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因果因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佛陀:

  • 含有自己覺悟,覺悟他人,覺悟一切而無所不知無時不覺的意思,簡譯為佛

菩提薩埵:

  • 菩提是覺,薩是有情,菩薩便是覺有情

菩薩:

  • 發願自度度人乃至捨己救人的人
  • 共有52位階,只有十二位階是聖人(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覺、妙覺)
  • 妙覺菩薩:佛
  • 等覺菩薩:即將成佛的大菩薩,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

緣生性空:空是說沒有固定不變的事物,這個空,相當於不實在的意思,而不是不存在的意思,是著重於本質的分析透視,從而警惕我,人是生存在幻妄的境界中,不要為了幻妄的名利物慾而變成名利物慾的犧牲,一旦不受外在的境界所轉,他就可以不造生死之業,而能解脫生死或自主於生死

八個大乘宗派:

  • 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唯識宗、淨土宗、律宗、禪宗、密宗

佛滅度之後的印度佛教

第一期(聲聞化的佛教):

  • 佛滅後的300~400年間,是上座佛教,以今日的斯里蘭卡等地為代表

第二期(菩薩化的佛教):

  • 佛滅後的300、400年~500、600年間,發展了大乘的顯教(偏重於義理的研究)

第三期(天神化的佛教):

  • 佛滅後的900、1000年階段,開出了大乘密教(偏重於儀軌的遵行、咒文的持誦),以今日的西藏為代表

佛陀:29歲出家,35歲成道,最初修學印度神教,信仰梵天,修禪定,習苦行,由信而起修,修禪定達到最高禪境,非想飛飛想處定,繼之,修苦行(持外道戒)六年,最後體認到光靠定和戒的方法不能真的達到解脫生死的目的,於是主張以智慧的觀照來衝破生死苦海的藩籬,戒、定、慧三學具足,才是求取解脫的唯一法門


七等、七眾、僧的範圍:主要以出家僧比丘、比丘尼為主

  1. 比丘:出家已受具足戒的男性弟子
  2. 比丘尼:出家已受具足戒的女性弟子
  3. 式叉摩尼:由沙彌尼進入比丘尼階段中的女性出家弟子
  4. 沙彌:出家但未受具足戒的男性弟子
  5. 沙彌尼:出家但未受具足戒的女性弟子
  6. 優婆塞:在家的男性弟子
  7. 優婆姨:在家的女性弟子

僧伽:

  • 就是教團,在根本佛教的教團社會,乃是徹底的無政府主義,並沒有主從及隸屬的分限,大家在佛法的原則之下,人人平等,在佛法的範圍之內,人人自主(自由作主)
  • 「千年的常住,雲水的僧」,僧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往來於十方的寺院間,這實在是自由生活的最可愛處了
  • 依法不依人:佛法不一定要由佛說,不得以人廢言,惡人說了好話,他所說的好話仍應受到重視,同時要廢除思想上的偶像崇拜

佛教徒的恩人有四大類:

  1. 三寶恩
  2. 父母恩
  3. 國家恩
  4. 眾生恩

四聖諦:說明人生生死的原理、以及如何脫離生死的方法

  1. 苦諦:生命的現象是苦的果報
  2. 集諦:苦的原因
  3. 滅諦
  • 滅除了愚痴的根源,滅除了煩惱的根源,證入了無我的境界,不起人我之見,不著善惡之相,不介入是非之爭。如何不再造業,滅諦的境界
  • 三法印:解釋滅諦,說明宇宙人生之現象及本體,一切法的準則與原理,所謂佛法,無非是從這準則的基礎上開發出來,所以,凡是合乎這個準則的思想,不論出於任何人的發明,均可稱為佛法

4. 道諦:由修行證悟之道的方法,斷集,離苦,入滅的修行法門,稱為八正道

  • 因(過去世)(集諦):十二因緣:解釋苦諦、集諦,生命之生死循環有12個階段
  • 因(過去世)(集諦):無名:無始以來的無名愚痴
  • 果(現在世)(苦諦):行:引導我們造作種種的善惡行為
  • 果(現在世)(苦諦):識:由行為的餘勢(業力)而聚積成為生命之流的主體
  • 果(現在世)(苦諦):名色:由識而感受生命的身心現象
  • 果(現在世)(苦諦):六入:由名色入胎而漸生起眼、耳、鼻、舌、身、意的身心狀態
  • 果(現在世)(苦諦):觸:由六入的出胎兒接觸到外在的事物
  • 果(現在世)(苦諦):受:由與外在事物的接觸而有苦樂憂喜捨的感受
  • 因(現在世)(集諦):愛、取、有
  • 果(未來世)(苦諦):生、老、死

五蘊法:

  • 包攝一切現象的五大要素
  • 一切物質世界:色蘊
  • 一切精神世界: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 諸行無常:諸行識五蘊法(宇宙的現象是無常)
  • 諸法無我:諸法是現象的類列(現象無常故無我)
  • 寂靜涅槃:涅槃是諸法的空性(空性不動故寂靜)

八正道、八聖道(道諦):

1. 由五戒而十善

  • 五戒:不殺生(身)、不偷盜(身)、不淫邪(身)、不妄語(口)、不飲酒
  • 十善(消極不做惡):不妄語的延伸,不綺語(口)、不兩舌(口)、不惡口(口)、不貪欲(意)、不瞋恚(意)、不愚痴(意)

2. 由三業(身口意)出八正道(積極行善)

  • 正見(意、慧):以三法印為指導
  • 正思維(意、慧)
  • 正語(口、戒)
  • 正業(身、戒):身業
  • 正命(身、口、戒):正當的謀生方法賺取生活所需
  • 正精進(身、口、戒、定):至於清淨
  • 正念(意、定)
  • 正定(意、定):心力集中,不受五蘊的誘惑束縛,便可出離生死,而入涅槃

3. 由八正道會成三學(三無漏學)(戒定慧)(解脫道)

  • 戒:諸惡莫作、殊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 定:禪定(禪那)(靜慮或思惟修)(三昧),心不散亂而住於一境的狀態

  三界之中:

  1. 欲界天是福報,離欲之後的色界天才是禪天的開始
  2. 色界天(初禪到四禪)
  3. 無色界(四空定)
  4. 滅受想定(滅盡定),才是解脫的境界,才是羅漢的境界
  • 慧:聞慧、思慧、修慧(實踐中所求得的心得)、證慧(親自體驗新得的本來面目)

4. 由三學而出六度(六種波羅蜜多)

  • 戒:佈施、持戒、忍辱、精進
  • 定:精進、禪定
  • 慧:精進、禪定、智慧

放下我執和法執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菩薩道行者不會先存一個企求成佛的功利觀念

諸佛的成佛都是由菩薩道的修持而來

  • 物理的成、住、壞、空
  • 生理的生、老、並、死
  • 心理的生、住、異、滅

明因果:不墮三塗惡道

知因緣:撤除我執我見的藩籬

raw-image


書名:教義教理:因果與因緣

作者:聖嚴法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龎演向的沙龍
15會員
63內容數
龎演向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7/08
牧牛人所代表的是修行者,但不是指一般意義下的整個人,而是指「內在要修行的自我」。 牛代表的是「心和新的活動」,它是修行者要面對的主要對象。
Thumbnail
2021/07/08
牧牛人所代表的是修行者,但不是指一般意義下的整個人,而是指「內在要修行的自我」。 牛代表的是「心和新的活動」,它是修行者要面對的主要對象。
Thumbnail
2021/06/28
舉止像個禪師或談論何謂禪師是很容易的,但要真正成為禪師卻相當困難。
Thumbnail
2021/06/28
舉止像個禪師或談論何謂禪師是很容易的,但要真正成為禪師卻相當困難。
Thumbnail
2021/06/19
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 六祖壇經告誡修行者,絕不可以把修行的前導步驟誤當成禪本身,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才可以使用它們。某個意義下,一個人愈投入於這些前導步驟,離禪的真正精神就愈遠。
Thumbnail
2021/06/19
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 六祖壇經告誡修行者,絕不可以把修行的前導步驟誤當成禪本身,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才可以使用它們。某個意義下,一個人愈投入於這些前導步驟,離禪的真正精神就愈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佛陀 Buddho 佛陀是指(覺悟)的意思。因為他從解脫的究竟智慧中,覺悟一切所應知的,包括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一切,所以稱為(佛)。 覺悟的內容 佛陀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寶座中,親自證悟一切真理。什麼真理?那便是在佛陀還未成
Thumbnail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佛陀 Buddho 佛陀是指(覺悟)的意思。因為他從解脫的究竟智慧中,覺悟一切所應知的,包括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一切,所以稱為(佛)。 覺悟的內容 佛陀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寶座中,親自證悟一切真理。什麼真理?那便是在佛陀還未成
Thumbnail
以佛教的觀點,這個所謂的「我」以至世間的一切歸根究柢都是「因緣所生」,這表示個人對意義和自我實現的追求,是無法離開全人類、社會和自然的改善而獲得的。這就是「人間」的人本主義,也是體認「淨土就在人間」的一種表述。
Thumbnail
以佛教的觀點,這個所謂的「我」以至世間的一切歸根究柢都是「因緣所生」,這表示個人對意義和自我實現的追求,是無法離開全人類、社會和自然的改善而獲得的。這就是「人間」的人本主義,也是體認「淨土就在人間」的一種表述。
Thumbnail
事實上,佛教的本質,並沒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慧、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團形態,便是佛教。
Thumbnail
事實上,佛教的本質,並沒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慧、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團形態,便是佛教。
Thumbnail
假如有人,不論僧俗、不論佛教徒或外道徒眾,自稱是佛菩薩的化身,他若不是想以大妄語來博取利養、恭敬、妄自尊大的名位,就是鬼神、外魔附身、顯異惑眾。表面看,他們是行道救人,事實上是惑亂人心,鼓勵社會大眾不從事實際的努力,只求倖致的福佑。
Thumbnail
假如有人,不論僧俗、不論佛教徒或外道徒眾,自稱是佛菩薩的化身,他若不是想以大妄語來博取利養、恭敬、妄自尊大的名位,就是鬼神、外魔附身、顯異惑眾。表面看,他們是行道救人,事實上是惑亂人心,鼓勵社會大眾不從事實際的努力,只求倖致的福佑。
Thumbnail
以人天善法做基礎,發大菩提心,永無止境地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不求回饋地為眾生服務、貢獻,這是自覺覺他,大乘菩薩行的層次,菩薩的最高層次便是佛,是以上述的四個層次為基礎而達到空、無相、無願的境界。
Thumbnail
以人天善法做基礎,發大菩提心,永無止境地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不求回饋地為眾生服務、貢獻,這是自覺覺他,大乘菩薩行的層次,菩薩的最高層次便是佛,是以上述的四個層次為基礎而達到空、無相、無願的境界。
Thumbnail
從因果的觀念來說,佛教是鼓勵我們積極向上的; 從因緣的觀念來說,佛教是主張放棄我見的。
Thumbnail
從因果的觀念來說,佛教是鼓勵我們積極向上的; 從因緣的觀念來說,佛教是主張放棄我見的。
Thumbnail
當佛教深入中國的民間而成為普遍化的信仰之後,對於佛教的根本面貌,反而不為大眾所知;大眾所知的民間佛教,乃是為求現世利益而供觀音菩薩,為求死後安樂而供地藏菩薩,為了消災祈福而念藥師、彌陀。活著的時候為了求財、求壽、求子、求福、求平安,而到寺院敬香許願
Thumbnail
當佛教深入中國的民間而成為普遍化的信仰之後,對於佛教的根本面貌,反而不為大眾所知;大眾所知的民間佛教,乃是為求現世利益而供觀音菩薩,為求死後安樂而供地藏菩薩,為了消災祈福而念藥師、彌陀。活著的時候為了求財、求壽、求子、求福、求平安,而到寺院敬香許願
Thumbnail
佛法的基本原則,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除此之外,如果說還有什麼最高的、無上的大法,都是一時方便說。
Thumbnail
佛法的基本原則,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除此之外,如果說還有什麼最高的、無上的大法,都是一時方便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