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我的經典書目是Human Acts(《少年來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八零年出生的人,今年四十歲了。如果四十年過去了,他還會是當初那個少年嗎?不會,除非他死了,停留在那年、那天——四十年前的今天。

韓江的《少年來了》由Deborah Smith譯成英文,題目作「Human Acts」。題序裡,Deborah寫道,那麼多作者寫光州事件,各式各樣的切入點,韓江偏偏選擇的是屍體,少年的屍體,一具具堆積如山的屍體。是他們突然活過來了,還是他們死得太突然,彷彿還活著。這樣的切入點究竟能帶來多少驚訝,有那句「you muttered to yourself in blank incomprehension, our soldiers are shooting. They are shooting at us.」驚訝麼?

題序裡也介紹了光州,畢竟,英文的讀者需要對那片遠東古老的土地有所具體的瞭解——

In terms of mentality if not geography, Gwangju was sufficiently far from Seoul to seem 'off the mainland' -- the same kind of mental distance as that from London to Northern Ireland at the time of the Bloody Sunday massacre.

在此,譯者用光州之於韓國大陸來比倫敦之於北愛爾蘭,如果換一個讀者羣,她會用香港與中國大陸作比麼?韓江在書中同樣地也提到這發生在世界各處卻極其相似的屠殺,沒錯,她的選詞是「massacre」。

整個書被一種何其憂鬱而暗沈的藍色籠罩著,從那屍山上升起的一個個靈魂開始,就奠定了這本書在強烈的無所適從中、輕撚著的無處安放的情感裡下筆的,這該怎麼寫?——「No one had ever taught me how to address a person's soul.」這樣美而無力的一個句子,是,從來沒有任何人教過我怎樣與一個人的靈魂對話。有時候,事件發生了,甚至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與自己的靈魂對視,又何來對話?

故事似乎是拼接而成,世界在不同的敘述者眼裡呈現不一樣的顏色,只是顏色不怎麼清晰;然而,看似的無序又彷彿被一個可怕而無法擺脫的事件緊緊地連繫在一起,這件事有因有果,唯獨缺了報應分明,只留下聲聲叩問。

書的筆觸是這樣美,哪怕講的是流血的奮鬥,描述的是纍纍的白骨。這種美不是我們一般能夠去欣賞的美,這種「美」是Kristeva所說的「abjection」,是恐懼化作了視覺的、知覺的和觸覺的感知以後,讓我們不斷地在「自我」與「他者」間碰撞、徘徊而產生的震攝——

We would lose ourselves in wondering who the other was, without hands, feet, face, tongue, our shadows touching but never quite mingling. Sad flames licking up against a smooth wall of glass, only to wordlessly slide away, outdone by whatever barrier was there.

這樣的文字、這一本書會被奉為經典嗎?若一件事,發生在四十年前,被強迫著忘卻,又一再浮現上來;若一群人,痛到強迫自己去遺忘,而他們的經歷又被作家寫下來,即便相隔三十年、四十年,痛與一切都歷歷在目。韓江構建出的這樣一個「現實」,可以是經典否?如果是,是痛、是那匆匆四十年還是進步後不能忘卻的過往讓它成了經典?

這本書探討人性、良心、恐懼、生與死、畏懼與生者之痛⋯⋯謂之經典,因許多人讀過、肯定過、研究過,經歷了時間的考驗,十年、五十年、一百年⋯⋯四十年在這裡似乎就渺小了許多,可是,那些痛渺小嗎?

結尾後記,韓江寫道,「Gwangju had been reborn only to be butchered again in an endless cycle. It was razed to the ground, and raised up anew in bloodied rebirth.」許多人期望重生,鮮少有人想到「重生」似乎也涉及到鮮血淋淋。韓江筆下的光州即便「重生」,也背負著「前世」的淋漓鮮血,那個讓韓江寫下記憶的女人認為,只有把故事寫下來,死去兄弟的「記憶」就再也不會被更改了。她是在為記憶立碑。我似乎看到她彿下身軀,匆匆在泥土裡扒著,地上漸漸出現了小小的低窪,可以容納小小的軀體,可是她究竟是想要親手埋葬一個飄蕩了多年的小小的靈魂,還是在找著什麼?

韓江對於「光州」在鮮血中「重生」的篤定不無道理。畢竟,我們每一個人低下頭,腳下的每一片土地上,是不是都曾有、正有、會有一個「光州」?


©Photo and Text All Rights Reserved.

©Photo and Text All Rights Reserved.

生活中的經典場景其實是背一本書在tote袋中,隨走隨讀,但在疫情期間這已經成了奢侈。

照片背景裡便是最喜歡的一個tote袋子,是《紐約客》雜誌95週年紀念限量版tote,黑底,白字95。

我的經典書目很多,針對不同方面的經典都有,選擇韓江的《少年來了》是因為今天是五一八光州民主化運動四十週年的日子,讀到這樣一本書,掩卷遐思,覺得韓江用散文般的筆觸描寫這樣一個有著激烈衝突,內外情感都極真又很抽象,真可以說是「光州事件」的經典之作!

問:這本書經典之處在哪裡?

答:妳想讀那些無處安放的痛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方格子 vocus-avatar-img
2020/05/19
Hello Mary Ventura,謝謝你回應我的邀稿,許久以前我也看過這本《少年來了》,如你所說,書的筆觸又美又細,讀完後總覺得還有什麼東西在心裡迴盪,我想與任何一個靈魂對話,都是複雜、脆弱但也極其珍貴的過程吧,謝謝你的分享:)
Mary Ventura-avatar-img
發文者
2020/05/19
感謝你的回應,能有這樣的共同的閱讀感受實在難得,也是我選擇這本書為一個經典的原因。謝謝:)
avatar-img
Mary Ventura的沙龍
74會員
226內容數
不一樣的書評
Mary Ventura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5/06
今天是大屠殺紀念日,除了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些熟人和朋友發布「Never Again」的貼文以外,就是學生取消了課程,因為下午要參加猶太大屠殺紀念日的大會。在這樣的一個日子裡,全球對於以色列的關注不知道跟近期比較如何增減。 《紐約客》長篇累牘地書寫加沙,讓我也默然悲傷一個個詩人的死去。有時候希望站起
Thumbnail
2024/05/06
今天是大屠殺紀念日,除了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些熟人和朋友發布「Never Again」的貼文以外,就是學生取消了課程,因為下午要參加猶太大屠殺紀念日的大會。在這樣的一個日子裡,全球對於以色列的關注不知道跟近期比較如何增減。 《紐約客》長篇累牘地書寫加沙,讓我也默然悲傷一個個詩人的死去。有時候希望站起
Thumbnail
2024/04/22
至此,謎題揭曉,不過,我想親自到Anne Frank的House去看看,因為這本書說「阿姆斯特丹是一個充滿記憶的城市」,過去悲傷的記憶。如果成行,下篇再談☺️🙏
Thumbnail
2024/04/22
至此,謎題揭曉,不過,我想親自到Anne Frank的House去看看,因為這本書說「阿姆斯特丹是一個充滿記憶的城市」,過去悲傷的記憶。如果成行,下篇再談☺️🙏
Thumbnail
2024/04/18
作為奧托秘書,Miep跟他關係最近,奧托死後,Miep成了代言人。一次,被問到「究竟是誰出賣了Anne Frank一家?」的時候,Miep反問提問者,「你可以保守秘密嗎?」提問者被這麽一問來了精神,回答道:「我當然可以保守秘密啊!」不料Miep立馬接了一句,「Me too!」😂
Thumbnail
2024/04/18
作為奧托秘書,Miep跟他關係最近,奧托死後,Miep成了代言人。一次,被問到「究竟是誰出賣了Anne Frank一家?」的時候,Miep反問提問者,「你可以保守秘密嗎?」提問者被這麽一問來了精神,回答道:「我當然可以保守秘密啊!」不料Miep立馬接了一句,「Me too!」😂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這本書是關於中日抗戰的歷史書籍,描寫了當時的場景和家庭失散的故事,充滿了生動的例子。作者深刻地描述了那個年代的情感和家庭失散的痛苦。
Thumbnail
這本書是關於中日抗戰的歷史書籍,描寫了當時的場景和家庭失散的故事,充滿了生動的例子。作者深刻地描述了那個年代的情感和家庭失散的痛苦。
Thumbnail
這個星期要去韓國玩,很久沒有韓國了,去之前讀了一本韓國歷史的書,《朝鮮半島現代史:一個追尋驕陽的國度》,台灣左岸出版,作者Bruce Cumings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教授,專研韓國史,妻子是韓國人,在韓國也生活過相當長的時間。 這本書英文原版成書在九十年代末,讀起來有濃厚的冷戰時代感,那時的韓
Thumbnail
這個星期要去韓國玩,很久沒有韓國了,去之前讀了一本韓國歷史的書,《朝鮮半島現代史:一個追尋驕陽的國度》,台灣左岸出版,作者Bruce Cumings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教授,專研韓國史,妻子是韓國人,在韓國也生活過相當長的時間。 這本書英文原版成書在九十年代末,讀起來有濃厚的冷戰時代感,那時的韓
Thumbnail
這是描述臺灣日治時代青春、愛恨與戰爭的記憶傷痕的故事,講述了主角之一依江在戰爭時期的生存和愛情故事,展現了那個時代的人的宿命和身分認同的痛苦。
Thumbnail
這是描述臺灣日治時代青春、愛恨與戰爭的記憶傷痕的故事,講述了主角之一依江在戰爭時期的生存和愛情故事,展現了那個時代的人的宿命和身分認同的痛苦。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
Thumbnail
中學時期教科書傳授的刻板條文,囫圇吞棗、死背硬記,不求歷史緣由,只問考試成績,生活只有上學放學,放假與死黨鬼混;慘綠少年豈懂戰亂之苦,南韓是友,日寇為敵,中共稱匪;而今眼花中年旁觀時代遽變,南韓競逐,日本似友,中國崛起。
Thumbnail
中學時期教科書傳授的刻板條文,囫圇吞棗、死背硬記,不求歷史緣由,只問考試成績,生活只有上學放學,放假與死黨鬼混;慘綠少年豈懂戰亂之苦,南韓是友,日寇為敵,中共稱匪;而今眼花中年旁觀時代遽變,南韓競逐,日本似友,中國崛起。
Thumbnail
以「桃園市議員呂淑真不識鍾肇政」事件而起的這本作品,不只在章節名稱便精準地評論了這些作家的生平,每一篇的開頭,更每每引發讀者想要繼續閱讀的興趣。從書名「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就能略為感覺到作者的風格,但仔細閱讀後才會更深刻體會作者不只文句流暢、不死板,有時還會以生動幽默的用字讓讀者會心一笑。
Thumbnail
以「桃園市議員呂淑真不識鍾肇政」事件而起的這本作品,不只在章節名稱便精準地評論了這些作家的生平,每一篇的開頭,更每每引發讀者想要繼續閱讀的興趣。從書名「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就能略為感覺到作者的風格,但仔細閱讀後才會更深刻體會作者不只文句流暢、不死板,有時還會以生動幽默的用字讓讀者會心一笑。
Thumbnail
之前讀《長春餓殍戰:中國國共內戰最慘烈的圍困1947.11.4-1948.10.19》,開始想著推薦書的事情,後來讀著讀著就沉了下去。 封面 這本書是紀實、紀時與紀事的。 紀錄的是長春在1947年11月到1948年10月圍困期間城內外發生的慘劇。簡言之,國民黨軍被共產黨軍隊圍困在長春城裡,共產黨軍隊
Thumbnail
之前讀《長春餓殍戰:中國國共內戰最慘烈的圍困1947.11.4-1948.10.19》,開始想著推薦書的事情,後來讀著讀著就沉了下去。 封面 這本書是紀實、紀時與紀事的。 紀錄的是長春在1947年11月到1948年10月圍困期間城內外發生的慘劇。簡言之,國民黨軍被共產黨軍隊圍困在長春城裡,共產黨軍隊
Thumbnail
「文化大革命」,一個所有人在求學生涯都聽過的名詞,「破四舊、立四新」的口號或許有些人還能琅琅上口,卻鮮少人知道實際上發生了什麼事。《從前從前有的紅衛兵......》以自傳的形式,由作者凌耿帶領讀者以第一人稱視角,彷彿在現場經歷了整個過程。
Thumbnail
「文化大革命」,一個所有人在求學生涯都聽過的名詞,「破四舊、立四新」的口號或許有些人還能琅琅上口,卻鮮少人知道實際上發生了什麼事。《從前從前有的紅衛兵......》以自傳的形式,由作者凌耿帶領讀者以第一人稱視角,彷彿在現場經歷了整個過程。
Thumbnail
八零年出生的人,今年四十歲了。如果四十年過去了,他還會是當初那個少年嗎?不會,除非他死了,停留在那年、那天——四十年前的今天。 韓江的《少年來了》由Deborah Smith譯成英文,題目作「Human Acts」。題序裡,Deborah寫道,那麼多作者寫光州事件,各式各樣的切入點,韓江偏偏選擇的是
Thumbnail
八零年出生的人,今年四十歲了。如果四十年過去了,他還會是當初那個少年嗎?不會,除非他死了,停留在那年、那天——四十年前的今天。 韓江的《少年來了》由Deborah Smith譯成英文,題目作「Human Acts」。題序裡,Deborah寫道,那麼多作者寫光州事件,各式各樣的切入點,韓江偏偏選擇的是
Thumbnail
把紅衛兵等字眼,套用在香港社會,開始變得合乎事實,尤其是 21/7 元朗西鐵站發生恐怖襲擊之後,鼓吹愛國力量抗暴,利用人民武鬥人民,重演文革血腥武鬥的日子,可能為期不遠。
Thumbnail
把紅衛兵等字眼,套用在香港社會,開始變得合乎事實,尤其是 21/7 元朗西鐵站發生恐怖襲擊之後,鼓吹愛國力量抗暴,利用人民武鬥人民,重演文革血腥武鬥的日子,可能為期不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