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影評murmur:寫在影展之前——未竟的片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夜半鐘聲》劇照
總覺得自己對於電影的熱愛,還是有一段距離。不過身為一個不太資深的影迷,好像可以隨口扯些影展的心得了。

雖然不是影癡,加減也看過柏格曼、楊德昌、庫柏力克。喜歡電影嗎?也不見得能很肯定地說出口,不過如果是看電影的話,大概就可以肯定地說出來「是的,我喜歡看電影。」。

可能看電影這件事對我來,比電影還來得重要。(電影也很重要就是了)就像《一一》說的「電影延長了我們的人生」。在電影院裡,將外界隔絕,手機飛航遠走,燈光熄滅,眼前的大螢幕,在此,成為唯一的世界。

不論電影可怖也好,悲傷也好,暖心也好。任由光影浮掠在眼前,就得以讓心中的物事安放。散場之後,我們帶著光影的記憶,去面對明日,去面對那尚在半路的人生。

回到影展身上,好像不免俗地要說一下,第一次去影展的事。但不太記得了。依稀的印象是,那時候連買票都是新鮮的事,看著網上預購的票,一張張在眼前印出來。從小住台北長大,但初次去新光影城。好像搜尋了一些資訊,看完手冊,很隨意的選了些片。(那時候連楊德昌是誰也不知道)印象中有奇士勞斯基的十誡但沒有看,看了幾部阿巴斯的,看了奧森・威爾斯的《夜半鐘聲》。
《夜半鐘聲》劇照
記得《夜》是在晚上八、九點的場次,看著黑白的畫面,看著奧森・威爾斯飾演老年、滑稽的中世紀騎士。看著看著覺得以前的人力真便宜,滿滿的臨演,一旁的僕從,街市的路人,戰場上大量大量的免洗角色。在劇情的最後,奧森・威爾斯在黑夜下,呵呵呵地笑著,笑得無奈,笑得蒼涼。在那剎那,整個影廳佈滿了淒涼。其實不太記得劇情了,不過還能清晰地記得,深夜裡那悲哀的笑臉。

走出戲院,趕著快末班的捷運。世界與看電影前並無一二,卻令我感到有些不同。雖然不是看得很懂,但觸動了我,影響我對世界的感官,這就是好電影的力量吧。就像李安看了《處女之泉》之後,覺得世界不一樣了,進而讓他想成為導演。

前陣子可能因為太少進電影院看電影,想寫稿卻也無力。這兩週為影展排場次、買票,首次現場參加選片指南。(以往都是網上隨意看看或沒看)影展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呢?大家憑藉有限的資訊選片、挑片,像是挑戰或試膽,難免會有昏迷,或令人在片後猛力鼓掌。我們與那些電影,就好似一生一次的緣分,錯過了就不可得。

影展就像慶典吧,一年一度的。雖是靜態的活動,卻也使影迷內心歡騰。影展外,每年的新電影也是多如繁星,也可能因種種而錯過。每每看著待看片單,鮮少縮短過,影展也好,院線也好,那長如星河的片單,是沒有盡頭的吧。一部部電影,就像天際的星星,等待與觀眾的一期一會。
影迷,都是追星的人吧。

喜歡的話: 不妨按下愛心或追蹤,也可以按讚免費贊助作者喔。
想看到更及時的廢影評嗎?歡迎追蹤粉專:廢影評IG
圖源:金馬影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8會員
87內容數
主要經營著廢影評與廢年百態。 簡單來說分別是:  廢影評:主要經營,希望讓人看見更多好電影,相信好電影能洗滌疲憊。  廢年百態:紀錄看電影之外的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沈廢年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寫自2018看金馬經典影展的時候。 ============== 今年是瑞典導演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百歲冥誕,金馬影展在八月初額外的舉辦了柏格曼影展,放映了他38部作品。本來覺得看柏格曼會不會太hardcore,會不會柏格曼影展在我的視角裡轉變成睡眠影展。……
如果說到是枝裕和,第一個會想到的是《下一站,天國》,此片雖不是他的處女作,但就宛如他所有電影的原型。有著《無人知曉》的殘酷,與《海街日記》的溫柔。故事描繪人死後會有個中繼站,在那裡必須說出你最珍視的記憶,方可離去。實際上《下》就像一部關於失去的紀錄片,所有人接受館員的訪談,詢問關於那珍貴⋯⋯
本文寫自2018看金馬經典影展的時候。 ============== 今年是瑞典導演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百歲冥誕,金馬影展在八月初額外的舉辦了柏格曼影展,放映了他38部作品。本來覺得看柏格曼會不會太hardcore,會不會柏格曼影展在我的視角裡轉變成睡眠影展。……
如果說到是枝裕和,第一個會想到的是《下一站,天國》,此片雖不是他的處女作,但就宛如他所有電影的原型。有著《無人知曉》的殘酷,與《海街日記》的溫柔。故事描繪人死後會有個中繼站,在那裡必須說出你最珍視的記憶,方可離去。實際上《下》就像一部關於失去的紀錄片,所有人接受館員的訪談,詢問關於那珍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參加臺北電影節六部影片放映的觀影心得,藉由對每部影片的描述和感想,探討了臺北電影節的各種電影類型和主題。從西班牙到日本,每部電影都有獨特的故事情節和意義。
Thumbnail
大概是預告的電影配樂和宣傳的文字觸動我了,所以我想今年暑假最後一次衝電影院就獻給《九槍》。 一走進影廳就感覺A廳好像特別大,我還坐在中間的中間,我想電影在特別大的影廳放映是電影院自有用心,等著好好感受這部電影。 其實我在看每部電影之前都知道我會得到什麼,通常我也只看我想得到的電影,
Thumbnail
大半夜去電影院看電影,有種「自由」的感覺。午夜場電影可能化解無助的現況,但也許只是暫時的安慰。吵架後去看電影,或許是一種化解現況與緩解尷尬的方式。回憶起那個大半夜的分手之夜,看完《哥吉拉》的笑聲似乎是難得的輕鬆。陪伴、難過、結束的愛情遺物。
Thumbnail
你有多喜歡電影?喜歡到能夠不斷看著重播的電影?《新天堂樂園》主角是一位放映師,從小就在電影院長大(小孩看電影不用錢),甚至偷偷看著電影是如何被剪接的(電影從來不放接吻的畫面),以及偷偷帶著被剪掉的膠片回家對著燭火自導自演,配音想像著會動的畫面。後來小男孩當了放映師,談了一場戀愛,卻發覺,看了那麼多的
Thumbnail
春節以來看了一些影片,都是老電影(而且真的非常老),包括《神通情人夢》、《麥迪遜之橋》、《IRIS》(《愛莉斯的情書》,另譯:《長路將盡》),還有 《美麗境界》,都留下很多可以延伸思考的空間。情書》,另譯:《長路將盡》),還有 《美麗境界》,都留下很多可以延伸思考的空間。
Thumbnail
我本來就愛看電影。電影彷彿是另個世界,讓人可以隨著銀幕上的角色一同喜怒哀樂,演員、聲光、故事、剪輯、特效,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不同的手法、多變的題材、濃縮的故事,短短2小時的體驗,有時離開電影院後,仍舊念念不忘、甚至跟朋友討論上好幾個月。
Thumbnail
二月影展餘韻未消,四部觀眾票選前20名的佳作終於登上院線!其中,《再見機器人》以其動人人性勾勒,成為最受期待之作;《火上鍋》為味蕾帶來饗宴;艾瑪史東主演的《可憐的東西》融合哲學、女性覺醒,讓人愛不釋手;而《去唱卡拉OK吧》則以幽默笑聲與淚水勾勒愛情。
Thumbnail
前陣子回台灣前就決定要做兩件事, 一件是去台北找朋友喝酒, 一件就是要去看兩部電影。 今天就先來說「富都青年」。 在2023年的東京影展, 吳慷仁演出的「但願人長久」就有出品, 但畢竟影展排片都是平日外, 那時候對吳慷仁還沒那麼熟悉(雖然現在也不熟), 而且那時我東京影展的第一首選片
Thumbnail
「在電影院看電影的經驗特別美好,因為在看的當中,你會感覺到自己是獨立的,感覺到電影好像是為你一個人而拍的;可是當周遭傳出笑聲、啜泣聲的時候,你又可以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這是只有在電影院裡面,才能體會到的私密又共享的感覺。」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參加臺北電影節六部影片放映的觀影心得,藉由對每部影片的描述和感想,探討了臺北電影節的各種電影類型和主題。從西班牙到日本,每部電影都有獨特的故事情節和意義。
Thumbnail
大概是預告的電影配樂和宣傳的文字觸動我了,所以我想今年暑假最後一次衝電影院就獻給《九槍》。 一走進影廳就感覺A廳好像特別大,我還坐在中間的中間,我想電影在特別大的影廳放映是電影院自有用心,等著好好感受這部電影。 其實我在看每部電影之前都知道我會得到什麼,通常我也只看我想得到的電影,
Thumbnail
大半夜去電影院看電影,有種「自由」的感覺。午夜場電影可能化解無助的現況,但也許只是暫時的安慰。吵架後去看電影,或許是一種化解現況與緩解尷尬的方式。回憶起那個大半夜的分手之夜,看完《哥吉拉》的笑聲似乎是難得的輕鬆。陪伴、難過、結束的愛情遺物。
Thumbnail
你有多喜歡電影?喜歡到能夠不斷看著重播的電影?《新天堂樂園》主角是一位放映師,從小就在電影院長大(小孩看電影不用錢),甚至偷偷看著電影是如何被剪接的(電影從來不放接吻的畫面),以及偷偷帶著被剪掉的膠片回家對著燭火自導自演,配音想像著會動的畫面。後來小男孩當了放映師,談了一場戀愛,卻發覺,看了那麼多的
Thumbnail
春節以來看了一些影片,都是老電影(而且真的非常老),包括《神通情人夢》、《麥迪遜之橋》、《IRIS》(《愛莉斯的情書》,另譯:《長路將盡》),還有 《美麗境界》,都留下很多可以延伸思考的空間。情書》,另譯:《長路將盡》),還有 《美麗境界》,都留下很多可以延伸思考的空間。
Thumbnail
我本來就愛看電影。電影彷彿是另個世界,讓人可以隨著銀幕上的角色一同喜怒哀樂,演員、聲光、故事、剪輯、特效,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不同的手法、多變的題材、濃縮的故事,短短2小時的體驗,有時離開電影院後,仍舊念念不忘、甚至跟朋友討論上好幾個月。
Thumbnail
二月影展餘韻未消,四部觀眾票選前20名的佳作終於登上院線!其中,《再見機器人》以其動人人性勾勒,成為最受期待之作;《火上鍋》為味蕾帶來饗宴;艾瑪史東主演的《可憐的東西》融合哲學、女性覺醒,讓人愛不釋手;而《去唱卡拉OK吧》則以幽默笑聲與淚水勾勒愛情。
Thumbnail
前陣子回台灣前就決定要做兩件事, 一件是去台北找朋友喝酒, 一件就是要去看兩部電影。 今天就先來說「富都青年」。 在2023年的東京影展, 吳慷仁演出的「但願人長久」就有出品, 但畢竟影展排片都是平日外, 那時候對吳慷仁還沒那麼熟悉(雖然現在也不熟), 而且那時我東京影展的第一首選片
Thumbnail
「在電影院看電影的經驗特別美好,因為在看的當中,你會感覺到自己是獨立的,感覺到電影好像是為你一個人而拍的;可是當周遭傳出笑聲、啜泣聲的時候,你又可以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這是只有在電影院裡面,才能體會到的私密又共享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