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距離的思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與他人之間的距離,該用什麼基準去衡量?

每個人對距離感的概念.可說是完全不同。有稍微被靠近一點點,便緊張兮兮的人,也有不管被靠得多近,只要沒有碰觸到對方,都完全不會在意的人。

當疫情發生後,「保持距離」成了眾所矚目的焦點。人們在距離感上,起了巨大的變化,反映在身心靈狀態,加上依據不同情勢與情境所需,實際上採取的行動,也不斷地在變化著。

而對保持距離的掌握,這當中的各種分歧,簡直就如日劇「四重奏」裡頭,討論對炸雞是否要淋檸檬這個議題一般,看似單純卻細節重重。

先從極端的說起。去年疫情升三級時,公司開啟居家辦公之前,自己曾為了安全起見,即便距離不近,仍騎著單趟一小時的單車往返公司。不搭乘電梯,一步步爬上7樓的辦公室。完全停止了去河濱公園的跑步習慣,只在家中做運動。

二個月後,三級解除,公司恢復正常通勤,我如往常搭起捷運。但很快地我發現,即便生活已恢復常軌,捷運卻已不再人滿為患。而乘客當中也不乏有人,總在所有人都上車之前,在月台前停下腳步,率先等起下一班車,只為了搭到空一點的車廂,保持與他人的距離。

抵達公司大樓,搭乘電梯的時候,若有人站在按鈕旁,有時我會先站在角落保持距離,等到對方出了電梯,才補按自己欲前往的樓層按鈕。在電梯外看到人多時,也常索性選擇爬樓梯上樓。

染疫與害怕給別人帶來麻煩的恐懼,時至今日仍然無解。

疫情像是一場世界規模的狼人殺,只是沒人搞得清楚,自己是村民還是狼人。這份曖昧不清,使我們所採取的距離,難以始終保持一致。

沒人想得病。但現實是只要不達到群體免疫,我們也只有像中國清零那條路可走,而那條路究竟有多遙遠?要犧牲多少的自由?沒有人知道。所以人們都在學著適應,只是仍不乏有人的聲音被掩蓋,有人採取堅定立場,威嚇他人就範。

跟戰爭相同,病毒也為這世界帶來了許多絕望。因為疫情帶來的諸多限制,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身體可以說是「動彈不得」。許多的失去與離別,總發生在轉眼之間,而我們常常無能為力。

「真正重要的東西,只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小王子說。不知道這句話裡,有沒有包含焦慮與恐懼這些因素,而在這樣的時代裡,看不見的東西,看來多半都成了焦慮與恐懼。

以前一找到機會,便嘗試與陌生人閒聊的習慣,也因疫情逐漸淡薄。生活裡除了音樂,花更多時間與書本、影劇為伍,從書本裡吸收思想,從影像裡了解人性。往好處想,性格彆扭如我,雖完全暫停了街頭演出,大幅減少了社交活動,我卻也終於肯慢慢開啟Youtube與Podcast之路,縮短了與虛擬世界的距離。

透過虛擬世界與人交流,語言文字是溝通的重要橋梁。卻也因認知差異、想得太少或太多,仍產生過不少誤解與隔閡。而我也仍常在想,網路究竟是讓人獲得救贖,或者只是讓人活得更加孤獨?

然而,當把人類僅僅視為自然的一部分時。現在的情景,對地球而言,也不過是在做久違的大掃除罷了。

萬物有時,而是否我們的思維及生活方式,已經離自然離得太遠,才會不斷感到焦慮與恐懼呢?

去年獨自在河濱公園,騎著單車看著夕陽時,即便戴著口罩,竟也有種世界並不會就此終結的安心感。畢竟太陽仍老老實實地照耀,月亮也安靜地掛在那啊。

而這些看來飄渺的文字,或許也還離許多讀者的心靈很遙遠吧。

2018.9 寮國龍坡邦

2018.9 寮國龍坡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直樹的流浪之歌的沙龍
72會員
199內容數
環遊這廣闊的世界,與每個有趣靈魂相遇, 搭上陌生人的便車,沙發衝浪到某人家裡, 或是在某個荒郊野外,睡在自己的帳篷裡。 窮遊所帶來的不是匱乏,而是惜福知足, 旅行的意義,是更認識自己, 帶著音樂,與世界溝通吧。
2023/11/30
當你感覺脆弱,光是如動物般好好呼吸,就是此刻你所能做到最好的事。
Thumbnail
2023/11/30
當你感覺脆弱,光是如動物般好好呼吸,就是此刻你所能做到最好的事。
Thumbnail
2023/11/16
人總為了追尋某種價值而活著。我們懷抱著各自的人生詛咒,走在前方崎嶇漫長的路上。一直都是一個人,卻又從來不是一個人。
Thumbnail
2023/11/16
人總為了追尋某種價值而活著。我們懷抱著各自的人生詛咒,走在前方崎嶇漫長的路上。一直都是一個人,卻又從來不是一個人。
Thumbnail
2023/10/25
是那樣的美好,支撐著我在遠方走了這麼長的路,回來逕自寫下這些長篇大論,只願將這份感動,哪怕是一點也好,傳達給遠方的你。
Thumbnail
2023/10/25
是那樣的美好,支撐著我在遠方走了這麼長的路,回來逕自寫下這些長篇大論,只願將這份感動,哪怕是一點也好,傳達給遠方的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從過去到現在,我總覺得距離一直以來都是人在生活中很常會產生變化的東西。 中華民國的教育部說: 「距離是時間或空間的間隔。」
Thumbnail
從過去到現在,我總覺得距離一直以來都是人在生活中很常會產生變化的東西。 中華民國的教育部說: 「距離是時間或空間的間隔。」
Thumbnail
疫情肆虐全世界三年,終於在2023回歸生活正軌,台灣預計在4月17日開始進一步放寬口罩禁令,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將不再強制戴口罩。 但已經習慣人與人之間保持距離,遇到沙丁魚般擁擠的車廂,人貼著人快要窒息的狀態,倒不是車廂裡真的一丁點兒空間也沒有,而是已然無法接受人與人間竟沒有安全距離。 會不會,這個安全
Thumbnail
疫情肆虐全世界三年,終於在2023回歸生活正軌,台灣預計在4月17日開始進一步放寬口罩禁令,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將不再強制戴口罩。 但已經習慣人與人之間保持距離,遇到沙丁魚般擁擠的車廂,人貼著人快要窒息的狀態,倒不是車廂裡真的一丁點兒空間也沒有,而是已然無法接受人與人間竟沒有安全距離。 會不會,這個安全
Thumbnail
與他人之間的距離,該用什麼基準去衡量?每個人對距離感的概念.可說是完全不同。有稍微被靠近一點點,便緊張兮兮的人,也有不管被靠得多近,只要沒有碰觸到對方,都完全不會在意的人。而對保持距離的掌握,這當中的各種分歧,簡直就如日劇「四重奏」裡頭,討論對炸雞是否要淋檸檬這個議題一般,看似單純卻細節重重。
Thumbnail
與他人之間的距離,該用什麼基準去衡量?每個人對距離感的概念.可說是完全不同。有稍微被靠近一點點,便緊張兮兮的人,也有不管被靠得多近,只要沒有碰觸到對方,都完全不會在意的人。而對保持距離的掌握,這當中的各種分歧,簡直就如日劇「四重奏」裡頭,討論對炸雞是否要淋檸檬這個議題一般,看似單純卻細節重重。
Thumbnail
有心人利用這形勢遂行自己的目的,懶得用腦思考者則隨著風向盡情被煽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還是社交距離該怎麼調整,不管是實際上的物理距離,還是心理層面上的無形距離,都一樣難以掌控。
Thumbnail
有心人利用這形勢遂行自己的目的,懶得用腦思考者則隨著風向盡情被煽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還是社交距離該怎麼調整,不管是實際上的物理距離,還是心理層面上的無形距離,都一樣難以掌控。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舒適的距離到底該怎麼界定或者維持? 交會之後,錯身朝迥異的方向前進頭也不回?或者並行一段時間、爾後各赴前程就好? 最穩定的,是平行線嗎? 但,有沒有可能,在看不見的方向、角度、維度,根本早就漸行漸遠,甚至,從來沒有靠近過?所有交會與平行,都只是單一介面的表象,或者想像? 俗稱的,冷了。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舒適的距離到底該怎麼界定或者維持? 交會之後,錯身朝迥異的方向前進頭也不回?或者並行一段時間、爾後各赴前程就好? 最穩定的,是平行線嗎? 但,有沒有可能,在看不見的方向、角度、維度,根本早就漸行漸遠,甚至,從來沒有靠近過?所有交會與平行,都只是單一介面的表象,或者想像? 俗稱的,冷了。
Thumbnail
如果不是這次疫情不會察覺,日常這麼容易崩塌。 連續幾天的穴居讓人暴躁,曝露在陽光下成為一種風險,彷彿我們的皮膚變得乾燥薄透,隨時會在不明病菌的攻擊下剝落。
Thumbnail
如果不是這次疫情不會察覺,日常這麼容易崩塌。 連續幾天的穴居讓人暴躁,曝露在陽光下成為一種風險,彷彿我們的皮膚變得乾燥薄透,隨時會在不明病菌的攻擊下剝落。
Thumbnail
距離上次與人促膝長聊,又已過去幾周,當時台灣還未進入第三級警戒,但社區感染混沌的情況,讓過去一年習慣安逸的我們瞬間驚醒,疫情控制原來可以一夕之間翻盤......
Thumbnail
距離上次與人促膝長聊,又已過去幾周,當時台灣還未進入第三級警戒,但社區感染混沌的情況,讓過去一年習慣安逸的我們瞬間驚醒,疫情控制原來可以一夕之間翻盤......
Thumbnail
  本文僅是疫情下,本人的體悟,文章沒有任何章法,信手亂書,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所以會跟之前文章迥異,請酌量服用。   國家三級緊戒已逾一個月,這段時間無法人與人的連結,對於群居的人類來說,確實是個挑戰。   看看新聞報導,諸多人期待解封後能大玩特玩,甚至有些飯店訂房已額滿,國家緊戒一個月的鬱悶之情,
Thumbnail
  本文僅是疫情下,本人的體悟,文章沒有任何章法,信手亂書,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所以會跟之前文章迥異,請酌量服用。   國家三級緊戒已逾一個月,這段時間無法人與人的連結,對於群居的人類來說,確實是個挑戰。   看看新聞報導,諸多人期待解封後能大玩特玩,甚至有些飯店訂房已額滿,國家緊戒一個月的鬱悶之情,
Thumbnail
突如其來三級警戒,本該理所當然的自由便利,瞬間強制限縮或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恐懼、謹慎,以及限令規條,為要防堵隔絕看不見的敵人。這場看不見的戰爭,翻轉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思索後疫情時代,重新定義孤獨與自由的價值。 雖然,疫情截斷了人與人的接觸,但截不斷了情感的連結與交流。
Thumbnail
突如其來三級警戒,本該理所當然的自由便利,瞬間強制限縮或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恐懼、謹慎,以及限令規條,為要防堵隔絕看不見的敵人。這場看不見的戰爭,翻轉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思索後疫情時代,重新定義孤獨與自由的價值。 雖然,疫情截斷了人與人的接觸,但截不斷了情感的連結與交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