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電影片頭設計師: 索爾·巴斯 (Saul Bass) 4

2020/07/1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960年,索爾·巴斯有不少短片作品,如史丹立庫柏立克的<萬夫莫敵>(Spartacus),但均未能如<驚魂記>那樣令人印象深刻,或許是因為在同一時期他和伊蓮也開始專注創作自己的短片作品有關。
其中浪漫喜劇<The Facts of Life>成為一個比較特別的嘗試,他首次將字型視作圖像的一部分,融入整體成為動畫的物件之中,這樣的趣味、新鮮感也造成片頭的另一種可看性,搭配電影類型的調性,戲劇化的效果為娛樂性事先暖身。
索爾·巴斯X配樂大師似乎成為得獎名片吉祥物的組合,或許要歸功於索爾·巴斯十分理解片頭擔負的任務,圖像的運動節奏得和配樂巧妙結合才能好好給真正的主角—電影正片—完美亮相的鋪陳。由票房音樂劇改編成電影的<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1961),足以看見他對音樂表現的重視,整個片頭就視覺而言是相當枯燥的,僅以長時間靜止不動的直式線條象徵音樂,讓觀眾能將所有感官投入知名音樂的感動中,甚至不尋常地將演出職員名單全數移往片尾,直到4:30秒處直式線條才與曼哈頓天際線疊合,點出故事背景的做法承自<北西北>片頭的處理方式,鏡頭外拉,帶出片名、進入正片。
提到了<北西北>,1961年的<Something Wild>也大量挪用當時的做法,呈現一個現代化都會表象下失序的故事:疊合大量的高樓影像各自的線條分明反而達到凌亂不堪的錯亂感,快速移動的景窗像是影格跑動以聚焦在高樓下的人物,而彷彿模仿前段平行線條走動的人們井然有序到了非人化的衝突性,此時片名出現,我們仍看不出影像裡有何「Wild」可言,也反差出索爾·巴斯擅長的違和感;隨著鏡頭搜查各個城市角落、逐步拉近追索,夕陽為所有事物拉長了陰影,從白天進入夜晚,化做了閃爍的燈火,隱藏在黑夜的這才顯露出來,搭配悲壯感的配樂列車進站也進入正片之中。
Life雜誌曾經提到:
電影標題變得相當重要,甚至凌駕於電影本身之上,如:1962年的<神女生涯原是夢>(Walk on the wild side)的標題廣受讚譽、引人注目,至於影片說些什麼?幾乎沒有什麼人記得了
平心而論,這支片頭呈現的是索爾巴斯精準設計的成熟階段,充滿魅力的貓明星是所有的重點,訓獸師可能比巴斯本人的功勞還要大。然而選擇以怎樣的角度、如何演繹出精髓,正是巴斯最大的貢獻,相較早期原本作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爆米花時間,電影片頭發展至此能獲得媒體這般的肯定,已是前所未見的評價了。
1963年的<瘋狂世界>(It’s mad mad mad mad world)承襲<The Facts of Life>的嘗試,幾乎已算是一支可獨立看待的可愛影片,依然僅是動態的平面插畫打造出奇趣的氛圍,吸引人不斷期待下一幕這個小人物還會做出什麼有趣的行為……待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07會員
180內容數
看電影的人 / 讀字的人 / 寫字的人。作為一個記憶力極差的人,以書寫,留下此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