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距離感 — 與人相處時,都該有心中的一把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與人交流、相處時,最難拿捏的就是彼此的距離,有時超越了分寸,心裡會感覺不舒服,這都是非常正常的。

這時,我們可以試著跟對方坦承溝通:「我其實不太喜歡這樣,因為…」

很真誠地與對方討論、溝通,對方基本上應該都可以理解。

但當然也可能會遇到一些人,會反過來指責:

「這樣還好吧? 又沒有什麼!」

「是你自己反應過度了吧!」

這時我們或許會開始懷疑自己,

「是不是我真的太敏感了」、「這樣好像真的還好,我委屈一點好了」。

但這種感受累積久了,慢慢會讓我們開始害怕與人相處,

對「人際關係」的直覺反應就是「委屈自己」。

逃走距離

其實人和動物一樣,都有所謂的「逃走距離」,在我們侵入動物的「逃走距離」之前,牠會注視著我們,而不會逃跑,但當我們逼近了這個領域,牠就會拔腿逃走,而每種動物的逃走距離都不同,同樣地,每個人也都不相同,但都應該被尊重。

所以如果你在社交相處距離上,有感覺到任何不舒服,絕對不是自己的錯,

要很坦誠且理性地表達出來。

適當的距離能讓彼此的相處上更舒服,也能讓一段關係更為長久,誰也不該受委屈。

每種關係的適當距離

人類學家 Edward T. Hall 於《隱藏的維度》 一書中,提倡「空間關係學」的概念,每個人對於不同的關係有不同的適當距離,而距離的差異取決於文化和個人成長經驗。

可分為以下四種區域:

1. 公眾區域:一般公共場域,彼此舒適的距離約3.7–7.6 公尺

2. 社交區域:與陌生人的社交場域,保持 1.2–3.7 公尺是較為舒適的距離。

3. 私人區域:與好朋友的距離,大概為 46 ~ 122 公分

4. 親密區域:0 ~ 46 公分,是親密伴侶才能進入的相處距離

— — — — — —

AndAction 教練

困境突破x生涯探索x目標管理
一對一個人教練引導,展開系統性的成長計畫,我們挺你,創造你想要的改變!

更多關於教練、課程、活動都在這裡:bio.site/andaction

InstagramFacebookLINE@帳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ndAction的沙龍
14會員
47內容數
【框架束縛】社會環境氛圍
AndActio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7/25
我覺得就像是摘要所說的,幸福感的來源並不在於新增新事物,而是透過新的目光來重新定義我們原本擁有的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因為工作繁忙等因素而忽略掉許多事情其實是可以給予我們不只是表面上的感受,而這些感受可以帶給我們更多生活上的動力,進而提升及找尋到更好的自己。 你會如何設計自己專屬的暫離日?
Thumbnail
2022/07/25
我覺得就像是摘要所說的,幸福感的來源並不在於新增新事物,而是透過新的目光來重新定義我們原本擁有的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因為工作繁忙等因素而忽略掉許多事情其實是可以給予我們不只是表面上的感受,而這些感受可以帶給我們更多生活上的動力,進而提升及找尋到更好的自己。 你會如何設計自己專屬的暫離日?
Thumbnail
2022/07/25
我很認同用什麼樣的眼光看出去的世界會截然不同這一點,現在社會有太多琳瑯滿目、讓人快速獲得新鮮感的東西。 其實因為現在的社會擷取資訊的速度太快,一個不小心就會流連於這個無底洞裡面,所有東西都太快被取代,即使擁有很多物質的人,對他而言,到手了的價值感也很快會消逝。 你會如何設計自己專屬的暫離日?
Thumbnail
2022/07/25
我很認同用什麼樣的眼光看出去的世界會截然不同這一點,現在社會有太多琳瑯滿目、讓人快速獲得新鮮感的東西。 其實因為現在的社會擷取資訊的速度太快,一個不小心就會流連於這個無底洞裡面,所有東西都太快被取代,即使擁有很多物質的人,對他而言,到手了的價值感也很快會消逝。 你會如何設計自己專屬的暫離日?
Thumbnail
2022/07/25
小時候住在三合院,還在用大灶煮熱水,以為大家都是這樣生活,沒想到詢問同年紀的朋友他們都說小時候就有熱水器了,讓我很是驚訝! 轉眼間,現在已經是人手一隻智慧型手機的時代了,但還是一樣,大家還是跟我小時候一樣會比較用的手機是不是最新的或是蘋果的。 你會如何設計自己專屬的暫離日? 暫離日想達到的目的?
Thumbnail
2022/07/25
小時候住在三合院,還在用大灶煮熱水,以為大家都是這樣生活,沒想到詢問同年紀的朋友他們都說小時候就有熱水器了,讓我很是驚訝! 轉眼間,現在已經是人手一隻智慧型手機的時代了,但還是一樣,大家還是跟我小時候一樣會比較用的手機是不是最新的或是蘋果的。 你會如何設計自己專屬的暫離日? 暫離日想達到的目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從過去到現在,我總覺得距離一直以來都是人在生活中很常會產生變化的東西。 中華民國的教育部說: 「距離是時間或空間的間隔。」
Thumbnail
從過去到現在,我總覺得距離一直以來都是人在生活中很常會產生變化的東西。 中華民國的教育部說: 「距離是時間或空間的間隔。」
Thumbnail
剛剛好的距離 當我們認真的對待身邊的人時,初期因為陌生,尊重的距離感創造了亙相擁有生活思考空間,此時內心對於對方的評價分數是會比較高分。進入三個月至半年的熟悉期,寬容度仍然是很高。所接觸到對方所有的缺點會以隱忍優先,接再來能永續的關鍵其實是在與這個人亙動一年以上了。 每個生命的個體,都需要有一
Thumbnail
剛剛好的距離 當我們認真的對待身邊的人時,初期因為陌生,尊重的距離感創造了亙相擁有生活思考空間,此時內心對於對方的評價分數是會比較高分。進入三個月至半年的熟悉期,寬容度仍然是很高。所接觸到對方所有的缺點會以隱忍優先,接再來能永續的關鍵其實是在與這個人亙動一年以上了。 每個生命的個體,都需要有一
Thumbnail
網路上的人際關係跟現實生活沒什麼兩樣,所有的狗屁倒灶都一樣,所有感受到的友善、溫柔也沒有什麼不同,只是網路畢竟是虛幻的世界,你看不到對方、聽不到對方,也摸不到對方,你可能得多花一點力氣或是觀察力,去區分什麼才是真正的真實,並且不要那麼容易對人性失望、對自己感到沮喪。
Thumbnail
網路上的人際關係跟現實生活沒什麼兩樣,所有的狗屁倒灶都一樣,所有感受到的友善、溫柔也沒有什麼不同,只是網路畢竟是虛幻的世界,你看不到對方、聽不到對方,也摸不到對方,你可能得多花一點力氣或是觀察力,去區分什麼才是真正的真實,並且不要那麼容易對人性失望、對自己感到沮喪。
Thumbnail
在與人交流、相處時,最難拿捏的就是彼此的距離,有時超越了分寸,心裡會感覺不舒服,這都是非常正常的。 這時,我們可以試著跟對方坦承溝通:「我其實不太喜歡這樣,因為…」 很真誠地與對方討論、溝通,對方基本上應該都可以理解。 但當然也可能會遇到一些人,會反過來指責: 「這樣還好吧? 又沒有什麼!」
Thumbnail
在與人交流、相處時,最難拿捏的就是彼此的距離,有時超越了分寸,心裡會感覺不舒服,這都是非常正常的。 這時,我們可以試著跟對方坦承溝通:「我其實不太喜歡這樣,因為…」 很真誠地與對方討論、溝通,對方基本上應該都可以理解。 但當然也可能會遇到一些人,會反過來指責: 「這樣還好吧? 又沒有什麼!」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舒適的距離到底該怎麼界定或者維持? 交會之後,錯身朝迥異的方向前進頭也不回?或者並行一段時間、爾後各赴前程就好? 最穩定的,是平行線嗎? 但,有沒有可能,在看不見的方向、角度、維度,根本早就漸行漸遠,甚至,從來沒有靠近過?所有交會與平行,都只是單一介面的表象,或者想像? 俗稱的,冷了。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舒適的距離到底該怎麼界定或者維持? 交會之後,錯身朝迥異的方向前進頭也不回?或者並行一段時間、爾後各赴前程就好? 最穩定的,是平行線嗎? 但,有沒有可能,在看不見的方向、角度、維度,根本早就漸行漸遠,甚至,從來沒有靠近過?所有交會與平行,都只是單一介面的表象,或者想像? 俗稱的,冷了。
Thumbnail
距離才沒有傷害, 因為 彼此都會有, 逃跑的空間 從小到大  好像一直    都是這樣 自製 不管 我走到哪裡 總是 不小心 會走在圈外   或許 是自己 下意識的行為   總覺得… 與人太親密 容易一個不小心 擦出火花 導致引火上身 自製 想想… 還是保持一步半—— 甚至兩步——的距離… 給彼
Thumbnail
距離才沒有傷害, 因為 彼此都會有, 逃跑的空間 從小到大  好像一直    都是這樣 自製 不管 我走到哪裡 總是 不小心 會走在圈外   或許 是自己 下意識的行為   總覺得… 與人太親密 容易一個不小心 擦出火花 導致引火上身 自製 想想… 還是保持一步半—— 甚至兩步——的距離… 給彼
Thumbnail
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感情比較奇妙,如果走得太近,緣分用完了,就應該要告別了,如果離得太原,關係容易變淡。的確是這樣的,我就有好幾個閨蜜也是這樣的,就是完全不給我空間,一直要黏在一起的,現在真的就有一種,緣分快要斷了的感覺。 人與人之間不能走得太近,得有點距離和私人空間 我覺得最好的相處之道,是與不同
Thumbnail
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感情比較奇妙,如果走得太近,緣分用完了,就應該要告別了,如果離得太原,關係容易變淡。的確是這樣的,我就有好幾個閨蜜也是這樣的,就是完全不給我空間,一直要黏在一起的,現在真的就有一種,緣分快要斷了的感覺。 人與人之間不能走得太近,得有點距離和私人空間 我覺得最好的相處之道,是與不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