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是批示,那是殺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促轉會在昨天(2/26)舉辦了「台灣轉型正義資料庫」的發表會,這是我們轉型正義史上,第一次,得以由官方管道窺見「加害者」的樣貌,但當各家媒體都聚焦在蔣介石的批示時,我們真的知道他簡單寫下的幾個字,背後代表著什麼意思嗎?

把法院判定的刑期,直接大筆一揮改成死刑,那不叫批示,那叫殺人。

現今,每當某些政治人物或網路言論遭撻伐時,就會看到「東廠」、「綠色恐怖」或「綠共」等字眼,但只要你哪怕對台灣的歷史有一點點認識就知道,不要說言論自由了,國民黨治下的台灣,是連思想的自由都沒有,你都不需要把話說出口,只要看了錯的書、認識了錯的人,甚至進錯了學校、待錯了公司、住錯了地方,就可能因此被貪圖業績跟獎金的特務羅織罪名逮捕。

逮捕之後,等待你的就是刑求逼供,寫得「不對」再繼續刑求,取得同案幾個人的自白後,再編織成完整的故事,就成了判決書上寫的「自白、所供互相一致」,就這樣,從逮捕、偵訊到審判,一路從無到有,何止是一句草菅人命可以形容。

但還沒結束,當時即使是平民,犯內患或外亂罪都是接受軍事審判,這份判決書必須一路上呈,從保安司令部司令,到國防部長官,再到總統府長官,最後由總統核定,而根據促轉會調查,資料庫內目前大約一萬多件政治檔案裡,蔣介石「介入判決」的案件高達三千多筆,其中有 876 筆死刑判決經過蔣中正手中。

什麼是「介入判決」?在1956年公布的《軍事審判法》133條中,規定總統若認為判決不當可以「發交覆議」,這賦予了蔣介石介入司法審判的基礎,但同一條文中也規定「發交覆議以一次為限,覆議後無論結果,應照覆議後之判決予以核定」。

但蔣介石卻常常不只發交覆議一次,而是一直退到他滿意為止,有時候,他甚至直接在公文上批示「他認為對的判決」,沒有新的證據、也沒有法律依據,就簡單寫個「應即槍決」、「處以極刑」、「處十二年以上徒刑者一律處死」,在看守所內等候判決的受難者,就會在黎明來臨前,聽到獄卒呼喚自己的名字,難友們會為他唱《安息歌》,他的父母不會被事先通知,妻小也還不知情,而是這些同樣因為思想犯罪而關在一起的難友們,用歌聲陪著他告別自己的人生。

安息吧,死難的同志
別再為祖國擔憂,
你流著血照亮的路,
指引我們向前走。

raw-image

這就是蔣介石,這就是中華民國政府,對這片土地上不分族群的人們所做過的事。

僅以威權時期的法律要求蔣介石守法,已經是低到不可忍受的標準,可是中華民國的轉型正義卻連這樣明顯的違法都不追究,一昧地追求和諧而不是正義,難怪時至今日,還會有人說「過去就讓他過去」、「不要傷害人民的情感」,這是情感的問題嗎?這是一條又一條真真實實的生命,他們也是別人的丈夫,是小孩的爸爸,卻因為一個沒有人權也沒有法治的政府而失去大好的人生,這種事情可以算了嗎?那是不是哪個偶像明星犯罪,我們也都要顧慮他粉絲們的感受,避免粉絲造成社會紛亂,要求受難者家屬原諒,要他們「算了吧」?

所謂轉型正義,一直都不是「過去」的問題而已,而是要透過轉型正義,賦予人民面對未來正確的價值觀,一個政府看待轉型正義的方式,將決定當這片土地再次受到同樣威脅時,人民會堅守什麼樣的基本價值,結果現在,中華民國、國民黨、蔣介石信眾們帶給我們的價值是什麼呢?就是只要這個人背後勢力夠大,挺他的人夠多,那他就可以為所欲為,受到任何人權或法律的束縛,連判決都可以隨意更改。

那根本不是介入審判,那就是明目張膽的殺人。

現在,我們知道加害者是誰了,但如果這些加害者們,依然可以在中正廟受人景仰,依然可以躲在龐大的資料庫裡頭不被究責,那我們拿什麼去教育下一代屈服於威權是不對的?是不對的,然後呢?當時屈服於威權的人,現在依然吃香喝辣甚至可以當上地方首長,他們的後代,仍舊依靠他們的庇蔭再度掌權,如果這些人都不用接受審判、都不用付出代價、都不用奉還他們那不義之財與權力,那下次,當我們再次面對獨裁政權的威脅時,還有誰要抵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林艾德的大腦迷宮
6.5K會員
274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艾德。 最近突然有感,報紙、網路媒體、新聞頻道各有立場,想靠文字評論生活就必須進入他們的體制,無形中也是接受了他們的束縛;方格子則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看看我們能不能擺脫媒體的綁架,透過直接來自讀者的支持,得到真正獨立思考產生的文字,我想努力看看。
2022/11/01
週末看了《流麻溝15號》,晚上7點的場次坐了8分滿,電影結束後,沒有任何一位觀眾離開。黑暗的戲院,螢幕上只剩下工作人員跟贊助者名單在跑,曹雅雯的歌聲唱著:「閣較黑暗,嘛總有一點光,照入心內,永遠的所在。」絕對是好看的電影。
Thumbnail
2022/11/01
週末看了《流麻溝15號》,晚上7點的場次坐了8分滿,電影結束後,沒有任何一位觀眾離開。黑暗的戲院,螢幕上只剩下工作人員跟贊助者名單在跑,曹雅雯的歌聲唱著:「閣較黑暗,嘛總有一點光,照入心內,永遠的所在。」絕對是好看的電影。
Thumbnail
2022/04/07
自1989年4月7日鄭南榕自焚至今33年,從今天起,中正廟的常設展示除了「蔣中正總統與中華民國」之外,新增了「自由的靈魂 vs. 獨裁者 - 台灣言論自由之路」。
Thumbnail
2022/04/07
自1989年4月7日鄭南榕自焚至今33年,從今天起,中正廟的常設展示除了「蔣中正總統與中華民國」之外,新增了「自由的靈魂 vs. 獨裁者 - 台灣言論自由之路」。
Thumbnail
2022/02/24
直到某天深夜,她聽見客廳有哭聲,走出房門,發現是盧鈵欽趴在桌上哭,身上滿是血跡。那時候她就知道,她的丈夫永遠不會回來了。
Thumbnail
2022/02/24
直到某天深夜,她聽見客廳有哭聲,走出房門,發現是盧鈵欽趴在桌上哭,身上滿是血跡。那時候她就知道,她的丈夫永遠不會回來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只要是個政治麻瓜普通人,只要是有一點點愛國心的人,都會深深愛著青天白日滿地紅。 然後認同這個從中國逃跑來的政黨,同時跟隨蔣介石號召,在心底有著反共救中國的種子。
Thumbnail
只要是個政治麻瓜普通人,只要是有一點點愛國心的人,都會深深愛著青天白日滿地紅。 然後認同這個從中國逃跑來的政黨,同時跟隨蔣介石號召,在心底有著反共救中國的種子。
Thumbnail
我常對著我朋友說,台灣的民主是始於蔣經國先生,沒有他默默推動又何來李登輝先生能順利轉型。 . 但同時也不是蔣中正在台灣不願轉型民主,只是當時社會環境連生存都很艱難,台灣當時〔共諜〕也沒少過,雖然不能確定蔣中正喜不喜歡專制或者願不願意轉型成民主制,但身為70年後的追崇民主體制的我真在蔣中正那個位置,我
Thumbnail
我常對著我朋友說,台灣的民主是始於蔣經國先生,沒有他默默推動又何來李登輝先生能順利轉型。 . 但同時也不是蔣中正在台灣不願轉型民主,只是當時社會環境連生存都很艱難,台灣當時〔共諜〕也沒少過,雖然不能確定蔣中正喜不喜歡專制或者願不願意轉型成民主制,但身為70年後的追崇民主體制的我真在蔣中正那個位置,我
Thumbnail
Part 1 of 5 基本背景資料: 1945年10月:蔣介石和他領導的國民黨從日本接管台灣。 1947年2月: 228事件爆發。 1948至1975年間:蔣介石五度連任擔任總統。 1975年蔣以突發性心臟病在台北士林官邸逝世 1986年9月,台灣第一個在野黨民主進步黨成立,離台灣解嚴尚有一年。
Thumbnail
Part 1 of 5 基本背景資料: 1945年10月:蔣介石和他領導的國民黨從日本接管台灣。 1947年2月: 228事件爆發。 1948至1975年間:蔣介石五度連任擔任總統。 1975年蔣以突發性心臟病在台北士林官邸逝世 1986年9月,台灣第一個在野黨民主進步黨成立,離台灣解嚴尚有一年。
Thumbnail
卡繆寫的劇本《正義者》以及刺蔣案的文獻,都很適合配著最近的新聞讀。
Thumbnail
卡繆寫的劇本《正義者》以及刺蔣案的文獻,都很適合配著最近的新聞讀。
Thumbnail
致謝 微批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3256 台灣是在70年代隨世界民主化第三波潮流而被歸類為民主政體的國家,甚至也經過了杭亭頓(S. Huntington)提出的標準「二次輪替考驗」(two-turnover test):轉型初次選舉的執政團體在此後選舉失
Thumbnail
致謝 微批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3256 台灣是在70年代隨世界民主化第三波潮流而被歸類為民主政體的國家,甚至也經過了杭亭頓(S. Huntington)提出的標準「二次輪替考驗」(two-turnover test):轉型初次選舉的執政團體在此後選舉失
Thumbnail
今天焦點─國共內戰江河變色大勢底定Ⅰ 
Thumbnail
今天焦點─國共內戰江河變色大勢底定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