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黃軒醫師說:當COVID 19清零後,你期望會改變什麼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常常在節目表示:【這是人間最後一塊淨土

隨著COVID 19在臺灣境內逐漸清零,我相信這𥚃,會是世界COVID19 🦠最安全的地方之一。但經過這次COVID19 🦠 之後,大家能不能想像,我們的世界會因此病毒🦠重擊,而有什麼改變嗎?

當COVID 19清零後,你期望會改變什麼呢?

當COVID 19清零後,你期望會改變什麼呢?


改變群聚的衞生習慣?

任何宗教儀式、慶典活動或大型會議或音樂會。你若參與了這些不經過安全措施的活動,你可能會在活動後,就會有機會把COVID19 病毒🦠帶回家,不只傷害了自己生命,也損傷了自己的家人生命。

raw-image

我們從這次COVID 19 教訓:

這次最典型的宗教信仰,引起的COVID19 🦠疾病,就是韓國的宗教團體之一了。據說該教會舉行禮拜時,成員是禁止戴眼鏡、項鍊與耳環。現場沒有桌子、椅子,成員席地而坐,彼此緊靠祈禱。這種儀式,就是給病毒散播感染構築理想環境。那麼許多人在密閉空間,坐在一起且禮拜時間超過一小時的活動,也加大彼此感染與傳播病毒的可能性。尤其是當教會裡像是哭泣或唱聖歌等行為,助長了飛沫傳播...COVID19 病毒🦠不理信仰的,COVID19 病毒🦠只理只要是人類,就是牠很好侵襲的對象!也許你想建議這麼做:

raw-image

各國政府當開始規範,所有團體聚會,在不影響其活動,予主辦團體的領袖和幹部,學會如何感控,例如動態路缐,聚會前後有沒有乾洗手或安全距離或口罩😷等等的措施,以確保每位參與者是安全無虞。

當臺灣人知道媽祖繞境活動,恐會造成群聚感染,威脅到自己和家裡的成員。要知道沒有健康安全的身體,再怎麼繞境成功,也都是假象而已。何況,這隻病毒🦠才不會管你的宗教黨籍,種族膚色的呢。

最近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出版的學術期刊《新發傳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預先發表的研究說,如果沒有有效干預,為了防止新冠疫情再度大規模爆發,持【續或間歇保持社會距離的做法需要進行到2022年】。你們説要不要從此改變人類群聚的生活習慣呢?美國加州剛剛又宣布2021年前禁止任何大型集會,看起來改變以往大家習慣群聚感染的風險,仍然是要持續落實的。

持續或間歇保持社會距離的做法需要進行到2022年

持續或間歇保持社會距離的做法需要進行到2022年

改變國家天災人禍防禦系統?

各國家防衛機制不再只是有軍事火力支援,軍事演習,也會有世界各國的天災防禦、傳染疾病防疫支援和演練的共同訓練。這些其實就是在第5傳染疾病法,早已經有寫了,只是COVID19 🦠再次告誡我們,不只是要超前布暑,當得常常超前檢查,超前集訓,超備物資....

國家防衛機制不再只是有軍事火力支援,軍事演習,也會有世界各國的天災防禦

國家防衛機制不再只是有軍事火力支援,軍事演習,也會有世界各國的天災防禦

尢其是當WHO, 已經失去了防禦全人類的生命最高機構。這樣的防災、防疫,全球化的合作及演習额外重要的。

國家預算,將不會只是購買鎗炮,飛機✈️而已,還有所有醫療的PPE裝置,會隨著時間和科技進步,而繼續隨時提高購買,什至我相信,這次COVID19 🦠 後,會有很多國家,想要自己本國製作出所有防護裝備,以應可能日後傳染病大流行的應變。

製作出所有防護裝備,以應可能日後傳染病大流行的應變

製作出所有防護裝備,以應可能日後傳染病大流行的應變

美國給我們的教訓提醒:

美國在歐巴馬任內,有超前備好1千萬個口罩😷,以防萬一傳染病時用,在2010年,美國發生H1N1大流行,用掉了許多個人防護裝備(PPE),以口罩為例:原本1千萬的口罩,用到僅剩300萬個口罩,竟然沒有再增預算編列,購入填補回1千萬備用的口罩,當然,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COVID19 🦠 在侵襲美國狀況:紐約醫護人員竟然拿了垃圾袋,製成防護衣,結果就是醫護人員逐一染疫,什至犧牲了生命,這是最慘痛的代價。

raw-image

未來,對於一個國家,不只是要安全防禦,也是要有傳染病的國際防疫的超前布署。一個國家,永遠不會等到敵人開始侵襲自己國家,才開始要防衛起來吧!如果真的是如此,那也就是你們看到的:歐美各國慢了半拍的防疫反應,而醫療也正在漰潰中...

歐美各國慢了半拍的防疫反應,而醫療也正在漰潰中...

歐美各國慢了半拍的防疫反應,而醫療也正在漰潰中...

需要跟著科技,改變生物的法規?

那些緩不濟急的法規,將會是大流行的致命傷。你們相信嗎?很多國家,為了用藥安全,都會執行很多嚴審程序,時間通過通常已經是一年半載之後了。那如果是遇到傳染病大爆發呢?

那些緩不濟急的法規,將會是大流行的致命傷

那些緩不濟急的法規,將會是大流行的致命傷

韓國給我們的教育:

韓國在爆發宗教群聚感染前,韓國每天篩檢案例頂多數百件,當時全國共有46處大型醫療院所或檢驗機構可篩檢,每天最多只能篩檢5000件,但隨著大爆發,在短短半個月內,防疫當局可以將篩檢量能,大幅提升至每天逾萬件。為什麼呢?

原來韓國政府當局,也火速緊急在一週內完成篩檢許可程序,而這類許可程序,一般需要耗時一年半才能完成呢!

韓國篩檢速度比其他國家更快的其中另一個原因,就是以AI自動化操作,取代了手動作業,可以一次處理多種試劑:4小時內處理完94個患者的檢體,使檢驗時間大幅的縮短了4倍。原來緊急應變下,法規需要政府授權火速使用執照的。那是以完全被炸開的國家而言,更需要這些的配合。

使用AI 搭配的優質防疫:台灣

我們再來説,全球最優秀的國家COVID19 🦠在這塊土地上幾乎戰不出什麼大火花出來...這個就叫台灣!臺灣,除了善用他的健保卡,也完全用了這個科技島的AI:

這次台灣的防疫過程中,臺灣用健保卡,第一個做出了「邊境管理」,阻絕大量的境外移入病例。第二個就是要啓用AI電子圍籬,匡列了檢疫隔離者。如果沒有這套電子圍籬系統,臺灣恐怕無法掌握疫情傳播的速度那麼快。在這項電子圍籬系統監控後台畫面上,秀出的已經不僅有居家檢疫、隔離的即時全國人數,就連AI系統,會自動發出,偷離開居家管理範圍半徑,ˊ什至AI系統會自動發出「警告簡訊」給警察和當地撿疫人員。甚至多少人,自己偷關機了,都會一覽無遺。這個電子圍籬系統設計,每10分鐘就會重新定位一次,只要連續2次偵測到不在範圍內,AU系統就會發出「告警通報」。無形之中,掌握住了這些高危險族群,肯定是省錢,時,又省人力。重要的是,真的可以完全防疫成功!這個是優良的政策管理,搭配臺灣高科技AI系統,人腦和電腦,一起合作無間的大功臣。

What's the Next for Taiwan ?

What's the Next for Taiwan ?

What's the Next for Taiwan ?

我常常在心裡問:當臺灣清零後,我們期望會改變了什麼?

心理會說:當臺灣COVID19 🦠風暴過後...世界太多疫情尚未穩定下來,而身為全球唯一沒有被COVID19 🦠 炸開的臺灣,防疫措施又做得如此出色,領先全球。此時臺灣,正以臺灣最美的人情味,以人溺己溺的精神,正投入全球,搶救全人類的生命,相信世界的人們正拭目以待 :【 Taiwan is helping ,也會成了Taiwan is coming !

這次COVID19 🦠風暴至少提醒了大家:

COVID 19風暴至少提醒了大家

COVID 19風暴至少提醒了大家


1.【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距離】,落實以前我們沒有做好的生活健康。

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距離

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距離

2.【防疫如同防禦】,一切就如國家安全作戰任務作好準備,平常得各國合作一起超前佈暑,萬一發生,也來得及互相支援。

各國合作一起超前佈暑,萬一發生,也來得及互相支援

各國合作一起超前佈暑,萬一發生,也來得及互相支援

3.【生活科技的發展】,已經不再是3C工具而已。而是如生物基因晶片,這些會在將來繼續我們的未來生活。

生活科技的發展,已經不再是3C工具而已

生活科技的發展,已經不再是3C工具而已

最後套一句指揮官名言:【我們沒有本錢大意】。沒錯!我們唯有一心一意,為全人類生命繼續抗疫!

我們沒有本錢大意

我們沒有本錢大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軒醫師的沙龍
888會員
452內容數
醫學博士 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專欄作家/古文愛好者/2023年全球傑出僑生2019年中華十大傑出校友2015年僑大60週年𠎀出僑生校友2012年師大𠎀出校友2023年中科大𠎀出校友👨🏻‍🎓。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可以用科學來提醒大家... 「用生命看健康❤️,用生活過健康❤️」
黃軒醫師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1/08
《航班95.7%廢水,有新冠病毒痕跡》 抽查癈水,看看有沒有病原體,以便知道研究的社區,研究的群體中,有沒有會發生什麼樣的流行疾病趨勢,這個對公共衛生事件應變,是非常重要的檢驗方式! 一樣的,在pandemic 下,我們去檢驗航班的廢水中的covid 病毒濃度量,就是要看看有沒有病原體帶入境來。這樣
Thumbnail
2023/01/08
《航班95.7%廢水,有新冠病毒痕跡》 抽查癈水,看看有沒有病原體,以便知道研究的社區,研究的群體中,有沒有會發生什麼樣的流行疾病趨勢,這個對公共衛生事件應變,是非常重要的檢驗方式! 一樣的,在pandemic 下,我們去檢驗航班的廢水中的covid 病毒濃度量,就是要看看有沒有病原體帶入境來。這樣
Thumbnail
2023/01/07
媒體詢問:為何「驟然解封」,會導致疫情擴散失控?A. 英國🇬🇧研究這個關於如何,解封才是最佳的模式,早在2020年10月,英國🇬🇧的Oxford大學研究團隊,就已經做了探討:" 什麼才是最佳解封降階方式? "他們提出兩種解封降階的方式比較 :1.馬上開關的策略(On and Off Stra
Thumbnail
2023/01/07
媒體詢問:為何「驟然解封」,會導致疫情擴散失控?A. 英國🇬🇧研究這個關於如何,解封才是最佳的模式,早在2020年10月,英國🇬🇧的Oxford大學研究團隊,就已經做了探討:" 什麼才是最佳解封降階方式? "他們提出兩種解封降階的方式比較 :1.馬上開關的策略(On and Off Stra
Thumbnail
2022/02/20
記者問:KTV 唱歌📷,容易染疫嗎?」 這答案:當然是的! A. 我常常提醒 在pandemic 下,唱歌📷,都要戴口罩📷才安全 尤其是一群朋友,你認識也好,不認識也好, 只要一起唱歌跳舞,更需要戴口罩📷! 因為現在的病毒📷,已經大都會以無症狀、或輕微症狀呈現 在大家一起歡唱時
Thumbnail
2022/02/20
記者問:KTV 唱歌📷,容易染疫嗎?」 這答案:當然是的! A. 我常常提醒 在pandemic 下,唱歌📷,都要戴口罩📷才安全 尤其是一群朋友,你認識也好,不認識也好, 只要一起唱歌跳舞,更需要戴口罩📷! 因為現在的病毒📷,已經大都會以無症狀、或輕微症狀呈現 在大家一起歡唱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要結束這場疫情,唯一的希望都挹注在疫苗身上,以目前全球來看,至少要五十六億以上完全接種的人口才「可能」群體免疫。不過,不要太樂觀,我說「可能」的原因是我們都以為接種疫苗之後就可以免於感染的風險,事實上,你還是可能會被感染新冠肺炎。也然而,我們大概還需要一個叫做「疫苗護照」之類的東西才能出國玩樂,
Thumbnail
  要結束這場疫情,唯一的希望都挹注在疫苗身上,以目前全球來看,至少要五十六億以上完全接種的人口才「可能」群體免疫。不過,不要太樂觀,我說「可能」的原因是我們都以為接種疫苗之後就可以免於感染的風險,事實上,你還是可能會被感染新冠肺炎。也然而,我們大概還需要一個叫做「疫苗護照」之類的東西才能出國玩樂,
Thumbnail
疫情加劇,少不了有心人帶頭作亂,畢竟他們一直在亂,也沒停過,真應驗聖經所說,魔鬼是勤奮的。 但什麼是與病毒共存?如何與病毒共存? 以全球規模來說,這件事情沒得選,打從武漢肺炎出現在世界上,我們就開始與病毒共存了。 但以台灣來說,前一陣子我們還能使用防堵的方式處理,不讓病毒進來台灣。
Thumbnail
疫情加劇,少不了有心人帶頭作亂,畢竟他們一直在亂,也沒停過,真應驗聖經所說,魔鬼是勤奮的。 但什麼是與病毒共存?如何與病毒共存? 以全球規模來說,這件事情沒得選,打從武漢肺炎出現在世界上,我們就開始與病毒共存了。 但以台灣來說,前一陣子我們還能使用防堵的方式處理,不讓病毒進來台灣。
Thumbnail
舊曆年將近,疫情卻突然加溫,彷彿重返2021年5月光景,倏忽之間,人心慌慌!儘管這波變種病毒來得又急又狂,傳播力之強更甚原株,全球各國染疫人數屢創新高,台灣卻直到近日才真正遭襲,顯見的,我們謹慎的防疫政策依然奏效,因此千萬不要自亂陣腳,兀自驚慌,更別害怕,我們定能再次平安度過!
Thumbnail
舊曆年將近,疫情卻突然加溫,彷彿重返2021年5月光景,倏忽之間,人心慌慌!儘管這波變種病毒來得又急又狂,傳播力之強更甚原株,全球各國染疫人數屢創新高,台灣卻直到近日才真正遭襲,顯見的,我們謹慎的防疫政策依然奏效,因此千萬不要自亂陣腳,兀自驚慌,更別害怕,我們定能再次平安度過!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往年都從媒體得知國外因流行疾病造成無數死亡案例,那時覺得這個流行病和死亡離我們很遠也與我們無關,但今年流行疾病迅速擴散,確診和死亡案例皆快速飆升,國家因此頒布一連串的政策,全國上下都要齊心來對抗這來勢洶洶的流行病毒。   國家防疫政策頒布,大家的生活作息、食衣住行有了很大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往年都從媒體得知國外因流行疾病造成無數死亡案例,那時覺得這個流行病和死亡離我們很遠也與我們無關,但今年流行疾病迅速擴散,確診和死亡案例皆快速飆升,國家因此頒布一連串的政策,全國上下都要齊心來對抗這來勢洶洶的流行病毒。   國家防疫政策頒布,大家的生活作息、食衣住行有了很大
Thumbnail
確診數字高居不下,所有的關注都被集中在未經民選的政府抗疫不力的課題上。醫療資源可能就此崩潰,人命正在一點一滴的消逝,恐懼使人們不能、也無法地好好地,停下來為不同的遭遇與處境多思考一秒。於是那個未經民選、抗疫不力的政府的防疫指南,又被用來作為獵巫的主要根據。
Thumbnail
確診數字高居不下,所有的關注都被集中在未經民選的政府抗疫不力的課題上。醫療資源可能就此崩潰,人命正在一點一滴的消逝,恐懼使人們不能、也無法地好好地,停下來為不同的遭遇與處境多思考一秒。於是那個未經民選、抗疫不力的政府的防疫指南,又被用來作為獵巫的主要根據。
Thumbnail
突如其來三級警戒,本該理所當然的自由便利,瞬間強制限縮或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恐懼、謹慎,以及限令規條,為要防堵隔絕看不見的敵人。這場看不見的戰爭,翻轉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思索後疫情時代,重新定義孤獨與自由的價值。 雖然,疫情截斷了人與人的接觸,但截不斷了情感的連結與交流。
Thumbnail
突如其來三級警戒,本該理所當然的自由便利,瞬間強制限縮或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恐懼、謹慎,以及限令規條,為要防堵隔絕看不見的敵人。這場看不見的戰爭,翻轉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思索後疫情時代,重新定義孤獨與自由的價值。 雖然,疫情截斷了人與人的接觸,但截不斷了情感的連結與交流。
Thumbnail
special issue 06/09 on what will Taiwan evolve 請大家多多支持和鼓勵訂閱這一份電子報:每一天的生活 Daily Michelle 大家好! 你或許不知道,今天 (應該說是昨天了) 這一篇 [特刊],是最後一篇了。謝謝你,如果你曾經閱讀過任何一篇 [特刊
Thumbnail
special issue 06/09 on what will Taiwan evolve 請大家多多支持和鼓勵訂閱這一份電子報:每一天的生活 Daily Michelle 大家好! 你或許不知道,今天 (應該說是昨天了) 這一篇 [特刊],是最後一篇了。謝謝你,如果你曾經閱讀過任何一篇 [特刊
Thumbnail
生活的種種不順, 好似就在提醒我們,日常有多值得感恩。 或許用太過溫柔的方式,我們就不會警醒。 所以生活常常有些過於激烈的明示暗示, 如此才能喚起我們的覺知。
Thumbnail
生活的種種不順, 好似就在提醒我們,日常有多值得感恩。 或許用太過溫柔的方式,我們就不會警醒。 所以生活常常有些過於激烈的明示暗示, 如此才能喚起我們的覺知。
Thumbnail
我常常在節目表示:【這是人間最後一塊淨土】 隨著COVID 19在臺灣境內逐漸清零,我相信這𥚃,會是世界COVID19 🦠最安全的地方之一。但經過這次covid19 之後,大家能不能想像,我們的世界會因此病毒🦠重擊,而有什麼改變嗎? 經過這次covid19 之後,世界會因此病毒🦠重擊,而有什
Thumbnail
我常常在節目表示:【這是人間最後一塊淨土】 隨著COVID 19在臺灣境內逐漸清零,我相信這𥚃,會是世界COVID19 🦠最安全的地方之一。但經過這次covid19 之後,大家能不能想像,我們的世界會因此病毒🦠重擊,而有什麼改變嗎? 經過這次covid19 之後,世界會因此病毒🦠重擊,而有什
Thumbnail
當防疫成為這幾個月來新聞的主旋律,隨著疫情的推展和在全球的擴散,每個人彼此的物理距離早已超乎禮節,但對於疫情的擔憂也每日漸增,每日固定收看疾管署記者會直播或接受疾管署、衛福部的Line推播也已是日常。
Thumbnail
當防疫成為這幾個月來新聞的主旋律,隨著疫情的推展和在全球的擴散,每個人彼此的物理距離早已超乎禮節,但對於疫情的擔憂也每日漸增,每日固定收看疾管署記者會直播或接受疾管署、衛福部的Line推播也已是日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