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疫情,跟社交距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台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公布了「社交距離注意事項」,除了勸導人們避免非必要的聚集,也建議人與人之間保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的距離。當然,這不是台灣特有的防疫措施,在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政策勸導。再一次讓我深刻地感覺到,關於距離的議題。

太遠

因為傳染的途徑不明,所以即使大部分的人並不是(還不是?)病患,卻在病毒的陰影之下,我們紛紛地產生了一種需要防備他人的意識。我聽到不少周遭的朋友,在搭乘捷運的時候,即使有空的座位,也因為擔心與他人的距離太近仍然選擇站立。或者,在搭乘電梯的時候,有意識的拉開與旁邊的人的空間。

除了怕被人傳染,有些人也害怕自己傳染給別人。

例如我。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唯一一個最近一有一些身體不舒服,就會開始疑神疑鬼的人。我不只一天懷疑自己可能已經得病(目前已經持續懷疑60天),也產生了一種「萬一我得病,我絕對不能傳染給別人」的自我意識。所以,我開始盡量地遠離親友,如果萬不得已必須參加活動或是聚會,我也會帶著十萬份的抱歉前往。除非必要,我盡量少講話。活動結束後的幾天,也仍然掛心聚會成員的安全。

這絕對已經接近妄想。

是嗎?

我意識到這是一種在目前失控環境下,試圖獲得控制感的努力。在試圖拉開距離的底下,是我們對於病毒不可知的擔心。

「拉開距離」,意思代表了我們預設了他人跟自我的不同。「我」是有病的,「你」是健康的,反之亦然。在疫情的一開始,對於不同的區分是簡單粗暴的。「武漢人」相對於「湖北省的其它人」、「那些中國人」相對於「台灣人」。這樣的區分並沒有因為疫情的發展而變得更細緻,主要是因為對於病毒我們至今仍掌握的太少。於是,區分就繼續延續下去了。「那些從中國回來的台灣人」相對於「一直在台灣的台灣人」、「那些在新北市的人」相對於「其它非新北市的台灣人」、「外籍人士」相對於「台灣人」。在不斷地切分之下,群體終究會成為一個個原子化的個體。

有時候我覺得,除了死亡、肺部纖維化,這個病毒帶來最廣泛的影響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分化。

不能怪人性,我們天生就會區分「我們」跟「他們」,這是我們生存的本能之一。基於防疫角度,在個人層次上的減少接觸也是必要的。然而,在同一個社會裡面,基於恐懼的區分「我們」跟「他們」,進而互相攻訐,這就如同自體免疫系統在攻擊自身的組織,最終會帶來整體的衰落。

太近

有人開玩笑,在限制聚會跟減少人際接觸的勸導下,赫然發現這些勸導對自己的生活毫無衝擊,才理解到底自己平常就已經跟社會人群有多麼疏離。

比隔離更難受的,或許是明明不親近的人,必須得被綁在一起吧。

應該有不少人在這段時間裡,不得不長時間的待在家裡,簡直就像是一個延長了的農曆新年。隨著距離的拉近,許多關係上的議題也會跟著浮現。

很多時候,關係得維持的下去,是因為彼此之間有許多空間。對於有些人來說,在關係中能夠保有一定的主體性跟孤獨的空間,是必要的。這樣的空間不是單純物理上的,而是心理上能夠保有主體性的程度。

例如,我能不能夠有一些屬於我自己的時間而不需要擔心對方沒有被陪到?我能不能夠在對方不高興時,仍然堅持我自已的立場?我可不可以說我想講的話,不需要擔心因此破壞了關係?我可不可以喜歡我喜歡的,即使你不喜歡?反之亦然。

這樣的心理能力,在心理治療中常被稱為分化,或者有些人會說叫做情緒界線。分得清我是我,你是你了,那麼才有靠近的可能。在你我都混在一起的時候,只是物理上的靠近,卻不能夠帶來真正的親密。

真正的親密關乎於選擇,是在你是你,我是我的前提下,我仍然願意走向你,而你仍然願意花出時間給我。

而分的清楚你跟我,是需要培養的一種心理能力。很多人不能夠分清楚你我,是因為情緒上處於一種共生的狀態。我個人更願意這樣去理解,要分清楚你是你,我是我,是人的生命中一個巨大的失落。在那一刻起,你意識到你真正的是「一個人」。沒有人有義務或者有能力承擔你的人生,你完全是你自己的主人。

多麼可怕,但幸運的是,當分的清你我,我們才能心懷感激地相遇跟靠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Nick的沙龍
0會員
5內容數
Nick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5/08
我發現讓我覺得不對勁的,就是我覺得太對勁了。一切都太對勁了,我的生活照舊,我對生活的感受也照舊。我的大腦告訴我,這不合理。我怎麼可能對於生活有這麼大的變化,毫無感覺?我怎麼會對於自己的行動自由被限制了,毫無感覺? 那天下午,我坐在床邊,想到自己依然過著「很對勁」的生活,啞然失笑。
2020/05/08
我發現讓我覺得不對勁的,就是我覺得太對勁了。一切都太對勁了,我的生活照舊,我對生活的感受也照舊。我的大腦告訴我,這不合理。我怎麼可能對於生活有這麼大的變化,毫無感覺?我怎麼會對於自己的行動自由被限制了,毫無感覺? 那天下午,我坐在床邊,想到自己依然過著「很對勁」的生活,啞然失笑。
2020/05/03
當一個精神患者犯法之後,因為欠缺足夠的辨識能力而在法律上獲判無罪,對於我們來說的意義是什麼? 日前台灣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一個思覺失調症患者在坐火車時,因為妄想撩求他補票的列車長要謀害他,所以在情緒不穩定的情況下,用刀刺殺了前來處理的鐵路警察。 這件事情在嘉義地院審判後,法官認定被告在行為時因處於發病
2020/05/03
當一個精神患者犯法之後,因為欠缺足夠的辨識能力而在法律上獲判無罪,對於我們來說的意義是什麼? 日前台灣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一個思覺失調症患者在坐火車時,因為妄想撩求他補票的列車長要謀害他,所以在情緒不穩定的情況下,用刀刺殺了前來處理的鐵路警察。 這件事情在嘉義地院審判後,法官認定被告在行為時因處於發病
2020/04/12
過去並不是張曼娟的讀者,偶然間拾起這本書,或許是因為在書封上看到這是一本關於中年的散文。翻開後,發現她談中年的方式,不只是關於中年本身,也關於了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在尋找自己路上(誰不是呢?)的中年人,作為一個長照的照顧者,以及作為一個望向老年的中年人如何在這人生的半途中,成為自己也陪伴自己。
Thumbnail
2020/04/12
過去並不是張曼娟的讀者,偶然間拾起這本書,或許是因為在書封上看到這是一本關於中年的散文。翻開後,發現她談中年的方式,不只是關於中年本身,也關於了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在尋找自己路上(誰不是呢?)的中年人,作為一個長照的照顧者,以及作為一個望向老年的中年人如何在這人生的半途中,成為自己也陪伴自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與他人之間的距離,該用什麼基準去衡量?每個人對距離感的概念.可說是完全不同。有稍微被靠近一點點,便緊張兮兮的人,也有不管被靠得多近,只要沒有碰觸到對方,都完全不會在意的人。而對保持距離的掌握,這當中的各種分歧,簡直就如日劇「四重奏」裡頭,討論對炸雞是否要淋檸檬這個議題一般,看似單純卻細節重重。
Thumbnail
與他人之間的距離,該用什麼基準去衡量?每個人對距離感的概念.可說是完全不同。有稍微被靠近一點點,便緊張兮兮的人,也有不管被靠得多近,只要沒有碰觸到對方,都完全不會在意的人。而對保持距離的掌握,這當中的各種分歧,簡直就如日劇「四重奏」裡頭,討論對炸雞是否要淋檸檬這個議題一般,看似單純卻細節重重。
Thumbnail
新冠疫情改變的「新生活」,就是讓人與人的距離拉大;且因傳染力太強,一旦被感染,就要「居隔」;這使得「關禁閉」,成為咱們人生「新考驗」。
Thumbnail
新冠疫情改變的「新生活」,就是讓人與人的距離拉大;且因傳染力太強,一旦被感染,就要「居隔」;這使得「關禁閉」,成為咱們人生「新考驗」。
Thumbnail
今年五月中旬台灣疫情爆發後,政府要大家儘量不要進行「人與人連結」的活動,第一時間就關閉夜店酒家等等特種行業,甚至後來連親戚好友在家裡的聚會也受到限制,公眾場所也以「避免群聚」來規範開放與否,希望能及時阻斷病毒的傳播鏈。  疫情爆發初期幾個患者被公布得比較詳盡的疫調紀錄,大家赫然發現,一個從有正常生活
Thumbnail
今年五月中旬台灣疫情爆發後,政府要大家儘量不要進行「人與人連結」的活動,第一時間就關閉夜店酒家等等特種行業,甚至後來連親戚好友在家裡的聚會也受到限制,公眾場所也以「避免群聚」來規範開放與否,希望能及時阻斷病毒的傳播鏈。  疫情爆發初期幾個患者被公布得比較詳盡的疫調紀錄,大家赫然發現,一個從有正常生活
Thumbnail
  本文僅是疫情下,本人的體悟,文章沒有任何章法,信手亂書,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所以會跟之前文章迥異,請酌量服用。   國家三級緊戒已逾一個月,這段時間無法人與人的連結,對於群居的人類來說,確實是個挑戰。   看看新聞報導,諸多人期待解封後能大玩特玩,甚至有些飯店訂房已額滿,國家緊戒一個月的鬱悶之情,
Thumbnail
  本文僅是疫情下,本人的體悟,文章沒有任何章法,信手亂書,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所以會跟之前文章迥異,請酌量服用。   國家三級緊戒已逾一個月,這段時間無法人與人的連結,對於群居的人類來說,確實是個挑戰。   看看新聞報導,諸多人期待解封後能大玩特玩,甚至有些飯店訂房已額滿,國家緊戒一個月的鬱悶之情,
Thumbnail
突如其來三級警戒,本該理所當然的自由便利,瞬間強制限縮或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恐懼、謹慎,以及限令規條,為要防堵隔絕看不見的敵人。這場看不見的戰爭,翻轉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思索後疫情時代,重新定義孤獨與自由的價值。 雖然,疫情截斷了人與人的接觸,但截不斷了情感的連結與交流。
Thumbnail
突如其來三級警戒,本該理所當然的自由便利,瞬間強制限縮或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恐懼、謹慎,以及限令規條,為要防堵隔絕看不見的敵人。這場看不見的戰爭,翻轉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思索後疫情時代,重新定義孤獨與自由的價值。 雖然,疫情截斷了人與人的接觸,但截不斷了情感的連結與交流。
Thumbnail
圖片 相處這件事永遠都沒有正確答案,我們都在彼此的界線中,尋找一份「剛剛好」,剛剛好的美好。 很多事都需要經營,生活、工作、人際關係…,唯獨真正的愛不需要,因為那是一種兩人間的相互連結。當彼此成為對方生活中的一部分,「不需要刻意,只要不經意」就能擁有的開心。 我的個人部落格→YC TALK (yc
Thumbnail
圖片 相處這件事永遠都沒有正確答案,我們都在彼此的界線中,尋找一份「剛剛好」,剛剛好的美好。 很多事都需要經營,生活、工作、人際關係…,唯獨真正的愛不需要,因為那是一種兩人間的相互連結。當彼此成為對方生活中的一部分,「不需要刻意,只要不經意」就能擁有的開心。 我的個人部落格→YC TALK (yc
Thumbnail
最近因為疫情的影響,大家緊黏的程度絕對不是一天兩天的
Thumbnail
最近因為疫情的影響,大家緊黏的程度絕對不是一天兩天的
Thumbnail
好了,經過一天歡樂的結衣之亂(?)後,來講一下比較嚴肅的話題。 提醒大家外出記得戴口罩,除了防疫還能美顏呢。 這次台灣的疫情必然讓人重視,但還有一項我們要注意的,是疫情下大家的心理狀況。 本來平安的日常,突然從短短一星期內轉化為三級警戒,大家都無法出遠門、正常工作、見朋友,在家也看著一堆恐慌搶口罩、
Thumbnail
好了,經過一天歡樂的結衣之亂(?)後,來講一下比較嚴肅的話題。 提醒大家外出記得戴口罩,除了防疫還能美顏呢。 這次台灣的疫情必然讓人重視,但還有一項我們要注意的,是疫情下大家的心理狀況。 本來平安的日常,突然從短短一星期內轉化為三級警戒,大家都無法出遠門、正常工作、見朋友,在家也看著一堆恐慌搶口罩、
Thumbnail
2020對我來說,也是很糟糕的一年。 2020年,疫症捲席全球,全世界的人都被逼限足於家裡。 在年初還在準備回港參與好姊妹婚禮而興奮期待的我, 也萬萬沒想到會有一整年(甚至更久)的時間無法回家。 在這一年,能生活在台灣是非常幸運的。 從一開始馬上就封關、採取防疫措施、注資大量生產口罩等, 讓我們
Thumbnail
2020對我來說,也是很糟糕的一年。 2020年,疫症捲席全球,全世界的人都被逼限足於家裡。 在年初還在準備回港參與好姊妹婚禮而興奮期待的我, 也萬萬沒想到會有一整年(甚至更久)的時間無法回家。 在這一年,能生活在台灣是非常幸運的。 從一開始馬上就封關、採取防疫措施、注資大量生產口罩等, 讓我們
Thumbnail
這個問題有點可愛,但我想說為什麼不both?可是,在我們繼續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或許我們應該先釐清這問題要不要放在一起討論,或者是否有先後順序要加入進來。 首先,新冠病毒的科學證據累積依然不足,但我們也只能夠就目前的感染者,去回溯還有釐清這些患者的特性,然後依據各個不同國家以及社會的狀況,由政策制
Thumbnail
這個問題有點可愛,但我想說為什麼不both?可是,在我們繼續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或許我們應該先釐清這問題要不要放在一起討論,或者是否有先後順序要加入進來。 首先,新冠病毒的科學證據累積依然不足,但我們也只能夠就目前的感染者,去回溯還有釐清這些患者的特性,然後依據各個不同國家以及社會的狀況,由政策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