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工業3.5:台灣企業邁向智慧製造與數位決策的戰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近三世紀以來,歷經了四次工業革命,見證了產業發展的潮流與指數成長。第一次工業革命,創造了機器工廠的「蒸汽時代」,產業進入機器化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將人類帶入分工明確、大批量生産的流水綫模式和「電氣時代」,由機械化走入電氣化;第三次工業革命應用「電子資訊」技術,進一步提高生産自動化水平,從模擬化演進到數字化;第四次工業革命則開始應用所有科技整合的資訊物理融合系統,又名"虛實整合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 CPS)是整合由自動化到智能化的世代。前三次工業革命都在利用機器替代體力活的勞力解放,包含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資通訊也是協助了行政後勤人員的工作效率。而第四次工業革命就像是電影《機械公敵》虛實整合的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各列強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紛紛推出各自的產業發展策略,期望透過創新策略與智慧製造技術,提升自身製造產業的價值與競爭力,從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先進製造夥伴計畫」(AMP),到中國的「中國製造2025」、南韓的「製造業創新3.0」、日本的「工業4.1J啟動實驗」…等,針對各國製造業提出的創新浪潮,台灣也跟上腳步提出「生產力4.0」,期盼能為業者帶來新的機會,重新建立台灣製造的價值與競爭力。然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白皮書」的資料顯示,國內中小企業家數達143萬家占全體企業97.7%,面對這樣高比例的中小企業,如何執行生產力4.0的目標,顯然需要方向的引導與過渡期的歷程。因此,本期「書籍沙龍」的導讀即為各位介紹適合中小企業的因應之道「工業3.5:台灣企業邁向智慧製造與數位決策的戰略」一書,讓讀者們了解並發展出過渡時期的混合策略以因應來勢洶洶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本書作者-簡禎富教授現為清華講座教授暨美光講座教授,科技部人工智慧製造系統研究中心主任、工業工程與管理學門召集人,更是工業工程學界的泰斗,不僅在學術研究與教學工作上,有著極高評價,更對政府政策與產業趨勢有著獨到見解。本書提及工業3.5作為工業3.0和工業4.0之間的混合策略,書中共有三大主軸,第一部 企業邁向智慧製造與數位轉型的最佳路徑;第二部 先進製造的核心-決策數位轉型;第三部 工業3.5 的人才培育與策略布局。
在過往,許多企業於生產製造時,幾乎透過老師傅或資深人員的經驗累積解決許許多多的製造生產問題,在資訊訊尚未騰飛的時代,這些老員工成為生產製造的核心,任何線上參數的異動、問題發生時的決策或複雜的生產交替都需要經過他們的判斷與決策。但這些的經驗累積卻始終只保留在老員工腦中無法量化與保留,於是長久以來「老員工」成為了生產重要核心,儘管21世紀後ERP/MES大行其道,但這些「老員工」於生產製造的重要性依舊不減。據此,作者於本書第一部提及決策的重要性與決策陷阱的產生作為起頭,此外作者也提供過往產學合作過程中提出的製造策略「PDCCCR」(Pricing-Demand-Capacity-CapEx-Cost-Return)架構優化營收的重要經驗,用以規劃企業內環環相扣的決策。
許多企業轉型智慧製造經常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將老師傅的經驗與管理經驗進行系統化與數位化,使其製造系統的運作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所以缺的不是先進的硬體或軟體而是缺乏的是管理模式,尤其是彈性的決策能力與組織的運作。本書中提到工業3.5就像是人和智慧機械合作的鋼鐵人,如何讓人機協作則是第二部內容中所強調的重點,而有一點值得關注的是前三次工業革命,各有其驅動的技術但第四次的工業革命,關鍵不完全只是軟硬體科技,另一關鍵也在人,這是很多企業在追求工業4.0的過程中所忽略的。
書中第三部份為人才培育與策略布局,在工業3.5的結構中以混合策略為核心,第一圈是企業必須建立的營運核心能耐,包括全面資源管理、聰明生產、數位決策、智慧供應鏈與智慧工廠;往外第二圈則是產業生態和企業策略層面必須思考的四個策略關鍵,包括製造優勢與管理經驗系統化與數位化、產品生命週期與營收管理、軟硬體設備和分析能力垂直整合,以及永續發展和綠色供應鏈,以接軌工業4.0時代的商業模式;最外圈則是能支持從工業3.0到工業3.5並往工業4.0的策略路徑運轉的環境與基礎架構,包括物聯網、大數據、跨領域虛實整合與基礎工業能力等四種條件。筆者發現書中闡述許多的內容與採購協會課堂上所教授的採購與供應管理有相當大的連結關係,如成本、交期、存貨、固定成本、變動成本、ABC作業基礎成本法、MTS、MTO..等,若讀者熟捻課程內容相信閱讀這本書會有更深且有別於一般讀者的感受。
105年10月商周一篇專題報導「一張訂單 撼動台灣製鞋霸業」震攝住了製鞋供應鏈,平均一雙鞋需要經過400雙手才得以完成的產業一夕之間被機械自動化所取代,當中最受人矚目的就是不少台灣代工鞋廠接到Nike通知,要把機台與原料送進墨西哥,一群群台灣代工廠高層「奉命」到墨西哥,把經驗傳承給偉創力,教他們如何用機器人生產出跑鞋。而這樣的經驗汲取過程中就隱藏著本書工業3.5的精隨,將老師傅的經驗轉換為數據分析與彈性決策,台灣許多企業目前也努力追逐著工業4.0的步伐,但如果企業不能馬上跨入工業4.0,其實不妨先做工業3.5,因為目前大多數公司只是工業4.0軟硬體系統的使用者,而相關系統架構仍在演化中。當務之急,還是先發展能讓未來智慧製造系統發揮效能的「數據分析」和「彈性決策」的能力,建立站穩過渡期的基石再往智慧工廠邁進才是對中小企業的最佳途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自從2013年德國引爆工業4.0議題後,背後所醞釀的資通訊快速發展影響著所有產業的變革與人們的習慣,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大數據(Big Data),雲端(Cloud),也是大家俗稱的ABC科技成為影響產業轉型的重要思考。
採購與供應鏈的未來發展趨勢對專業的採購人員來說是必需了解的課題,不論是大方向的供應鏈未來趨勢或是因應大量數位化後的採購4.0,都是身為專業採購在不斷改變的環境中所必須學習的內容,其目的都在於提升採購價值創造企業獲利。
自從2013年德國引爆工業4.0議題後,背後所醞釀的資通訊快速發展影響著所有產業的變革與人們的習慣,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大數據(Big Data),雲端(Cloud),也是大家俗稱的ABC科技成為影響產業轉型的重要思考。
採購與供應鏈的未來發展趨勢對專業的採購人員來說是必需了解的課題,不論是大方向的供應鏈未來趨勢或是因應大量數位化後的採購4.0,都是身為專業採購在不斷改變的環境中所必須學習的內容,其目的都在於提升採購價值創造企業獲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序論:製造業的未來 在全球經濟快速變化和技術不斷演進的背景下,製造業正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隨著人工智慧(AI)、大數據(Big Data)、物聯網(IoT)等技術的成熟,傳統製造模式正逐漸被智慧工廠(Smart Factory)取代。智慧工廠 是一種融合數位化技術與自動化系統的新型製造
Thumbnail
隨著科技迅速發展,工業4.0、智慧工廠、機械手臂和工業機器人等技術已成為現代製造業不可或缺的部分。企業在激烈競爭中面臨不斷上升的人力成本、複雜的市場需求和生產效率的挑戰,而自動化技術正是突破這些瓶頸的利器。本文將深入分享工業4.0的核心概念、智慧工廠的組成架構、FANUC機械手臂的優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在人工智慧伺服器生產上的技術優勢以及過去半個世紀科技產業的發展。摩爾定律、吉爾德定律和梅特卡夫定律都對科技產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摩爾定律促成了電腦和電子產品的逐漸普及。此外,文章還探討了蘋果、微軟和英特爾在科技領域的崛起,以及智慧手機和ARM架構對微軟和英特爾的挑戰。
Thumbnail
單純?一點都不單純,筆者上篇的示意圖,嚴格說算傳統產業,若是現在講的科技業,情況更為複雜。因為,每一道製程,每一個零件,由於其精密程度提高,限制更加嚴重。我們可以理解為工具機需求變高,愈發精密的零件需要更精密的工具機,而製程從毫米到微米再到奈米,能夠生產的廠商更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製造商和商業經營角度在商業決策上的差異。文章提到了A類型自動化機器的市場趨勢以及公司內部的決策過程,以及不同觀點之間的衝突。最後,作者強調了在工作中碰到的挫折和如何通過與經營層溝通來應對。文章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價值。
Thumbnail
AI工具導入會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開始,對日後的工作機會和型態產生根本性的變化,本文分成3大部分各別討論: (1)文科生將再次迎來出頭天;(2)理工科學生工作機會將大幅減少;(3)一人公司數量將爆發性成長。
Thumbnail
我們正處在一個由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主導的新技術革命時代。如果我們我們想要瞭解這個影響,也許從『勞動經濟學』中『技術替代效應』與『』技術補充效應』兩個視角來分析,可以有一些有趣的收穫。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第五次工業革命-人工智慧,由易樂和多個人工智慧工具共同創作。 GenAI 的發展與應用:介紹了 GenAI 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實際案例。 各科技公司的路線總結:分析了各大科技公司在 GenAI 領域的競爭優勢和發展策略。 關鍵應用:概述了 GenAI 技術在各種領域的核心應用和發展前景。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序論:製造業的未來 在全球經濟快速變化和技術不斷演進的背景下,製造業正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隨著人工智慧(AI)、大數據(Big Data)、物聯網(IoT)等技術的成熟,傳統製造模式正逐漸被智慧工廠(Smart Factory)取代。智慧工廠 是一種融合數位化技術與自動化系統的新型製造
Thumbnail
隨著科技迅速發展,工業4.0、智慧工廠、機械手臂和工業機器人等技術已成為現代製造業不可或缺的部分。企業在激烈競爭中面臨不斷上升的人力成本、複雜的市場需求和生產效率的挑戰,而自動化技術正是突破這些瓶頸的利器。本文將深入分享工業4.0的核心概念、智慧工廠的組成架構、FANUC機械手臂的優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在人工智慧伺服器生產上的技術優勢以及過去半個世紀科技產業的發展。摩爾定律、吉爾德定律和梅特卡夫定律都對科技產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摩爾定律促成了電腦和電子產品的逐漸普及。此外,文章還探討了蘋果、微軟和英特爾在科技領域的崛起,以及智慧手機和ARM架構對微軟和英特爾的挑戰。
Thumbnail
單純?一點都不單純,筆者上篇的示意圖,嚴格說算傳統產業,若是現在講的科技業,情況更為複雜。因為,每一道製程,每一個零件,由於其精密程度提高,限制更加嚴重。我們可以理解為工具機需求變高,愈發精密的零件需要更精密的工具機,而製程從毫米到微米再到奈米,能夠生產的廠商更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製造商和商業經營角度在商業決策上的差異。文章提到了A類型自動化機器的市場趨勢以及公司內部的決策過程,以及不同觀點之間的衝突。最後,作者強調了在工作中碰到的挫折和如何通過與經營層溝通來應對。文章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價值。
Thumbnail
AI工具導入會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開始,對日後的工作機會和型態產生根本性的變化,本文分成3大部分各別討論: (1)文科生將再次迎來出頭天;(2)理工科學生工作機會將大幅減少;(3)一人公司數量將爆發性成長。
Thumbnail
我們正處在一個由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主導的新技術革命時代。如果我們我們想要瞭解這個影響,也許從『勞動經濟學』中『技術替代效應』與『』技術補充效應』兩個視角來分析,可以有一些有趣的收穫。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第五次工業革命-人工智慧,由易樂和多個人工智慧工具共同創作。 GenAI 的發展與應用:介紹了 GenAI 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實際案例。 各科技公司的路線總結:分析了各大科技公司在 GenAI 領域的競爭優勢和發展策略。 關鍵應用:概述了 GenAI 技術在各種領域的核心應用和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