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搜神》是個人喜好集結而成的創作雜記,我想將此書獻給喜愛美術圖像和傳說故事的朋友們,透過插畫家身份的觀點,入門臺灣神明世界。
彌勒佛其實不胖?關公是戒菸高手?臺灣廟宇遍佈全島,神明跟傳統社會人民的關係,更是「從搖籃到墳墓」密不可分,數百年來的歷史,更累積了許多傳奇故事。以神明的生日排序,《寶島搜神》蒐集了108則神明傳奇故事,介紹了包含玉皇大帝、媽祖、玄天上帝等四十五尊台灣人熟知的神明。
有別於寺廟中神明的面容總是莊嚴肅穆,作者角斯透過自己插畫家的專業,結合神明們的各種神蹟畫出了充滿個人特色的形象,以充滿創意的方式,讓眾神出現在讀者面前。
臺灣人俗話說:「人在做,天在看」,如此無形的敬畏知心普遍存在於臺灣的心裡。臺灣人所說的天,閩南話稱作「天公」,意指掌管天界眾神的玉皇大帝。每一年農曆正月初九,這一天稱作「天公生」,也是俗稱「拜天公」的日子。
藉由結合俗諺、史料,不只介紹了神明,同時也反映了先民當時的生活景況。不論是泉漳械鬥、與原住民間的衝突,或是近現代博弈風氣帶起的「大佛現象」,宗廟習俗的變遷,也說明了信仰與民情的密不可分。除了神明之外,書中也收錄了虎爺、燈猴、掃帚神等,神獸與器物崇拜,將傳統社會「什麼都可以拜」的特色表露無遺。
每年一到「冬節」,家家戶戶搓起了糰子(跟湯圓相似),但人們沒有將糰子分給滿身是油又骯髒的燈猴享用,燈猴氣得到玉皇大帝面前告狀,玉帝覺得人類知恩不報,決定在十二月三十日的夜深時,讓臺灣島沉地,懲罰台灣人。於是民眾有了共赴黃泉的決心,備食祭祀,跟祖先、諸神告別(後略)。
而不知情的民眾在除夕隔天發現臺灣島並未沈沒,所以家人都安然無事,紛紛外出互道「新年恭喜」,慶祝重生。
如同燈猴的故事,臺灣神明信仰雖然多來自中國,但數百年來逐漸本土化,眾神也發展出屬於臺灣特色與故事。雖然可能因為作者主要以圖像思考為主,在文字上的流暢度與運用稍嫌不足,內容的部分也總有缺乏章法、隔靴搔癢之感,但以認識傳統文化的角度而言,《寶島搜神》可被視為一本介紹民間神明、傳統信仰的入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