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學佛群疑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 殺生的定義和範圍是什麼?
    原則上說,不殺生戒的重心在不殺人(知是人、預謀而有殺念、殺死)。
    有情眾生:有活的細胞、有神經的反應、有思想及記憶。有神經就有痛苦,就會怕死。動物。
    無情眾生:有活的細胞,沒有神經和記憶,雖有生死的反應,沒有苦樂的感覺,更沒有思想及記憶。植物。
主張不殺生,主旨在於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
  • 佛教徒應以怎樣的態度來賺錢?
    佛教徒有個原則,即凡是殺業、淫業、盜業、賭博和妄語、酒類等的買賣,都應避免。
  • 如何做佛事?
    焚燒竹紮紙糊的房屋、家具、交通工具等冥器,以及經咒、紙錢、銀箔,乃至生前的衣物,都是民間信仰的習俗,與佛法的佛事無關。唯其有慰靈、祭典的作用,也不能一概否定。
    喪葬宜力求莊嚴、肅穆、簡單、隆重,否則不是佛事,而是藉亡者的喪葬儀式來顯示葬家的虛榮而已。當然也不宜用貴重的衣物及珍寶陪葬,此對亡者沒有實際的利益,同時也浪費了有用的物資。
  • 在家居士如何設佛壇?
    以佛教的觀點而言,開光儀式並不一定是必須之舉。個人在家供養佛菩薩的聖像時,並不需要昭告社會大眾,所以也不一定需要舉行開光儀式。
    因為佛菩薩只是用來當作修行的工具,最重要的是在於信心、虔誠心、恭敬心的感發,不在於聖像本身。
  • 在家學佛如何課誦?
    課誦的原則,以定時坐定課為主。內容應該包括供養、禮拜、禪坐、持名、讀誦、發願、迴向等。
  • 消災、延生事可能的嗎?
    佛法所講的因果,就是指自然力的平衡。災難現象的發生或幸福的來臨,就是因果的酬償。所以佛法的觀點而言,消災、延生的最好辦法,是為善去惡。
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迴向諸眾生,解脫三界苦,皆發菩提心。
  • 加持的功用是真的嗎?
    不執著有無、善惡、嗔愛、得失等任何一邊,故稱為佛法無邊,稱為究竟自在;所以,也就無需求取加持或給予加持。加持雖非佛法的究竟,佛教為了接引方便,和適應大眾的需要,並不否定和反對加持的信仰和作用。加持只是一種方便,不是根本辦法。
  • 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現在的今生就是未來的過去;現在的未來,就是未來的現在;現在的過去,就是過去的現在。清楚地了解、掌握現在這一刻,那就已經包括了三世因果的現象。
  • 什麼是中陰身?
    凡是眾生,若在欲界與色界,除了大善大惡能於死後直昇直墮之外,都會經過中陰身的階段。他不屬於任何一道,當他所待投生的因緣成熟,就會以入胎和化生的方式確定投生的類別。
  • 佛教的授記觀念是什麼? 授記是佛教的專有名詞,是十二部經的一種,它的意思是預告,是佛對於已發心的眾生,預告其必將成佛者。 佛能見一切眾生心行和修行的歷程,並暸若指掌。等修行者已經位階不退,他的前程已經很明白。像是一位導遊為旅行者從地圖上指出到達目的地的路線,這其中沒有神秘色彩。
  • 先度眾生還是先成佛? 早成佛道救度眾生與度盡眾生方成佛道,二者係出於諸佛菩薩不同的悲願。
  • 廣結善緣怎麼講? 自利利他的關係稱為善緣,不涉私欲的關係稱為淨緣,造成眾多的善緣和淨緣,稱為廣結善緣。 若從三寶的立場來講,廣結善緣是指無差別的平等布施。
  • 佛教的無神論的意思是什麼?
    佛教的無神,並不否定多神、二神、乃至於一神的信仰和作用,只是把它們當作眾生的類別。
  • 一神教的上帝是假的嗎?
    上帝有沒有創造宇宙、信徒有沒有受騙,都不是問題。如果未曾創造宇宙而願意承擔宇宙間所有眾生的痛苦,給他們恰如其分、適得其時的救濟,那不就是菩薩嗎?如果信徒真的受騙,可是他們終究得到安慰和鼓勵,那種受騙還是值得的。
  • 密教是什麼?
    密教的起源是印度的民間信仰,最後發展成密教或密乘,則屬於印度晚期大乘的事。它以佛教大乘思想的理論為基礎和根本,引進了印度教的觀念和修法。
    密教的上師,就是法的傳承者,是直接從金剛薩埵,或者是佛的法身,傳承下來的,不能自稱為上師,必須師師相乘、口口相傳,必須修完一定的坦特羅,而有傳承者承認他已得了大成就,才可以成為上師。
    中國天臺宗講到成佛有六種層次
    理即佛:若說一般眾生就是佛。
    名字即佛:學佛之後,已經知道自己是佛。
    觀行即佛:開始修行,稱為觀行佛。
  • 佛教對世界末日的看法如何?
    佛教把此世界的生滅,分作成、住、壞、空的四個階段。空是無中生有,有的階段又分為成、住、壞,壞的結果,又歸於空無。我們的世界只有在住的階段可以有生物及生命的活動。
    最初的生命,是由他方世界化生而來。
    佛教另有一個名詞稱為末法時代。原則上,世尊在世的時代,稱為正法,世尊涅槃之後,稱為像法,此時只有形象作為代表;再過一段時間之後,稱為末法。但對你個人來講,只要努力不懈,可由末法時代的環境,進入像法時代乃至正法時代的環境。
  • 逃避和出離有什麼不同?
    若能厭離煩惱,就能逐漸離地離開煩惱;多離一分煩惱,便多得一分解脫與自在。厭離是知苦、避苦因而學佛脫苦,乃是為了疏導問題。首先是厭離世間,結果既然已知道諸法空幻,也就不起煩惱和執著,也就不需要厭離。
  • 如何選擇明師?
    大智度論,四依法:
    一、依法不依人,因緣法、因果法。
    二、依義不依語,正法應注重義理的相通。
    三、依智不依識,從無我的大智、同體的大悲中產生。
    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六祖壇經》無念、無相、無住,不為什麼,也沒有什麼,只是照樣地吃飯、穿衣、過生活、自利利他、精進不懈。
  • 蓮花在佛教表示什麼?
    三界的眾生,以淫欲而托生,淨土的聖人,則是以蓮花而化身,因此,蓮花表示清淨的功德和清涼的智慧。對於聖人而言,是無形的,顯現於凡夫之前,便以人間所熟悉的形象來表現。
  • 佛教對神秘現象的看法如何?
    假如有人,不論僧俗、不論佛教徒或外道徒眾,自稱是佛菩薩的化身,他若不是想以大妄語來博取利養、恭敬、妄自尊大的名位,就是鬼神、外魔附身、顯異惑眾。
    從佛教的使傳所見,只有釋迦世尊是佛。如果自稱是佛,不論是佛的什麼身,都是大妄語,要不便是鬼神附身的現象。表面看,他們是行道救人,事實上是惑亂人心,鼓勵大眾不從事實際的努力,只求倖致的福佑。
    至於菩薩也是一樣,歷史上的菩薩,在佛的時候,只有彌勒,說他是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在此世界第二位成佛。其他如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等並非歷史人物,而是由佛介紹而知的大菩薩。
  • 應該用科學觀點解釋佛法嗎?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道家是自然主義者,是屬於物質的真正瞭解者,而佛法認為瞭解自然也是多餘的,若得心明,自然就在其中;了解自然而融於自然,也不等於自我中心的執著獲得解脫。
  • 佛法說得「聖言量」經得起考驗嗎?
    1. 現量:用事實證明。
    2. 比量:用邏輯推論。
    3. 聖言量:佛在經中所說。
    佛教的聖典,在釋迦世尊的當時,並沒有留下成文的經典,最早的經典傳誦,也不是成文的書籍,是憑以口傳口,代代相傳。
    佛說的聖言量,應該貼近到佛法的根本教義,「三法印」「四依法」為基準。以此標準,即可明辨那一些是佛的基本教義,那一些是隨順是俗要求而說的方便教義。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書名:學佛群疑
作者:聖嚴法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會員
6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龎演向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以人天善法做基礎,發大菩提心,永無止境地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不求回饋地為眾生服務、貢獻,這是自覺覺他,大乘菩薩行的層次,菩薩的最高層次便是佛,是以上述的四個層次為基礎而達到空、無相、無願的境界。
從因果的觀念來說,佛教是鼓勵我們積極向上的; 從因緣的觀念來說,佛教是主張放棄我見的。
當佛教深入中國的民間而成為普遍化的信仰之後,對於佛教的根本面貌,反而不為大眾所知;大眾所知的民間佛教,乃是為求現世利益而供觀音菩薩,為求死後安樂而供地藏菩薩,為了消災祈福而念藥師、彌陀。活著的時候為了求財、求壽、求子、求福、求平安,而到寺院敬香許願
現代出家人如何弘法? 聖嚴法師提醒:必須立足於化世,而不是戀世及厭世的基本觀點上來為世俗的社會服務,仍然要保持佛教的基本原則,以持戒、修定、發慧的三無漏學為先決條件,用佛法來拯救眾生脫離生死苦海為目的,否則,便會脫離佛法的淨化功能,而易於變質或成為流俗的攀緣行為,那就不是佛教的精神所在了。
出家人的生命目標在追尋什麼?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上求佛道是自覺,修學佛法讓自己能斷煩惱。 下化眾生是覺他,慈悲利生讓眾生能斷煩惱。
佛法的基本原則,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除此之外,如果說還有什麼最高的、無上的大法,都是一時方便說。
以人天善法做基礎,發大菩提心,永無止境地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不求回饋地為眾生服務、貢獻,這是自覺覺他,大乘菩薩行的層次,菩薩的最高層次便是佛,是以上述的四個層次為基礎而達到空、無相、無願的境界。
從因果的觀念來說,佛教是鼓勵我們積極向上的; 從因緣的觀念來說,佛教是主張放棄我見的。
當佛教深入中國的民間而成為普遍化的信仰之後,對於佛教的根本面貌,反而不為大眾所知;大眾所知的民間佛教,乃是為求現世利益而供觀音菩薩,為求死後安樂而供地藏菩薩,為了消災祈福而念藥師、彌陀。活著的時候為了求財、求壽、求子、求福、求平安,而到寺院敬香許願
現代出家人如何弘法? 聖嚴法師提醒:必須立足於化世,而不是戀世及厭世的基本觀點上來為世俗的社會服務,仍然要保持佛教的基本原則,以持戒、修定、發慧的三無漏學為先決條件,用佛法來拯救眾生脫離生死苦海為目的,否則,便會脫離佛法的淨化功能,而易於變質或成為流俗的攀緣行為,那就不是佛教的精神所在了。
出家人的生命目標在追尋什麼?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上求佛道是自覺,修學佛法讓自己能斷煩惱。 下化眾生是覺他,慈悲利生讓眾生能斷煩惱。
佛法的基本原則,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除此之外,如果說還有什麼最高的、無上的大法,都是一時方便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輪迴六道互為父母兄弟妻子眷屬互生。互為怨家對頭循環報復互殺。佛于諸大乘經中屢為勸誡而見聞者少。即得見聞而信受奉行者更少。於是佛以大悲,現諸異類供人殺食。既殺之後現諸異相。俾一切人知是佛現,冀弭殺劫以安眾生。如牛羊豬鱉皆有佛棲。未殺之前均謂是畜。既殺之後方知是佛。是知殺生,不異殺佛。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思考星雲:原生佛法的果就是成佛,次生佛法的果是什麼?魔仔思考:就是成為一個最好的人和佛一起生活。思考星雲:人不是應該在人道嗎?怎麼可能和佛一起生活?小柔思考:就因為佛有人之光影。思考星雲:讓我來寫下這一段的佛法新思考:魔仔有佛之光影確執著做人! 思考星雲:你想殺人,用次生佛法?殺掉千千萬萬的佛弟子
Thumbnail
金剛乘特有──觀世音菩薩超渡法,迅速蠲除自身所造諸業,亡者或鬼道眾生還能蒙受法益,脫離苦痛境界,得度至 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或超薦至三善道。可為先亡祖先、六親眷屬、冤親債主、墮胎流產嬰靈、公司行號、地基主等登記「超薦蓮位」, 祈願仰承諸佛菩薩的殊勝願力,使現世者長壽安樂,亡者離苦得樂、往生善趣。
Thumbnail
佛教徒說的業,梵文意思是「行為」。所有的行為皆產生相應的結果,佛教徒稱之為業力法則或因果法則。 《達賴喇嘛談心經》 初期的佛教並沒有崇拜偶像的習慣,當時的佛教徒禮拜的對象是存放舍利(稱為窣堵波)的寶塔或是紀錄釋迦生涯的佛像圖。佛像的出現在釋迦入滅後約莫西元一世紀半左右時期。日本則隨著渡來人(古代日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輪迴六道互為父母兄弟妻子眷屬互生。互為怨家對頭循環報復互殺。佛于諸大乘經中屢為勸誡而見聞者少。即得見聞而信受奉行者更少。於是佛以大悲,現諸異類供人殺食。既殺之後現諸異相。俾一切人知是佛現,冀弭殺劫以安眾生。如牛羊豬鱉皆有佛棲。未殺之前均謂是畜。既殺之後方知是佛。是知殺生,不異殺佛。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思考星雲:原生佛法的果就是成佛,次生佛法的果是什麼?魔仔思考:就是成為一個最好的人和佛一起生活。思考星雲:人不是應該在人道嗎?怎麼可能和佛一起生活?小柔思考:就因為佛有人之光影。思考星雲:讓我來寫下這一段的佛法新思考:魔仔有佛之光影確執著做人! 思考星雲:你想殺人,用次生佛法?殺掉千千萬萬的佛弟子
Thumbnail
金剛乘特有──觀世音菩薩超渡法,迅速蠲除自身所造諸業,亡者或鬼道眾生還能蒙受法益,脫離苦痛境界,得度至 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或超薦至三善道。可為先亡祖先、六親眷屬、冤親債主、墮胎流產嬰靈、公司行號、地基主等登記「超薦蓮位」, 祈願仰承諸佛菩薩的殊勝願力,使現世者長壽安樂,亡者離苦得樂、往生善趣。
Thumbnail
佛教徒說的業,梵文意思是「行為」。所有的行為皆產生相應的結果,佛教徒稱之為業力法則或因果法則。 《達賴喇嘛談心經》 初期的佛教並沒有崇拜偶像的習慣,當時的佛教徒禮拜的對象是存放舍利(稱為窣堵波)的寶塔或是紀錄釋迦生涯的佛像圖。佛像的出現在釋迦入滅後約莫西元一世紀半左右時期。日本則隨著渡來人(古代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