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大致說明一下寫這邊文章的原因:首先是我一直以來,很想找個時間好好探討關於當代社會的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0737/paktor-launch-gay-dating-service-heder?fbclid=IwAR3gs1tM4fVyq7GVNDZ_HvnZQyjzb0z4mSNzorJH2gQMRZgGiued20LUvhg" target="_blank" class="draft--a">愛情及婚姻商品化的問題,另外就是思考寫作關於交友軟體與當代人的情感價值觀念。這次,好不容易有了這個緣份,就想說開始來著手進行這些問題的梳理,以下討論皆從個人生命經驗出發,如有與讀者相異的價值觀點,敬請多多包涵!(礙於篇幅,有興趣歡迎來信私下討論:)事情緣由是關於https://www.goheder.com/q-a" target="_blank" class="draft--a">HEDER推出線下面對面交友網站設立的開始。我偶然間在瀏覽網站時看到這款關於以婚姻為誘餌的廣告開始:找到同樣嚮往穩定關係的他...「因為沒有公開性向,身邊都沒辦法認識新的對象。」「經歷太多花花世界,現在想追求心靈上契合的伴侶。」「在交友軟體上,無法分辨出誰才是想認真交往的男孩。」「工作太忙碌,很難抽出時間找到條件合適的朋友。」https://images.vocus.cc/73995dc3-e926-4ef6-9e6e-479108163bdb.png" data-width="1168" data-height="1296" data-position="center">圖片取自HEDER官方網站關於約會申請流程介紹HEDER的網站的圖片設計採用當紅圖文插畫家「http://ageofqueer.com/archives/497" target="_blank" class="draft--a">假文青 蓋時尚」的圖文,很顯然地刻意趁著台灣同志婚姻合法化的風潮,催生「婚姻市場化」及「情感交易」等觀念的湧現。我個人的立場一直不太贊成所謂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0045" target="_blank" class="draft--a">新自由主義邏輯的戀愛關係,這裡所指的是:關於婚姻市場裡面情感作為一種貨幣形式、以及「或然率」本身被商品化的問題。https://images.vocus.cc/f0d37c4d-f895-4861-9d60-e8e7ddac79a6.jpg" data-width="1712" data-height="900" data-position="center">齊格蒙包曼 (Zygmunt Bauman)《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中文版由商周出版,2008。作為深入思考當代社會現代性的思想家,一直都是筆者最常翻閱的書籍。我們必須澄清一件事情:所有的事情都不會一開始就是目前所看到的樣子。婚姻或者戀愛機會的商品化本身,我認為其脈絡可以追溯至「自由戀愛的歷史」。自由戀愛的議題,在社會學框架的討論下,一直都有很重要的著作討論,例如:紀登思(Anthony Giddens)《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貝克(Ulrich Beck & Elisabeth Beck-Gernsheim)的《愛情的正常性混亂》及包曼(Zygmunt Bauman)的《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等一直都是http://www.erenlai.com/tw/item/4379-2014-02-16-10-15-07.html" target="_blank" class="draft--a">社會學討論當代情感關係的經典著作。我今天沒有要從學術角度來論述愛情社會學。而是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夠提出關於自己的一些反思。https://images.vocus.cc/b0a2e48e-ef2b-4a10-8455-a06be4e106cb.jpg" data-width="305" data-height="499" data-position="center">《愛情的正常性混亂》原文版封面。我認為自己身為巨蟹座的愛家性格,真的是這個星座最大的一個缺點。一接近適婚年齡,就開始慌張的想婚頭。因為這樣的因素,偶然間我看到了這個廣告:「有關實體約會的機會」,我就迫不及待的加入會員,實在不想錯過任何機會。今天收到我的婚姻顧問打來,開始做身家調查及說服性的推銷。我直白告訴對方我完全不想支付任何費用來獲取配對的機會,顧問開始使勁的說服我約半小時之久。認真說來,我個人實在不太相信「配對」與「婚姻市場」這種事情。離開學校也工作了十幾年了,我還真的沒有在任何場合遇到過所謂的「適合」的人。反之我卻是常常在路邊、轉角,看到過我覺得自己有可能會願意去適應看看的人。我本身就不是一個很會社交的男生,而這種男生世界上佔了大多數。我認為:與其說能找到「適合」的人,還不如說去找到一個彼此都願意放下身段去「適應」對方的人。https://images.vocus.cc/a4adcad4-644c-4638-9c91-dda2e823ad0a.jpg" data-width="401" data-height="600" data-position="center">紀登思(Anthony Giddens)《親密關係的轉變》繁中翻譯版為巨流圖書,2003。可惜在今天,已經沒人會去相信感情是可以培養的,而個性不合、條件不符這種事情,是可以適應的。就像面試工作一樣,主管寧願找一個他自己都不知道什麼叫作「合適」的員工,卻一直幻想會有那樣的員工出現...。如果我們仔細去思索,關於「戀愛機會」以及「婚姻商品化」本身買賣的價值,我們似乎很難去估算到底值得多少實際金錢上的投入。在此之間,撇除金錢不說,我們還必須慎重考慮關於雙方之間複雜的婚姻動機。筆者認為,光是以上這些因素,就十分值得專門花時間寫一篇碩士論文來做研究了。而實際上,虛擬與現實之間的切換,金錢與情感上的交易,早就在當代社會裡面變的支離破碎了。我們甚至很難想像純粹的戀愛與婚姻關係本身,然而,這或許才是現代人最期待與嚮往的東西吧?斯瑪特 編輯 20200519 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