本性越來越越遠呢?如果遠到出現了問題,影響生活的話,要怎麼將他的本性、原有的能力恢復呢?   這本心理學的經典可以慢慢讀,除了接收他說的想法和做法之外,將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也寫出來,對照一下,自己的收穫會比較大。
Thumbnail
為了更深入了解人們常有的刻板印象,並且想告訴大家對於他人與世界的這些觀點,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什麼影響,因而寫下這本書。作者希望讀完這本書的人都能懂得回顧對自己、他人,和對世界的觀點,學會如何透過積極地換框,過得比現在更幸福且更成功...
Thumbnail
上週的讀書會讓我體驗到多元背景的參與者如何進行知識交流與觀點碰撞。在六小時的活動中,透過不同環節的設計,我們不僅分享了對職涯的看法,還深入探討了選擇與成長的議題。特別是在「世界咖啡館」的討論中,各種故事與經驗交織,讓我對人生的靈活性與未來的可能性有了更深的理解。這是一場值得記住的豐富經歷。
Thumbnail
臺灣人從小學英語,但到社會後很多人的英文能力仍然不佳,本文分享了一位作者的英文及日文學習心得,並提供了線上課程建議。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探討作者在成長過程中,利用自己創造的格言來激勵自己,逐步成長為更好的自己。文章中以自身的經歷為例,強調因應挑戰與恐懼的重要性,探討各種格言背後的意義,以及積極的態度對於面對挑戰的重要性。同時,作者亦提及了臺灣奧運選手力求盡力的態度,期望對讀者具有啟發意義,鼓舞讀者成為更好的人。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聽一個到台灣求學的外國人說,因為語文基礎差所以需要在心裡把老師講的中文念好幾遍才能理解意思…… 就覺得,這情形我也有過啊? 難道我其實是外國人?! 大概進入國小正式開始有系統的學習之後,我就一直不太能理解為什麼一個老師用一個方式就要三四十個小孩都達到一樣的理解?是這樣的,如果在開始
我經常在想,諸多書友是否和我一樣,每日猛力讀書,仍然跟不上買書的速度,用庫存管理的角度來看,進貨(買書)遠遠大於出貨(出稿),意味著書籍持有者沒有高效善用它,新買的書被最新的書所覆蓋,而重複購書的情況就不足為奇了。   昨日下午,明目書社黃社長給我發了簡訊: 「這本書月初已寄過書,此次訂單
很多莘莘學子的夢想可能就是去外商工作 至少當時的我是這樣,我很確信我不要去台廠 尤其是在去過某MXK實習過之後更是篤定 雖然英文對我而言從來不是問題 但只要有人聽到我在外商 很多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們英文要多好啊?」「有什麼要求嗎」「多益要幾分?」 其實分數一直以來都不是台灣人的問題
之前看過一些文章,一般的筋骨退化、舊傷痠痛,蠻多人都是看骨科、疼痛科、復健科……(吃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打針,復健推拿),除此之外,等到嚴重就被建議開刀了。 回想起這麼多年來,太壹的患者如何經過中醫內科治療保養,🤜💥打破一般認為的🤔“退化年齡”和“治療方法”的迷思💬 第1️⃣位是
Thumbnail
一個「人」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人們在長大的過程中,到底是長得越來越好,或是離開人的本性越來越越遠呢?如果遠到出現了問題,影響生活的話,要怎麼將他的本性、原有的能力恢復呢?   這本心理學的經典可以慢慢讀,除了接收他說的想法和做法之外,將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也寫出來,對照一下,自己的收穫會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