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Distancing (From: CDC)
宇宙兩字可以再次說明中文的奧妙:上下四方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因此「宇」字代表的是空間概念,「宙」字說明的是時間概念。宇宙一詞就可代表浩瀚無垠亙古開來的廣闊外太空之玄妙。
回到時下正夯的「社交」來造詞
Social Distancing 一詞瞬間襲捲全球,因為有當政者、執法者、媒體圈...等的全面宣導,因此維持良好的「社交距離」,無論是寶島的室外一公尺、室內一點五公尺,還是米國的六英呎(6 feet)或者兩支手臂(arms)的建議,要說還有現代人沒被宣傳到那真該檢討是不是自己也封閉過頭了。(是說這樣也很安全就是吧?另外,這樣換算下來,六支腳掌等於兩支手臂,所以一支手臂跟三支腳掌一樣長嗎?我怎麼這麼會偏題......)
有了社交距離後,是不是對於不愛社交的 I 型人來說會比較舒適嗎?有時候自己一個人胡思亂想時會想想這個奇怪的議題。天下每一個不愛社交者都是不一樣的,不能用一個簡單的分類標籤就把所有人都想成一種模子大量生產出來的。應該還有很多人,其實在這樣的隔離、封閉政令之下,反而是不是產生了更強大的心理疏離感?或者正在接受一些「社會化群體生活」訓練的群體們,會不會因此前功盡棄呢?
自己也是個不那麼愛社交的大類,但其實還是需要被與外接熟悉朋友、陌生朋友的一些言語與思考刺激,進而給自己一些變化與激勵。因此這樣的情況下,在能確保對彼此負責的健康防護下,目前都還是盡量利用被困在台的時間跟友人見見面聊聊。
然後剛剛又忽然想到,社交會有「物理」上的距離,那會不會有「時間」上的時差呢?
就像搭中長程飛機到橫跨經度的國度去,一樣會產生時差現象般,社交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現象?意思是今天遇到的一個人,怎麼樣聊就是聊不到同樣的頻率,有可能是自己狀態不好,也有可能是對方正為什麼事情心煩,或者根本就是兩者的磁場就是天生相斥。但同樣的「局」如果放在不一樣的時間,當與會各方有了不同的歷練背景後,反而像是天造地設一般的合拍。
寫到這裡才覺得簡單來說不就是「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的狀態嗎?
日前跟十多年前因為一場大地震在成都巧遇的友人聚會一下午,這才發現當時大家都各位其主在工作的狀態下,儘管聊天起來開心,卻還是沒有如同當日一般的心情。經過了十多年大家在不一樣時空背景下的體驗,這時重聚首更有種杯觥交錯時所更不能觸擊深處的心弦般的感受。分開後,心裡一下子有種不知何時再相見的念頭閃過,但這也就是人生吧,過度刻意追求,反而就沒有這樣值得被回味了,是吧?
〔點一下下方的Like拍拍手順便刺激一下手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