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

含有「白人」共 4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二零二零年一月三十日,香江殖民地宗主國英倫(British)正式脫離歐盟,隨即遇上全球疫病大流行,國內頓時失去大量基層勞動人口,於是有人站在道德諸峰,義正辭嚴建議開放移民政策予合資格持有「英倫國民(海外)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 , BNO」護照的香江人......
Thumbnail
本文會從洗白文化談起,延伸到為什麼換色不等於平等,並從過去的好萊塢電影看白人對平等的看法,及用數據佐證美國的種族不平等現象。
Thumbnail
上野很有創意地挪用了薩伊德《東方主義》一書即其核心概念。薩伊德指出西方不在乎真正的東方是什麼,只是主觀地投射出對東方的各種幻想,將其視為神秘、誘人、黑暗、野蠻、不理性。藉由將東方他者化,西方得以確認自身的優越性:進步、理性、邏輯、有能力。男女關係也可以用東方主義來類比。男人藉由把女性客體化與低劣化,
Thumbnail
(完蛋了這是24/08/19的舊文,忘記備份了。那時發生(1)滯英穆斯林殺害三名白人女童並棄屍,英國白人上街示威遊行,被英系網紅及黨媒們洗成極右翼,(2)林郁婷帶爭議參加奧運比賽,後已被外媒證實是台灣要求奧運總會「不公布」林的染色體檢驗報告,且另外一名有爭議的阿爾及利亞選手被證實有Y染,(3)
Thumbnail
前情 過去覺醒文化剛發起時,大多只有文章在主觀評論覺醒文化的利弊,最近發現有研究是探討關於美國覺醒文化(woke/wokeism)與多元共融教育(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對於「促進多元」以及「消除偏見」的成效如何。上一篇說到美國社工可能是最容易被推向極端覺
Thumbnail
鋼哥-avatar-img
2025/01/27
1
「閱讀多元價值片段的實驗組更容易認為情境中有歧視的發生」相當反直覺的結論! 不過也很好奇,這是否也跟地區有關?若是在極右派的州(像是 Louisiana)施測,結果會不會截然不同?
1
哭追肉泥K.Z.-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1/27
鋼哥 是的,這也是讓人覺得實驗可能還不足以證實DEI「導致」偏見加深的地方。我覺得我應該會假設右派地區的人受影響會較小(可能連看都不想看🤣),也可能早就很左的人更容易被影響。我也很好奇他們具體是怎麼問測試人這些問題才發現他們的偏見反而加深了。
不可思議真人真事改編! 這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講述了1950年代,底層黑人Bernard Garrett和富二代Joe Morris在美國嚴重的種族歧視背景下,如何逆境而上,實現自己的商業夢想,以及為了抗爭歧視幾近失去萬貫家財的故事。 這不是一個講述善惡終有報的爽片,而是主角Berna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中,人權問題與貧富差距交織,令人深思。本文探討了社會中的移民困境、種族差異及環境問題,揭示了人權呼聲的表面與現實的落差,並質疑了我們對人權的真實重視。透過實地觀察,例如美國波士頓的社區差異,作者呼籲重新思考人權的真正含義以及我們在面對社會問題時應有的態度。
Thumbnail
以小紅帽為例,他提及小紅帽去給奶奶送水果不是因為奶奶不健康、也不是因為小紅帽是女生應該去送東西服務別人,而是因為大方贈與是一件給人社會歸屬感與認同感的好事。而另一方面,比起在種族與生理原因之下想要吃掉小紅帽與奶奶的大野狼,高舉武器擅闖奶奶家的「原木燃料採伐技術員」其舉動與其父權思想更加令小紅帽反感。
Thumbnail
雖然高等教育裡的人文科系越來越邊緣化,但它們仍然負責了大多數國家的社會關懷與意識宣導。人文學科還是努力訓練著一批批帶有社會批判意識、目光敏銳的年輕人。舉例來說,英文系培養出來的學生非常能夠理解女性與性剝削、原住民與被殖民者、LGBTQA+與異性戀價值觀的他者,以及黑人與社會底層之間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