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王丹:我們會回到雷根時代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本文這個問題的提出,特指自由國家聯盟與共產國家聯盟之間的關係問題。這個問題在當時稱為「冷戰」,但在今天,情況略有不同,共產國家聯盟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了,開始日益突顯出來的,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與中國以及被中國滲透和影響的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對立。雖然情況不同,但是政治和社會制度的分歧,意識形態的不同,卻仍舊同樣是雙方對立的基礎,因此仍然可以支持上述問題的提出。
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當今美中之間的對抗,跟雷根時代頗有相似之處,或者說越來越有相似之處。
美國前總統雷根
美國外交教父季辛吉經歷了雷根時代,他曾經指出:「蘇聯帝國覆亡,部分是因為其本身歷史誘使它執著於過度擴張。膨脹擴張的帝國主義有一知名的缺陷,就是蘇聯領導人不曾自認,他們的制度不足以激發主動創意,雖然蘇聯軍事力量強盛,其實仍是很落後的國家。」把這段話套用在今天的中國身上,幾乎沒有不同之處。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394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丹隨筆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389會員
247內容數
作為一個寫作者,「王丹隨筆」這個空間,能夠讓我書寫的內容不被媒體的意識形態或流量給綁架,不需為了追求點擊而譁眾取寵,真正深入書寫出更多有價值的內容給每位讀者。除此之外,我希望在這裡不是單純的「我寫你看」,能有更多機會與讀者們互動,接受讀者的要求,批評。(當然,表揚也可以XD)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丹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過去幾十年,中美之間的關係時好時壞,但都不會導致徹底的破裂,在中方來說,這叫做「鬥而不破」。然而,最近美國對華政策的一些新的動向,頗為值得注意。
隨著疫情擴散,越來越多的國家表達了要求中國承擔責任的訴求,中國政府的反應,就是發動了「戰狼式」外交。這波「戰狼式」外交有一個罕見的特點,那就是完全拋棄外交語言,大量使用類似「文革」時期的批鬥會上使用的咒罵用語,來攻擊其他國家的政界要人。
哈維爾筆下所揭示的捷克這個國家,其政治現實及背後的原因,與今天的中國有太多雷同之處。這當然可悲地證明了,中國的政治文明落後世界多麼遠,但同時也提供給我們機會,預估中國捷克化的程度及可能。
如果你仔細去觀察的話,會發現經歷了那麼多年的民主轉型,台灣社會的威權陰影還是相當深。在去年總統大選的時候,曾經橫掃一切的「韓流」讓我們再次看到了這樣的陰影,以及陰影的龐大。關鍵的問題是: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民主轉型之後的台灣,還有這麼多人對威權時代如此懷念?
所有政治轉型的比較研究都承認,不同的政權性質,決定了轉型路徑的不同。前文我們介紹過,今天中國的政權性質,就其主體而言,是蘇丹式政體。這樣一個政體,有可能轉型嗎?如果轉型,可能會走一條什麼樣的道路?會出現什麼情況? 在《民主轉型與鞏固的問題》一書中,針對蘇丹式政體的轉型問題,兩位作者作了一些總結⋯⋯
在中國結束「文革」,開始改革開放以後,關於中國的政體問題,外界公認已經不再是毛澤東時代的極權主義或者法西斯主義,而進入了鄧小平為代表的威權主義或者後威權主義。關於新政體的描述,可以說五花八門,但最為貼近中國現實的,我認為還是本書作者提出的「蘇丹式政體」。
過去幾十年,中美之間的關係時好時壞,但都不會導致徹底的破裂,在中方來說,這叫做「鬥而不破」。然而,最近美國對華政策的一些新的動向,頗為值得注意。
隨著疫情擴散,越來越多的國家表達了要求中國承擔責任的訴求,中國政府的反應,就是發動了「戰狼式」外交。這波「戰狼式」外交有一個罕見的特點,那就是完全拋棄外交語言,大量使用類似「文革」時期的批鬥會上使用的咒罵用語,來攻擊其他國家的政界要人。
哈維爾筆下所揭示的捷克這個國家,其政治現實及背後的原因,與今天的中國有太多雷同之處。這當然可悲地證明了,中國的政治文明落後世界多麼遠,但同時也提供給我們機會,預估中國捷克化的程度及可能。
如果你仔細去觀察的話,會發現經歷了那麼多年的民主轉型,台灣社會的威權陰影還是相當深。在去年總統大選的時候,曾經橫掃一切的「韓流」讓我們再次看到了這樣的陰影,以及陰影的龐大。關鍵的問題是: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民主轉型之後的台灣,還有這麼多人對威權時代如此懷念?
所有政治轉型的比較研究都承認,不同的政權性質,決定了轉型路徑的不同。前文我們介紹過,今天中國的政權性質,就其主體而言,是蘇丹式政體。這樣一個政體,有可能轉型嗎?如果轉型,可能會走一條什麼樣的道路?會出現什麼情況? 在《民主轉型與鞏固的問題》一書中,針對蘇丹式政體的轉型問題,兩位作者作了一些總結⋯⋯
在中國結束「文革」,開始改革開放以後,關於中國的政體問題,外界公認已經不再是毛澤東時代的極權主義或者法西斯主義,而進入了鄧小平為代表的威權主義或者後威權主義。關於新政體的描述,可以說五花八門,但最為貼近中國現實的,我認為還是本書作者提出的「蘇丹式政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2024/7/1 華府西方聯盟與印太楔子策略有其成效,使北京的重點更多轉向自主與自強,同時向「全球南方」拓展盟友;雙方雖激烈競爭,但聯盟與固樁拔樁之爭漫長,尚不致使衝突陡升。川普陣營則顯然偏向聯盟無用論,偏好更粗獷的自強與弱敵。未來如果美、中雙方都全然以自強—弱敵為尚,世界大戰的風險就更大了。
Thumbnail
2024/6/6 「終局」(endgame)思考是戰略規劃的重要項目。近年隨著美中競爭的白熱化以及美國黨爭的膠著,看似高度共識的對華競爭,何謂勝?如何勝?也成為美方政學界辯論的焦點。共和黨「勝利」派相信冷戰應當複製。蘇聯就是在經濟崩潰中退卻,中共不會例外。至於脫勾,雖使西方痛苦,但北京損失想必更大。
Thumbnail
2003/6/7 自由帝國主義頗能代表美英戰略。世界秩序有兩種:帝國霸權或權力平衡。對美歐日,權力平衡已不復適用。現在只有三種國家—民主體制的西方「後現代國家」、國家主義的中俄印等「現代國家」,以及內戰頻仍的失敗國家。後兩者式對自由民主構成了威脅。但難以援用權力平衡,營造帝國霸權就成為唯一的出路。
Thumbnail
  本文在《外交事務》雙月刊出刊後並沒有得到太大的迴響,但內容非常重要,直接點出了拜登政府中共政策的問題與需要怎麼樣的調整,需要有哪些具體的改變才能真正有效的打贏和中共的這場較勁,就好像80年代雷根果斷地放棄尼克森、福特和卡特對蘇聯採行的無用低盪政策,轉向直接對抗蘇聯這個邪惡帝國
Thumbnail
習近平跟美國失敗的關係策略,現在已經是個遙遠的記憶。他於二○一三年提出這個宏圖大略時相對只是個新手領導人,初任共產黨總書記未滿一年,而如今,習近平已深信美國要往死裡打壓中國。先是歐巴馬的轉向亞洲政策,緊隨著是川普的貿易和科技戰,要和敵意如此之重的國家重新建構一段新關係
麥金德及布里辛斯基(Zbigniew Kazimierz Brzeziński )的地緣政治學(Geopolitics/Geopolitik)《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思
Thumbnail
2024/1/18 柯林頓、雷克等東擴派天真以為推進民主是善意,但乘弱勢的俄國葉爾欽之危的結果,卻是累積莫斯科的反感。2014年烏克蘭「廣場事件」的政變後,莫斯科不得不與發起「一帶一路」旗艦型地緣戰略的中國更加靠近。以米氏的角度回頭看蘇利文提倡的「戰略決策」,當年華府持續壓縮俄國,是重大的決策失誤。
Thumbnail
2021/3/12奈伊(Joseph Nye)近日撰文指明,美中權力移轉現象固然是事實,但雙方切忌過度自信與誇大恐懼,否則仍有夢遊(sleepwalking)掉進大戰的危險。尤其是美國正流行一些誇大自己沒落、或高估中國擴張能力的論點。
Thumbnail
2021/4/25 華府同時出擊歐亞大陸兩強,很像戰國群雄聯軍討伐「兩個秦國」,場面可以浩大,目標很難落實。而與(西秦)俄國「結婚」必然要有「聘禮」,對霸主面子裡子也都不可行。那麼美國要爭取時間「中興」霸業,避免中國(東秦)趕超,最終上算,還是爭取離岸之樞紐地位。
Thumbnail
2023/11/23 美方分析指出,由於大陸經濟嚴峻,美中經濟差距從縮小轉向拉大,東升西降不再樂觀。美國對華「競勝」基於這種新判斷,將走向「箱型管理」,即下不破底:會有衝突,但絕不意外開戰;上不觸頂:可有合作,但不讓中國重新縮小差距。同時,中國也逐漸形成對美雙底線政策,一樣是上不破頂,絕不讓...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2024/7/1 華府西方聯盟與印太楔子策略有其成效,使北京的重點更多轉向自主與自強,同時向「全球南方」拓展盟友;雙方雖激烈競爭,但聯盟與固樁拔樁之爭漫長,尚不致使衝突陡升。川普陣營則顯然偏向聯盟無用論,偏好更粗獷的自強與弱敵。未來如果美、中雙方都全然以自強—弱敵為尚,世界大戰的風險就更大了。
Thumbnail
2024/6/6 「終局」(endgame)思考是戰略規劃的重要項目。近年隨著美中競爭的白熱化以及美國黨爭的膠著,看似高度共識的對華競爭,何謂勝?如何勝?也成為美方政學界辯論的焦點。共和黨「勝利」派相信冷戰應當複製。蘇聯就是在經濟崩潰中退卻,中共不會例外。至於脫勾,雖使西方痛苦,但北京損失想必更大。
Thumbnail
2003/6/7 自由帝國主義頗能代表美英戰略。世界秩序有兩種:帝國霸權或權力平衡。對美歐日,權力平衡已不復適用。現在只有三種國家—民主體制的西方「後現代國家」、國家主義的中俄印等「現代國家」,以及內戰頻仍的失敗國家。後兩者式對自由民主構成了威脅。但難以援用權力平衡,營造帝國霸權就成為唯一的出路。
Thumbnail
  本文在《外交事務》雙月刊出刊後並沒有得到太大的迴響,但內容非常重要,直接點出了拜登政府中共政策的問題與需要怎麼樣的調整,需要有哪些具體的改變才能真正有效的打贏和中共的這場較勁,就好像80年代雷根果斷地放棄尼克森、福特和卡特對蘇聯採行的無用低盪政策,轉向直接對抗蘇聯這個邪惡帝國
Thumbnail
習近平跟美國失敗的關係策略,現在已經是個遙遠的記憶。他於二○一三年提出這個宏圖大略時相對只是個新手領導人,初任共產黨總書記未滿一年,而如今,習近平已深信美國要往死裡打壓中國。先是歐巴馬的轉向亞洲政策,緊隨著是川普的貿易和科技戰,要和敵意如此之重的國家重新建構一段新關係
麥金德及布里辛斯基(Zbigniew Kazimierz Brzeziński )的地緣政治學(Geopolitics/Geopolitik)《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思
Thumbnail
2024/1/18 柯林頓、雷克等東擴派天真以為推進民主是善意,但乘弱勢的俄國葉爾欽之危的結果,卻是累積莫斯科的反感。2014年烏克蘭「廣場事件」的政變後,莫斯科不得不與發起「一帶一路」旗艦型地緣戰略的中國更加靠近。以米氏的角度回頭看蘇利文提倡的「戰略決策」,當年華府持續壓縮俄國,是重大的決策失誤。
Thumbnail
2021/3/12奈伊(Joseph Nye)近日撰文指明,美中權力移轉現象固然是事實,但雙方切忌過度自信與誇大恐懼,否則仍有夢遊(sleepwalking)掉進大戰的危險。尤其是美國正流行一些誇大自己沒落、或高估中國擴張能力的論點。
Thumbnail
2021/4/25 華府同時出擊歐亞大陸兩強,很像戰國群雄聯軍討伐「兩個秦國」,場面可以浩大,目標很難落實。而與(西秦)俄國「結婚」必然要有「聘禮」,對霸主面子裡子也都不可行。那麼美國要爭取時間「中興」霸業,避免中國(東秦)趕超,最終上算,還是爭取離岸之樞紐地位。
Thumbnail
2023/11/23 美方分析指出,由於大陸經濟嚴峻,美中經濟差距從縮小轉向拉大,東升西降不再樂觀。美國對華「競勝」基於這種新判斷,將走向「箱型管理」,即下不破底:會有衝突,但絕不意外開戰;上不觸頂:可有合作,但不讓中國重新縮小差距。同時,中國也逐漸形成對美雙底線政策,一樣是上不破頂,絕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