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沒有電影院的日子》(又名:《我在武漢天氣晴》)乃是
Lizard的海底影院推出的新單元,採日更連載,預計連載到電影院回來為止,特色是零碎的引經據典還有零碎的垃圾話,不長不短的篇幅,陪您度過抗疫時光。
.
.
這幾天我拿起了焦雄屏的《法國電影新浪潮》、拿起了雷米‧富尼耶,明佐尼的《法國電影:從誕生到現在》、拿起了帕斯卡‧博尼澤的《侯麥的電影世界:沒有故事的故事》又或者那本厚厚的侯麥枕頭書,聆聽不同作者的言語完善我對這一整個偉大運動的理解,看他們的反叛,也看他們的熱情。
.
.
又或者,與電影無關,我拿起哈耶克的的文集,看他嚴肅的談論知識分子如何捨棄自由而擁抱社會主義,熱情的追逐烏托邦卻將人們拖入更滾燙的地獄,拿起余杰的《大光》,看他恢宏的描繪我們現今所熟知的西方文明如何藉由一個個信仰者給建立起來,這當然是一本逆風之書,別忘了今日的文化風尚接續後現代傳統,誰能把西方文明批評的最體無完膚,誰就能得到最豪華的冠冕,要不是胡錫進或者耿爽他們沒文采,搞不好也能弄好幾個諾貝爾獎。
.
.
當然雅克·巴爾贊的《從黎明到衰頹: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這本讀來有些悲傷的書,也一直是我的床上賓,不過在此我要跟各位懺悔一下,因為我買這本書的時候一時疏忽,沒先查台灣是否也有出,結果就錯過了
台灣譯本,其實如果台灣有出譯本的話,對我而言是
真該優先支持台灣譯本的,或許之後有閒錢再購入看來更加精緻的台灣版吧。
.
總之他們就像花瓣一樣散開在我的床上,我喜歡在旁邊放一大桶的塑膠罐,裡頭裝滿水,然在床上翻看著他們,一邊喝水,一邊看書,就這樣度過下午,想到什麼點子就拿出電腦,續寫之前未完成的小說或影評,還有繼續規劃podcast,偶爾看看有沒有人再找我寫紗窗文案,或是別的比較沒那麼實用的奇怪產品。
.
但在這裡有一個秘密,我要透露給意外闖入或者忠實到場聆聽我講垃圾話的寥寥各位。
.
那就是這四天我沒有拿起半部電影看。
.
這當然不尋常,因為每一週就算不進電影院我也會進試片室,後者可以看做較差的電影院,我對電影有一種很古典的看法:
.
「電影就要在電影院看」
.
當然用電腦看或用電視看也有別的好處,這是別的題目了。
.
我喜歡電影,也喜歡電影院,在法語裡他們是一體,他們是「cinéma」,現在沒了電影院的電影,就像某種被翻譯後的詩一樣,這類書我是最少買的,因為我知道他們最精華的部分是很難翻過來的,也恐怕就像台式拉麵一樣,雖能裹腹,卻時常嘗來彆扭。
.
當然,若只是為了補片或書寫而去看的情況,用電腦或電視看也是勉強可以的,尤其是電腦,作業起來總是比在電影院深刻的黑暗裡抄筆記方便多了。
.
.
然而對我而言這卻遠遠不是「看電影」,當然,或許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當教堂都被燒毀時,或許也正是真正考驗教徒的時刻。
.
ps.附圖是《牧師的最後誘惑》,算是當代版的《鄉村牧師日記》,但比後者好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