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評書|長春餓殍戰

書評•評書|長春餓殍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之前讀《長春餓殍戰:中國國共內戰最慘烈的圍困1947.11.4-1948.10.19》,開始想著推薦書的事情,後來讀著讀著就沉了下去。

封面

這本書是紀實紀時紀事的。

紀錄的是長春在1947年11月到1948年10月圍困期間城內外發生的慘劇。簡言之,國民黨軍被共產黨軍隊圍困在長春城裡,共產黨軍隊決議進行「餓殍戰術」,所謂的「不費一槍一彈」奪取長春。圍城發生後長春城的洪熙街(今,紅旗街),兩軍都在兩邊設了卡子。中留空餘地帶。因為圍困,國民黨軍希望城中的老百姓出城去,這樣可以不在城內「製造麻煩和混亂」,於是就放城內的百姓從軍隊的卡子出去;然而,外面的共產黨軍隊不希望城中的老百姓出來,因為只要老百姓留在城裡,可以製造混亂,從而推進圍困的效果,於是就不放開這邊的卡子。老百姓被困在兩個卡子中間的洪熙街處,進退不得。

作者用「每日紀錄」的形式詳細地紀錄了圍困期間發生的事情,採訪了親歷並倖存者,紀錄下見聞:城中飢餓,有百姓被空投的糧食袋砸死;洪熙街進退兩難,十室九空,餓殍遍野;城外是圍困的共軍。親歷者還包括一些留在曾經滿洲國的日本人,在數十年後輾轉回到日本後寫了回憶錄,詳述當時的場景。倖存者還都提到了在餓殍戰期間長春城內外出現的人吃人的場景,包括大人吃孩子,還有黑商販,誘騙殺死孩子之後取肉售賣的情況(黑心商販後被處置)。文字讀來錐心,需要時時放下。

在史實還原方面,作者做得不錯,汲取了非常多的primary source,並且將很多第一手資料與長春解放後九十年代等不同時期出版的紀錄書籍進行了比對,也將餓殍戰期間死亡的估計人數依照不同資料來源進行了對比;同時,也對兩方軍隊高層領導人針對餓殍戰之前及之後的言論進行了紀錄,是比較客觀的詳實記載。

讀書的過程中注意到,洪熙街處是當時的滿映(今,長影)所在地,是最慘烈的位置。在不同的倖存者敘述自己、自己家人及鄰居等等的親身經歷時均提到眼前所見的情形有如人間地獄。由此想到關於一本書用虛幻構建出的世界來驚醒世人,是否更能夠通達人心?當現實太恐懼的時候,人會自己與現實進行頭腦中的切割或者分離(後來行為心理學上常用的distancing);此時的現實彷彿不是現實了,而是暫時的人間地獄,暫時的煉獄,一切都會變好的,這樣才有些許存活的希望;若將可怖的現實直接認定為現實,對於頭腦難以接受,可能會放棄求生,等等。諷刺的是,慘劇發生在滿洲映畫洪熙街,正是造就電影的地方,而電影,本是公眾的夢(應該是蘇珊•桑塔格語),卻成了眼前實實在在的現實,對,是現實,不是噩夢。我覺得這本書讓讀者好接近現實,一日一日的紀錄,令讀者也有度日如年的感覺,然而,書中的倖存者和死去的人留下的話,又似乎一次次將過度可怖的現實推遠,推開,因為生而為人,是難以承受人吃人等極限的,頭腦想把眼睛看到的東西推遠,一種面臨死亡自身與他者的區分——克莉絲蒂娃寫到過這樣的人類經驗——abjection。

長春——大國敘事中一個不太重要的省會城市了。記憶將逐漸淡去,紀錄史實的書卻殘忍到一邊讀一邊希望這全是虛構的該多好。樹木長春,拉爾金卻說那是樹木用「年年長春」的方式來掩飾自己年復一年的死亡,一切都紀錄在年輪裡——

The trees are coming into leaf

Like something almost being said;

The recent buds relax and spread,

Their greens is a kind of grief.

Is it that they are born again

And we grow old? No, they die too.

Their yearly trick of looking new

Is written down in rings of grain.

Yet still the unresting castles thresh

In full-grown thickness every May.

Last year is dead, they seem to say,

Begin afresh, afresh, afresh.

——「Trees」by Philip Larkin High Windows

avatar-img
Mary Ventura的沙龍
74會員
226內容數
不一樣的書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ary Ventur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此前,從未想過要將柳永與Bukowski聯繫起來,但讀完不知第幾卷的Bukowski詩集,腦中竟屢屢蹦出這句。隔著百年、千山萬水,似乎異曲同工。今天讀完Bukowski的The Last Night of the Earth, 想起一
Hurt people hurt people. 家庭暴力是存在於家庭這個極小的社會單位裡的暴力。它往往被理解為夫婦親密關係間的暴力,實際上,多數情形下也是這樣,但是看完這本書,我的感覺是家庭暴力涵蓋了所有身、心尚在家庭裡的人,施暴者不一定一直是/從來都是施暴者;遭受家庭暴力的倖存者(書裡多選用「s
八零年出生的人,今年四十歲了。如果四十年過去了,他還會是當初那個少年嗎?不會,除非他死了,停留在那年、那天——四十年前的今天。 韓江的《少年來了》由Deborah Smith譯成英文,題目作「Human Acts」。題序裡,Deborah寫道,那麼多作者寫光州事件,各式各樣的切入點,韓江偏偏選擇的是
Freud釋夢的時候講道,人們在夢裏從未夢到過太陽。彼時,仔細想想確實是這樣。Freud講夢裡的世界或明或暗,但卻從未出現真正的太陽以及陽光照射的感覺。他還談到,人們鮮少夢到自己乘坐交通工具——火車、汽車等旅行,如果有,或許是要死了的徵兆。他的患者們大部分要麼夢到準備出行前的緊張匆忙,要麼夢到誤了火
是這本關於女人的書是流水帳還是女人的一生從來都已經過成了流水帳? 流水帳從來不都應該是從頭開始嗎?從頭到尾,何來的倒敘、插敘,只有順敘而已。順著,怎麼都得順著走下去。可這本關於女人的書卻讀來真似一本流水帳,無論視角怎樣轉換,事情一件接著一件地襲來,行文中難見極細膩的感受,換之為一種堵在胸口、憋在心間
幹嘛躲在英文裡?——房思琪 Finished this book months ago, but I haven't made peace with myself about the book. It was a turbulence on the Internet due to the autho
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此前,從未想過要將柳永與Bukowski聯繫起來,但讀完不知第幾卷的Bukowski詩集,腦中竟屢屢蹦出這句。隔著百年、千山萬水,似乎異曲同工。今天讀完Bukowski的The Last Night of the Earth, 想起一
Hurt people hurt people. 家庭暴力是存在於家庭這個極小的社會單位裡的暴力。它往往被理解為夫婦親密關係間的暴力,實際上,多數情形下也是這樣,但是看完這本書,我的感覺是家庭暴力涵蓋了所有身、心尚在家庭裡的人,施暴者不一定一直是/從來都是施暴者;遭受家庭暴力的倖存者(書裡多選用「s
八零年出生的人,今年四十歲了。如果四十年過去了,他還會是當初那個少年嗎?不會,除非他死了,停留在那年、那天——四十年前的今天。 韓江的《少年來了》由Deborah Smith譯成英文,題目作「Human Acts」。題序裡,Deborah寫道,那麼多作者寫光州事件,各式各樣的切入點,韓江偏偏選擇的是
Freud釋夢的時候講道,人們在夢裏從未夢到過太陽。彼時,仔細想想確實是這樣。Freud講夢裡的世界或明或暗,但卻從未出現真正的太陽以及陽光照射的感覺。他還談到,人們鮮少夢到自己乘坐交通工具——火車、汽車等旅行,如果有,或許是要死了的徵兆。他的患者們大部分要麼夢到準備出行前的緊張匆忙,要麼夢到誤了火
是這本關於女人的書是流水帳還是女人的一生從來都已經過成了流水帳? 流水帳從來不都應該是從頭開始嗎?從頭到尾,何來的倒敘、插敘,只有順敘而已。順著,怎麼都得順著走下去。可這本關於女人的書卻讀來真似一本流水帳,無論視角怎樣轉換,事情一件接著一件地襲來,行文中難見極細膩的感受,換之為一種堵在胸口、憋在心間
幹嘛躲在英文裡?——房思琪 Finished this book months ago, but I haven't made peace with myself about the book. It was a turbulence on the Internet due to the aut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