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未來戰略-5 (問題分析-軍事面-2)

2007/12/31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文武關係與社會觀感

文武關係屬於軍事與政治的關係,這不光是指政治面,政治面的問題當然包含社會整體,軍方在社會上的觀感不良是長久以來的問題,所以要重塑文武關係,還是必須從軍方自己著手,所以在組織與規劃上作改造,與其說是實務上的需要,不如說很大一部分是必須作給民眾看,證明並不是換湯不換藥。
首先,軍方的組織再造,必須配合層峰,總統的戰略顧問價值並不大,尤其在瞬息萬變的現代戰爭中,每幾年的改變就是一個世代,與其依靠戰略顧問提供總統訊息,不如交由專業研究國內外政情的政戰總部與參謀總部處理,並於總統府設立少將階級的聯絡官即可。由於這樣做等於搶走國安會的功能,筆者個人認為,國安會的作用其實重疊到包括國安局、國防部,做為總統的諮詢機關意義不大,不如降編或是解散,改成由總統召開的部會會議。(PS:但這等於要修改政治組織架構,筆者認為,在現在總統直選的狀態下,加上假想敵的強大,就軍事上來說指揮系統的統一有其必要性,就政治上來說直選總統本就該直接對民眾負責,總統制的修法勢在必行,但這在政治架構下討論,這邊先略過。)
在組織的再造進行的同時,文武關係勢必跟著重建,軍方要獲得民眾的支持,就絕對不能照現在的模式運行。例如訓練上必須拉出營區,進行在地化的戰術訓練與模擬,當類似民兵團的在地化施行後,在地當兵的義務士兵,就成為軍方實際的第一線宣傳者。所以政戰總部的功能必須有實效,第一個要作的就是廢除莒光日的無意義宣導,將莒光日的政令、口號宣傳撤除,改為圖像式的戰略、戰術與兵器介紹與講習,這可以參考discovery的節目製作,由最瞭解軍事的軍方進行真實的軍事知識、常識的教育訓練。之所以停止政令與口號宣導,主因在媒體極端發達的現在,義務役士兵對於接觸資訊管道早已多元化,單方面的口號毫無意義,政令等法規宣導其實警政機關就在做,類似毒品、酒駕等問題,根本上屬於治安而非軍事問題,軍事管理若連不足一年役期的義務役役男,連同役男在地化可配合警政機關,如此都無法消除軍方連年宣導的酒駕、毒品與兩性關係,那這問題本質是社會問題,軍方強力宣導的邊際效應太低,不如加強正規軍事知識教育來的實際。(PS:任何一個退伍役男,大概都能懂莒光日實際上的效能有多差,政令宣導有多沒意義。若是因為教育水準太差導致容易犯案,這也不是軍方該負責的)
若以前些年的軍購做為例子,更可以說明軍方配合政令宣傳的無效果。以每年退伍梯次24梯,每梯算3千人就好,陳水扁執政時期至少有五年時間,退伍經過軍事政令宣傳三十萬人次,這些人在軍中所受到的宣傳如果有效,照理說支持軍購的人數,應該會逐年上升,這還包括退伍役男對親友的宣傳在內,居然還有不升反降的現象。依照筆者觀看各種有關軍方內部宣傳軍購的光碟來看,不脫一句「形式化」,根本就沒有說到重點。現在資訊發達,有心的役男自然會找到正確的資訊,但相對的絕大多數人都不會自我搜尋,換言之媒體的宣傳效果反倒有圖文並茂,並且配合三流專家的表演,效果遠勝一週一次的莒光日無聊教學。照理說軍方應該最瞭解這些資訊,但卻無法顯示出來,這顯示軍方不僅組織需要再造,概念也需要一併重整。
簡單說,沒有正視過去就無法說服現在的人相信有未來,軍方必須將過去塵封的歷史確實反省,例如歷次失敗的戰役,需要提出來正面檢討,沒有誠實的檢討失敗,就無法證明有取得未來勝利的決心。在泰北的異域孤軍必須視其意願接回台灣,不然如何說服現在的士兵,國家會重視那些流血犧牲的戰士。包括其他歷年來有疑問的刑事案件,是當事者與在生者的意願,重新檢視與查證,有必要翻案就翻案。同時間的配套措施,就是保證所有追查不溯既往,不予追究當年的責任。也惟有還原歷史,才能建造軍方的未來,畢竟台灣已經是民主國家很多年了,民眾有權力知道軍方黑暗的過去,不然怎麼告訴民眾,使他們相信軍隊在台灣是一股正面的力量?(PS:面對歷史才可以展望未來,裝死不會讓自己更好過,尤其在本來就很黑的軍隊,要跟對岸的解放軍區隔,就必須連靈魂面都加以改造,表現出雙方徹底的不同。這是假想敵設定中,心戰部分很重要的心理建設一環,純粹只想打勝仗,其他都不管的軍隊,通常會贏得戰鬥,輸掉戰爭)
換言之,文武關係的重塑,第一步要作的是組織改造後相對應的政治組織變動,這在政治部分會提到,重點在於其他方面,都是屬於軍隊中比較「軟」的部分,這方面向來不受到軍方升遷制度的重視,故升格政戰總部的意義,在於提供包括心理、民事方面的重要性。
另外,塑造民眾形象,有三個方向很重要。第一個方向就是前段所說,在地化後的本地戰術訓練,將軍事訓練拉出營區,進行戰術的運動跟部署,可以讓民眾貼近軍方,由於台灣成年男性絕大多數都當過兵,故對這類活動比較可以感同身受,確實感到軍方求變的決心。第二個方向在於積極參與民間建設,包括工兵隊等工程、通信單位在救災方面的重要性不言可喻,通信等固不用說,以工程相關的部隊為例子,積極參與在地的地方建設有其好處,在軍隊都在地化的狀態,參與地方性的建設可以確實瞭解各建設的防衛功能,甚至可以提供在海岸與內地防衛上的各種建議,實際參與不僅有助於提升軍方形象,對於掌握可構築工事之實際狀況也比較容易。第三個方向就是要積極援外,台灣的盟邦確實不多,但包括非洲、中南美洲,有些國家有內部的困擾,甚至是游擊隊等的問題,提供軍事顧問團,乃至於和平維持部隊,具有積極性提升軍方形象的目的。至於中國的反對,由於這事盟邦雙方的單獨條約,中國實在沒立場介入,若中國強行在安理會進行反對的動作,只是徒增國際反感,若是中國自己介入來排除台灣的援外,那至少以軍事逼外交的目的達到,盟邦也有實際的利基,並無不妥。(PS:這些工作包含外交與國際關係的判斷,所以政治作戰總局的功能不能降低,理由在此。至於國安系統屬於層峰的運用,軍方要確實扮演好工具的角色與想定,政治上是否會運用,這端看綜合國力的提升,以及執政當局的政治判斷。)
小結一下,文武關係的塑造,軍方的著力點其實不多,主因出在軍隊的組織架構跟想定計畫偏離太遠,陸軍跟一般民眾關係最密切,但也是被批評最力的一個單位,既然要走向本島防衛作戰,那在地化的改變是必要的,這一定會牽涉到政戰單位的角色,與其裁編不如加以擴充利用,進行民事合作。組織改造的重點在於告訴民眾,軍方改革的決心,將訓練機制拉到民間,除了實際上的防衛需求,還有讓一般民眾改觀的效果。援外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確實現在台灣很難真的派軍到海外進行任務,無論是實際戰力的不符合或是國際環境的不允許,但軍隊做為國家的力量組織,沒有實戰經驗是致命的,軍人就是要有犧牲的打算,在現在募兵又不練兵,練兵又怕死人,最怕死人的單位竟然是本來就應該會死很多人的單位,軍方在民眾的形象會好才怪。只要軍方的犧牲是建立在國家利益上,並不能說這絕對是錯誤的,人道主義並非不適用,在台灣的地位是緩衝國的角色下,與中國交戰的死傷必定慘重,投向中國與美國開戰的損失更可怕,在這種幾乎是毀滅性損失的情況,平時盡力培養實戰經驗,其造成的犧牲可以讓真正戰爭爆發時,降低最多的傷亡。(PS:媒體教育的可怕後遺症,就在於不少民眾以為戰爭是小國挑起的,但歷史上的戰爭,幾乎無一例外都是相對強大的國家攻打弱小的,在國滅家亡的情境下,會做出以小攻大,通常都是別無選擇,而非是刻意挑起爭端。簡單說,台海的戰爭,唯一的可能就是中國經過計算後發動,只要這個戰爭不合算,就算台灣明天宣佈獨立,中國也會找藉口下台)

人力資源與社會改造

軍隊是每一個國家中,必然的暴力組織,也是幾乎唯一沒有民主化的單位,這說來簡單,打仗可是拿命在玩的,總不能民主投票決定怎麼打吧?不然今天說要攻山頭,A連投票表示不願意進攻,B連投票表示也不要,C連也不要,DEFG…..好吧,將軍自己一個人衝?換言之,軍隊也是一個社會中最具有機動性的組織,只要政府可以運用,發揮的社會效能會非常大。但在民主國家中有其反民主的另外考量,所以不見得希望軍方事事插手。
基於軍隊本身的這種特性,所以軍隊可以延伸出兩方面的計算與評估。第一個就是人力資源的估算,戰爭不能只算到打贏為止,李德哈特就把話說的很白,戰爭要能看到之後的和平,共產主義更是把和平視為沒有打仗的戰爭,所以人力資源的計算絕對不能以平常思考。一旦有全面戰爭的可能,尤其是防衛性作戰,死傷通常很慘重,如果看日本與越南的狀況,在大戰後幾乎都有女多男少的問題,越南在越戰後更是男女失衡幾十年,直到最近才比較均衡一點。一個世代的男性都因為戰爭消失,絕對不是好玩的事情。以工作性質來說,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如果是偏向勞力等低技術產業,那年輕男性死光,幾乎等於一個世代的勞動力也消失,對國力的傷害之大難以估計。如果是技術高的勞工,一個世代的培養更是需要二十多年以上,才有科技人才的基礎。戰爭若不能考慮人口的問題,只不過是打贏一場戰爭,輸掉整體戰役。(PS:加上美軍駐紮日本多年,男女差更多,所以賣春在日本戰後非常普遍,也不少日本女性就這樣順便嫁去美國)
台灣今天面臨到的中國侵略,第一個要去計算的就是人口的損失,防衛作戰加上非高度訓練的後備軍人相當多,死傷計算可能要用萬當作單位,假設有十萬男性在這場戰爭中喪生,就相當年輕男性瞬間消失3-5%,詳細的軍隊年齡組成與結構要看軍方的徵召方式,但我們必須去想這類問題。所以,人口政策,絕對不能只有剛剛好的人口替代率,一個世代的男性突然消失一部份,對產業結構乃至社會都會造成極大衝擊,順帶影響到未來幾十年的價值觀變化。純以人力資源來說,人口替代率必須略高於和平時期的計算,以避免戰爭帶來的死傷過於慘重,打贏了也無能力重建。但人口結構的調整需要產業結構改變,這是經濟面向討論的問題之一,換言之,提高經濟所得與人民生活水準,可以增加生育意願。(PS:簡單說,就是戰爭帶來的破壞並不單純是立即的。像一次大戰法國男性死傷慘重,造成不少母親傷心欲絕,更因為男性人力缺乏使得女性負擔增加,拖延了生育時間,降低了生育力,使得二次大戰的時候,法國軍方可以動員的軍力就不如一戰。這講法當然粗糙,但只是一種概略的說明)
這種計算絕非是要用我們這一代去思考,今天開戰若是在我們這一代發生,那麼及早培養足夠的下一代,在必要的時候填補人口資源的真空,對於國力的維持有幫助。同時較多的人口可以分散上一代製造的負債。如果我們真的要為子孫著想,那麼人口政策的考量就不能只著眼現在。但就以軍方來說,人口政策影響到的結構問題,這必須要列入戰爭的規劃考量,也就是說死傷的人數到多少的程度,軍方必須開始考慮非軍事手段,畢竟打贏台海戰爭卻輸掉整場台灣戰役,一點意義都沒有。(PS:如果真的為下一代好,就不應該避免我們這一代的戰爭,如果中國真的與台灣必有一戰,不如挑台灣自己可以控制的時間,別事事牽拖到下一代)
在社會改造上,軍方可以進行的也很廣,以經濟面的房地產來說,這就是政府可介入的一環。最簡單的作法,就是挑選軍人與軍眷營區,建造大量且平價的住宅給軍方與家屬,作的好的話可以破壞當地的房地產行情,連帶促進當地的經濟活絡。房地產絕對不是什麼火車頭產業與復甦指標,就以一個便利商店的角度來說,租金貴比較有利潤還是低?當然租金越低,商店的操作就更大,反倒可以在軍營附近形成商圈,這又反過來可以增加房地價值。總之,軍方可以作的事情很多,最大的因素就是出在數量上,國軍是台灣最大的組織團體,任何的採購、建築,都可以達到量變促成質變的效果。
其次就是在地化訓練帶來當地的經濟效益,在地的訓練與戰術演練,其概念絕對跟一般的訓練不一樣,包括飲食與補給,不見得都要有野戰廚房來處理,這是防衛作戰的優勢之一。要模擬實際戰爭可能產生的問題,與其「不要擾民」,不如就乾脆一點擾民到底,反正吃飯付錢,有軍隊的地方就有小蜜蜂的存在價值。就經濟學來說,我們都知道小蜜蜂的存在來自於需求,活動的強度靠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不如讓地下經濟台面化。除此以外,軍方的基本用品也可以開放在地採購,只要符合標準的優先採購當地物資,這反過來還可以爭取到在地民眾對軍方進行訓練的支持,一舉數得並不會不好。(PS:防衛作戰最重要的不是找地方挖洞防守,而是爭取民眾的主動配合,這些舉動都是看起來沒效果,但實際戰爭發生,很可能就是由民眾多一點點的主動支持,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所以,從人力資源的角度反觀,可以看出現在軍方的徵兵、募兵根本就沒有將人力規劃列入考慮,純粹是在算數字。這樣做當然並非不可,但現代戰爭需要的人力資源並不光是人數,還有需要技術的科技兵種,以及長期訓練的特種部隊,就算是一般義務兵,也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基礎訓練,每一種兵種所需的人力資源通通不一樣,規劃人力竟然沒想到規劃人口結構問題。這顯示軍方若非沒想到,就是不敢去規劃。換句話說,軍方在看待少子化的問題,並沒有想到少子化可能伴隨的是教育程度的拉高,以及募兵制下的打擊部隊人選考量,簡單說就是將獨生子納入第一線的打擊部隊,有無考量家屬的反應?每一個人造成的小小摩擦,都會造成日後訓練與實戰的困擾,這不是一句「戰爭無情、槍砲無眼」就帶過,筆者再強調一次,防衛作戰最重要的就是民事工作,筆者不僅不贊成裁撤政戰單位,反倒要加強功能的理由就在此。那就更沒道理在兵力結構上採取不精細計算的結果。(PS:很現實的是,這種計算越是精細,戰爭的成功公算會越大,當然這是要承平時期長時間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在防衛作戰中最重要的就是降低戰爭後的損失,任何一切可降低損失的錯失與考量都該列入規劃,再依照優先順序進行,而非直覺式的反對某些違反直覺的方案)
在這邊可以作一個小結,那就是軍方在民事工作上根本是徹底失敗,兵力結構的計算也根本就是算人頭。在可預見的未來,軍方的科技實力一定是緩慢上升,但是人力結構的構想卻依然是人海戰術的大陸軍思考,這難怪不會有什麼創新的戰略規劃。再來,在地化的民事工作極為重要,兵民一體是理想,但不是現實不能就不去作,這只充分證明軍方現在怕事的個性,這種怕事又凡是遮遮掩掩的作法,只會徒增當過兵的台灣千萬男性反感,根本於事無補。
所以,在近期的規劃上,一定要先從內部的組織架構著手,從軍官團的任務重組來向民眾證明決心。同時間並以重組的架構進行拉出營區的戰術訓練,培養一般民眾對軍方的情感,要從當下開始,不是等到計畫完善再做。確實人力結構短期內無法改進,只能儘量補人,但這非長久之計。
中程規劃上,基層政戰單位要能夠回報政戰總部確實的國內民情,從民調與媒體看不到的地方,才是真正需要去注意與規劃的細節。軍方必須挑選適當的地方,進行硬體的建築,不僅是提供軍眷優值的生活環境已增加留營率,更可以藉由軍方在當地的建設,促使當地的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結構與薪資福利的改善,加上逐漸扭轉的民眾觀感,就可以進行兵力結構的具體細節調整,以增加軍隊的專業化能力,並且避免不必要的軍民糾紛。
長期的規劃都屬於人口政策等高層政略,在此略過不提。
在軍事面向的討論,筆者對武器裝備不予討論,主因是台灣並不是欠武器,是欠決心。戰爭一定會死傷,也一定有破壞,不打仗當然是理想,但今天戰爭決定權並不是在台灣,是在中國身上,台灣能作的就是增加中國進攻台灣的損失公算,除此之外的討論,無論是經濟面或是外交等,根本就是瞎扯。近代國家最重要的組織就是暴力,用暴力的組織維護一個自我的獨立性,除非今天台灣走的長遠戰略規劃,是要讓台灣的本體性消失,不然無論是屬人或是屬地主義,最終的結果都需要一股暴力作為防衛性力量。
軍事絕對會與經濟有關,軍事可以保衛經濟發展的成果,經濟發展可以增加軍隊的實力,這是老生重談,但卻非常真實。有人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國民生產毛額一兆美金可以支持一隻航空母艦戰鬥群,所以美國可以有常備的數支航母戰鬥群,這就是活生生的經軍兩面相輔相成。認為連飯都吃不飽,要削減軍費來發展經濟,這完全是鬼扯,連飯都吃不飽的人是不會有力氣討論軍費過高的,問題在民眾對吃飽的定義,到底要賺錢賺到多少才叫做吃飽?若今天台灣完全沒有武裝能力,別說中國要侵略你,連菲律賓都要吃你豆腐,那又談何保衛國民不受外國的欺侮?經濟與軍事的發展是一種互相螺旋上升的關係,今天要放棄軍事力量,就代表一定有替代方案,替代方案絕對不是用錢買安全,而是會有他國的軍事力量介入。不少國家就是選擇把武裝力量降低,選擇在外交與經濟等面向上全力支持強國,來換取強國保護的。若是如此,台灣要把軍事力量交付給誰?交給中國嗎?那就是要自滅台灣本體性,等同消滅台灣未來,這自然不需要談未來戰略。(PS:這就是定義本體性的重要,不然任何事情都會無限上綱,例如把所有軍隊解散,軍費拿來發給每個國民,這不是更能促進經濟發展?但有人會這樣認為?歷史上只有被佔領國是這樣,就算是美國佔領下的日本,美國也不願意日本不負自己該負的責任,這說到頭來還是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道理,沒有放棄武力卻想獲得安全這種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2.7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