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港人速寫日記#108 港版美麗島 遠處吹來的號角聲!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4月18日,香港黑警大搜捕泛民15位代表人物,控告「涉嫌組織及參與未經批准集結」及「涉嫌參與未經批准的公眾遊行」。天爸馬上聯想到美麗島大審,40年前在台灣的荒謬,今天在香港再次發生。加上近日中聯辦、港澳辦明目張膽評論香港時局,尤如向香港人下戰書。香港人必須迎戰,絕不屈服!

raw-image

香港人來到高雄,在美麗島捷運站抬頭望向光之穹頂,讚嘆藝術之美,卻又有多少人知道美麗島站身處的這個圓環,正正就是41年前發生美麗島事件的地點。當時美麗島雜誌社為爭取民主自由而組織遊行及演講,結果先有一些不明人士前來挑釁,再來鎮暴部隊將現場包圍並放催淚彈,引發警民衝突。事後大舉逮捕黨外人士進行軍事審判。

raw-image

「美麗島大審」曝露台灣政治實況,自此台灣人開始留意政治,國際社會開始關注台灣這個自由燈塔,之後台灣才開始走向真民主、擁抱真自由。而香港4月18日的大搜捕,與當年台灣政府逮捕黨外人士並無分別:以法律之名實行政治打壓。

專政必然以暴力為手段,對人民文攻武嚇。香港自反送中抗爭以來,政府對香港人的和平訴求視若無睹,反之以暴力鎮壓,實在是活生生的例證,證明被中國殖民以來香港人只是五等公民,我們被逼接納當權者的不仁不義,我們被逼包容黑警的濫捕濫打,無數的被失蹤、被自殺,就如美麗島之後的多宗血案、命案,至今仍難以將施暴殺人者繩之於法,而被踐踏的人民只可不敢忘記、不能屈服。

但香港此刻沒有走向民主與自由,香港正被中國壓逼至透不過氣,甚至借疫情仍未受控的此刻,中國乘此機會扼殺一眾香港良心,對香港人下戰書。已經沉寂的抗爭再次燃起火苗,正處於自保的香港人亦再次聚焦暴政。既然最遠處吹來號角聲了,香港人也別無他法只能迎戰。

請大家留意,40年前台灣政府不說「美麗島事件」,而是稱為「高雄暴力事件叛亂案」。歷史是由勝利者編寫的,今天台灣政府會說「美麗島事件」,正是民主與自由勝利的結果。

香港人也要贏一次!

註1:「⋯⋯⋯⋯」的部份是收費讀者才看到的資訊喔!

註2:你的訂閱是給天爸天媽最佳的支持喔,始終要維持三個仔女的生活費不容易啊⋯一個月只需要60元,你就能看到所有文章囉,不然部份收費文章就可能會錯過啊!訂閱請按我,謝謝!

註3:不管你有沒有訂閱,你都可以按以下「贊助」來支持天爸及天媽喔!謝謝!

註4:歡迎到《帶住三個仔女去台灣》粉絲專頁,了解更多天爸的想法喔!

註5:如果你會粵語,歡迎到《親子・生活・去台灣》,天爸不時會有粵語影片發佈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三個仔女
238會員
280內容數
原本只是一個不凡不過的爸爸,但因為希望三個子女能接受華德福教育,所以在2015年移民台灣。經過十年寒暑,三個仔女也慢慢長大。孩子就像一面鏡子,在這段陪伴成長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過去,也望見我們一家的未來。邀請大家一起了解天爸的過去,聆聽現在的心情,展望未來的變化。
三個仔女的其他內容
2025/01/29
「說了再見,約定再見,就會再見。」在2025年的第一篇文章跟大家說再見,在蛇年的第一篇文章,就好好兌現再見的承諾。 先從農曆年前大掃除開始說起,在最後一班垃圾車來到前,天爸忙著把一件又一件隨處亂放的舊物收好。如果有些東西已經失去保留價值的,就試著丟掉。我們一家五口,再加上兩位不時來短住的長輩,人口
2025/01/29
「說了再見,約定再見,就會再見。」在2025年的第一篇文章跟大家說再見,在蛇年的第一篇文章,就好好兌現再見的承諾。 先從農曆年前大掃除開始說起,在最後一班垃圾車來到前,天爸忙著把一件又一件隨處亂放的舊物收好。如果有些東西已經失去保留價值的,就試著丟掉。我們一家五口,再加上兩位不時來短住的長輩,人口
2025/01/20
2025年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想跟大家好好說「再見」。 為什麼天爸要寫部落格?先從我們家移民來台灣說起,移民的念頭從2012年開始冒起,直至2014年的年初,因為教育的原因,我們決定移民台灣,追尋我們的華德福教育夢。2012-2014年,香港繁華無比,比較多的是移民海外的港人回流香港,而準備移離香港
2025/01/20
2025年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想跟大家好好說「再見」。 為什麼天爸要寫部落格?先從我們家移民來台灣說起,移民的念頭從2012年開始冒起,直至2014年的年初,因為教育的原因,我們決定移民台灣,追尋我們的華德福教育夢。2012-2014年,香港繁華無比,比較多的是移民海外的港人回流香港,而準備移離香港
2024/12/23
台灣的民主是充滿生命力的! 首先是國民黨封鎖議會,不讓有異議的議員步入議事廳,好讓自己想過的法令暢通無阻地通過。再來是民進黨半夜闖入立法院佔領議事臺,這次換國民黨攻門進入,再將所有有異議的議員趕出議事廳,好讓自己想過的法令又一次暢通無阻地通過。 天下之間沒多少議會,可以像台灣的如此放肆,如此亂來
2024/12/23
台灣的民主是充滿生命力的! 首先是國民黨封鎖議會,不讓有異議的議員步入議事廳,好讓自己想過的法令暢通無阻地通過。再來是民進黨半夜闖入立法院佔領議事臺,這次換國民黨攻門進入,再將所有有異議的議員趕出議事廳,好讓自己想過的法令又一次暢通無阻地通過。 天下之間沒多少議會,可以像台灣的如此放肆,如此亂來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相信提到中山捷運站,大家一定想到是逛街的好所在, 但你們知道這附近的建築都充滿著歷史嗎~ 臺北當代藝術館、臺北光點、線形公園、中山藏藝所 跟著黃啟清老師及李麗卿老師走讀,才發現這些建築背後的歷史。
Thumbnail
相信提到中山捷運站,大家一定想到是逛街的好所在, 但你們知道這附近的建築都充滿著歷史嗎~ 臺北當代藝術館、臺北光點、線形公園、中山藏藝所 跟著黃啟清老師及李麗卿老師走讀,才發現這些建築背後的歷史。
Thumbnail
一個都市對於「公園」的想像取決於居民的意識,在以「綠色生態」的名義驅離「違建戶」這個「歷史債務」的過程中,有多少是帶著改善都市居住環境的理念?有多少是假公民權益與公共利益操弄中產階級為大宗的意識形態?又有多少是帶著圖利公園週邊房地產價值的意圖?
Thumbnail
一個都市對於「公園」的想像取決於居民的意識,在以「綠色生態」的名義驅離「違建戶」這個「歷史債務」的過程中,有多少是帶著改善都市居住環境的理念?有多少是假公民權益與公共利益操弄中產階級為大宗的意識形態?又有多少是帶著圖利公園週邊房地產價值的意圖?
Thumbnail
「停止土地掠奪!停止家園迫遷!」5/16上午台灣土地正義行動聯盟與各地反迫遷等團體在凱道召開記者會,針對上週內政部在「兩人權公約第三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議」的發言提出質疑,當時內政部向國際委員發表「台灣沒有任何迫遷案件」等言論,引發全台各地反迫遷團體不滿......
Thumbnail
「停止土地掠奪!停止家園迫遷!」5/16上午台灣土地正義行動聯盟與各地反迫遷等團體在凱道召開記者會,針對上週內政部在「兩人權公約第三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議」的發言提出質疑,當時內政部向國際委員發表「台灣沒有任何迫遷案件」等言論,引發全台各地反迫遷團體不滿......
Thumbnail
公車駕駛撥動開關,車門立即匡啷匡啷的向兩邊彈開,這一站是信義路杭州南路口,斜對面一片白體藍頂的建築映照著藍白色的天空,是台北重要的地標之一,也是我中學生活的起點。時間會撫釋傷痛,也會改變許多東西。
Thumbnail
公車駕駛撥動開關,車門立即匡啷匡啷的向兩邊彈開,這一站是信義路杭州南路口,斜對面一片白體藍頂的建築映照著藍白色的天空,是台北重要的地標之一,也是我中學生活的起點。時間會撫釋傷痛,也會改變許多東西。
Thumbnail
2021年疫情壟罩全台灣,但是社會不公義卻未曾停止。許多人透過線上倡議,或冒著風險在街頭用各種行動奮力對抗。公庫帶您回顧過去一年的各類議題,看看哪些議題跟著我們一起跨年......
Thumbnail
2021年疫情壟罩全台灣,但是社會不公義卻未曾停止。許多人透過線上倡議,或冒著風險在街頭用各種行動奮力對抗。公庫帶您回顧過去一年的各類議題,看看哪些議題跟著我們一起跨年......
Thumbnail
【清訊新聞/台北中心報導】 新黨認為,如此忽視交通違規事故的執政黨,也難怪台灣人民只能看著香港、新加坡與日本良好的交通狀況稱羨,自己只能每天再如同虎口一般的馬路上行動。最後新黨的文章也呼籲「想要台灣交通好,下次選舉,絕不能再投給這種不把人命當回事的執政黨」。 圖:新黨黨旗 --- -----
Thumbnail
【清訊新聞/台北中心報導】 新黨認為,如此忽視交通違規事故的執政黨,也難怪台灣人民只能看著香港、新加坡與日本良好的交通狀況稱羨,自己只能每天再如同虎口一般的馬路上行動。最後新黨的文章也呼籲「想要台灣交通好,下次選舉,絕不能再投給這種不把人命當回事的執政黨」。 圖:新黨黨旗 --- -----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