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意見》是以韓國2009年的「龍山悲劇」改編的法律戲劇類小說,這是一樁因為政府強迫拆遷案,造成民警共六死的慘案。適逢最近《寄生上流》在奧斯卡橫掃,這部作品讓我感到我們與韓國的距離的確非常遙遠。
《少數意見》不是法律人寫的小說,卻讓台灣高等法院法官都讚不絕口
作者孫亞瀾為首爾大學美學系,但這部小說的內容猶如出自真正的律師之手,法條怎麼引用、律師怎麼擬定訴訟戰略、怎麼打法律輿論戰、檢察官怎麼運用國家之手與主角們對抗……各種細節甚至是法律界的潛規則,都融入這個結構完整的三幕劇故事,過程高潮迭起,像是追一齣好萊塢式影劇,但書頁旁各種法條的備註與科普,總像作者在提醒我:這是一樁真實的社會不公義慘案,如果讀者你一時沒辦法接受真相,那先吞下我虛擬的小說溫和版吧?
韓國的創作者處理社會性題材,除了勇氣之外,還有深不見底的研究與實力為基礎,可以將艱澀困難的議題,完整融入具有高張力娛樂性質的戲劇結構,從創作核心到細節經營,嚴謹程度不會輸給日本的職人概念,而對於主題如鑽牛角尖般的刁鑽深究後,回到戲劇張力還是保持觀眾想看的鉤子與情感,不會因為議題艱澀而打折;而深入淺出的比喻,更能讓一般讀者都拉進這個法律職人的世界。
若用棒球來比喻的話,律師是打擊手,律師走進打擊位置進行攻擊,當攻守交替過後,就會成為防守的一方…(略)…檢察官是投手,不論是誰走進該打擊區,只要丟好球即可。就算投手的價值比打者高,但最佳打擊手往往都能夠拿到最高待遇的這點,不論棒球還是法院都是一樣的。(p21.)
若是真有棒球實力的人的話,為何不想辦法成為投手或是打者,而是要成為鑽研比賽規則的研究者呢?(p21.)
以上是某位關鍵的「法律系教授」角色出場時,作者用了這樣大篇幅的比喻,來解釋了法律學者與法律從業人員在本質上不同的價值觀為何。這本著作中,我常會感到是一位已退休的優秀法律人口吻,使用簡單的語彙,對著不懂法律的觀眾循循善誘,讓我們在觀賞劇情的同時,能吸收很多法律學上的常識。
但實際上,本書的作者是美學系畢業、1980年生的年輕作者,其田調之深、研讀之廣,筆觸之深刻,全都是下足了苦工,鑿於無形之間,融合為一體,才能產出這種「比特定專業還專業」的觀察創作。
倒吃甘蔗的瀑布型閱讀 — — 前半部享受緩慢爬坡的法律人風景
本書大體就簡單分前後兩個部分:主角準備打官司、主角打官司。
準備期間有非常多人物情感、法律戰略、社會價值衝突交織,讓我們理解主角是怎樣的人、主角群是怎樣的律師團隊,而在這複雜的拆遷案中,國家機器又是用怎樣的手法介入,媒體人用什麼角度參與這樣的不公義事件……總之上半部的小說,我閱讀的速度很緩慢,因為有太多需要停下來審視理解的法律觀念,尤其作者將法律人在圈子中很核心的掙扎也拿出來呈現給我們,結實地讓我們理解國家與法律的極限與困境,讓我們能體驗有如自己也是律師那般的糾葛掙扎。下段是主角在對於訴訟前和解制度和憲法訴訟自由權之間的掙扎:
訴訟前和解是學說與判例、學界與法院、理論與實務中爭論最大的部分,也是法律正義與法感情最無力空虛的重大關卡。請求權是憲法賦予的神聖權利,原則上個人訴訟權是不能,不,根本是不能阻擋的!……所謂訴訟前和解,就是鑽了這個漏洞。p58.
前半部的小說中,四處都是類似這樣的法理推論支撐著劇情,雖然對非法學背景的觀眾較為艱澀,但若有好好消化註釋的法條,對於法律科普的理解會更深入,自然就對書中人物處境有更深刻的體會。
而最吸引我的是主角群在擬定訴訟戰略時的部分 — — 自以為正義的記者、慧黠不墨守成規的法律教授、愛招風作秀的民事律師、以及缺乏自信的公設辯護律師主角,這些角色交織成一群衝突張力十足的主角群,面對檢方、警方這等國家機器的大敵,在一個備受陰謀掩蓋的拆遷慘案中,要如何殺出一條血路?
「我有講過小奧利佛・溫德爾・霍姆斯美國前聯邦大法官的故事嗎?那個人在任職大法官期間,累積了許多少數不同意見。有一段時間人人都說他是神經病,可是隨著時代的變化,當初他的少數意見都成為美國聯邦大法院的主流意見。」p93.
這段是主角群在擬定訴訟戰時,考慮把事件搧為輿論戰與法律業界風向戰時的討論,這一頁有許多精彩的分析,讓我在閱讀時就像自己也化身為其中一位律師的熱血感,我想這就是職人劇最富魅力的地方,藉由對一個專業領域循序漸進地呈現後,讓觀眾體驗到這輩子幾乎沒有機會體驗的職業感受。
倒吃甘蔗的瀑布型閱讀 — — 後半部一躍而下的暢快感
後半的訴訟劇情高潮迭起,大致感受就會像我們看好萊塢法律劇那般,該有伏筆的證據會出現、該轉彎的證人會轉彎、該變強的主角也會變強,總之撐過前半部的大量資訊與法律細節鋪陳,後段的訴訟情節就是一口氣爽快地看完。以一天三小時的閱讀時間來說,前半部我斷斷續續看了三四天,後半部一天內讀完,前半部吸收地愈詳細,後頭的代入感享受也就愈高。
主角與利益團體協商的某一段,很切中我的感觸,這不只發生在法律上,日常生活我們也會遇到這種對象,因為對方的偏見或世代觀造成的無法溝通,讓我們痛苦萬分:
「是的,我們非常不一樣。而且連這個不一樣都非常的不一樣。我理解老人家您的立場,我與老人家您不同之處在於我有許多重要的事情要忙,老人家您根本不願意理解我在法院做的事情有什麼意義。您懂我在說什麼嗎?我不同意老人家您的看法,但是老人家您根本不想理解我,這就是我們的差異!」p181.
我想這樣的溝通,大家或多或少都在生命中遇過,書中這樣的內容,同樣也是勾起主角和父親這兩代之間的矛盾,主角所吵的對象就像是他的父親,古板、固執、無法理喻,但你就是必須和他在同個屋簷下處理同一件事,吵了傷害感情,不吵委屈自己,該怎麼辦?
雖然這部小說專心經營法庭上的所有細節,但在父子情感、兩代裂解的主題上,也深深地刻入了故事線中,為所有理性思維的文字,鋪上一層細膩的敏感思緒。
***
若有一點點缺點,就是作者若有似無還是放了一條潛在的男女主角愛情線,並且擬定了虛構的happy ending。
愛情線我想這故事架構應該是已經塞不進去,所以放在邊邊角角,讓觀眾加減感受,去自行填補主角情感上略帶存在主義的傷口,這就不多提;但happy ending則是清楚的知道現實的龍山慘案不是這般的結束,所以作者選擇一種比較輕的重量幫助觀眾緩緩降落。畢竟最真實的真相,往往荒謬到比小說還扯,令人難以相信、無法接受,所以才要靠小說來縫補傷口。
要知道,正義最大的敵人不是不正義,而是無知與無能,過往歷史都這麼告誡我們。p342.
在末段的訴訟戰中,這段話幾乎點出了全書的觀點,而為了這句話,作者下足了功夫,對法律、社會學有通盤的理解,把社會議題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寫出一般觀眾都能理解的故事,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對於正義的詮釋也更具說服力。
看完了《少數意見》,再想到最近的《寄生上流》,同樣圍繞在與我們密切相關的社會題材,不禁讓我開始思考,是否生在台灣,和諧與溫情的掩飾下,讓我們常可以用無知來裝飾幸福,以至於我們會常讓自己的狹義正義爆棚,發洩在不正確的地方,傷害到了錯的人?真正的正義,是否該像這樣的作品,不去傷害特定的人,而是去提升隨機的少數人,然後大家這麼做,撐到少數意見成為主流意見的那一天,社會就會相對地正義一些了?
作者: 孫亞瀾
譯者: 陳聖薇
出版社:暖暖書屋
出版日期:2018/05/17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9613620
規格:平裝 / 394頁 / 15 x 21 x 1.9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