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下,當書的創作形式開始改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圖為自心書房的書櫃一角

圖為自心書房的書櫃一角

前些日子,和一群書店主人聚集在即將於18日開幕的自心書房。我和蒔光古物書店的主人,面對書櫃滿滿的書,聊起了關於書的種種話題。

其中有個議題,現在想起還是覺得有意思。那就是在這個數位資訊蓬勃的時代,書究竟還能扮演什麼角色?

當然,這在閱讀產業是個老議題了,但是我想以創作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過去許多音樂人,會將音樂專輯當成一個作品來鋪陳,傳達某種設計意念。而如今這樣的深意已經漸漸消失,更多人將音樂專輯視為多首歌曲的合集而已。

過去許多音樂人,會將音樂專輯當成一個作品來鋪陳,傳達某種設計意念。而如今這樣的深意已經漸漸消失,更多人將音樂專輯視為多首歌曲的合集而已。

以音樂產業為例 網路科技讓音樂專輯的意義產生質變

我想到的是,我小時候聽音樂、追星的時候,我那時都會將Michael Jackson、周杰倫的專輯,像是閱讀小說作品一樣,把一整張專輯十來首歌曲完整聽完。

串流平台對音樂產業的生態產生很大的影響

串流平台對音樂產業的生態產生很大的影響


那個年代,還蠻講求專輯設計的概念、傳達的訊息等等,你聽一張專輯時會隨著每首歌曲的轉變,心境會跟著上下起伏。而聽完一張專輯後,你會覺得好像從這張專輯感覺到了某種訊息、感受到某種時代的氛圍。

但現在,隨著網路科技的快速發展,音樂產業已經有好大的轉變了。許多歌手是歌曲一製作好,就直接放上網路平台串流。而所謂專輯,也越來越像是將許多已發表的歌曲集結起來而已。

然後呢,聽眾的聽歌習慣,已經不太是將專輯完整聽遍,而是透過網路大數據,判斷你的喜好,然後隨機播放你可能喜歡的歌曲。

這裡不評價好壞,但科技對音樂的創作與閱聽,的確有很大的改變。


網路科技對閱讀產業的影響,不只是閱讀媒介的轉移而已

那,書籍創作呢?

我相信現在還是有很多創作者,會嘔心瀝血埋首寫一本書。但與此同時,也越來越多人是會在網路平台上,先連載一篇篇短篇的創作後,然後再集結起來,修改成冊。

然後,現代人已經習慣了網路的閱讀方式,所以也越來越多的創作者,會不經意地採用適合網路閱讀的書寫方式來寫作。

舉例來說,一個段落的文字,不要太多句數,不然會容易讓人不耐(例如本篇文章,每段盡量不超過3行字,但我文章寫太長了)。或是文字不要太雕,最好像日常的對話,而不是書籍閱讀的語氣。

網路科技對書的影響,不只是資訊取得的來源從書籍移轉到網路而已,他在創作的體裁、書寫形式上等,方方面面都有影響。同樣,我不說這是好是壞,畢竟時代在變,我們對於事物感知、感動的方式也在變。

但這些影響,將來會如何改變書店的樣貌呢?我腦袋鈍,還無法想像太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書店溫度的沙龍
18會員
12內容數
書店溫度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4/09
書店提供了一個求知的氛圍。有些客人也許真的沒太多興趣買書,但喜歡聽演講、聽人說書。這些客人也許聽著聽著,某一天突然就想買書了。所以書店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其實就是在創造這種機會。這不是網路書店做得到的。AI可能會投其所好,但可能不太會介紹你不認識、不喜歡的東西。而書店就是一個創造「相遇」的場域。
Thumbnail
2021/04/09
書店提供了一個求知的氛圍。有些客人也許真的沒太多興趣買書,但喜歡聽演講、聽人說書。這些客人也許聽著聽著,某一天突然就想買書了。所以書店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其實就是在創造這種機會。這不是網路書店做得到的。AI可能會投其所好,但可能不太會介紹你不認識、不喜歡的東西。而書店就是一個創造「相遇」的場域。
Thumbnail
2021/04/07
由於疫情的關係,台北國際書展連續兩年停辦。於是獨立出版協會、台灣獨立書店聯盟等自行舉辦了公民書展,讓書業的努力不因疫情而被埋沒。 在4月1日開幕第一天,台灣獨立書店聯盟舉行的書店講座,請到了日榮本屋的龔心怡與時之河書屋的沈孟穎,以「書店的變與不變─找回想要翻開書的神奇moment」進行對談。
Thumbnail
2021/04/07
由於疫情的關係,台北國際書展連續兩年停辦。於是獨立出版協會、台灣獨立書店聯盟等自行舉辦了公民書展,讓書業的努力不因疫情而被埋沒。 在4月1日開幕第一天,台灣獨立書店聯盟舉行的書店講座,請到了日榮本屋的龔心怡與時之河書屋的沈孟穎,以「書店的變與不變─找回想要翻開書的神奇moment」進行對談。
Thumbnail
2021/03/11
日本東北在311地震、海嘯、核災多重打擊下,許多書店也被摧毀。然而有一群人,他們在遭遇了那麼令人絕望的災難後,依舊不放棄活下去的決心,想要為自己的土地做些什麼。即使力量很小,即使資源有限,他們還是努力地重建起書店來。
Thumbnail
2021/03/11
日本東北在311地震、海嘯、核災多重打擊下,許多書店也被摧毀。然而有一群人,他們在遭遇了那麼令人絕望的災難後,依舊不放棄活下去的決心,想要為自己的土地做些什麼。即使力量很小,即使資源有限,他們還是努力地重建起書店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上星期五參加了一場東北角觀光座談會,藉此也快速整理一下之前的筆記,其中對很多在地業者來說感到最困難的莫非就是如何行銷,這裡也來記錄一下。 但正因如此,現在也正是前所未有資訊碎片化的時刻。 而以音樂來說,串流平台已是趨勢,但有趣的是碎裂的更加嚴重。 台灣最主要的網路資訊來源,就是臉書和Line。
Thumbnail
上星期五參加了一場東北角觀光座談會,藉此也快速整理一下之前的筆記,其中對很多在地業者來說感到最困難的莫非就是如何行銷,這裡也來記錄一下。 但正因如此,現在也正是前所未有資訊碎片化的時刻。 而以音樂來說,串流平台已是趨勢,但有趣的是碎裂的更加嚴重。 台灣最主要的網路資訊來源,就是臉書和Line。
Thumbnail
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網路新聞取代傳統報紙,電子書取代紙本書籍,我也漸漸陷入這個科技深淵之中。 每天早晨起床就待在電腦桌前,大量的訊息轟炸我的腦袋,刺眼的螢幕如針扎我的眼睛,最後拖著沈重的腦躺回床上,發現自己一整天下來瀏覽這麼多資訊到底真正吸收了多少?
Thumbnail
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網路新聞取代傳統報紙,電子書取代紙本書籍,我也漸漸陷入這個科技深淵之中。 每天早晨起床就待在電腦桌前,大量的訊息轟炸我的腦袋,刺眼的螢幕如針扎我的眼睛,最後拖著沈重的腦躺回床上,發現自己一整天下來瀏覽這麼多資訊到底真正吸收了多少?
Thumbnail
我們真的不再閱讀了嗎?創作者們是否僅能煮字療飢? 若是觀察網路整體趨勢,我們可以發現人們仍然在閱讀,閱讀人口也持續轉往線上根據「網路女王」Mary Meeker的網路趨勢報告(Internet Trends Report 2019),全球網路用戶在2019年已正式超過半數,達到38億人口(51%)…
Thumbnail
我們真的不再閱讀了嗎?創作者們是否僅能煮字療飢? 若是觀察網路整體趨勢,我們可以發現人們仍然在閱讀,閱讀人口也持續轉往線上根據「網路女王」Mary Meeker的網路趨勢報告(Internet Trends Report 2019),全球網路用戶在2019年已正式超過半數,達到38億人口(51%)…
Thumbnail
也許未必是現在的人閱讀少了,可能正好相反地更多,只是不侷限在紙本了,因為取得資訊方式更多元。而書店該如何在這樣的間隙生存下來也是所有愛書人,我們不是沒有方向,我們的困難是方向太多該如何從中選擇,這不是紙本時代,但卻是編輯與出版的大時代。
Thumbnail
也許未必是現在的人閱讀少了,可能正好相反地更多,只是不侷限在紙本了,因為取得資訊方式更多元。而書店該如何在這樣的間隙生存下來也是所有愛書人,我們不是沒有方向,我們的困難是方向太多該如何從中選擇,這不是紙本時代,但卻是編輯與出版的大時代。
Thumbnail
這次1111的折扣戰,由momo挑起戰火,博客來也速速跟上,隨之而來的是出版社與各小書店在11/11串聯歇業。這也意外掀起一波久違的關於「書」的討論。
Thumbnail
這次1111的折扣戰,由momo挑起戰火,博客來也速速跟上,隨之而來的是出版社與各小書店在11/11串聯歇業。這也意外掀起一波久違的關於「書」的討論。
Thumbnail
獨立書店做為藝術匯流的節點,以此吸引認同獨立價值的文人雅士前來探訪,藉此形塑出一種特有的風格,對立於奢華的專櫃或連鎖書店,不打價格與資本戰,而是運用自身的文化底蘊,創建社區認同。不過,水往低處流,人向便宜走,面對人性與資本巨獸的吞噬,即使不消失,終有一天也可能要從書店轉型成文史古厝,供人遠觀的展品。
Thumbnail
獨立書店做為藝術匯流的節點,以此吸引認同獨立價值的文人雅士前來探訪,藉此形塑出一種特有的風格,對立於奢華的專櫃或連鎖書店,不打價格與資本戰,而是運用自身的文化底蘊,創建社區認同。不過,水往低處流,人向便宜走,面對人性與資本巨獸的吞噬,即使不消失,終有一天也可能要從書店轉型成文史古厝,供人遠觀的展品。
Thumbnail
這兩天因為某大電商平台因為雙11折扣季,將新書商品價格在原有基礎下再度下殺,引起書店與出版通路的反彈,以致超過30家書店聯合發起「本店將於11/11歇業」停業一天以示抗議的活動。 但是以我的觀點來看,覺得總還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讓產業、產品、消費者都能共同獲得好處。 知識焦慮消費暴增,書卻成為夕陽產品
Thumbnail
這兩天因為某大電商平台因為雙11折扣季,將新書商品價格在原有基礎下再度下殺,引起書店與出版通路的反彈,以致超過30家書店聯合發起「本店將於11/11歇業」停業一天以示抗議的活動。 但是以我的觀點來看,覺得總還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讓產業、產品、消費者都能共同獲得好處。 知識焦慮消費暴增,書卻成為夕陽產品
Thumbnail
最近幾年有越來越多文創平台加入到網路世界,這讓我有一種感覺,這個社會對於"創作"這件事有越來越注重的趨勢,這是一個令人開心的結果,但今天暫時先不說這些,而是想聊聊文創平台崛起的背後將帶來的改變。 改變一: 去蕪存菁,只需吸收自己想吸收的 再聊為什麼我認為文創平台能取代電子書及紙本書之前,我想說我是一
Thumbnail
最近幾年有越來越多文創平台加入到網路世界,這讓我有一種感覺,這個社會對於"創作"這件事有越來越注重的趨勢,這是一個令人開心的結果,但今天暫時先不說這些,而是想聊聊文創平台崛起的背後將帶來的改變。 改變一: 去蕪存菁,只需吸收自己想吸收的 再聊為什麼我認為文創平台能取代電子書及紙本書之前,我想說我是一
Thumbnail
網路科技對閱讀產業的影響,不只是閱讀媒介從書籍轉移到網路而已,他連創作的內容與形式,都可能有所影響。
Thumbnail
網路科技對閱讀產業的影響,不只是閱讀媒介從書籍轉移到網路而已,他連創作的內容與形式,都可能有所影響。
Thumbnail
       前天從作家朋友那邊得知,台南又有一家老牌書店收起來了。   相信這樣的事情已經是屢見不鮮,以前陪著我們的書本年代已經漸漸退色,逐漸被3C產品給取代。當然每一種創作方式都各有特色,但現代現在比起坐下來細細品閱,影音互動的刺激更加具有魅力,且更為直覺性,在無形之中也改變人們的習慣與口味。
Thumbnail
       前天從作家朋友那邊得知,台南又有一家老牌書店收起來了。   相信這樣的事情已經是屢見不鮮,以前陪著我們的書本年代已經漸漸退色,逐漸被3C產品給取代。當然每一種創作方式都各有特色,但現代現在比起坐下來細細品閱,影音互動的刺激更加具有魅力,且更為直覺性,在無形之中也改變人們的習慣與口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