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時事 | 熄燈後的故事,該如何繼續?書店的轉型-刻劃歷史的文史展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情提要
雙11消費大戰開打後,多家獨立書店共同發起「#本書店將於1111歇業」的活動,甚至有出版社直接宣告從通路撤架出版物,其因在於 66%的折扣,讓獨立書店不敷成本,並高喊削價競爭將會促發惡性循環,希望以行動做為陳抗,喚起大眾關注。 
在這疫情肆虐的世代中,有一項傳統文化也跟書店一樣瀕臨絕種,那就是戲院。電影大廠,因應放映後的虧損考量,逐步開始考慮直接線上串流的可能,然而,眾多導演大聲斥責這樣的行為,認為電影做為第八類藝術,只有在院線播放才能取得最大效應與成就,畢竟,動輒長達一兩個小時的故事,禁不起人們的分心與碎片化觀賞。
拉回到書店來說,書店也因應線上書城的出現受到擠壓,確實,網路的普及,低廉的價格讓民眾更容易取得知識,所謂文學素養更是蒸蒸日上,然而,書店不只是書店。
在那個還在實施戒嚴的時代下,書,就是當時的知識分子窺探自由民主的窗口,書店則是庇護自由風氣的堡壘。然而,隨著社會的開放,網路的興起,獨立書店變得一點也不獨特,書籍到處皆可買,即使是沒有中譯本或代理商,都可以透過亞馬遜來跨海購買。以此來說,書店不只是被商業主義下的連鎖怪物給打倒,更被自身擁護的商業自由給絆倒。
為了不讓自己被時代給淹沒,獨立書店當然也開始進行轉型,比如結合餐飲,策畫更多吸引人且僅此一家的書展活動,或是帶入更多藝文活動與商品。然而,獨立書店所想到的,連鎖書城也想得到,這不是一場創意的比拚,而是資本的競逐,說來殘酷,倒下的那方不是缺乏創意,而是缺乏實踐創意的資本。
為此,獨立書店再次轉型,嘗試從窗口,擴展成扎根於在地的人文史蹟,藝術匯流的節點,以此吸引認同獨立價值的文人雅士前來探訪,藉此形塑出一種特有的風格,對立於奢華的名牌專櫃或是連鎖書店,不打價格與資本戰,而是運用自身的文化底蘊,創建社區認同,拉攏那些反感大眾文化與資本巨獸,但鍾愛獨特且持續黏著的小眾。
以此來說,或許獨立書店的活動與選書會有明顯的限制,但也卻因此有明顯的風格,而這是要滿足大眾潮流的連鎖書城無法仿造的。然而,即使如此獨立書店不可能抵抗整個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趨勢,畢竟,水往低處流,人向便宜走,這是如鐵一般硬的事實與真理。不過,至少獨立書店變成一種難以取代的存在,象徵人類歷史足跡的化石,而這也讓獨立書店爭取到政府、文化組織還有相關文藝人士的注目,雖然數量會越減越少,卻不會真的絕跡。
只可惜,這個不消失,不一定如我們所願讓獨立書店還能是一個書店,它可能變成一種古蹟博物館,一種展物,也不能說這樣不好,只是獨立書店從實用主義下的知識提供者,轉為人文主義中的藝術結晶品。
整體而言,筆者覺得這次的串聯運動正好符合整個轉型脈絡,也就是拒絕不當的削價競爭,為此打出不同與連鎖書城的風骨,畢竟,如前所述,獨立書店不只是賣書,更是一種風味與品格,這道窗口就像點燃知識革命的烽火台,只不過,過去對抗的是威權統治,現在對抗的是人心的本性,還有資本巨獸的吞噬。
至於,獨立書店會不會真的變成文史展示品,我也無法給出明確的答案,更難以斷論這究竟是好是壞,只能說,社會發展就像風雨,帶來灌溉,也帶來沖刷,失去有時候就是在所難免,掙扎,或許不切實際,卻是人性中最為絢爛的美。
最後,文字有價或無價?這我心底也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站在自身的立場,做為文字生產者,當然希望自己可以荷包滿滿,更認同字裡行間的智慧,具有高度價值,胡亂的破壞行情,不只忽略書寫者的努力,更會產生不量的惡性體系,讓小眾讀品變得更難產生或被看見,畢竟無法以量取勝,不是不進貨,就是進了擺放在冷門之處,甚至倉庫,最終,書籍平台就只會剩那些大眾都愛的作品,陷入相似《駭客任務》所構築的反烏托邦世界,被滿足需求卻缺乏生機與自由的母體給眷養成一具又一具屍體。
然而,站在知識取得性上,我也希望知識可以共享,或是門檻可以降低,不管是實際的價格,或是文字的用詞遣詞上,藉此避免知識落差所造成的隔離與階級複製。以此來說,回到獨立書店的論點上,削價競爭,是否無益於社會發展,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我給不出答案,但我也知道這不一定非得只能是二選一,因此,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接納,不一定要認同獨立書點的觀點,也不用可憐,只要開放地讓它們有自主表達的空間就好,若有興趣想支持,就多一點鼓勵、認同與消費。
全文圖片來自於Unsplash

因應筆者的受訓背景為社工與諮商心理研究所,撰寫上都會以心理、社會、人文與哲學的觀點來延伸討論,主要以影劇評論會專注項目,偶爾有短篇、社會議論或是文學討論等主題之文章,若有興趣歡迎追蹤解影,解癮-影劇相談室
avatar-img
1.9K會員
135內容數
相信情緒的力量。試著從諮商心理師的角度,漫談生活常見的各種議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axJames-avatar-img
2020/11/25
因為John Lin的推薦看到了這串有意思的留言。要消化一下XD
怒怒心理師-avatar-img
發文者
2020/11/25
很有趣,這個議題其實牽涉的層面不只是折購與消費習慣,當然,也因為我們彼此都不是涉入其中的當事人才能保有這樣的距離去理性討論QQ
謝謝您的回應! 我本身也喜歡去獨立書店消費,公館的「台灣e店」「茉莉二手書店」都是我的愛店,但是近年來發現自己買書,不是電子書,就是去網路書店買,有好幾年都沒在獨立書店消費了,其實自己覺得很不安,等於辜負了我的愛店們。剛好今年我太太的愛店「亞典藝術書店」也要收了,我們的心裏都相當不捨。剛好您這篇文章用多方面的獨特的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就藉由您的版面來交流一下看法,感謝!
謝謝您的回應。有一些更進一步的想法如下: 1. 「舞台劇」之所以無法被取代,是因為有創新的劇本、創新的演出、大膽實驗的精神、劇場互動的氛圍,如果只是把電視/電影內容原封不動的搬上舞台劇,應該很難走得下去,這就是我目前看獨立書店的問題:它所賣的書,是網路書店上買得到的書 2. 獨立書店要做到文藝交流、創造情感共鳴,我目前可以想到的是讀書會、座談、與讀者互動的活動,只是這些活動大書店也都辦得到,會不會最後剩下的還是大書店,而不是獨立書店?
怒怒心理師-avatar-img
發文者
2020/11/22
我一起綜合回應~簡單來說,我認為獨立書店舉辦的活動就是它的產品,書只是一種構築活動的元素而已。以此來說,我覺得舞台劇的不可取代性同樣可以套用到書店,意即雖然雖然都是賣書,但也不只是賣書,甚至賣品味與風格,這就要靠經營者獨到的選書眼光,畢竟還真的不是所有書網路都買得到,或是理解那些書可以搭配去對照與閱讀。 另外,就是創造出只有獨立書店才有的文化活動,比如二手書市集,可以一本書搭配一個專屬賣家的故事,尋求喜歡故事的人去購買,以此來說,買書這個行為就不只是商品交易,更是人文互動的結果。然而,不管怎樣,連鎖書店還是會擠壓到獨立書店,畢竟獨立書店不是每一間都能夠持續保持特別性,如果有一天那個特別被取代,或許就是獨立書店消失之日,但我為何採取樂觀的態度,還是因為我就所知,獨立書店之所以不加盟連鎖,就是因為他們本人在文化追逐上具有獨特的堅持與品味,而擁有上述堅持與品味的經營者,所推出的活動獲選書必然跟大書店具有區隔性,因此不會被取代,但是否能像大書店一樣具有市場價值卻不一定,可能還是小眾也說不定,因此,獨立書點不會真的消失,但也不能說會活得很輕鬆寫意,可能還是要繼續,甚至永遠地載浮載沉。 P.S.這個討論很有趣~~~謝謝你一直跟我對話~
您的觀察「獨立書店會不會真的變成文史展示品」,看起來很有可能成真。以華山或松菸常見的創意市集為例,要在創意市集擺攤必須是原創的作品,所以會看到各類型的創作者用天馬行空的作品讓人驚豔。但是屬於獨立書店的「原創作品」是什麼?選書的眼光?多年來人文薈萃的軌跡(書店的建築、歷史、文物)?看起來「文史展示品」是最接近的,但是與最主要傳遞知識的「書」有直接相關嗎?
怒怒心理師-avatar-img
發文者
2020/11/22
我想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書店在傳遞知識上所扮演的角色會不斷被犧牲,甚至有一天直接被拆解,但也不可否定,書店不只是承載知識的場所,更是文藝交流之處,甚至可以說是人文藝術發展上的定錨。故此,就像舞台劇不會因為電影院、光碟或是串流的出現而被取代,書店仍然具有其不可撼動的本質,意即持續創造抽象情感共鳴之碰撞的經驗。老實說,我反而覺得創造經驗服務比知識服務更難,畢竟那是私密且難以具象化的心理意象,我想,當文化進步到某一種程度,人類就會開啟深層的省思,不再只是追求效率,而會追求生活的豐厚與扎實,此時,書店就會是一個絕佳的選項。
怒怒心理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心理學界的普遍共識,相較外在,內在動機在人類行為上更容易促發堅持效應,因此,促發快樂上精神層次滿足相較物質滿足確實更有影響力。不過,回到現實層面,若沒有達到必要的生活基準條件,結合心理需求金字塔來看,即使內在精神層次的影響力再大,未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人就無法專心享用快樂,只能被生存的焦慮給淹沒。
叮鈴叮—叮鈴叮—縮在被窩裡的林萱,被熱烈的陽光直射眼皮,不自覺地抖動了身子,好似想要以此甩掉惱人的熱意,重回夢鄉。然而,熱浪隨著時間一波一波地襲來,林萱踢開了被子,把臉翻近枕頭裡,開始發出低鳴。叮鈴叮叮—叮鈴叮叮叮叮—叮鈴叮叮叮叮—富有使命感的時間守衛,持續大聲嚷嚷。
臺灣,最讓我驕傲的一點,就是非主流音樂的蓬勃發展,自由且奔放的靈魂,能夠不受限制的大聲吶喊出生而為人的焦慮、悲傷、痛苦與幸福。臺灣即使不為自由奮戰,也不要為高牆添磚,扛住恐懼,我們不孤單,無關政治正確,言論自由有其代價,自由不是擋箭牌,道德與政治上選擇了折衷與妥協,心靈上可能就無法尋獲平靜。
情緒,好煩,講不聽,也理不清,每次情緒一來,腦袋就像被綁架了!沒有辦法克制自己,就像變成小孩子一樣,只能又哭又鬧,這樣真的好累,為什麼我馴服不了內心的情緒怪獸呢?其實以心理學來說,要照顧好情緒,得先情緒辨識才能管理,意即了解自身情緒背後需要與渴望,情緒就像我們的內在警示燈,提醒我們要照顧好自己!
通勤,意指一個人從其中一地,透過交通工具,移動至另外一地。通勤,特指工作期間的移動。然而,對我來說,通勤不只是前往一處後再往返,更是一段通往心房的旅途,通勤,也想通情。
一首熟悉的歌曲旋律,那首歌是曉潔在大學時,最愛的歌,她甚至期許自己像歌中主角一樣,勇敢追逐自己的夢想。曉潔用雙手環抱著自己,指甲掐進手臂,雙眼睜大,嘴巴發抖地抿著下嘴唇,走向歌曲的來源,一座過於乾淨的電梯,電梯門緩慢地打開,映入眼簾的是刻著曉潔的石膏頭像。
心理學界的普遍共識,相較外在,內在動機在人類行為上更容易促發堅持效應,因此,促發快樂上精神層次滿足相較物質滿足確實更有影響力。不過,回到現實層面,若沒有達到必要的生活基準條件,結合心理需求金字塔來看,即使內在精神層次的影響力再大,未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人就無法專心享用快樂,只能被生存的焦慮給淹沒。
叮鈴叮—叮鈴叮—縮在被窩裡的林萱,被熱烈的陽光直射眼皮,不自覺地抖動了身子,好似想要以此甩掉惱人的熱意,重回夢鄉。然而,熱浪隨著時間一波一波地襲來,林萱踢開了被子,把臉翻近枕頭裡,開始發出低鳴。叮鈴叮叮—叮鈴叮叮叮叮—叮鈴叮叮叮叮—富有使命感的時間守衛,持續大聲嚷嚷。
臺灣,最讓我驕傲的一點,就是非主流音樂的蓬勃發展,自由且奔放的靈魂,能夠不受限制的大聲吶喊出生而為人的焦慮、悲傷、痛苦與幸福。臺灣即使不為自由奮戰,也不要為高牆添磚,扛住恐懼,我們不孤單,無關政治正確,言論自由有其代價,自由不是擋箭牌,道德與政治上選擇了折衷與妥協,心靈上可能就無法尋獲平靜。
情緒,好煩,講不聽,也理不清,每次情緒一來,腦袋就像被綁架了!沒有辦法克制自己,就像變成小孩子一樣,只能又哭又鬧,這樣真的好累,為什麼我馴服不了內心的情緒怪獸呢?其實以心理學來說,要照顧好情緒,得先情緒辨識才能管理,意即了解自身情緒背後需要與渴望,情緒就像我們的內在警示燈,提醒我們要照顧好自己!
通勤,意指一個人從其中一地,透過交通工具,移動至另外一地。通勤,特指工作期間的移動。然而,對我來說,通勤不只是前往一處後再往返,更是一段通往心房的旅途,通勤,也想通情。
一首熟悉的歌曲旋律,那首歌是曉潔在大學時,最愛的歌,她甚至期許自己像歌中主角一樣,勇敢追逐自己的夢想。曉潔用雙手環抱著自己,指甲掐進手臂,雙眼睜大,嘴巴發抖地抿著下嘴唇,走向歌曲的來源,一座過於乾淨的電梯,電梯門緩慢地打開,映入眼簾的是刻著曉潔的石膏頭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這個E化年代;閱讀對於現代人變得越來越不實際。書店經營變的很困難,如果和每天都樣來一杯餐飲結合那麼書店就變成複合店。在日本發源引進台灣成功打造連鎖書店TSUTAYA BOOKSTORE就是個最佳例子。其實台灣本土也有類似經營模式書店那就是益品書屋(英文名稱:   EP BOOK)。 益品書屋相
Thumbnail
雖然紙本書市場萎縮顯而易見,但我仍衷心期盼消失的日子不要那麼快到來,甚至能夠不要到來就好了。書與書店乘載了出版時的時代記憶,也讓人在閱讀時得到他處不可取代的力量。就像作者在書中提到地震相關的故事,書與書店擁有著「和平常的自己一樣就在這裡」的意義
Thumbnail
  在這樣的設計下,書店成了「推書者們」的畫廊,顧客的核心體驗也轉化成了欣賞,購買則是可能的附加價值。由於已經從另一個方向取得收益,店家不必費過多的心力來處理「如何讓顧客買書」這道當代難題,進門的讀者也可以以更恬淡、無壓力的方式去與對方想要陳列出來的想法相碰撞。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Thumbnail
《書店的逆襲》三大重點: 以不同的方式整理書架,可以激發更多靈感 有事沒事多去實體書店,從中了解大眾潮流 書店的未來是複合式書店 全書分為五章,從實體書店的力量開始,帶進書店和消費者行為之間的關系。在這個時候,開始談愛書人如何買書和囤書的好處。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實體書店,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就像星星會因為引力而互相影響,書架上的書會因為隔壁的書而有不同的意義。書架的排列改變,就會變成完全不同的世界。 」
Thumbnail
獨立書店是否應該實施低消政策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有些人認為,其他地方都有低消為何書店不能有?但也有人認為,獨立書店的精神應該是開放、自由的,不應該讓低消限制了逛書的樂趣。作為書店的兼職店員,我有了與眾不同的體會和觀點。
Thumbnail
圖書館一直都在努力適應時代,它展現著時代為了保存知識、傳播思想,所做的各種努力。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這個E化年代;閱讀對於現代人變得越來越不實際。書店經營變的很困難,如果和每天都樣來一杯餐飲結合那麼書店就變成複合店。在日本發源引進台灣成功打造連鎖書店TSUTAYA BOOKSTORE就是個最佳例子。其實台灣本土也有類似經營模式書店那就是益品書屋(英文名稱:   EP BOOK)。 益品書屋相
Thumbnail
雖然紙本書市場萎縮顯而易見,但我仍衷心期盼消失的日子不要那麼快到來,甚至能夠不要到來就好了。書與書店乘載了出版時的時代記憶,也讓人在閱讀時得到他處不可取代的力量。就像作者在書中提到地震相關的故事,書與書店擁有著「和平常的自己一樣就在這裡」的意義
Thumbnail
  在這樣的設計下,書店成了「推書者們」的畫廊,顧客的核心體驗也轉化成了欣賞,購買則是可能的附加價值。由於已經從另一個方向取得收益,店家不必費過多的心力來處理「如何讓顧客買書」這道當代難題,進門的讀者也可以以更恬淡、無壓力的方式去與對方想要陳列出來的想法相碰撞。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Thumbnail
《書店的逆襲》三大重點: 以不同的方式整理書架,可以激發更多靈感 有事沒事多去實體書店,從中了解大眾潮流 書店的未來是複合式書店 全書分為五章,從實體書店的力量開始,帶進書店和消費者行為之間的關系。在這個時候,開始談愛書人如何買書和囤書的好處。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實體書店,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就像星星會因為引力而互相影響,書架上的書會因為隔壁的書而有不同的意義。書架的排列改變,就會變成完全不同的世界。 」
Thumbnail
獨立書店是否應該實施低消政策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有些人認為,其他地方都有低消為何書店不能有?但也有人認為,獨立書店的精神應該是開放、自由的,不應該讓低消限制了逛書的樂趣。作為書店的兼職店員,我有了與眾不同的體會和觀點。
Thumbnail
圖書館一直都在努力適應時代,它展現著時代為了保存知識、傳播思想,所做的各種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