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過去並不是張曼娟的讀者,偶然間拾起這本書,或許是因為在書封上看到這是一本關於中年的散文。翻開後,發現她談中年的方式,不只是關於中年本身,也關於了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在尋找自己路上(誰不是呢?)的中年人,作為一個長照的照顧者,以及作為一個望向老年的中年人如何在這人生的半途中,成為自己也陪伴自己。
要怎麼定義中年呢?根據WHO的界定,中年是從40到59歲。如果按照這個標準,那麼我是帶著一個窺視的角度,在看處於裡面的作者,是怎麼經驗中年的。然而,讀完之後,我並不覺得作者的感受與我之間有那麼遙遠。如果有距離,那肯定也不是年紀帶來的。
這本書的中年人,不論是作者的親友或是作者本人,都在經歷著不同的即將/已經中年的歷程。有時候我覺得,我們好像都在年輕時,一邊忙著應付成長的議題,一邊應接不暇地長大。那些我們選擇、或是沒有選擇應付的議題,最終決定了我們會長成一個什麼樣的大人。等到得空了,我們才猛然發現自己已經變成的樣子。
萬一,自己不喜歡自己已經變成的樣子,那又該怎麼辦呢?
中年的難題之一,或許是好像已經來不及改變過去,可是又得承擔著這些自己已經變成的樣子,努力地往自己更想要的地方前進。
我想起李宗盛在山丘裡面說到的那一句歌詞:
「也許我們從未成熟 還沒能曉得 就快要老了 儘管心裡活著的 還是那個年輕人」
有時候我驚訝於,人們心中對於自己現在是幾歲的感受。
成為自己,這一句年輕時常聽到的話,在中年時分,變得沉甸甸的。年輕時,成為自己是一種熱騰騰的夢想。身旁的人會告訴你,有夢就要追,追尋自己的熱情。二十幾歲的人,拿起背包就開始旅行,腳步輕盈。越近中年,成為自己開始變成一個有點奢侈的事情。增加的重量,大多是關於其他人的,替兒女著想,也要替長輩著想,更不用說還有你的伴侶,你的事業。中年人的旅行,或許得從放下背包開始。
從某個角度來說,中年的幸福在於羈絆,但是難也在羈絆。我喜歡在這本書裡面,張曼娟從一個長照的照顧者出發的眾多描寫。很多事情,她輕輕一筆帶過,但我想那對任何人來說都絕不輕鬆。包括父親的思覺失調跟中風、母親的失智,那都不是一個會「好起來」的事情。在閱讀她描寫父親因為疾病的多疑,母親因為失智而慢慢地喪失許多回憶時,我很多時候察覺到自己幾乎是屏著呼吸的。當你得扛著另外一個人的重量前進時,做自己跟成為自己談何容易?而那又是什麼意思?
於是,在書的第三部分,標題是這樣的:「輕安自在做大人」。
什麼定義了我們是大人?我們又想要做什麼樣的大人?
過去的我,曾經只知道我「不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大人。於是,在過去,我的人生幾乎很多力氣是花在「遠離」那個我不想變成的樣子。然而,遠離並不等於就會更「接近」我想變成的樣子。最終,我得花些力氣探索自己到底想要變成什麼的一個人。我曾經以為,這是關於找尋,但是其實這是關於發現跟定義。發現我自己身上有些什麼,發現我自己是些什麼,然後把它們指認跟定義出來。即使不完美,但至少是個真實的起點。
而今,站在這個點往中年望去,我發現我更渴望的是想知道,我會如何變老?在剩下的餘生中,我還想怎麼過?或許中年的議題跟年輕時終究不是那麼不同,也還是關於自己。也或許就如同榮格所說的,最終我們都是在拾回那些為了因應他人的期待、為了生存的必要性、以及為了這個為了那個,所分裂出的自己。而我們也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學到了自己不為自己所知的那一面,最終活成一個更完整的個人。
avatar-img
0會員
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Nick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比隔離更難受的,或許是明明不親近的人,必須得被綁在一起吧。 應該有不少人在這段時間裡,不得不長時間的待在家裡,簡直就像是一個延長了的農曆新年。隨著距離的拉近,許多關係上的議題也會跟著浮現。 很多時候,關係得維持的下去,是因為彼此之間有許多空間。對於有些人來說,在關係中能夠保有一定的主體性跟孤獨的空間
是關於發現自己,好的壞的,開心的傷心的,美麗的醜陋的。 是關於認出這些自己身上的東西,不管那是天生的還是別人帶給你的。 是關於承認他們的存在,是關於承認自己的起心動念,是關於承認--不管它們怎麼來的,現在都是自己的一部分。而自己,對自己身上所有的東西負責。 是關於允許他們有一方存在的空間,是關於即使
比隔離更難受的,或許是明明不親近的人,必須得被綁在一起吧。 應該有不少人在這段時間裡,不得不長時間的待在家裡,簡直就像是一個延長了的農曆新年。隨著距離的拉近,許多關係上的議題也會跟著浮現。 很多時候,關係得維持的下去,是因為彼此之間有許多空間。對於有些人來說,在關係中能夠保有一定的主體性跟孤獨的空間
是關於發現自己,好的壞的,開心的傷心的,美麗的醜陋的。 是關於認出這些自己身上的東西,不管那是天生的還是別人帶給你的。 是關於承認他們的存在,是關於承認自己的起心動念,是關於承認--不管它們怎麼來的,現在都是自己的一部分。而自己,對自己身上所有的東西負責。 是關於允許他們有一方存在的空間,是關於即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中年覺醒三部曲」第三本, 有更多的人生歷練與人生體悟, 重新思考家的意義與歸屬感。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昨晚在線上共學我們探討了一次「中年之路」,講講怎樣叫做中年,當然上網去查WHO明訂中年介於45~59歲之間,但我們回歸到心理因素,卻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一刀劃分。 鐘穎老師在譯者序便明白的寫了,「當你開始意識到生活不對勁的時候」就是中年開始了,你是否也覺得生活不對勁兒呢? . 我印象很深,大
Thumbnail
本書作者張曼娟,是出版約五十部作品的暢銷作家;讀者橫跨四年級到七年級,或許是因為他的真誠,總是願意將人生不分好壞境遇的思索與探問,書寫與大家分享。最近他在臉書專頁提到「2016年,是我生命裡的低潮,寫作遇到瓶頸;長照正進入最艱苦的混亂時刻」就在那時,他收到主編邀請,最終產出《我輩中人》訴說著中年覺醒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過:我們不要成為「那樣子」的大人,你想過是哪樣子嗎? 中年之路是一本以榮格心理學為本,討論走過兒童期、青春期,成為一個「成人」,然後呢?有一份工作,養得起自己,過起還算有品質的生活,聽起來還不錯吧!或許結了婚、生了幾個孩子,或許一年旅行幾次、吃美食、買精品...然後呢? ▪️中年之路的
Thumbnail
「中年覺醒三部曲」第二部, 都中年了還要「覺醒」什麼? 但人往往到了中年還不明白什麼是覺醒。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中年人」時常被遺忘、被忽略, 但他們又是現今社會的主幹, 究竟該如何成為中年人呢?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40歲後,如何度過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榮格說真正的治癒是成為自己。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我們世俗上的貪嗔癡讓自己迷失了,所以還不知道成為自己的真義在哪裡?   常常碰到40歲以後的同事朋友都會很緊張擔心自己以後老了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根本不擔心,這是每一個人在這
成為大人,仿如一場在迷霧中穿行的冒險。既看不清,又難以捉摸 。此時此刻的我漸漸體會到,或許我正在朝著真正的成熟邁進,但究竟是何種風景構成了「真正的大人」呢?從未成年到成年的轉變中,我們應該如何微調內心和思緒呢? 儘管法定成年年齡被訂為十八歲,然而這不意味著我們在十七歲到十八歲的一夜之間,說句「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作者分享自己中年後對於生活和社會的感想的散文形式書籍。書中談到40歲是人生的折返點,開始關心健康、飲食、社會關係和孤獨感。作者也探索自己對於獨處和社交的看法,並分享一些關於老後生活和自由業的經驗和擔憂。
四十的時候,不覺得自己中年了。 不惑的能力似懂非懂的增加,但是就是那樣。 也沒什麼特別啊~(當時的我這樣想) 一天天過去了,每天除了工作,就是想著當時單身的自己,老年生活要怎麼安排? 四十一的時候,遇到了像神通一般的戀情,說了沒人理解、自己也無法理解的那種狀況, 什麼是不是前世認識啦?為什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中年覺醒三部曲」第三本, 有更多的人生歷練與人生體悟, 重新思考家的意義與歸屬感。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昨晚在線上共學我們探討了一次「中年之路」,講講怎樣叫做中年,當然上網去查WHO明訂中年介於45~59歲之間,但我們回歸到心理因素,卻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一刀劃分。 鐘穎老師在譯者序便明白的寫了,「當你開始意識到生活不對勁的時候」就是中年開始了,你是否也覺得生活不對勁兒呢? . 我印象很深,大
Thumbnail
本書作者張曼娟,是出版約五十部作品的暢銷作家;讀者橫跨四年級到七年級,或許是因為他的真誠,總是願意將人生不分好壞境遇的思索與探問,書寫與大家分享。最近他在臉書專頁提到「2016年,是我生命裡的低潮,寫作遇到瓶頸;長照正進入最艱苦的混亂時刻」就在那時,他收到主編邀請,最終產出《我輩中人》訴說著中年覺醒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過:我們不要成為「那樣子」的大人,你想過是哪樣子嗎? 中年之路是一本以榮格心理學為本,討論走過兒童期、青春期,成為一個「成人」,然後呢?有一份工作,養得起自己,過起還算有品質的生活,聽起來還不錯吧!或許結了婚、生了幾個孩子,或許一年旅行幾次、吃美食、買精品...然後呢? ▪️中年之路的
Thumbnail
「中年覺醒三部曲」第二部, 都中年了還要「覺醒」什麼? 但人往往到了中年還不明白什麼是覺醒。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中年人」時常被遺忘、被忽略, 但他們又是現今社會的主幹, 究竟該如何成為中年人呢?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40歲後,如何度過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榮格說真正的治癒是成為自己。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我們世俗上的貪嗔癡讓自己迷失了,所以還不知道成為自己的真義在哪裡?   常常碰到40歲以後的同事朋友都會很緊張擔心自己以後老了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根本不擔心,這是每一個人在這
成為大人,仿如一場在迷霧中穿行的冒險。既看不清,又難以捉摸 。此時此刻的我漸漸體會到,或許我正在朝著真正的成熟邁進,但究竟是何種風景構成了「真正的大人」呢?從未成年到成年的轉變中,我們應該如何微調內心和思緒呢? 儘管法定成年年齡被訂為十八歲,然而這不意味著我們在十七歲到十八歲的一夜之間,說句「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作者分享自己中年後對於生活和社會的感想的散文形式書籍。書中談到40歲是人生的折返點,開始關心健康、飲食、社會關係和孤獨感。作者也探索自己對於獨處和社交的看法,並分享一些關於老後生活和自由業的經驗和擔憂。
四十的時候,不覺得自己中年了。 不惑的能力似懂非懂的增加,但是就是那樣。 也沒什麼特別啊~(當時的我這樣想) 一天天過去了,每天除了工作,就是想著當時單身的自己,老年生活要怎麼安排? 四十一的時候,遇到了像神通一般的戀情,說了沒人理解、自己也無法理解的那種狀況, 什麼是不是前世認識啦?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