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納森.法蘭岑〈我最愛的臭老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raw-image
Jonathan Franzen,拍攝:Shelby Graham

Jonathan Franzen,拍攝:Shelby Graham

強納森.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
生於一九五九年,美國當代小說家、散文作家,《紐約客》雜誌撰稿人。著有《修正》(The Corrections)、《自由》(Freedom)、《純真》(Purity)等長篇小說,以及文集《如何獨處》(How to Be Alone)、《到遠方(Farther Away)》、《地球盡頭的盡頭》(The End of the End of the Earth)。曾獲美國國家圖書獎及普利茲獎提名。



一定有某種不曾存在的物體入侵了世界。發自人性的毀滅性機器。
— 卡爾.克勞斯〈涅斯特羅伊與後代〉(Nestroy and Posterity)

當年選課發生了奇怪的差錯,大學時期我意外地主修德文。以至於後來我在德國度過了兩年—第一年去了慕尼黑,第二年拿傅爾布萊特獎到了柏林。在那之後的歲月我離群索居,和世界的主要聯繫之一就是閱讀報紙。我依賴報紙,但對它又十分憎惡。當時我正企圖要成為一個嚴謹的作家,想要寫小說,類似《紐約時報》這種優良報紙裡也會出現的陳腔濫調和文理不順簡直讓我心煩意亂。我覺得媒體對我感到熱切的議題不夠關注──環境問題、核能武器、消費主義—並且好長一段時間我認為他們賜給雷根總統一把尚方寶劍,讓他為所欲為。那感覺彷彿眾人皆睡我獨醒。就只有我,和卡爾.克勞斯。

我在大學裡讀過克勞斯的作品,然後在柏林時又接觸一次。此人道德信念堅硬無比,對維也納中產階級媒體的批判嚴峻、憤怒,又風趣。他針對兩樣東西道德敗壞的結合,尤其加重火力:少數媒體大亨日益富可敵國,但他們手下的報社卻一直灌讀者迷湯,說社會越來越民主進步,民權越來越強,民智越來越進化,社會漸趨人民共享。這讓克勞斯很抓狂,因為他眼見這些赤裸裸顧著發大財的財團偽裝成偉大的社會平衡家──而且竟然還成功了,只因為他們讓大家都上了癮。

克勞斯聰明、幽默又狂熱,在維也納有一大票粉絲崇拜追隨,他開講讀會時到場群眾多達上千人。七十年過後,我也成了他的粉絲隨眾之一。他用的語句非常艱澀,但是非常引人注目。沒有什麼比堅定的信念更能帶給散文體一道道憤慨的鋒芒,而我完全拜倒其下。因為我也在為自己的寫作尋覓那既憤怒又風趣的鋒芒,因為我對媒體的憤怒而感到孤立無援。我也深受克勞斯認為我們正全員邁向世界末日的信念吸引。當時我們正處於舞槍弄劍末期的冷戰當中,於是我深信世界末日指的是核武戰爭。只要我深信我是正義之方,而世界都是錯誤的──基本上我整個二十歲時期都是這麼認為的──我就完全臣服在他魔法之下。

跨過三十歲的門檻,我就踏入了一片黑暗叢林。早先黑白分明的一切,現在看起來都是灰色的。新聞報社不再像是文化敵手,網路時代降臨後他們也深陷苦戰,記者們一個個失業了。我發現:你知道嗎,其實他們都是努力工作、認真負責地報導新聞的人。他們並未假扮他人的模樣。在語法上犯了點錯我就不斷找他們的碴是我太乖僻偏執。同一時期,我正經歷著雙親逐漸死去,婚姻也分崩離析,人在經歷了這些事件後──假使你誠實面對的話──是無法仍堅信整個世道都混濁不堪,唯我獨清的。長至三十幾歲中期,人生很坦白地展示給我看,那些曾讓我非常篤定的事,其實我都錯得挺徹底的。一旦發現你對一件事認知有誤,那麼對其他事情的判斷是否也有錯誤,這個可能性就大大敞開了。

於是我失去了對克勞斯的興趣,雖然我為了想出版作品正著手翻譯他的文字。我放棄了那個計畫,一直到幾年前我遇到其他克勞斯的粉絲。他們鼓勵我再度投向他的懷抱,而我回頭後才發現,比起批判八○年代的報社,他對當今科技和媒體當道的看法更為貼切。由現今看他當年所說的話,簡直是料事如神。他的批判幾乎直接適用於新聞報社的部落格化,以及社交媒體的崛起──他真的在一百多年前就預料到了。即便我自以為已經長大了,擺脫了他獨樹一格的道德確信,我又重拾未完成的翻譯,盡我所能地讓他的文字能讓英語閱讀大眾親近看懂。

克勞斯所寫過、意義對我最為重大的一句話是「Ein Teufelswerk der Humanität」──「發自人性的毀滅性機器」。九○年代中期,由於智慧手機的崛起,以及心理疾病藥物學的影響讓人性逐漸被物質化,我為文學的前途感到憂愁。科技和消費主義兩者相濡以沫、進而接管了我們的人生,我開始思索如何將這件事情描繪出來。它們是多麼撩撥人心又有侵入性,卻又那麼令人欲求不滿。正因為它們無法提供滿足,我們持續對它們索求,又更加重了對它們的依賴。網路造成的集體迷思和電子產品恆久的刺激,開始腐蝕一種概念,就是人類能夠創作出比方說一本小說。我找到能夠勾勒出這些情景的字句,就是「發自人性的毀滅性機器」。它受消費主義定義,獨攬集權排除了其他生存方式,突然蹦進天地之間,憑藉自體發展的邏輯建構了我們的欲望,充滿破壞性卻又不斷孳息。一言以蔽之:「科技消費主義是一具毀滅性機器」,多虧了克勞斯的啟發。

有趣的是,九○年代有一群立場不同的作家和思想家對這樣的發展越來越警醒。有《無盡的玩笑》這樣巨無霸長度的小說來對科技消費主義作出反響──裡頭一膠卷的畫面,一旦開始觀賞,就無法停下來。早在九○年代就有跡象指出,機器並不是在替人類服務,反而以它的運作邏輯主導著我們。無論喜歡與否,摩爾定律說明了電腦功能在兩年半後,將會比現在強大精實一倍。顯然,摩爾定律發表後二十年後,已屆臨其預言的極限,但在當時科技已進展得如火如荼了。應用軟體推陳出新,人們得丟棄他們陳舊的機器,因為全新款項的機械和軟體又上市了。未經我們同意,這已然成為我們的生活模式。即便疑慮重重,我生活模式曾是如此。

克勞斯這句話的第二部分也值得探討,「der Humanität」,──「出自於人性」。九○年代我並未對這個字多做留意,但現在回頭整理我的譯文,我開始仔細咀嚼克勞斯想探討什麼。「Humanität」這個特別的用字讓我多看了兩眼。他大可使用另一個字「Menschlichkeit」,但他捨棄了。他的理論脈絡和華特.班雅明的《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類似。班雅明認為機械複製和生活的日趨科技化能帶來確實的社會福利,但同時要付出的代價就是生活的扁平化。科技發達的現下,讓我感到特別困擾的是聽見人們再三覆頌—愉悅、驕傲、又興高采烈地──電腦正在改變我們對生為人類的認知。這些興奮的人們想說的是我們正在進化。然而在我眼中,社交媒體將一個曾經有成人的世界幻化為國中二年級的校園餐廳。我看著臉書(Facebook),心裡浮現的是拉斯維加斯的一個視訊撲克牌桌。

對我而言,整句看來,克勞斯的這段話暗示了科技消費主義的魔鬼思考邏輯。那和生而為人毫無關係,和自由、人權和自我實現的言論硬生生地結合在一起。這個結合不容許我們小覷──因為,你再想想,誰從中獲利,誰又因而陷入貧民的狀態?克勞斯也算是個陰謀論者。他主張這些眼裡只有謀取利益的大財閥,嘴上說的卻是仁義道德,這絕非偶然。在當時只是在報紙社論專欄裡說說而已,現在則已全面浸淫了矽谷文化:「我們讓世界更好。」或者舉推特(Twitter)為例,它試圖將「阿拉伯之春」革命納為自己功勞。克勞斯覺得最荒誕的事情是,這部機器不只具有毀滅性還有自己一套思維,並在核心有個大謊言才得以運作得下去。

這和克勞斯另一句名言可以互相銜接:「我們的智慧足以建造出機械,但是不足以令它們為我們服務。」老天,這真是太真切了。你看看我們和電腦互動時的實際內容──有不少好料,但有大把時光浪費於在臉書網頁上看別人參加愚蠢宴會的照片。我本意不是真的說一切都很差勁。一直到一九九六年之前,我堅決抵抗使用電子郵件,但現在它已成為我生活方式一部分,而且其實心中對它充滿感謝──和打電話相較起來,我還比較喜歡寫電子郵件。對於科技,我並非真的走強硬路線抗拒到底。我所反對的是,僅因我們有能力做一件事,不經大腦、不假思索地就去執行了。現在每個人一週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時全時配戴相機。這是好事?還是壞事?人們並沒有正經討論過這件事。潛能既然存在,它便理所當然地被剝削。它會被推向市場,會被販賣,而我們一定會去購買。這就是毀滅性的機器。

克勞斯對持續進步、發展只會越來越好這樣的概念抱持著高度懷疑。一九一二年,當他正著手書寫被我收在書裡的那些散文的時候,人們對於科學能為世界帶來的改變是非常樂觀的。科學進展讓每個人都得到啟蒙,政治能解放弱者,而這世界將成為更美好更美好的地方──故事是這麼講的。然而兩年後,人類史上最可怕的戰爭爆發了,二十五年後緊接著又是一場更糟糕的戰爭。克勞斯有些話說對了:對於科技會為人類服務,一切只會越來越好云云的話保持懷疑是明智的。我們狂熱地崇拜科技烏托邦,狂熱地擁護科技,或許值得讀讀一位曾經親炙現代媒體和科技誕生的作家,對一昧歌頌進步的人的言語保持戒心。我不確定我對科技媒體新世界某些事物的戒懼是否通情達理。但我也不認為我是錯的。所以那些斷然否定在我看來其實十分合理的抗拒的論壇,讓我感到厭惡──我常常看到這樣輕蔑。

我們究竟是否因為網路而過得越來越好?我的看法是這樣的:網路很多方面的確無與倫比。它是絕佳的研究工具,要買東西也很不賴,也很適合把人群拉近從事共同的事業,像是軟體共享、或者擁有共同愛好或受同一種疾病所苦的人想要找到彼此進行對話。這些事它都能處理得很好。然而大致來說網路──尤其是社交媒體—滋生了一種觀點,認為一切都值得分享,一切都該共享。假使運作順暢,那倒沒話說。但是我認為在文化製作的領域中──特別是文學創作──是運作不來的。好的小說並非由一個團隊寫出來的。好的小說亦並非出自合作計畫。一本好小說的創作,是由自我隔絕的人們往下深掘探索,自深處帶回創見的報導。然後他們把這些發現以大家易於理解、易於分享的形體呈現,共享這一點不會在創作階段發生。一本好小說的構成要素,除了作家本身的書寫技巧,還有它是否真切貼近一個人的主體意識。人們總是在說要「找到自己的聲音」:嗯,這就是了。你要找的是屬於自己的聲音,而不是群眾的聲音。

克勞斯描述想像空間,或者說他暗示想像空間的存在時,他使用了「Geist」這個字眼—這是德語說的「靈魂」。他認為日新月異的科技和那個靈魂是對立的。要對這個說法心服口服,你得當德國人才行,但我想美國人也有竅門能夠詮釋他的觀點,我認為作為對網路時代的批判是可以成立的。不把網路視為服務人類的有用工具,而是作為生活的一種型態,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對於某些形式的藝術創作,電子世界其實害處不小,有害的程度可說是與其作對的地步。

你不必像品瓊那般極端,完全戒絕充斥著自我行銷的網路。我環視近幾十年北美洲出產的真正偉大作家,我想到了艾莉絲.孟若、我想到了唐.德里羅,我想到了丹尼斯.詹森。這些人能見度都頗高,但他們明顯劃分了嚴格的界線。艾莉絲.孟若,你知道的,她有很多事要忙。她要做身為艾莉絲.孟若必須做的工作。詹森也如出一轍,德里羅也是。品瓊的自我隔絕非常極端,如同沙林傑一樣,他冒著製造完全相反效果的風險,或許是刻意為之—他對宣傳活動的絕對嫌惡,正好成為一種反向宣傳。成為我心中典範的作家們是那些仍維持著某些公眾生活的人—我們畢竟是社群動物—不過是有所節制的。作家有讀者,也有面對讀者的責任。我們也有維持自我的責任。這是要謹慎平衡各方勢力的措施。我要再次強調,網路和社交媒體多麼誘人,像會成癮的藥物一樣能即時提供滿足感,一個不小心就會得意忘形。

我覺得我們身處一個科技已遠遠超越人類其他能力的時代。這是多處可見的──貧富差距與日俱增,全球的仇恨、衝突和恐怖主義,我們國內政治失能。在我看來,到了某個時間點,想活下去的話,我們必須開始認清科技發展中醜陋的面向,並且斷然拒絕它。雖然幾乎不可能,但其實亦不難想像,或許經歷一場核能爆炸意外,再加上幾次發電廠災難,人們就會同意:「我們有能力分裂一粒原子,但是我們選擇不這麼做。我們要將全球力量集結起來,一同確保我們不會執行這件我們有能力辦到的事情。」講到轉基因食品,重組DNA,我們已經能夠聽到「就算我們做得到,也不代表我們應該那麼做」的聲音了。那我們對日新月異的數位科技的熱情擁抱呢?雖然有種種明顯的負面跡象,我們仍一頭猛栽進去。我說,網路幾乎要摧毀新聞業了!沒有專業新聞記者,三億人口的民眾要如何運作功能健全、結構繁複的民主體制呢?那些擁護者總是說,那你可以把新聞工作群眾外包啊,可以洩漏啊,可以用你的iPhone手機拍照啊。鬼扯蛋。在首都報社二十年的工作經驗是無法外包的。我們必須批判思考我們的機器會帶來的後果。我們必須學會說不,學會如何支持重要的社會服務項目,比如說我們正在毀滅的新聞業。

這是千真萬確的,對任何一個企圖寫出真格小說的人來說尤其確切。我第一次遇見唐.德里羅時,他提出假使哪天我們停止出產小說作家,意味著我們放棄了個人意志的理念。我們就只剩下群眾而已。所以我認為當今作家的責任非常基本:繼續努力當一個人,而不只是芸芸眾生裡的一員。(當然,現下芸芸眾生聚集的地方大多是網路上了。)這是要給任何一個想成為,以及繼續作為作者的主要功課。所以說即便我耗上半天上網──收電子信件、買機票、網上購物、觀賞鳥類照片,諸如此類──我得小心限制自己的網路使用。我必須確保我仍擁有屬於私底下的自我。因為這私人自我是寫作的泉源。抽離自我的次數愈多,我愈發只是另一只拾人牙慧的擴音器而已。身為作者,我試圖關注人們會忽視的事情。我試圖盡我所能、謹慎地檢視自己的心靈,並且想辦法表達我在那裡的發現。



《故事如何說再見:作家的創意、靈感和寫作歷程》

《故事如何說再見》封面

《故事如何說再見》封面


7/29上市——
※讀完書,到底能得到什麼?!
44位當代文壇名家組成的夢幻寫作團隊,各自分享讀過的作品如何改變了自己,探討創作、認同,以及故事與文學的力量。
既是私密的閱讀回憶錄,也是精闢的文學評論,更是大師級的寫作課。
強納森・法蘭岑
卡勒德・胡賽尼
尼爾・蓋曼
史蒂芬・金
大衛・米契爾
朱諾・狄亞茲
……44位名家寫下點亮他們的44本書,也寫下改變他們人生的關鍵話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新經典文化 ThinKingDom 的沙龍
327會員
285內容數
勒利•索可洛夫(Lale Sokolov,1916~2006)人生中有超過50年都懷著一個秘密,這段不能說出口的往事發生於二戰時的歐洲,那時,納粹德國人對猶太人做出不可思議的恐怖事跡。80歲以前,勒利完全無法向人說出這段過去,即使他的生活離那個恐怖地方有千里遠。 勒利曾經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刺青師。
2025/05/02
(以下轉自葉郎 葉郎的異聞筆記) 「等一下,為什麼葉郎到底要寫一本關於沙奇馬的書?」 ㄟ~不是沙其瑪啦!是奇麗馬。 第一次注意到「奇麗馬」這三個有點奇幻感的字是在《臺灣老戲院文史地圖(1895~1945)》網站中,發現日治時期大稻埕著名的酒樓東薈芳對面巷子裡有家名為臺灣奇麗馬館(臺灣
Thumbnail
2025/05/02
(以下轉自葉郎 葉郎的異聞筆記) 「等一下,為什麼葉郎到底要寫一本關於沙奇馬的書?」 ㄟ~不是沙其瑪啦!是奇麗馬。 第一次注意到「奇麗馬」這三個有點奇幻感的字是在《臺灣老戲院文史地圖(1895~1945)》網站中,發現日治時期大稻埕著名的酒樓東薈芳對面巷子裡有家名為臺灣奇麗馬館(臺灣
Thumbnail
2024/06/21
★ 第59屆百想藝術大賞‧電視部門劇本賞 ★繼《又是吳海英》、《我的大叔》後,又一打動當代人心之作 ★ 金智媛、孫錫求、李民基、李伊 聯手主演 歡迎加入朴海英的出走同好會 ✦ 我的出走日記 나의해방일지 #劇本豪華套組 𝐒𝐩𝐞𝐜𝐢𝐚𝐥 𝐄𝐝𝐢𝐭𝐢𝐨𝐧限量紀念版
Thumbnail
2024/06/21
★ 第59屆百想藝術大賞‧電視部門劇本賞 ★繼《又是吳海英》、《我的大叔》後,又一打動當代人心之作 ★ 金智媛、孫錫求、李民基、李伊 聯手主演 歡迎加入朴海英的出走同好會 ✦ 我的出走日記 나의해방일지 #劇本豪華套組 𝐒𝐩𝐞𝐜𝐢𝐚𝐥 𝐄𝐝𝐢𝐭𝐢𝐨𝐧限量紀念版
Thumbnail
2024/03/18
陳德政《時空迴游》精彩文章: 慢車行至高雄,原本在地底延伸的軌道,經過鳳山後浮出了地表。窗外的黑幕忽然一閃,換上明亮的景框,乘客的視線在街道中舒展開來。 從這裡往南,是我多年未曾踏入的地域—後庄、九曲堂、六塊厝,終點是屏東。默唸那些站名,好像從遠處呼喊多年不見的朋友,心裡有一股輕淺的回音……
Thumbnail
2024/03/18
陳德政《時空迴游》精彩文章: 慢車行至高雄,原本在地底延伸的軌道,經過鳳山後浮出了地表。窗外的黑幕忽然一閃,換上明亮的景框,乘客的視線在街道中舒展開來。 從這裡往南,是我多年未曾踏入的地域—後庄、九曲堂、六塊厝,終點是屏東。默唸那些站名,好像從遠處呼喊多年不見的朋友,心裡有一股輕淺的回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美國小說家喬納森•弗蘭岑(1959-)最受肯定的兩本小說,《糾正》(2001)、《自由》(2010)都超過五百頁以上。堅持每天一定要寫五頁文章的自律的他,喜歡寫長句,喜歡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那樣的長篇巨著,不喜歡傷感性文字。他是個成名前,成名中,成名後,寫作筆法跟思維都怎麼說呢,老派,的作家。
Thumbnail
美國小說家喬納森•弗蘭岑(1959-)最受肯定的兩本小說,《糾正》(2001)、《自由》(2010)都超過五百頁以上。堅持每天一定要寫五頁文章的自律的他,喜歡寫長句,喜歡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那樣的長篇巨著,不喜歡傷感性文字。他是個成名前,成名中,成名後,寫作筆法跟思維都怎麼說呢,老派,的作家。
Thumbnail
這是法蘭岑第一次在華語世界舉辦新書講座,雖然只能透過連線,但誠意十足地跟讀者分享疫情下寫作《十字路》的過程,也解釋了為什麼要把故事放在1970年代等等。
Thumbnail
這是法蘭岑第一次在華語世界舉辦新書講座,雖然只能透過連線,但誠意十足地跟讀者分享疫情下寫作《十字路》的過程,也解釋了為什麼要把故事放在1970年代等等。
Thumbnail
《十字路》裡的希爾布蘭特牧師一家人,對新展望鎮的鎮民來說都是好人。牧師羅斯虔誠而正直,牧師太太瑪莉安善良且熱心,四個孩子,特別是老三裴里聰明有禮,才念高中就熱衷思考「聰明人如何做一個好人」。但是這樣的一家好人,一群努力走在當好人道路上的人,為什麼最後卻一一做出傷害自己與家人的事?
Thumbnail
《十字路》裡的希爾布蘭特牧師一家人,對新展望鎮的鎮民來說都是好人。牧師羅斯虔誠而正直,牧師太太瑪莉安善良且熱心,四個孩子,特別是老三裴里聰明有禮,才念高中就熱衷思考「聰明人如何做一個好人」。但是這樣的一家好人,一群努力走在當好人道路上的人,為什麼最後卻一一做出傷害自己與家人的事?
Thumbnail
馮內果卻是試圖推翻這座人類歷史、記憶、行為核心的紀念碑,要讓傳統時間序列在此消融,連帶雕刻其上的人文意義也都轉瞬陳舊,我們必須尋找新的時間形式。那是銀河中纏繞的白色麵條,是無數次早已行經過的軌跡,過去、現在、未來總是重合於一點。
Thumbnail
馮內果卻是試圖推翻這座人類歷史、記憶、行為核心的紀念碑,要讓傳統時間序列在此消融,連帶雕刻其上的人文意義也都轉瞬陳舊,我們必須尋找新的時間形式。那是銀河中纏繞的白色麵條,是無數次早已行經過的軌跡,過去、現在、未來總是重合於一點。
Thumbnail
    法蘭岑告訴我們,我們不該繼續假裝能夠力挽狂瀾拯救世界,應當做好準備面對一個氣候更加極端、天災更頻繁、生存更艱辛的地球,以人道、經濟、復育的角度來因應。我們沒辦法控制地球氣溫不上升,卻有能力團結彼此共度難關。這是當今希望之所在。
Thumbnail
    法蘭岑告訴我們,我們不該繼續假裝能夠力挽狂瀾拯救世界,應當做好準備面對一個氣候更加極端、天災更頻繁、生存更艱辛的地球,以人道、經濟、復育的角度來因應。我們沒辦法控制地球氣溫不上升,卻有能力團結彼此共度難關。這是當今希望之所在。
Thumbnail
夏夜的大師創作課|第四堂,強納森.法蘭岑帶你從「觀點」開始──曾在最新文集《地球盡頭的盡頭》中大談他對鳥類的熱愛及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也引發了網路論戰——對家庭與生活觀察入微的他,總能洞見細微之處,從中找到世界的弱點。這就是他的聲音,在他的任何作品中,都有一道他想表達的「聲音」。
Thumbnail
夏夜的大師創作課|第四堂,強納森.法蘭岑帶你從「觀點」開始──曾在最新文集《地球盡頭的盡頭》中大談他對鳥類的熱愛及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也引發了網路論戰——對家庭與生活觀察入微的他,總能洞見細微之處,從中找到世界的弱點。這就是他的聲音,在他的任何作品中,都有一道他想表達的「聲音」。
Thumbnail
川普當選,社群媒體的喧囂繼續。「冒險散文家」法蘭岑持續不懈地寫著。不過他的文字既批判亦溫暖,尤其當他轉向對確實存在事物的愛,例如鳥和文學。在科技成為催化種族仇恨的工具、地球被一連串非自然災害圍攻的此刻,他帶著新的文集回來了,提醒我們這世界有更人道的生活方式。 兩年前,印第安納州有個律師寄了張七萬八
Thumbnail
川普當選,社群媒體的喧囂繼續。「冒險散文家」法蘭岑持續不懈地寫著。不過他的文字既批判亦溫暖,尤其當他轉向對確實存在事物的愛,例如鳥和文學。在科技成為催化種族仇恨的工具、地球被一連串非自然災害圍攻的此刻,他帶著新的文集回來了,提醒我們這世界有更人道的生活方式。 兩年前,印第安納州有個律師寄了張七萬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