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朝聖之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在台灣近期掀起一陣Podcast熱潮,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的竄紅象徵著大眾需要更多平易近人的內容, 而非偏向中國的得到或喜馬拉雅等知識型內容。


為什麼要聽Podcast?


  還記得以前阿嬤房間裡,床旁邊的書桌上有台漆著豔紅的收音機,體積很大功能也不只僅限於收音機,但因為擁有的時間長,加上很多功能都壞了,最後只能聽廣播。阿嬤喜歡聽賣藥電台,當時年紀小的我根本不懂那電台裡到底在說什麼,只看著阿嬤時不時地跟著主持人說上兩句,好像在那樣的情形下,她多了可以聊天的對象。

  我在剛接觸Podcast的時候,就想起了上述那樣的情形,對我來說,Podcast不只是一個無聊消遣讓耳朵有事情做,它也同時具備了和看不見的聽眾互動的可能性。

  現在的影音平台競爭激烈,每天醒來掙扎著要看YT (Youtube) 還是Tik Tok (抖音) 是很多人的日常;不過也有些人的工作環境或生活步調是沒有辦法長時間看這些影片,也或者無法聽太high的音樂時,不論是聲音直播平台或是Podcast就成了首選。

跟市面上的聲音直播App有什麼不同?


  市面上的聲音直播平台,和17直播類型最大不同就是以聲音而非樣貌做為賣點,在我接觸過程中,當時Wave在市面上算是最清新的一款,很多有趣的主題在各大台主(直播主)之間產生良好的競爭跟合作,然而無論是哪種直播平台,到最後都走向如何變現的難題,而Wave平台的形象也逐漸轉變成交友平台,以至於陸陸續續地流失了一些認真做主題的台主們及互動良好的聽眾們。

  不過也因為有過在Wave裡頭開播、聽播的經驗,很多聽眾們逐漸習慣長達一、兩個小時的內容,反而不太適應短小精簡的內容,這也和一般未接觸過直播平台的聽眾們習慣不同,個人覺得是個很有趣的反應,也是可以在設定自己究竟要做多長的節目內容中好好思考的一個要素。

在做Podcast之前的準備工作有哪些?

  一、品牌設定

  先做功課是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與其去買了一堆設備,匆忙地學習如何剪輯,倒不如好好的盤點一下自己的興趣專長是什麼。

  這部分也就是所謂的品牌設定了,大家也可以去參考社群行銷這類型的書籍或文章跟教學,我當初在自學社群行銷的時候參考大神們的作品跟文字,也在Hahow中購買了圖文不符 《社群力:30堂課突破你的內容行銷盲點》 。我覺得是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二、個人分享或兩人對談

  目前台灣Podcast很多節目都是兩人對談模式,有些聽得很舒服,有些則不。雖然個人主觀會佔絕大因素,不過不論是個人分享或是兩人對談的模式,都很注重說話節奏。如果無法把握自己跟夥伴的對談是否抓得到那個節奏感,或許可以試錄之後,再請其他朋友幫忙聽看看。

  相對個人分享的時候語速跟語氣就更加重要,因為只有一個人在表達、演出,如果沒有適當的抑揚頓挫、語氣的不同,很快就會陷入聽覺疲乏。

  另外一個也很重要的是贅詞。平常跟朋友聊天很容易會被忽略的「然後」、「所以」,甚至是嗯啊喔,都會在時間長的內容裡,成為干擾或是讓人無法繼續聽下去的因素之一。不過我個人覺得適度的贅詞是可以營造出輕鬆親近的氛圍的。

  說話這件事情很看內容取向,也很吃群眾,有些人聽Podcast就是當背景音樂在播,有些人是想要吸取經驗跟知識,所以在錄製內容時,都可以再回頭去檢視當初設定節目風格跟路線是否跟自己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是一致的,即便不一致也都隨時有機會可以變動。

  三、設備真的一點都不重要

  看到很多人都會分享可以添購什麼設備等等的,我覺得在前期還在嘗試,而不是獲利階段的時候,可以先不用這麼興奮(笑),因為很多人在嘗試階段就會發現到自己或許不適合做Podcast,而是更適合其他的媒介,添購的設備往往這個時候只能拿來生灰塵。一個搞不好很有可能還會被周遭的親友碎嘴:「唉唷,當初還花大錢買這些~」之類的(相信我那種經驗真的痛苦)。

  而我在做社群行銷的那段日子裡,時常聽到「內容」、「核心信念」這幾個單字。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裡,不論是Podcast 還是YT或者Tik Tok,最重要的不是在於用什麼方式呈現你想要分享的東西,而是你分享的東西究竟能不能產生共鳴

  再次強調,認識自己的優點專長跟興趣,才是能夠持續嘗試的動力,而不是設備多好又多強。

  四、三人行必有我師

  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也務必要持續的去聆聽、觀察其他人的節目。當初我只聽GaryVee,後來陸續聽了科技島讀Npr的up first等等的podcast之後,才能夠在很短的時間裡完成品牌設定,決定自己想做的風格及路線。

  在這樣的持續做功課的過程中,也會有覺得資訊爆炸的日子,這些東西太多了,自己好像無法完整吸收或是沒時間去消化。這時候就必須要為自己的資訊擷取量做取捨,如果是跟你的生活完全沒重疊的內容,請果斷的將它們斷捨離。

  因為現在不聽也沒差,這些數位資訊都還是會在網路上等著你回頭去用的。但是心情是有很大的差別,不聽那些跟當下生活無關的內容後,我覺得自己更能夠專注在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上,而不是一直分神看人家在幹嘛。

如何變現?


  燃燒熱情不好嗎XDDD 好啦!我知道很多人都很關心做Podcast究竟能不能養活自己,我必須說,至少以目前市場的廣告機制來看,短時間之內是很難一下就靠這個不愁吃穿啦(轉頭看看那些Youtuber)

  但我認為,如果一開始的念頭是希望靠這個賺錢,那還是轉身去找份兼職打工會比較快,至少不要讓自己的壓力是同時有生活的重擔跟內容的產出,這對自己並沒有任何好處。

  至於現階段可能的收入就是聽眾的贊助(俗稱抖內)以及廠商的青睞(俗稱業配),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或許會有,不過我現在沒有看到市場上其他的做法,也還沒想到XDD

全世界都是我的滿滿大平台



  台灣現在出現很有趣也很讓創作者感到幸福的事情,就是能夠在一個App上完成各大Podcast市場的上傳功能,就我目前觀察到的是SoundOn 以及 Firstory。

  在上傳功能方面,兩者都需要經由網頁版後台上傳音檔,不過Firstory比SoundOn更方便一些,在第一次上傳時,不需要個別將自己的RSS填入各大Podcast中,而是由Firstory一鍵完成。而音檔的部分,SoundOn 只支援mp3格式,Firstory則可以用mp3, mp4, m4a, aac,對使用不同軟體的創作者來說是蠻方便的。

  那Firstory有個很有趣的功能:提供靈感。當初在嘗試使用Firstory的時候也分享過一小段回應(不過要留意的是這些回應也會同步在各大Podcast上出現XDD,有版面潔癖者請斟酌使用)

  SoundOn 在曝光方面我相信是有一定程度的成效,因為他們也把投放廣告這件事情作為Podcaster或廠商選擇他們家的一個賣點;相較之下,Firstory就比較沒有這麼大的廣告效益,很多節目在搜尋頁面上是排名比較後面的。(不過最近好像有在針對這樣的搜尋結果做調整呢!)

  我個人在選擇Hosting的App時,也會針對自己的需求做取捨,不過老實說當時候我會選擇Firstory的原因是 當時聽到了創辦人之一的Kirk和彼岸薄荷的訪談內容,Kirk 在裏頭提到對於Podcast的願景是希望不論是誰都能夠輕鬆製作並且分享自己的Podcast節目,這就讓我想到一開始提到阿嬤的那台收音機的故事。有時候理性的分析加上感性的分享就能夠吸引到一個正在搖擺不定的靈魂XDD

在哪裡收聽Shojo少女不孤讀?

  Apple Podcast 點這裡

  Spotify 點這裡

 其他玩耍地點: InstagramTwitter

喜歡我的文章,別忘記給我一個愛的鼓勵、收藏或分享給更多人!

歡迎來找我一起聊聊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大明-avatar-img
2020/06/26
哈哈哈,寫得很好啊。👍 也歡迎有空來我的部落格捧場喔
Shojo 少女不孤讀-avatar-img
發文者
2020/06/26
沒問題👌🏻感謝大明哥支持💜
avatar-img
Shojo 少女不孤讀的沙龍
11會員
1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感謝閒人|Kuiza所寫的【反思】Podcast 停更2.5個月:創作是踏上自我認知的旅程文章,讓我回想起過去長期聽Podcast以及胡搞曾經錄製Podcast的經驗。以下就針對Podcast聆聽、錄製進行分享,也歡迎有在錄製與聆聽Podcast的格友們分享自己的看法。
Thumbnail
感謝閒人|Kuiza所寫的【反思】Podcast 停更2.5個月:創作是踏上自我認知的旅程文章,讓我回想起過去長期聽Podcast以及胡搞曾經錄製Podcast的經驗。以下就針對Podcast聆聽、錄製進行分享,也歡迎有在錄製與聆聽Podcast的格友們分享自己的看法。
Thumbnail
你的聲音是一份禮物,你的故事是一份禮物, 你的知識、幽默、見解和經歷:這些都是禮物。或者更直白的說:你的Podcast是為誰而作? 首先問自己“為什麼”要做Podcast?
Thumbnail
你的聲音是一份禮物,你的故事是一份禮物, 你的知識、幽默、見解和經歷:這些都是禮物。或者更直白的說:你的Podcast是為誰而作? 首先問自己“為什麼”要做Podcast?
Thumbnail
聲音有種看不見的力量,聲音是你的第二張臉,也是你的第二張名片。信息氾濫,瓜分掉消費者的眼球視覺,唯一還能吸引他們注意的,就是靠聽覺。釐清廣播與Podcast的差別?了解你的產品或服務,適合做Podcast嗎?再善用聲音行銷三部曲,有效增加能見度、吸粉與降低行銷預算,實現0成本變現。
Thumbnail
聲音有種看不見的力量,聲音是你的第二張臉,也是你的第二張名片。信息氾濫,瓜分掉消費者的眼球視覺,唯一還能吸引他們注意的,就是靠聽覺。釐清廣播與Podcast的差別?了解你的產品或服務,適合做Podcast嗎?再善用聲音行銷三部曲,有效增加能見度、吸粉與降低行銷預算,實現0成本變現。
Thumbnail
文:畢希琳 Podcast讓廣播復活?其實他們的聽眾是兩群不同的人,唯一相同的是,都搶佔你的第二注意力,還有就是,都是一種以聲音陪伴療癒的工具。 最近身邊的朋友開設自己的Podcast的人越來越多,每天要聽一下Podcast也不少,這些不管做Podcast節目的、還是聽Podcast節目的,都有個三
Thumbnail
文:畢希琳 Podcast讓廣播復活?其實他們的聽眾是兩群不同的人,唯一相同的是,都搶佔你的第二注意力,還有就是,都是一種以聲音陪伴療癒的工具。 最近身邊的朋友開設自己的Podcast的人越來越多,每天要聽一下Podcast也不少,這些不管做Podcast節目的、還是聽Podcast節目的,都有個三
Thumbnail
直接進結論。 持續不懈的行為,本身就具有吸引力。 近來 Podcast 的頻道數量似乎沒有六、七月時那麼蓬勃的發展了,這是因為 Podcast 泡沫化了嗎?還是因為有了不同的發展呢?我在這邊發表一下自己聽了 Podcast,以及錄了大概四個月 Podcast 的心得。
Thumbnail
直接進結論。 持續不懈的行為,本身就具有吸引力。 近來 Podcast 的頻道數量似乎沒有六、七月時那麼蓬勃的發展了,這是因為 Podcast 泡沫化了嗎?還是因為有了不同的發展呢?我在這邊發表一下自己聽了 Podcast,以及錄了大概四個月 Podcast 的心得。
Thumbnail
連像我反應這麼慢的人都有發現今年台灣的podcast 的蓬勃發展。這種東西在澳洲很多年前就有了,沒有很紅但是也沒有不紅,在澳洲就是一個很steady 的媒體。 但是我發現兩年前我開始在做中文podcast 的時候中文節目還真的很少。台灣的朋友大家都不知道是什麼。今年忽然就衝出來我有參加一個pod
Thumbnail
連像我反應這麼慢的人都有發現今年台灣的podcast 的蓬勃發展。這種東西在澳洲很多年前就有了,沒有很紅但是也沒有不紅,在澳洲就是一個很steady 的媒體。 但是我發現兩年前我開始在做中文podcast 的時候中文節目還真的很少。台灣的朋友大家都不知道是什麼。今年忽然就衝出來我有參加一個pod
Thumbnail
到底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作為聽眾的我成為一名Podcaster?一、趨勢:近期台灣 Podcast 市場蓬勃發展,二、經歷分享+個性:喜歡分享自身經驗的我,但不是一位善於在鏡頭表達自我,過去也想經營Youtube考量需要較高的投入時間成本跟金錢。於是乎…就這樣展開我的Podcast經營之路
Thumbnail
到底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作為聽眾的我成為一名Podcaster?一、趨勢:近期台灣 Podcast 市場蓬勃發展,二、經歷分享+個性:喜歡分享自身經驗的我,但不是一位善於在鏡頭表達自我,過去也想經營Youtube考量需要較高的投入時間成本跟金錢。於是乎…就這樣展開我的Podcast經營之路
Thumbnail
Podcast 在紅什麼? 在台灣近期掀起一陣Podcast熱潮,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的竄紅象徵著大眾需要更多平易近人的內容, 而非偏向中國的得到或喜馬拉雅等知識型內容。
Thumbnail
Podcast 在紅什麼? 在台灣近期掀起一陣Podcast熱潮,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的竄紅象徵著大眾需要更多平易近人的內容, 而非偏向中國的得到或喜馬拉雅等知識型內容。
Thumbnail
好聲音是一種舒服的陪伴, 好聲音使人不寂寞, 好聲音看不見卻能讓生活有趣起來。
Thumbnail
好聲音是一種舒服的陪伴, 好聲音使人不寂寞, 好聲音看不見卻能讓生活有趣起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