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台灣,學會與自己對話

2021/06/2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文僅是疫情下,個人的體悟,文章沒有任何章法,信手亂書,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所以會跟之前風格迥異,請酌量服用。

來源:衛福部臉書
  國家三級緊戒已逾一個月,這段時間無法人與人的連結,對於群居的人類來說,確實是個挑戰。
  看看新聞報導,諸多人期待解封後能大玩特玩,甚至有些飯店訂房已額滿,國家緊戒一個月的鬱悶之情,不言可喻。
   我呢?
  近來朋友們關注我的心情與看法,沒想到我淡淡說了句:「很好啊!如果沒有疫情,我覺得這樣的狀態挺棒的。」
  「你不會想出國玩嗎?你不會想聚餐嗎?你不會想做很多事嗎?」帶點疑惑與質疑的語氣問了一堆。
  「還好ㄟ!」我依然悠悠答道。
  對方傻住了,可能是這個反應太不像我。疫情前的我,每周有個幾場飯局,稀鬆平常,假日也常常往外跑,和大夥一起放鬆,放長假時動不動就出國遊玩,身邊的人總覺得我的生活紙醉金迷、花花綠綠。
  坦白說,以前確實覺得自己是這樣的人。大學時代,我爸媽常笑我很少回家,殊不知外出工作後也是。去年台灣疫情相對穩定,時常與幾位朋友出遊爬山、嚐美食、踏景點。老實說,這麼做除了抒發工作壓力外,更多的是自己害怕孤獨吧!
  大家總覺得我能言善道,幽默活潑,雖然這麼說自己不是很好,但大家對我的印象貌似如此。不過他們可能不了解我是因為害怕尷尬而不斷開話題,久而久之,好像就能炒熱現場氣氛,像個開心果。
  然而,這次疫情下,卻發現自己學會了與自己對話。
  當人與人必須保持界線,自己只能學會與自己相處、與自我對話。除了工作外,有了多餘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以前被困在工作場域,忙東忙西,即便休息,也有一堆突如其來的鳥事隨之而來,等待處理。正因為疫情,沒了人與人的距離,不接觸,當然少掉惱人的工作瑣事,也沒有面對面的人情壓力,可以更自由的辦公。
  同時,沒有社交生活、沒有交際應酬,更有餘裕反省自己,每天問問自己是否有進步?哪裡還不足,哪裡可以加強,那些部份可以繼續保持,那些部份可以戒除?
  沒有人可以恣意外出,社群軟體普遍黯淡許多,沒了過往燈紅酒綠,到處炫富的照片,或者出國打卡、嚐遍各式美食,玩過各大景點的心得貼文,否則人比人真的會氣死人,大家都「繁華落盡見真淳」,也少了一點嫉妒心理。
  空閒的時間,望向矗立在書櫃已久的書籍們,拾起,閱讀,充實自己,跟書中的作者對話,每次都覺得相當快意。現代社會過於強調效率,凡是快狠準,殊不知很多道理與學問必須慢慢琢磨、思索,才能真正體悟入心。知道跟體悟,是不一樣的境界,一個仍然是外在的層次,一個卻已化為己用。偉大的科學家牛頓,之所以能在科學界大放異彩,歸功於當年歐洲流行黑死病,只好從學校返鄉,埋首書堆,認真沉潛,造就日後的不凡。當然我沒有他那樣的資質與努力,不過這次的疫情,或許也是個契機。
  與家人相處的時間變多了,感情好像也更融洽了。以前是個吃貨,最多只能煮煮泡麵,現在炒菜、煎蛋、炸豆腐等基本的餐飲技能也學會了。以往時間緣故,雖能開發新的美食,但為數有限,現在可以好好研究。甚至昔日只能內用的餐廳料理,竟然也成了一道道平價可外帶的便當美食,這是不曾有過的體會,也讓生活充滿樂趣。
  突然發現,從前花太多時間給別人,花太少時間給自己,這是我這次最大的體悟。
  回過頭來,何以那麼多人按奈不住衝動,引頸企盼解封,出去玩耍呢?我以為是大家被這個現代資本主義的體制給馴化了。試想幾百、幾千前年前的人們,是這樣過生活的嗎?我想應該不是,原始人一天不過就為飽餐一頓,如是而已。曾幾何時我們的慾望與枷鎖愈來越重,變成了上班追求速度,下班追求娛樂的人們?生活型態多采多姿,令人眼花撩亂。
  我想起亂世中的隱士,他們想逃離世俗的喧囂,正因為不想被體制所綁架,他們必須用激烈的手段才能爭取而來,但我們只要乖乖在家做好防疫工作,就能有一次免費的隱居體驗。真真切切面對自我、面對孤獨,懷抱著感恩與敬重的心,面對每道佳餚、每本書籍、每一件與自己相關的事。
  這次疫情,當然造成許多不幸,但幸運的是沒了人類的活動,動植物生機盎然,沒了人與人的接觸,更了解自我的本質。我想,這是疫情下最大的禮物。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在右邊按下愛心支持,並在下方免費按讚,這些支持會讓我更有動力繼續創作、分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12會員
88內容數
國文課大家都上過,國文課本大家都讀過,但你真的有讀懂嗎?或者說你讀的到底是作者要告訴你的資訊?還是編者要你知道的訊息?又或者是國文老師要教你的東西?大家常說求學時最廢的科目就是國文了?真的是如此嗎?這此你可以找到對課文不同的詮釋以及生活上的應用。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