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書架|悲觀是一種清醒:評畢來德《沉默的中國》(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去年10月,無境文化公司推出了一本關於中國問題的小冊子:《沉默的中國》,作者畢來德(Jean François Billeter)是瑞士專攻中國思想史的學者,退休前長期在日內瓦大學任教,早年以研究莊子成名。最近則轉向從宏觀角度,以歷史為軸線,研究中國的歷史與現實。


這本《沉默的中國》由3篇文章組成,主打畢來德討論當代世界史發展歷程,與中國在其中的關係:《沉默的中國》。另一篇是他從斯賓諾莎的理論出發,反觀中國歷史的論文,此外附有他2012年5月21日在巴黎法蘭西人文科學院的一次講座。全書127頁,書很薄,但思想深度很「厚」;這本難得不從現實政治和經濟,而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角度討論,讓我們對今天的中國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raw-image


Photo Credit:wikipedia


畢來德在《沉默的中國》中,開宗明義地介紹了自己的研究方法:「我堅信在這個世界上,要理解現在,就必須把這個現在看作是歷史的一個時段。」這當然不是畢來德獨特的研究方法,西方很多研究中國歷史的專家,包括剛剛去世的哈佛大學孔飛力(Philip A. Kuhn)教授,以及我極為推崇的史華茲(Benjamin I. Schwartz)教授,都是在梳理中國近代發展史的過程中,理解當今中國的樣貌。


但是畢來德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這裡他所說的「歷史」,不像孔飛力和史華慈他們那樣,是孔子時期的中國思想發展或者晚清地方政府角色的演變;畢來德把中國的發展,放到世界歷史發展的批判性反思的框架下。用他自己的話話說,就是「主張打破中國在本質上『他異性』(註1)這個迷思,假定人類共同經驗中存有本質上的一致性,然後由此出發,試圖理解我們研究的現實中國。」這在一片喧囂的「中國特殊國情論」的氛圍中,顯得特立獨行,因而更加引人入勝。


現在,讓我們來簡單介紹一下畢來德書中的主要觀點。在他的理論中,核心的關鍵詞就是「連鎖反應」。在他看來,在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發生了一種「失控的連鎖反應」,在世界史發展上可以分為7個階段:



raw-image


製圖:葉菀菱


在畢來德看來,中國今天的發展,或者說「崛起」,應當就是這7個階段發展的框架下的自然結果。畢來德致力批判的,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經濟決定論」;這正是理解今天中國的鑰匙,因為今天所謂的「中國模式」,就是用「經濟理性」壓制其他理性的發展,所有的問題幾乎都來自「經濟理性」的無限擴張,而畢來德抓住了中國最關鍵問題。他認為,中國的沉默,原因就在於此:除了經濟理性,在其他方面,無話可說。


不管是對經濟理性對世界發展的影響,還是對於中國今天的「沉默」,畢來德的觀點似乎都是比較悲觀的。這樣的判斷雖然悲觀,卻也是我們無法迴避的現實。正如他自己所說,「其實並非態度悲觀,而是想努力做到清醒。」


在我看來,畢來德對於「中國的沉默」解釋得非常精彩,富有歷史性和哲理性的思考特色,但並不完整;他的論述充滿了對歷史的理解,卻缺乏對人,尤其是中國人的理解。此外,他對中國歷史的說明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處。限於篇幅,本文的下半部分,將談談我對「中國的沉默」的解釋,並對畢來德的一些觀點,提出不同的意見。


註1:他異性,為「與其他本體不同的特殊性」。


raw-image

▲王丹:我設定的第一階段目標已經達成了,如果你願意,還是可以資助我的寫作計畫,讓我深入書寫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延伸閱讀:

《王丹書架》:失控中的中國

《王丹書架》:背叛中共的「紅二代」

王丹:從央視春晚看中國的「日常反抗」

二戰受難的波蘭猶太人,尋求「另一種轉型正義」

從美國與東協的高峰會,看中國「四面楚歌」的外交挫敗



封面圖片來源:Brian Yap (葉)@flickr CC BY-NC 2.0

編輯:葉菀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丹的沙龍
389會員
247內容數
作為一個寫作者,「王丹隨筆」這個空間,能夠讓我書寫的內容不被媒體的意識形態或流量給綁架,不需為了追求點擊而譁眾取寵,真正深入書寫出更多有價值的內容給每位讀者。除此之外,我希望在這裡不是單純的「我寫你看」,能有更多機會與讀者們互動,接受讀者的要求,批評。(當然,表揚也可以XD)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中國1978年至今45年的改革開放可說是計劃經濟轉型市場經濟的進程,本文討論了價格改革、所有制結構、及民主和法治改革。中國若能加速政治改革為民主政治和法治國家,才真正打贏了威權/民主的意識形態戰爭。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中國1978年至今45年的改革開放可說是計劃經濟轉型市場經濟的進程,本文討論了價格改革、所有制結構、及民主和法治改革。中國若能加速政治改革為民主政治和法治國家,才真正打贏了威權/民主的意識形態戰爭。
Thumbnail
中國是一個極大的複合體,唯一能確認的只有不可能從單一角度就充分理解這個帝國。研究中國的書汗牛充棟,不勝盡讀。挑這三本的理由也許不充分,但就盡力以最少閱讀量來涵蓋最多理解。
Thumbnail
中國是一個極大的複合體,唯一能確認的只有不可能從單一角度就充分理解這個帝國。研究中國的書汗牛充棟,不勝盡讀。挑這三本的理由也許不充分,但就盡力以最少閱讀量來涵蓋最多理解。
Thumbnail
中國即將成為什麼樣的國家?我們都知道,這個國家的人口會非常多,而且若以目前的趨勢持續下去,經濟會很強大、軍事也會很強盛。但是,這個超級強國的表現又會如何?它會怎麼對待其人民、鄰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
Thumbnail
中國即將成為什麼樣的國家?我們都知道,這個國家的人口會非常多,而且若以目前的趨勢持續下去,經濟會很強大、軍事也會很強盛。但是,這個超級強國的表現又會如何?它會怎麼對待其人民、鄰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
Thumbnail
對比今天剩下鎗斧威嚇、倚仗鏡頭監控才撐得住的「文化自大」,相去甚遠,夏蟲那可語冰?
Thumbnail
對比今天剩下鎗斧威嚇、倚仗鏡頭監控才撐得住的「文化自大」,相去甚遠,夏蟲那可語冰?
Thumbnail
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慕蘭的歷史名著「大分流: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中國與歐洲為何走上不同道路?」於2000年出版之後,造成了學術界的許多迴響,因為這是一本成功用科學的方法比較十八世紀以前歐洲與中國、日本、印度等國的經濟、社會差異的作品。為什麼「大分流」那麼特別?
Thumbnail
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慕蘭的歷史名著「大分流: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中國與歐洲為何走上不同道路?」於2000年出版之後,造成了學術界的許多迴響,因為這是一本成功用科學的方法比較十八世紀以前歐洲與中國、日本、印度等國的經濟、社會差異的作品。為什麼「大分流」那麼特別?
Thumbnail
黑盒子是飛機置放於最容易保存的部位—機尾中記錄飛行狀況以及工作設備運作情形的儀器,而原先書名的所主要討論的是稱作「大退化(The Great Degeneration)」的現象,也就是作者所引用亞當斯密所稱的停滯狀態,甚至倒退,正是現在西方文明國家所面臨的問題,而四個黑盒子是作者所提出的四種分
Thumbnail
黑盒子是飛機置放於最容易保存的部位—機尾中記錄飛行狀況以及工作設備運作情形的儀器,而原先書名的所主要討論的是稱作「大退化(The Great Degeneration)」的現象,也就是作者所引用亞當斯密所稱的停滯狀態,甚至倒退,正是現在西方文明國家所面臨的問題,而四個黑盒子是作者所提出的四種分
Thumbnail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至今沒有失效,愛因斯坦的學說現在也還在被不斷證實,胡適和魯迅對中國社會和政治的看法到今天還經常被引用和學習,他們的理論和思想毫無疑問可以列入「優秀」的行列。但如果一個理論的提出,僅僅有不到10年的壽命,很快就被證明是錯誤的,甚至是錯得離譜的,這樣的理論就不是理論,而是嘩眾取寵了。
Thumbnail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至今沒有失效,愛因斯坦的學說現在也還在被不斷證實,胡適和魯迅對中國社會和政治的看法到今天還經常被引用和學習,他們的理論和思想毫無疑問可以列入「優秀」的行列。但如果一個理論的提出,僅僅有不到10年的壽命,很快就被證明是錯誤的,甚至是錯得離譜的,這樣的理論就不是理論,而是嘩眾取寵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