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 China 字詞意義之辨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raw-image

大清帝國 (Chinese Imperial / Ta Ching Ti Kuo / Tai Ching Ti Kuo) 亡國之後,China 地區先後出現二個自稱「中國」的國度,或曰其僅爲「中華民國」(R.O.C. -- Republic Of China) 及「中華人民共和國」(P.R.C. --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後來又改爲簡體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有時也自稱簡體版的「中国」) 的簡稱而已。......所以個人就覺得奇怪,如果雙方所宣稱的「中國」都不是古典正義的「京師」之意,而是正式國名的簡稱,則似乎都是有點在混淆視聽的說法,而且爲何只能有一個呢?......如同若二位的小名都是「小明」,那ㄧ定只能有一位纔能叫「小明」嗎?......那麼如果為了辨明,其中ㄧ位改稱「大明」這樣也不行嗎?......不知道「小明」真正的問題究竟在那裡?


「中國」一詞在遠古《詩經》中已經提到,相當於「京師」,即「京城」、「首都」、「首府」之類的意思。所以除非你是眾望所歸的世界首都,或是經理仲裁國際糾紛的國際中央政府及國際中央法庭,否則在國際間自稱「中國」是很不禮貌的。

過去大清帝國在與其它國締約時是以「中國」二字代替「大清朝廷管轄本土國家及附屬國家之機構」即「中央政府」的意思 (P.S. 例如:《中英南京條約》第八條稱﹕「凡係大英國人﹐無論本國﹑屬國軍民等﹐今在中國所管轄各地方被禁者﹐大清皇帝准即釋放。」),其中「中國」是「朝廷管轄國家之機構」即「中央政府」的代稱,「大清」纔是國家名稱。「國」和「國家」是不同的概念,「國」是 court 也是國家執法的中樞,又類似 core (央中;核心) 的概念,「國家」則是 country,這點一定要搞清楚。所以你在現代的國際會議或外交場合中使用「中國」二字當作席位名稱與他國並列時就很奇怪,好像是君臨全球的國際中央政府一樣,別人都使用國家名稱出席,你卻拿出中央政府的古典漢字名稱。就好像參加一個會議時,大家都用自己的名字出席,你卻秀出「仲裁」二字的牌位,但是會議都還沒開始,也沒有人授權給你這個擔任仲裁的職位啊!

事實上,大清帝國在與他國簽約時,首先必定先提出國家的名稱「大清帝國」,接下來在條文中纔會提到「中國」(即「朝廷」或「朝廷管轄本土國家或附屬國家之機構」) 這個名詞。

中國 = 京師
秦地 = China
中國 ≠ China


「中國」自古就不是 China 的意思,而是類似「中都」、「中京」、「京城」、「首都」、「中央政府」之類,或意通 central court、central core、capital、capital government、central government、goverment 之類。(P.S.《詩經·民勞·註》:「中國,京師也。」)

此外,漢字「中」本有「旗標」之意,故凡有國旗者皆爲「中國ㄧ單」(單數的「中國」),而多數的「中國」也就是「中國眾」或「中國群」,多數的「中國之集合」即「中國群合眾」,也就是類似「聯合國」的規模。

按照漢字的定義,例如 U.S. 的 Washington D.C. 就是 U.S. 的「中國」,只是 English 文化通常是用 government (政府;中口與一戈繞圈模樣字 -- 中國;京師) 或 capital (冠部之都;首部之都;國家的中都;京師;京都) ㄧ字來表達這個意思。U.S. 不會把整個國家地區都稱為 government 或 capital 或「中國」或「京師」,那會變得很奇怪,現代中文文化難道都不唸古書,自己隨便定義文字嗎?......也許西方文化的古代知識人還比你現代中文文化的教書匠更清楚漢字的邏輯呢!......語言文字搞不懂就開始搞政治,國家政治就ㄧ定會被你們搞亂。


我再寫三個轉換式你應該會更清楚:


government = g.o.v.e.r.n.me.n.t = 京.one.與.ㄧ.連.ㄇ.31.聯.點 = 京.1.與.ㄧ.連.ㄇ.㠯.聯.點 = 京.|.與.ㄧ.連.ㄇ.㠯聯點 = 京.|與ㄧ連ㄇ.㠯聯、 = 京.帀.𠂤 = 京.帀𠂤 = 京師,意通「中國」。

government = 中口與ㄧ戈繞圈模樣字 = 中口ㄧ戈囗 = 中國,意通「政府門處」、「政府部門」、「政府」。

government = 中口與ㄧ戈聯ㄇㄧ聯兜 = 中或囗 = 中國。此爲較精簡的橋接轉換式,其中 g 通過字母本音約略形聲漢語「中」及華語「京」的起音,但實際發音又接近台閩語「京」的起音。

capital = c + a + p + i + tal = country + 的 + Φ + 之 + 都 = 國家 + 的 + 中 + 之 + 都 = 國家的中之都 = 國家的中都,意通「冠部之都」、「首部之都」,即類似漢字文化古代所謂的「中國」、「中都」、「中京」、「京師」之意,又意通「首都」、「首府」、「京都」等類似含意,但不是指後世「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某種搞怪和不倫不類的簡稱「中國」。此時其中的 a 通過 Aa 約略象徵漢字「的」, p 則通過 ph 代表 Greek 字母 Φ (發音 phi) 而約略象徵漢字「中」,i 轉換上部帶有點狀符號的漢字「之」,tal 約略形聲台閩語「都」。


「中國」其實也意通「中邑」,即 central court、central city,因爲《說文解字》記載「邑,國也。」,但不是指「國家」(country) 的意思,而 city (市邑;市都邑;市;市體;共同之體;城邑;國邑;國之體;國體) ㄧ般中文多譯爲「市」,但其實也是「國之體」或「國體」。現代中文文化很奇怪,好像覺得最大的共同體纔是「國」,所以也稱 UN 爲「聯合國」(但 United Nations 的語意其實比較像是「聯ㄧ體的內省眾」,就算 nation 也是一種國家,字義上也比較像是「內省國家」或「聯省國家」之類),至於小的共同體就不放在眼裡,ㄧ定要貶爲「縣」、「市」等名稱似的。個人從漢字傳統的邏輯來看現代中文的政治術語,可以說是相當的不知所云。

至於 China ㄧ字還可能是什麼意思,還是要去古書裡找証據: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記載「篆,引書也。从竹彖聲。持兖切。」,其中「持兖切」可能拼音爲「chí-yiǎn 切」,以反切式發音即可能是 chiǎn,與現代 China ㄧ字的發音之第一音節 Chi 之發音 chiǎi 極爲相近。換句話說,Chinese ㄧ字本來可能就是「篆之說言」或「篆之字」即「篆文」之意,也是「秦之說言」之意 [P.S. 漢字文化之古代周朝之秦王國 (Chin Kingdom / Qin Kingdom) 即後來的秦帝國 (Chin Empire / Qin Empire) 所發展出來的語文即稱爲「篆文」] 。所以,Chinese 一字也可能本有「篆言之族」、「篆之族」、「篆言地之」、「篆地之」或「秦之族」、「秦之子」、「秦之人士」、「秦之說言」、「秦地之」、「秦人之」之類的含意,而 China 自然就有「篆言地」、「篆地」或「秦地」的本意。

所以,如果說 China 是「篆地」或「秦地」的話也許是比較切合歷史脈絡的通譯字詞,但因爲後世 China 地區似乎有很多人想和傳說中曾經因爲暴政而導致亡國的「秦始皇」撇清關係而不願意再使用「秦地」之名,所以「篆地」二字應是唯一可能出線對應 China 一字的字詞,不然就根據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所述,也許還有「引書地」或「竹彖地」或「持兖地」可資引用。無論如何,China 一字是難以和「中國」(Zhongguo;Dionggo;Central Court,或通「央中的國」、「咸陽中國」之意) 一詞等同在一起的,因爲二者不但本來的意義就不同,發音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雖然「篆地」的「篆」字之明文記載的發音「持兖」(以反切式發音) 和現今 China 的第一音節 Chin 明顯相關,但是可能有很多人會覺得此字似乎太古老了,然而這個「篆」字卻可能串聯起至少二千年左右的 Chinese 文化,原因是從秦代到漢代 (包括東漢時期纔成書的《說文解字》) 以降,篆文在漢字文化中一直到清代還是當作極爲經典的字體在使用,更多是使用在具有表明身份認證的印信或印鑑中作爲刻印的字體。而且,據說大清帝國時期的康熙皇帝也曾經命令多位儒臣以篆文刻印出版古代的儒家經典,內容包含「六經」(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春秋) 和「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稱作《欽定篆文六經四書》。

此外,古代漢字文化圈北方曾經有個古國名爲「契丹」,巧合的是若 China (或另稱 Chine) 通過「契點ㄇ一 = 契丶冂一 = 契丹」(其中 Ch 約略形聲漢語「契」的起音,i 以其帶有點狀符號而意會漢字符號「丶」,n 約略象徵漢字符號「ㄇ」或「冂」,字尾 a 代表「一」或字尾 e 通過字母本音約略形聲漢語「一」) 的轉換時,似乎也隱含著漢字「契丹」二字的內涵。


大清帝國 (Chinese Imperial / Ta Ching Ti Kuo / Tai Ching Ti Kuo) 在國際上使用 Tai Ching 或 Ta Ching (大清) 或 China (此時是「清地」之意) 為國家名稱,意通 Chine (清帝;清地) 和 Ching (清;清國) ,「中國」ㄧ詞的古典意義則意通 government 及「政府」或「中央政府」。後來古書讀不多也没有去考科舉的孫文 (孫中山,清帝國官員稱他「孫汶」) 意圖推翻大清帝國而提出帶有「中國」和「中華」的革命口號,硬是把「中國」(意通「政府」) 和「中華」(意通「內外」) 當作國家名和族群名,遺誤至今。個人認為從反清革命成功以後的中文漢字教育整個就汶亂掉了。當時被討厭的所謂「八股文」,也就是 politcal-texts,亦即現在所謂的「公文」,也是整個都混亂掉了,從國家名稱開始就變得不知所云。

此外,個人一直不明白爲何現代簡體式中文文化要通過自己發明的一套「漢語拼音」(確定自己發明的拼音真的可以稱得上是漢語拼音而不只是中文羅馬字母式拼音?難道真不懂漢字的發音體系是迴圈式拼音系統而不是固定式拼音系統?) 去將大清帝國的「清」字之傳統拼音式寫法 Ching 改寫為 Qing (連帶的也將古國「秦」之 Chin 改寫為 Qin),又硬是將「中國」或「中国」和大清帝國的另一國家名稱 China 對應在一起,難道不覺得這樣是在篡改歷史和偽造文書?難道歷史檔案可以像這樣子任意地變更?(P.S. 參考〈中國之謎 -- 一個撲朔和空糊的專有名詞「中國」(A puzzled and confused proper-noun "中國")〉-- https://vocus.cc/SubtleSpaceOfText/5ca376b9fd897800011b3fc9)

現行的簡式中文「漢語拼音」其實是不正確的漢語拼音概念,只能稱爲「羅馬言 (Roman -- 人民言) 字母式普通話輔助拼音 」,因爲古典漢語拼音不是這種音標拼音法,如果去看《廣韻》、《說文解字注》之類的音韻記載,就會明白漢語拼音是一種獨樹一格的「迴圈式拼音系統」,也就是用不同的方言發音代入這種「迴圈式拼音系統」時,各種方言都可能有一套各自的發音,卻能使用相同的文字來作視覺上的溝通,而不是定著於單獨而特定的ㄧ種發音方式。此外,台灣的「國語注音符號」情況也類似,都不是正統的迴圈式古典漢語拼音系統,所以此類偏頗的現代拼音法反而容易造成族群語言文化的矛盾和衝突,漠視了漢字文化的古人在語言的諧和發展政策中累積了上千年的努力和心血。

另外不吐不快的是,現行的簡體中文其實是出於古代就有的各種速記字體之大雜燴,但速記字體主要是用來速記,可能不同的記者或詩人墨客速記的字體都未必相同,但是若你去看古典的漢字公文,即便是滿清時期的公文契約,一律是使用正體楷書等較正式的字體,不會隨便使用速記字體。

就拿拼音文字來說,也是有各種速記字體,而且每位速記人員使用的速記法可能都不太一樣。但是,在正式的公文或契約或媒體報導中也絕對不會隨便使用速記字體來寫作的,更何況是比較嚴肅的法律文件。

後記.1:


China 是地名或被國家政權所代表的地理區位名稱等,「中國」自古以來直到大清帝國則是一個集會結社的社團中央會所單位名稱、統治部門或中央朝廷、中央政府、首府、首都之意,而「中華」則含概「中國」且包括「中國」外圍的文明圈,此外古代的「中原」則本是古代的「中國」之外圍的中心農業原料供應原野區域。China 不是「中國」也不是「中華」,根據明文記載的文獻而言或可能是「岐地」、「秦地」或「篆地」、「持兖地」以及後世的「清地」。

大清帝國末期之時,梁啟超及孫文先後將 China 對應於「中國」(意通 government、capital 等) 是錯誤的,但梁啟超自知理虧卻仍然強推,孫文則可能是無知卻ㄧ眛鼓吹,而後繼之學人學者及務於國者也大多受到激盪的革命活動之影響而搞混了、迷糊了。

所以,從學理上看, 大清帝國亡國以後直到目前在世上通行的 China 、「中國」及「中華」等詞,還是處在一個不知所云的使用狀態之中。

(P.S. 梁啟超在公元 1901 年 9 月著作的《中國史敘論》裡記載「吾人所最慚愧者,莫如我國無國名之一事。尋常通稱,或曰諸夏,或曰漢人,或曰唐人,皆朝名也。外人所稱,或曰震旦,或曰支那,皆非我所自命之名也。以夏、漢、唐等名吾史,則戾尊重國民之宗旨。以震旦、支那等名吾史,則失名從主人之公理。曰中國、曰中華,又未免自尊自大,貽譏旁觀。……」,由這段文字看,梁啓超可能還明白漢字「中國」一詞本是「朝廷」、「天朝」之類的意思,「中華」則是包含「內國和外國」的「內外」之意,所以纔會提到他擔心以「中國」或「中華」兩字作為國名將會落於妄自尊大的觀感和受到譏笑的處境。但是,他除了混淆了地名和國名,又似乎有點搞不清楚漢字文化古代的「朝」根本不是一般小型國家或民族國家的層次,而是比較類似「聯邦」或「聯合國」的架構。所以,孫文當時認為「中國像一盤散沙」的觀點可能是錯誤的,那就好像是說「美利堅合眾國 U.S.A. 也是一盤散沙」一樣,但是當時美利堅合眾國 U.S.A. 卻沒有因爲是一盤散沙的聯邦制度而衰弱,反而非常強大,顯見大清帝國末期的政經思想及科技發展十分落後而不夠現代文明化纔是真正的問題。也因此,如果你去考古清末民初纔開始出版的某些新版小學教科書上會出現「我中國居亞洲之東,......,地球上最有名之古國也,......,吾既為中國之人,安可不愛中國也」之類的詞句也就不用太意外了,但那樣的教科書卻可能是在錯誤的概念下被當時呈現着急狀態的革命意識所誤導和強推。)

raw-image

後記.2:古籍中的「中國」之意義與「京師」或「朝廷」、「天朝」、「天子位」、「帝王都」、「中央政府」同義:


《詩·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P.S. 毛傳:「中國,京師也。」,「四方」即中央聯邦政府所在之國四周的ㄧ些方國或部落等,有別於「中央聯邦政府朝廷之國」即「中國」。)

《史記·五帝本紀》:「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P.S. 其中「之中國」即「抵達中國」,而「天子位」即當時「中國」的所在,亦即當時「中國」就是「天子在位的朝廷」或「中央政府」或 court of the king kingdom’s court 之意,不是地名,也不是國家名稱,比較可能是古代的「王城」或「天子朝廷」之意,即類似大明帝國或大清帝國的「紫禁城」及其附近的京城地區。)

《集解》:「劉熙曰:『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P.S. 此處「中國」的意思類似上述,只是將「天子位」改稱「帝王都」。)

《詩·小雅·六月序》:「《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P.S.「四夷」或即「中央朝廷邊界之外的四方」之意,當時可能四方的方國不睦、互相侵來侵去,中央朝廷也無力維持國際的秩序。其中的「中國」就類似「中央朝廷」、「聯邦政府」或「聯合國總部」之類。)

《禮記·中庸》:「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P.S. 所謂「中國」在周王朝的時代不包含蠻貊之地,顯然是比較都市化的城國地區,也就是都城、首都之類。)

《晉書·宣帝紀》:「盂達於是連吳固蜀,潛圖中國。」(P.S. 此處「中國」也是「中央朝廷之國」的意思,不是地名或國家名稱。)

《晉書·載記第十四》苻堅對其弟苻融言「劉禪可非漢之遺祚,然終為中國之所並。」(P.S. 此處「中國」是指「魏國的首都」,當時魏國政府特區自稱是「中國」即類似自命為「天下共主」或「天子位」、「帝王都」,但「中國」不是指「魏國」這個國家名稱。)

《史記·天官書》:「其後秦遂以兵滅六國,並中國。」(P.S. 秦合併六國的六個「中國」為一個秦帝國的「中國」,即合併六國的京師或六國的中央政府爲一個統壹的中央政府,但是國家名稱還是「秦」,不是「中國」。)

《欽定大清會典》之《禮部·主客清吏司·賔禮·朝貢》卷五十六記載:「夫對遠人頌述朝廷,或稱天朝,或稱中國,乃一定之理。」,可知漢字「中國」在大清帝國的公文中即相當於「朝廷」之意,也就是類似現代國家的「中央政府」或「政府」之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羅聖爾的沙龍 / LS. Salon / LSSL
78會員
1.3K內容數
LS. Salon / Rooms: 1.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Subtle Space of Texts 2.橋接文字 Bridge Words 3.夢的原理 The Elements of Dream 4.易的故事 The Story of I.E. 5.一籮筐詩詞 ALOPAL 6.爾爾藝廊 22Gallery
2024/10/08
古漢字文化之「中國」的位置,可能會隨著天下政經網路的發展及變化而跟著遷移或再定位,而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亦即,銘文此處的「中國」一詞不是地理名稱、也不是國家名稱,它其實是一個代表「天下政經網路中心」且意通古漢字「京師」的政治術語。……
Thumbnail
2024/10/08
古漢字文化之「中國」的位置,可能會隨著天下政經網路的發展及變化而跟著遷移或再定位,而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亦即,銘文此處的「中國」一詞不是地理名稱、也不是國家名稱,它其實是一個代表「天下政經網路中心」且意通古漢字「京師」的政治術語。……
Thumbnail
2024/02/27
總體而言,「禮義廉恥」本來追求的其實可能是「科學的程序」、「明確的意義」加上「經濟的考量」和「精確的判斷」之總體價值觀。也就是說,若按古代字書的解釋以及古文和拼音文字的關聯去推敲,一個目前大家都熟悉的古代字詞或成語,不一定和後世及現代人解釋的意思完全一樣。……
Thumbnail
2024/02/27
總體而言,「禮義廉恥」本來追求的其實可能是「科學的程序」、「明確的意義」加上「經濟的考量」和「精確的判斷」之總體價值觀。也就是說,若按古代字書的解釋以及古文和拼音文字的關聯去推敲,一個目前大家都熟悉的古代字詞或成語,不一定和後世及現代人解釋的意思完全一樣。……
Thumbnail
2022/09/06
古人如果自稱「中國人」,可能就如同現在的人說「我是首都或總統府或國會來的人」、甚至是「聯合國總部來的人」一樣的意思,或代表著政府機關的公務員或天子親信等官方人員的身份,必須有朝廷的特別認證纔算數。但是一般人這樣講是很奇怪的,應該說自己是來自某個定居地或某個出生地比較適當吧!……
Thumbnail
2022/09/06
古人如果自稱「中國人」,可能就如同現在的人說「我是首都或總統府或國會來的人」、甚至是「聯合國總部來的人」一樣的意思,或代表著政府機關的公務員或天子親信等官方人員的身份,必須有朝廷的特別認證纔算數。但是一般人這樣講是很奇怪的,應該說自己是來自某個定居地或某個出生地比較適當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今日的「中國」和「中國人」成為統稱,上下兩三千年的土地﹑人和歷史都因利成便地成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 的囊中物﹔尤其在「中國的固有領土」﹑「我們都是中國人」不絕於耳的今天。 「中國」是一個什麼概念? 這個詞的語源含義從來都離不開「居中之地」之意,基本上與「中土」、「中原」、「中州」等詞同義,都屬地域
Thumbnail
今日的「中國」和「中國人」成為統稱,上下兩三千年的土地﹑人和歷史都因利成便地成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 的囊中物﹔尤其在「中國的固有領土」﹑「我們都是中國人」不絕於耳的今天。 「中國」是一個什麼概念? 這個詞的語源含義從來都離不開「居中之地」之意,基本上與「中土」、「中原」、「中州」等詞同義,都屬地域
Thumbnail
古人如果自稱「中國人」,可能就如同現在的人說「我是首都或總統府或國會來的人」、甚至是「聯合國總部來的人」一樣的意思,或代表著政府機關的公務員或天子親信等官方人員的身份,必須有朝廷的特別認證纔算數。但是一般人這樣講是很奇怪的,應該說自己是來自某個定居地或某個出生地比較適當吧!……
Thumbnail
古人如果自稱「中國人」,可能就如同現在的人說「我是首都或總統府或國會來的人」、甚至是「聯合國總部來的人」一樣的意思,或代表著政府機關的公務員或天子親信等官方人員的身份,必須有朝廷的特別認證纔算數。但是一般人這樣講是很奇怪的,應該說自己是來自某個定居地或某個出生地比較適當吧!……
Thumbnail
若是參考古代字書《說文解字》對於漢字「篆」的音韻記載「持兖切」(按反切式發音來唸,也就是「持兖」兩字唸若 China 的 Chin 之發音方式),也許採用這個純粹音韻式的表達來轉譯 China 一名為「持兖地」或「持兖邑」,可能會是比較中性、同時又能擺脫歧視與否之爭議的措詞之一。……
Thumbnail
若是參考古代字書《說文解字》對於漢字「篆」的音韻記載「持兖切」(按反切式發音來唸,也就是「持兖」兩字唸若 China 的 Chin 之發音方式),也許採用這個純粹音韻式的表達來轉譯 China 一名為「持兖地」或「持兖邑」,可能會是比較中性、同時又能擺脫歧視與否之爭議的措詞之一。……
Thumbnail
世界上有所謂四大文明古國(註1) , 而今除中國文明仍然一脈相承, 至今依然存在, 其他三或四個古文明早已消失。中國文明之所以能永續流傳, 有諸多原因, 非本文所能容納, 但其中一項就是中國歷史講究「法統」。 (註1) 四大文明古國指的是埃及、巴比侖、印度及中國, 如果把希臘算上, 則是五大文明
Thumbnail
世界上有所謂四大文明古國(註1) , 而今除中國文明仍然一脈相承, 至今依然存在, 其他三或四個古文明早已消失。中國文明之所以能永續流傳, 有諸多原因, 非本文所能容納, 但其中一項就是中國歷史講究「法統」。 (註1) 四大文明古國指的是埃及、巴比侖、印度及中國, 如果把希臘算上, 則是五大文明
Thumbnail
 要談這個問題必須要先瞭解「中國」一詞的由來, 較早出現「中國」一詞的文献應是《詩、大雅、民勞》篇中提到「...... 惠此中國, 以綏四方......」, 從上下文意看, 都只是指一個地方, 何況「國」字的結構是一個「口」加一個「或」, 也是指一個地域而言, 都不指今天所謂的國家, 這是不可否認的
Thumbnail
 要談這個問題必須要先瞭解「中國」一詞的由來, 較早出現「中國」一詞的文献應是《詩、大雅、民勞》篇中提到「...... 惠此中國, 以綏四方......」, 從上下文意看, 都只是指一個地方, 何況「國」字的結構是一個「口」加一個「或」, 也是指一個地域而言, 都不指今天所謂的國家, 這是不可否認的
Thumbnail
「中國」自古就不是 China 的意思,而是類似「中都」、「中京」、「京城」、「首都」、「中央政府」之類,或意通 central court、central core、capital、capital government、central government、goverment 之類。......
Thumbnail
「中國」自古就不是 China 的意思,而是類似「中都」、「中京」、「京城」、「首都」、「中央政府」之類,或意通 central court、central core、capital、capital government、central government、goverment 之類。......
Thumbnail
爲什麼說可能不是頭腦清楚的人寫的詔書呢?......關鍵字似乎就在最後的一句的「懿」字。漢字「懿」有「微笑」之意,其古代字體或也帶有「亞」形符號,或因某種「滿足感」或「讚賞感」而微笑,但不是大聲的笑,比較類似「欣然微笑」或「笑言啞啞」、「笑言噎噎」的苦笑之感覺,甚至......
Thumbnail
爲什麼說可能不是頭腦清楚的人寫的詔書呢?......關鍵字似乎就在最後的一句的「懿」字。漢字「懿」有「微笑」之意,其古代字體或也帶有「亞」形符號,或因某種「滿足感」或「讚賞感」而微笑,但不是大聲的笑,比較類似「欣然微笑」或「笑言啞啞」、「笑言噎噎」的苦笑之感覺,甚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