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隨筆 #電影分享 ] Apollo 11 (阿波羅11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部2019年出品的紀錄電影,適逢阿波羅計畫50周年。
我們選擇在這十年內登陸月球並完成其他的事,不是因為他們很簡單,而是因為他們很艱難,…因為我們願意接受這項挑戰,我們不願延期,一心戰勝這次挑戰。

J. F. 甘迺迪總統「我們選擇去月球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1962。
圖片來源:網路
1960年代,美蘇冷戰進入另一波高峰:太空競賽,而當年的美國在競賽初期位居劣勢。1957年10月,蘇聯成功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波尼克1號 (Спутник),在這場競賽中拔得頭籌,美國大感震驚,直到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1號 (Explorer 1),那也是4個月後的事情了。美國將目標放在首次載人飛行的計畫,但國內觀察家預言,這場比賽蘇聯將會再下一城。1961年4月,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搭乘東方一號太空船,成為人類史上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太空人,美國第一位太空人艾倫·謝潑德也終於在三周後進入了太空。當年美國政府對太空領域的發展不温不火,接連兩次的挫敗令美國開始感到擔憂。要扳回劣勢的方式,就是以載人登月為目標,這樣不只能追上,還能保持無法撼動的領先地位。就此,美國踏上了登月這條聖道之旅。
1969年7月,人類首次登陸月球,完成這項壯舉的是阿波羅計畫中的阿波羅11號。在國家檔案室內塵封已久的65mm膠捲,裡面封存著當年首次登月行動的始末。透過膠捲的畫面,不光是影像與聲音,控制中心與指揮艙中阿姆斯壯、艾德林與柯林斯的對話,將整個登月行動一字一句的編織起來,引領著每個人一步一伐的踏上月球。穿插地面控制中心視角與指揮艙內部視角,慢慢道出這偉大計劃的張力、當年大環境的氛圍與質地,以及人類面對未知挑戰的深層情緒。
導演Todd Douglas Miller與團隊意外發現這些膠捲紀錄之後,運用平鋪直敘的手法,展現了紀錄膠捲,進而製作成一部長片。沒有高超特效、大牌卡司、不是依據真實故事改寫的電影劇本,而是道道地地的展示當年時空背景的紀錄。這部片真的很沉悶,非常符合歷史紀錄的本質:真實且平靜。喜愛歷史紀錄類型影片的人,這部片值得靜靜地去玩味。
#Apollo11 #ToddDouglasMiller #NeilArmstrong #BuzzAldrin #MichaelCollins #ProjectApollo #Apollo50thAnniversary
avatar-img
0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太空科技在全球及臺灣的發展歷史,從美蘇冷戰開始至今,重點介紹臺灣的太空技術發展階段及第一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的成功發射,並分析這些發展對未來產業的重要性。雖然文章的內容較為晦澀,卻提供了有關臺灣在太空科技領域進展的深刻見解,對於理解全球太空競賽的背景及其影響具有啟發性。
Thumbnail
根據那些西方科普作家對古老東方的想像:萬戶手持大風箏,將47枝「火箭」(或者說:煙火)綁在椅子底下,準備就緒之後,命僕人將他們一齊點燃。沒有可考的史料說明從出發到墜毀花了多短的時間(也許是因為在濃煙散去之前我們來不及觀察),也沒有人記錄下來仰著頭的數十位僕人到底是驚慌失措多一些還是恍然大悟多一些……
Thumbnail
每年7月20日是人類月球日(National Moon Day)。 即便人類已成功踏上月球,對於月亮的想像從未減少,童里現有與「月亮」有關的書籍裡,月亮就扮演各式各樣各樣的角色,時而擬人化成故事敘事者,時而因「月相」的特質被作為「物」來描述,一起來看看吧!
Thumbnail
五年前的今天,2019年6月25日,由臺灣的國家太空中心所主導的福爾摩沙衛星七號終於順利地從50年前阿波羅11號前往月球的發射地、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甘迺迪太空中心SLC-39A發射台升空。國家太空中心在發射後173分鐘也陸續接收到福衛七號6顆衛星的訊號,為臺灣太空史又寫下新的一頁!
太空探索一直是人類科技進步和夢想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Thumbnail
Elon Musk介紹如何將人類送往火星的計劃的最新情況與偉大願景。內容提及有許多技術與想法是人類從未做過的,既然人類都未曾上火星,那麼做從沒做過的事才有可能成功,也是很合理的。 我將內容整理8項為飛往火星的關鍵技術,身為曾與太太一起看過UFO的人類
Thumbnail
1960年代的美國太空競賽,在政治和軍事競爭的背景下進行。在NASA計畫中,一群無名女性英雄參與其中,奮力打破隔離政策和性別歧視,為非裔女性寫下了歷史的一頁。
Thumbnail
賽門西奈克告訴我們,人類歷史上具感召力的領導人,都先以一個問「為什麼」的黃金圈開始,人生缺少為什麼,你就只剩做什麼!每個人都會遇到瓶頸,最大的問題在於知道要「做什麼」或「怎麼做」,就是不知道「為什麼」而做,也許你可以先從凡事「先問為什麼」開始。
Thumbnail
此為一部傳記電影 1960年代,美國與蘇聯不斷太空競賽,NASA 因此背負極大壓力。然而在當時種族歧視與性別歧視雙重歧視的氛圍下,非裔女性在NASA 只能當次要角色。該部電影即是在講述三個女性:凱薩琳•強森、桃樂絲•范恩、瑪莉•傑克森
Thumbnail
本文探討太空科技在全球及臺灣的發展歷史,從美蘇冷戰開始至今,重點介紹臺灣的太空技術發展階段及第一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的成功發射,並分析這些發展對未來產業的重要性。雖然文章的內容較為晦澀,卻提供了有關臺灣在太空科技領域進展的深刻見解,對於理解全球太空競賽的背景及其影響具有啟發性。
Thumbnail
根據那些西方科普作家對古老東方的想像:萬戶手持大風箏,將47枝「火箭」(或者說:煙火)綁在椅子底下,準備就緒之後,命僕人將他們一齊點燃。沒有可考的史料說明從出發到墜毀花了多短的時間(也許是因為在濃煙散去之前我們來不及觀察),也沒有人記錄下來仰著頭的數十位僕人到底是驚慌失措多一些還是恍然大悟多一些……
Thumbnail
每年7月20日是人類月球日(National Moon Day)。 即便人類已成功踏上月球,對於月亮的想像從未減少,童里現有與「月亮」有關的書籍裡,月亮就扮演各式各樣各樣的角色,時而擬人化成故事敘事者,時而因「月相」的特質被作為「物」來描述,一起來看看吧!
Thumbnail
五年前的今天,2019年6月25日,由臺灣的國家太空中心所主導的福爾摩沙衛星七號終於順利地從50年前阿波羅11號前往月球的發射地、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甘迺迪太空中心SLC-39A發射台升空。國家太空中心在發射後173分鐘也陸續接收到福衛七號6顆衛星的訊號,為臺灣太空史又寫下新的一頁!
太空探索一直是人類科技進步和夢想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Thumbnail
Elon Musk介紹如何將人類送往火星的計劃的最新情況與偉大願景。內容提及有許多技術與想法是人類從未做過的,既然人類都未曾上火星,那麼做從沒做過的事才有可能成功,也是很合理的。 我將內容整理8項為飛往火星的關鍵技術,身為曾與太太一起看過UFO的人類
Thumbnail
1960年代的美國太空競賽,在政治和軍事競爭的背景下進行。在NASA計畫中,一群無名女性英雄參與其中,奮力打破隔離政策和性別歧視,為非裔女性寫下了歷史的一頁。
Thumbnail
賽門西奈克告訴我們,人類歷史上具感召力的領導人,都先以一個問「為什麼」的黃金圈開始,人生缺少為什麼,你就只剩做什麼!每個人都會遇到瓶頸,最大的問題在於知道要「做什麼」或「怎麼做」,就是不知道「為什麼」而做,也許你可以先從凡事「先問為什麼」開始。
Thumbnail
此為一部傳記電影 1960年代,美國與蘇聯不斷太空競賽,NASA 因此背負極大壓力。然而在當時種族歧視與性別歧視雙重歧視的氛圍下,非裔女性在NASA 只能當次要角色。該部電影即是在講述三個女性:凱薩琳•強森、桃樂絲•范恩、瑪莉•傑克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