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因果因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佛陀:
  • 含有自己覺悟,覺悟他人,覺悟一切而無所不知無時不覺的意思,簡譯為佛
菩提薩埵:
  • 菩提是覺,薩是有情,菩薩便是覺有情
菩薩:
  • 發願自度度人乃至捨己救人的人
  • 共有52位階,只有十二位階是聖人(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覺、妙覺)
  • 妙覺菩薩:佛
  • 等覺菩薩:即將成佛的大菩薩,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
緣生性空:空是說沒有固定不變的事物,這個空,相當於不實在的意思,而不是不存在的意思,是著重於本質的分析透視,從而警惕我,人是生存在幻妄的境界中,不要為了幻妄的名利物慾而變成名利物慾的犧牲,一旦不受外在的境界所轉,他就可以不造生死之業,而能解脫生死或自主於生死
八個大乘宗派:
  • 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唯識宗、淨土宗、律宗、禪宗、密宗

佛滅度之後的印度佛教
第一期(聲聞化的佛教):
  • 佛滅後的300~400年間,是上座佛教,以今日的斯里蘭卡等地為代表
第二期(菩薩化的佛教):
  • 佛滅後的300、400年~500、600年間,發展了大乘的顯教(偏重於義理的研究)
第三期(天神化的佛教):
  • 佛滅後的900、1000年階段,開出了大乘密教(偏重於儀軌的遵行、咒文的持誦),以今日的西藏為代表
佛陀:29歲出家,35歲成道,最初修學印度神教,信仰梵天,修禪定,習苦行,由信而起修,修禪定達到最高禪境,非想飛飛想處定,繼之,修苦行(持外道戒)六年,最後體認到光靠定和戒的方法不能真的達到解脫生死的目的,於是主張以智慧的觀照來衝破生死苦海的藩籬,戒、定、慧三學具足,才是求取解脫的唯一法門

七等、七眾、僧的範圍:主要以出家僧比丘、比丘尼為主
  1. 比丘:出家已受具足戒的男性弟子
  2. 比丘尼:出家已受具足戒的女性弟子
  3. 式叉摩尼:由沙彌尼進入比丘尼階段中的女性出家弟子
  4. 沙彌:出家但未受具足戒的男性弟子
  5. 沙彌尼:出家但未受具足戒的女性弟子
  6. 優婆塞:在家的男性弟子
  7. 優婆姨:在家的女性弟子
僧伽:
  • 就是教團,在根本佛教的教團社會,乃是徹底的無政府主義,並沒有主從及隸屬的分限,大家在佛法的原則之下,人人平等,在佛法的範圍之內,人人自主(自由作主)
  • 「千年的常住,雲水的僧」,僧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往來於十方的寺院間,這實在是自由生活的最可愛處了
  • 依法不依人:佛法不一定要由佛說,不得以人廢言,惡人說了好話,他所說的好話仍應受到重視,同時要廢除思想上的偶像崇拜
佛教徒的恩人有四大類:
  1. 三寶恩
  2. 父母恩
  3. 國家恩
  4. 眾生恩

四聖諦:說明人生生死的原理、以及如何脫離生死的方法
  1. 苦諦:生命的現象是苦的果報
  2. 集諦:苦的原因
  3. 滅諦
  • 滅除了愚痴的根源,滅除了煩惱的根源,證入了無我的境界,不起人我之見,不著善惡之相,不介入是非之爭。如何不再造業,滅諦的境界
  • 三法印:解釋滅諦,說明宇宙人生之現象及本體,一切法的準則與原理,所謂佛法,無非是從這準則的基礎上開發出來,所以,凡是合乎這個準則的思想,不論出於任何人的發明,均可稱為佛法
4. 道諦:由修行證悟之道的方法,斷集,離苦,入滅的修行法門,稱為八正道
  • 因(過去世)(集諦):十二因緣:解釋苦諦、集諦,生命之生死循環有12個階段
  • 因(過去世)(集諦):無名:無始以來的無名愚痴
  • 果(現在世)(苦諦):行:引導我們造作種種的善惡行為
  • 果(現在世)(苦諦):識:由行為的餘勢(業力)而聚積成為生命之流的主體
  • 果(現在世)(苦諦):名色:由識而感受生命的身心現象
  • 果(現在世)(苦諦):六入:由名色入胎而漸生起眼、耳、鼻、舌、身、意的身心狀態
  • 果(現在世)(苦諦):觸:由六入的出胎兒接觸到外在的事物
  • 果(現在世)(苦諦):受:由與外在事物的接觸而有苦樂憂喜捨的感受
  • 因(現在世)(集諦):愛、取、有
  • 果(未來世)(苦諦):生、老、死
五蘊法:
  • 包攝一切現象的五大要素
  • 一切物質世界:色蘊
  • 一切精神世界: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 諸行無常:諸行識五蘊法(宇宙的現象是無常)
  • 諸法無我:諸法是現象的類列(現象無常故無我)
  • 寂靜涅槃:涅槃是諸法的空性(空性不動故寂靜)
八正道、八聖道(道諦):
1. 由五戒而十善
  • 五戒:不殺生(身)、不偷盜(身)、不淫邪(身)、不妄語(口)、不飲酒
  • 十善(消極不做惡):不妄語的延伸,不綺語(口)、不兩舌(口)、不惡口(口)、不貪欲(意)、不瞋恚(意)、不愚痴(意)
2. 由三業(身口意)出八正道(積極行善)
  • 正見(意、慧):以三法印為指導
  • 正思維(意、慧)
  • 正語(口、戒)
  • 正業(身、戒):身業
  • 正命(身、口、戒):正當的謀生方法賺取生活所需
  • 正精進(身、口、戒、定):至於清淨
  • 正念(意、定)
  • 正定(意、定):心力集中,不受五蘊的誘惑束縛,便可出離生死,而入涅槃
3. 由八正道會成三學(三無漏學)(戒定慧)(解脫道)
  • 戒:諸惡莫作、殊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 定:禪定(禪那)(靜慮或思惟修)(三昧),心不散亂而住於一境的狀態
  三界之中:
  1. 欲界天是福報,離欲之後的色界天才是禪天的開始
  2. 色界天(初禪到四禪)
  3. 無色界(四空定)
  4. 滅受想定(滅盡定),才是解脫的境界,才是羅漢的境界
  • 慧:聞慧、思慧、修慧(實踐中所求得的心得)、證慧(親自體驗新得的本來面目)
4. 由三學而出六度(六種波羅蜜多)
  • 戒:佈施、持戒、忍辱、精進
  • 定:精進、禪定
  • 慧:精進、禪定、智慧
放下我執和法執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菩薩道行者不會先存一個企求成佛的功利觀念
諸佛的成佛都是由菩薩道的修持而來
  • 物理的成、住、壞、空
  • 生理的生、老、並、死
  • 心理的生、住、異、滅
明因果:不墮三塗惡道
知因緣:撤除我執我見的藩籬
書名:教義教理:因果與因緣
作者:聖嚴法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會員
6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龎演向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為什麼需要共修?個人自修和集體共修有甚麼不同? 一個人修行,力量是一根紗,十個人一起修行,就變成一條線
為什麼需要共修?個人自修和集體共修有甚麼不同? 一個人修行,力量是一根紗,十個人一起修行,就變成一條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一週一次的佛學課來到了上士道 要發菩提心才能真正進入上士道 要發菩提心才是真正的佛子 要有圓滿的菩提心才能進一步學習密乘? 要有圓滿的菩提心才能成就佛道 顯教與密教的共道都是「發菩提心」 什麼是菩提心? 以前把菩提心想的很簡單 不就是慈悲心嗎? 每個人都有 為什麼還要特別策發?
Thumbnail
佛教徒說的業,梵文意思是「行為」。所有的行為皆產生相應的結果,佛教徒稱之為業力法則或因果法則。 《達賴喇嘛談心經》 初期的佛教並沒有崇拜偶像的習慣,當時的佛教徒禮拜的對象是存放舍利(稱為窣堵波)的寶塔或是紀錄釋迦生涯的佛像圖。佛像的出現在釋迦入滅後約莫西元一世紀半左右時期。日本則隨著渡來人(古代日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一週一次的佛學課來到了上士道 要發菩提心才能真正進入上士道 要發菩提心才是真正的佛子 要有圓滿的菩提心才能進一步學習密乘? 要有圓滿的菩提心才能成就佛道 顯教與密教的共道都是「發菩提心」 什麼是菩提心? 以前把菩提心想的很簡單 不就是慈悲心嗎? 每個人都有 為什麼還要特別策發?
Thumbnail
佛教徒說的業,梵文意思是「行為」。所有的行為皆產生相應的結果,佛教徒稱之為業力法則或因果法則。 《達賴喇嘛談心經》 初期的佛教並沒有崇拜偶像的習慣,當時的佛教徒禮拜的對象是存放舍利(稱為窣堵波)的寶塔或是紀錄釋迦生涯的佛像圖。佛像的出現在釋迦入滅後約莫西元一世紀半左右時期。日本則隨著渡來人(古代日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