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行》(Firends)確定回歸!25年來,這群「朋友」為何仍如此受歡迎?
方格精選

《六人行》(Firends)確定回歸!25年來,這群「朋友」為何仍如此受歡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20年2月22日一個爆炸性的訊息轟炸了各大社群媒體,時隔16年,陪伴大家10年的《六人行》(Friends)六位主演確定全員重磅回歸、出演時長一小時的特別節目。六人行對於許多人而言是個不陌生的名字,但距離開播至今已過去25年的今天,為什麼仍有這麼多人死守在電視機前等待重播,甚至許多00後世代也是六人行的死忠粉絲?六人行的魅力到底在哪?

要想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如先來回顧一下陪伴我們走過十年風風雨雨的六人行吧!

由左至右依序為:錢德勒.賓、瑞秋.格林、菲比.布菲、羅斯.蓋勒、莫妮卡.蓋勒和喬伊.崔比昂尼

六人行描述的是六位生活在紐約曼哈頓的好友生活中發生的大小事,有脾氣古怪的古生物學家羅斯、美麗的千金大小姐瑞秋、善於烹飪卻有強迫症的莫妮卡、鬼靈精怪愛寫歌的菲比、帥氣多情的喬伊和不善言辭的錢德勒。故事從這群朋友們20多歲時開始到最後各自成家立業、找尋到自己的歸屬。大結局的那天,一共有5225萬位觀眾觀看。後來諸多電影、電視和歌手都會向節目中許多名言和名場面致敬,連歌手泰勒絲(Taylor Swift)和賽琳娜葛摩茲(Selena Gomez)都曾公開表示自己是六人行的死忠粉絲,假日閒來無事時就會來場六人行馬拉松(意指不斷重複觀看六人行)。

故事從瑞秋逃婚闖進中央公園咖啡館、羅斯被同性戀妻子甩掉開始

那六人行如此吸引人之處究竟為何?作為喜劇節目,六人行的招牌背景笑聲和逗趣的台詞帶給許多人生活上的笑料和撫慰,這點是不可否認的。其中個性鮮明的角色也是使六人行至今仍為許多人心中不敗經典的原因。最重要的一點,是六人行與當時美國年輕人生活的貼近度。有別於傳統喜劇,除了哈哈大笑的時刻,六人行偶爾也會令人潸然淚下。菲比與代孕三胞胎別離的那一幕、羅斯與瑞秋的分手乃至於大結局的最後一聚,想必都曾讓許多人流下淚水。但在感傷時刻後,又會巧妙的安插笑點,提醒大家:這就是人生啊!哭完之後擦乾眼淚,繼續向前行,有這群朋友在身旁,再大的困難都有我陪你一起度過。

拍攝完大結局後六位主演在拍攝現場「謝幕」

不僅六人行陪伴許多人渡過所有傷心、艱難的時刻,觀眾也陪著這群角色們一同成長。也許就如六人行片頭曲”I’ll Be There For You“一樣,就算傾盆大雨,這群friends也會陪著你,就如同往常一樣,因為在我最困難的時刻你也曾陪著我啊!

責任編輯:陳姵穎 核稿編輯:陳柏健

關注粉專 接收最新消息



avatar-img
LBB 嚕嗶啵的嗶嗶啵啵
447會員
574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全球化浪潮的驅使下,家境小康以上者無不考慮出國讀書吸點洋墨水;家境普通未有能力供應至外國求學者,為補足差異,最少會悉心接收有關這萬千世界的資訊,但容易只注意到主流西方文化世界的訊息,鮮少將眼光放在不甚熱門的中東地區,因此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目光放向了卡達......
網路媒體的興起早已是舊聞,諸多平台如臉書、IG推特等網站作為新聞傳播的媒介,眾所矚目的案件或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法規……等等,皆仰賴網路媒體的運作。在此之下,司法案件成了民眾日常的茶餘飯後,因此,媒體不只扮演司法與社會溝通的橋樑,更是推廣法律知識、普及公民教育及帶起眾人對議題瞭解、討論的利器......
有書的摘要不就夠了嗎?為什麼要看原典?摘要是較濃縮的版本,有時候是整理論點,也就是「幫你講簡單點」,算是縮寫或改寫。確實,讀摘要花的時間會比較少,如果這本書不是你的閱讀重點,你可以一次「看」更多書。但是,摘要通常不能呈現完整觀點。
在談為什麼讀經典以前,我們先來問問:為什麼要寫一篇文章談「讀經典」?經典當然很有趣,但似乎沒有人試著解釋過:到底為什麼要讀這些書?注意:我想說的不是:某本特定的書為什麼重要?而是:為什麼需要讀這些重要的書?更重要的是:為什麼高中生要讀?
從2016年的華航罷工,到去年的長榮,臺灣對於勞工價值的議題愈來愈關注。其實早在解嚴後的1989年,就有台灣第一次的遠東化纖罷工事件。說到罷工,免不了就會聯想到歐洲,而歐洲內部更說法國是「三天一小罷,五天一大罷。」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社會生態?原因與他們的歷史背景相關。
儘管目前新冠肺炎的疫情甚囂塵上人人自危,疫情資訊佔據了各大新聞媒體、報章雜誌的頭條版面,政治相關的新聞也幾乎圍繞著各種防疫措施及法令,但將公民權下修至十八歲的聲音逐漸浮現於檯面,也不該被媒體忽略。
全球化浪潮的驅使下,家境小康以上者無不考慮出國讀書吸點洋墨水;家境普通未有能力供應至外國求學者,為補足差異,最少會悉心接收有關這萬千世界的資訊,但容易只注意到主流西方文化世界的訊息,鮮少將眼光放在不甚熱門的中東地區,因此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目光放向了卡達......
網路媒體的興起早已是舊聞,諸多平台如臉書、IG推特等網站作為新聞傳播的媒介,眾所矚目的案件或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法規……等等,皆仰賴網路媒體的運作。在此之下,司法案件成了民眾日常的茶餘飯後,因此,媒體不只扮演司法與社會溝通的橋樑,更是推廣法律知識、普及公民教育及帶起眾人對議題瞭解、討論的利器......
有書的摘要不就夠了嗎?為什麼要看原典?摘要是較濃縮的版本,有時候是整理論點,也就是「幫你講簡單點」,算是縮寫或改寫。確實,讀摘要花的時間會比較少,如果這本書不是你的閱讀重點,你可以一次「看」更多書。但是,摘要通常不能呈現完整觀點。
在談為什麼讀經典以前,我們先來問問:為什麼要寫一篇文章談「讀經典」?經典當然很有趣,但似乎沒有人試著解釋過:到底為什麼要讀這些書?注意:我想說的不是:某本特定的書為什麼重要?而是:為什麼需要讀這些重要的書?更重要的是:為什麼高中生要讀?
從2016年的華航罷工,到去年的長榮,臺灣對於勞工價值的議題愈來愈關注。其實早在解嚴後的1989年,就有台灣第一次的遠東化纖罷工事件。說到罷工,免不了就會聯想到歐洲,而歐洲內部更說法國是「三天一小罷,五天一大罷。」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社會生態?原因與他們的歷史背景相關。
儘管目前新冠肺炎的疫情甚囂塵上人人自危,疫情資訊佔據了各大新聞媒體、報章雜誌的頭條版面,政治相關的新聞也幾乎圍繞著各種防疫措施及法令,但將公民權下修至十八歲的聲音逐漸浮現於檯面,也不該被媒體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