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中旬台灣疫情爆發後,政府要大家儘量不要進行「人與人連結」的活動,第一時間就關閉夜店酒家等等特種行業,甚至後來連親戚好友在家裡的聚會也受到限制,公眾場所也以「避免群聚」來規範開放與否,希望能及時阻斷病毒的傳播鏈。
疫情爆發初期幾個患者被公布得比較詳盡的疫調紀錄,大家赫然發現,一個從有正常生活到活躍社交與工作需求的人,每天活動足跡的範圍與接觸的人,比我們認為得多很多。
若加上我們每天花不少時間在網路上漫遊,透過臉書、Line、微博……等等社群媒體,每天接觸的人,更是難以估計。
不過仔細想想,雖然我們與世界建立連結愈來愈容易,但是我們心理上卻覺得更寂寞,對人更有敵意;與我們有連結的人愈來愈多,但是彼此互動的品質與深度卻愈來愈差。
社會學家認為,一個好的連結是「人與人之間的能量,彼此感覺能被看到,聽到與珍惜,雙方也都願意付出與接受,但不會指指點點,能從彼此的關係中獲得養分與力量。」
想要擁有這樣的連結,必須先自我覺察目前與人互動的方式,回想曾有過人與人相處的美好經驗,然後再主動創造或重塑這些體驗。
雖然美好的人際關係來自理解與溝通,但是良好的溝通不是說話的技巧,而是我們願不願意去傾聽,不只聽到對方說了什麼,怎麼說,而且還要聽到語言背後的含意,甚至是他沒說出口的事。
另外,對於不熟悉或初發生的連結,最重要的事是千萬不要低估對方或太早論斷對方,反而要盡量找到彼此交集的共通點,我相信即便差異再大的人,只要用心找,一定能找到彼此共同關心或共同的渴望與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