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風氣轉變的開始:從高雄第一座國民運動中心談起

2020/04/1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年開始嘗試討論高雄(尤其是鳳山地區)軟硬體設備的文章,也許對於環境、風氣、民眾都有些細微的改變。
第一篇是去年年底啟用的國民運動中心。

運動風氣轉變的開始:

從高雄第一座國民運動中心談起

2019年年底,高雄第一座採OT形式營運的國民運動中心揭幕,結合鳳山體育館以及鄰近的羽球館,形成鳳山運動園區,希望帶起高雄民眾的運動風氣。
轉變運動風氣的開端
承接經營這座運動園區的「舞動陽光公司」表示,雖然他們在全省已經有高達25間場館,以及在高雄大學進行泳訓班訓練,但這是他們首次來高雄執行大型專案。雖然台灣幅員不廣,但南北兩地的運動風氣與方式仍有差距,就連國民運動中心的數量也落差極大。因此,如何在兼顧營運成本的情況下,還能翻轉在地舊有的運動風氣,讓民眾願意付費來運動,是他們面臨的極大考驗。
由於天氣型態以及產業結構的差異,高雄民眾的運動習慣與消費還在磨合的階段。根據108年教育部體育署的調查(註一),高雄市的運動人口比例接近83%,而前往國民運動中心或運動公園的比例為4%(全國平均10%)。以運動項目評比,仍舊以戶外運動(慢跑、健走、爬山等)居多。如果是運動與支出的比例(註二),107年1-6月間高雄市民沒有運動消費與運動課程支出的比例為66.6%及87.7%,大部分運動相關的消費為場地或入會費。雖然運動人口呈現成長的趨勢,若提到運動課程或教練指導,增長或所佔的比例仍舊不高。
在營運進入第四個月,當日進場(不含羽球館)的人次平均落在400-500位左右,比起初期200人略微提升。如果以鳳山地區超過30萬人口來看,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再者,目前願意消費的年齡層是以年輕族群為主,包含健身、飛輪等;亦有專業舞蹈教室,專攻韓國團體的MV舞蹈;近期則規劃瑜珈、有氧等課程,針對婦女客群;未來也會擴及到樂齡人口,讓願意運動的民眾來園區選擇適合的項目。
解答初期民眾疑慮
從試營運到正式啟用的過程,也產生一些爭議與問題,其中包括離尖峰的計費問題、重訓器材的產地、甚至空間狹窄等。
民眾健身時發現重訓器材來自中國,而且同時缺乏微調的器材也比較容易造成運動傷害,例如鐵片從5公斤跳到11公斤、17公斤直上27公斤。對此,鳳山選民自助會訪問運動園區的營運部主任涂凱翔。他表示,雖然這些運動器材來自中國,與其他連鎖健身房的器材來源不同,但使用方法並無差異,甚至會更貼近東方人的體態。這也是公司主管親自到中國試用挑選之後,所帶回來的成果。
在游泳池櫃檯前方有一處射箭場,根據民眾實際體驗,雖然有六道,但以五人同時在場上的空間體驗最佳。場地限制也與推廣運動的前提相悖,涂主任也提到,現階段只是臨時射箭場,第二期工程包含射箭主題概念館,也會盡快與民眾見面。
在高雄第一座國民運動中心的例子裡,我們其實可以看到,運動這件事情應該是多元化的,而非將全部的人集中在某一棟大樓,而這也符合高雄晴朗少雨的氣候型態。希望在市府後續規劃的3座運動中心,都能針對不同族群設計適合的運動類型。
註一:歷年國人運動現況統計(https://reurl.cc/8GpdZo
註二:歷年國人運動消費支出調查(https://reurl.cc/5lpYyR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2會員
186內容數
看完書之後,找不到人對話,那就跟書說說話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