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這個世界會好嗎?──《晨曦來了》觀後感

2020/07/16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 撰文者:KURUMA
  我想把〈這個世界會好嗎〉這首歌送給《晨曦來了》和書中書《美好生活》。
  除了《美好生活》有一些簡短的敘述與對話和歌詞重疊之外,《這個世界會好嗎》同時也是中國哲學大家梁漱溟的著作。這本書的簡介是這麼寫的:「一九一八年十一月七日,梁漱溟的父親梁濟準備出門,遇到漱溟,兩人談起關於歐戰的一則新聞。『世界會好嗎?』梁濟問道。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裡去的。』『能好就好啊!』梁濟說罷就離開了家,往淨業湖畔摯友彭翼仲處,將遺書續寫完畢。三天之後,梁濟投淨業湖自盡。
  在《晨曦來了》這個故事,和書中主角所寫的《美好生活》裡也不停穿插這樣的對話,角色們總是說服彼此相信日子會好起來的,會迎來黃金時代,也會在再次變壞的未來,重新回到黃金時代。然而這個「黃金時代」,會真的降臨在亞合眾國(中國)嗎?

故事梗概

  因為這個故事討論了很多東西,政治、寫作、性別、性向、親子關係,很多東西我懂得不夠多,沒辦法講得很全面,接下來的心得也會很跳躍零碎(並且含大量爆雷)。
  簡單分類《晨曦來了》,是一個架空未來世界的ABO耽美小說,經過了二十一世紀前半段(也就是現在)的「沉默時代」後,於下半世紀迎來了共和民主的美好年代,人民有憲法保障的集會結社言論自由,但在之後發生的核武戰爭讓世界的秩序重來,中國成為「亞合眾國」,維序派政府致力於戰後的重建,經濟恢復為首要條件,戒嚴令持續近百年。主角omega簡成蹊因為在大學時參與了仰慕對象及其同伴組織的讀書會,以「晨曦」的名義發表的文章〈追憶黃金時代〉被當局當作叛亂的罪證捕捉入監。
  這個劇本好熟悉……不正是二戰後經過一番糾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真正上演的歷史嗎?簡成蹊因為作為發表文章的署名者而成為頂替罪名的人,這也讓我想起《冰菓》裡的舅舅關谷純。關谷純用退學換來學校抗議事件的落幕,簡成蹊用牢獄之災保全了參與討論會的官二代們,他也曾經提出質疑,憑什麼用少數人的犧牲換來多數人的美好生活?然而在現實世界的中國,恐怕少數人付出的根本不是「犧牲」,而是殺雞儆猴的警告。
  回到故事,出監後簡成蹊在經歷了無法適應的輔導生活後,逃到別的區域,並決定尋死,在死前想找個mb(money boy,有償提供性服務的男性),上門的是故事的另一個主角alpha高新野。在高新野陪伴著想自殺的簡成蹊走過接下來發生的一連串事件之間,讀者也慢慢認識高新野,從而解謎前半段故事裡鋪陳的細碎情節。
  高新野是維序派政府領導人何博衍掠奪了少數民族「霓族」女性塔爾娜所生下的私生子,塔爾娜在高新野出生後便離開去尋找自己「被失蹤」的愛人,我個人認為她的出走同時也破了霓族「歸順」亞合眾國的局,而擁有何博衍(亞合眾國/漢族)和塔爾娜(霓族/中國少數民族)血統的高新野被收編成為何博衍的爪牙,在戰場上不要命、沒有心,直到他在心理諮詢時遇見高中時的簡成蹊。
  其後他如何用自己的身分為簡成蹊入獄後一路打點安排,是感情部分好看的地方,在此就不多贅述。表面上看起來是高新野在拯救崩潰邊緣的簡成蹊,然而失去了心的高新野其實才是被簡成蹊拯救的那個人。原本「高新野=林源」、「簡成蹊=宋渠」的安排也反轉了過來,簡成蹊才是注入高新野這個溝渠的活水,讓從出生就不受自己母親期待的高新野不只找回了做為一個人的血肉,也讓身染輻射重病、在同遊一個月後打算默默離開的他最終放棄了拋下簡成蹊的決定,放棄一個人等死(「自殺」),這個翻轉我覺得很精彩。

現實政治的鏡像

  在敘述「霓族」時,高新野的母親塔爾娜因擋在「反叛軍」的槍枝和自己同胞之間的一張照片而成名,無論政治勢力如何對立,對於同胞受苦都堅決站出來的塔爾娜是勇敢的象徵,令人動容。然而她的形象越是美麗,後來被脅迫成為維穩棋子的內幕就越是諷刺。我想在這一段,作者是從輕繞過了中國迫害少數民族的真相(或者說,他也並沒有接收到真相),甚而有些維護的意味;然而我感覺塔爾娜的被脅迫和出走還是帶了點對現實世界中共政權無力的抗議——這也是我對這部作品的整體感想:對未知美好生活的無力期盼。
  這要從簡成蹊這個角色開始講起。時空背景在兩個世紀後的簡成蹊,喜歡寫的仍是二十一世紀初的兩個男孩在同性相戀都尚且艱難的時代談戀愛的故事。他對政治甚至沒有偏激的想法、放膽的陳詞,那篇讓他遭罪的文章,他甚至只書寫了追憶黃金時代的美好,其後那些慷慨陳詞,都是其他人修改上去的。
  人們因為那篇文章而擁戴「晨曦」,認知他是為自由而書寫的偉大作者,然而他一直都只喜歡寫小情小愛,在出獄後,同為政治犯的作家費多爾被找來幫助他繼續書寫,他不苟同簡成蹊書寫的東西,認為他經歷了幾多苦難,應該要書寫的不是那種小格局的東西(這也引發他做為作家的身分不被認同而加重憂鬱);甚至在他和高新野回歸平穩生活時,來採訪他的記者仍不免要質疑他是因為「回歸家庭」而不再像「晨曦」一樣書寫。
  然而,這些「應該」也都只是他人的期待,這也是這個故事從身為國民/為人子女/身為作家/性向認同的不斷反思。到底什麼才是應該要有的樣子?寧鳴而死?聽從父母指示?書寫他人期望他寫的?跟隨大多數人的價值觀隱藏真正的性向?這些都是簡成蹊這個角色渴望死亡的姿態真正背負的東西。
  和關谷純一樣,簡成蹊不是自願成為英雄的。是一連串的陰錯陽差、誤會、不經意或不夠成熟的「選擇」讓他被迫成了書寫偉大文章的作家。他也許也有對自由的渴望,但他並不是會站出來振聲疾呼的人,文末他說這是「性格使然」,難免有從輕推託的意味,也或許會有讀者認為他在民族自由與政治關心之前,只選擇了小我的平穩。
  然而我會用更人性的角度去看待,現在我們回頭去看臺灣自己的歷史,無論是日治時期的皇民化時期或白色恐怖時期,多少受害者也並不是真正多麼狂熱激進的人,只因對思想好奇、或只因認識相關的人就獲罪甚至被判死刑。他們其中,堅毅的人成為臺灣政治的棟梁,但更多的是一輩子禁聲,對政治避之唯恐不及。這些都還不是很久以前的事,如今的民主開放也得來不易。
  不是每個人的個性都適合當英雄,在高壓的政權統治下,更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吹哨。這帶出最無力的一個事實,他們的人民並不像我們一樣有一群人在體制內外努力,走過威權、正在努力進行轉型正義。
  他們良知的聲音在六四之後幾乎全滅,「沉默時代」是現在進行式,他們無力做出任何抗爭。在那裡,體制內是穩固的網,體制外是一群人的禁聲,提出異議的人有罪,而且會神秘失蹤,少數人的「犧牲」並不存在。
  在那樣的世界,最後也只能寄望看不見的未來,能夠擁有美好生活。
  兩個主角的美好生活到來得有點蒼白,高新野的病治好,是因為領導人何博衍(他的父親)的轉念,他說人是會變的。何博衍這個角色當然是在影射最高領導人,然而,現實的中國是否能等到領導人的「轉念」呢?
  故事的最尾,簡成蹊對記者說:「如果方式錯了,那麼需要反思和做出改變的不僅僅是個體,還有整個社會模式,這就需要你,需要像你這樣有責任感和擔當的人,去書寫、去吶喊、去做實事、去把少數人凝聚成大群體,潛移默化改變這個世界。」道理是對的,然則在亞合眾國能實現,在中國是否真的能實現呢?他們面對的不只是強大的國家機器,還有選擇維護或大多數沉默的人民,所有人都期盼他人來讓世界變好,但真正去做的人,能存在這個國家嗎?
  簡成蹊看見新聞裡有法律人奔波希望能恢復自由憲法,並相信日子正在變好。然而就連這部「自由憲法」,在現實中國也是不存在的。《美好生活》裡,臺灣通過同婚合法,「他們做到了,化不可能為可能」,成為一種盼望美好未來的象徵,然而他們能收割這份進步,但這部法律當然保障不了他們的權益。
  政治部分講到這裡好像也夠了,我們自己尚且都要努力保有得來不易的美好生活了,也只能祝福他們了。
「你有什麼想寫的,你就寫。你有什麼想說的,你就說。」
  也許,有些政治觀念因為所在立場、教育養成不同,終究無法有完全相同的時候。但是從這些細微的部分,我還是願意相信作者對自由的渴望,對創作的、言論的、整個國家的自由,的渴望。
  除卻愛情與政治的書寫格局讓人佩服之外,這部作品關於寫作的糾結、憂鬱症的描寫,也非常貼切。拒光、睡眠飲食不正常、自卑、死亡帶來的誘惑。書寫內容的猶豫、自我懷疑、極度想寫與寫不出來。這些其實才是讓我猶豫了很久才翻開書來看的原因,在前三四章看得有點痛苦。還好後來架空背景的設定比較多,才讓我比較快地看完劇情。

當你沉默的時候我恨你

  二〇一九年四月十五日,巴黎聖母院大火,也許讓失去愛以後也失去美的宋渠決定自殺。在那之前三天,二〇一九年四月十二日,中國民謠歌手李志突然被政府緊急封殺,理由是「行為不端」,所有音樂軟體平臺上的音樂作品消失,社群帳號被清空,對很多人來說,「不會好了」。然後年底出現了病毒,肆虐到二〇二〇年中都還未消退;經過了多年的掙扎,七月香港還是通過了國安法,日子並沒有越來越好。
  美好生活存在故事裡,故事之外,仍然沉默。
  祝福禁歌仍然傳唱。 ◼
 
《晨曦來了》實體書已於2020年4月由一木工作室出版。更多資訊及活動請至: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一木書籍出版
一木書籍出版
逐家好,這裡什麼都可能有,什麼都不奇怪。如果點進來了,就來逛逛看看吧!組成物:一木工作室的打工仔兩枚。 https://www.facebook.com/Aboook.2019/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