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短評|《雙面追緝》

釀短評|《雙面追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海報:亮點國際影業

海報:亮點國際影業

這是時序、因果、線索打得很散的《記憶拼圖》,三段故事的正反面得銜接在一起,比起拼圖一塊塊疊上的領悟,更像誤植與撿拾的迷離感。這樣的操作有對應核心議題的寫實趣味,但或許我更愛自己延伸那些「後一層」的事:如果說能從噩夢最恐怖的地方醒來,但又哪個是噩夢?如果現實更險惡呢?可以決定哪邊是噩夢嗎?是誰能決定呢?「你的」噩夢真的是「你的」噩夢嗎?

(/甜寒)


看更多專為影癡而生的好內容,就一起來支持【釀電影】吧!

釀電影除了臉書粉絲專頁,最近也設立了 IG 帳號,以及 Line@ 帳號,不同平台會以不同方式經營、露出,並提供不一樣的互動模式,請大家記得追蹤鎖定!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在眾多新寫實電影作者中,費里尼是一名不斷打破規則的作者。最終他掙脫了新寫實的美學包袱,不以狄西嘉式的人道主義為創作核心精神,而以非寫實的夢境、幻想書寫,探詢並企及一種烏托邦式的真理境界──即巴贊所言的天使意象。簡言之,信仰是費里尼畢生的電影命題,它指出了天使與魔鬼如何在當代與後現代社會中浮現與作祟。
十七歲少年,介於叛逆與乖巧之間,又或許他的乍看叛逆是一種周遭人都沒有的柔軟;他不是柔弱可欺的孩童,也不是被婚戀綁住的成年男子,面對乍看簡單的女性黑暗魔性或許第一要務是努力克服,整件事卻因整個夏令營戀曲的「餘韻」昇華⋯⋯
【鬼不見的鬼故事】專題|《螢火蟲之墓》是在乞討觀眾對劇中人的同情嗎?在我看來並不是的。它詳實揭露戰爭對年輕生命的滲透侵蝕,和對人格的癲狂扭曲。不論它的初心是反戰與否,這樣一部動畫倘若只能換得觀眾對劇中人的一句共情感嘆,或矢口痛罵,恐怕也太過廉價。
像是新世代的《王牌冤家》:用虛無、世故、(缺乏殘酷而成為另一種)殘忍、遊戲式、種種很現代的方式來講愛的極限有所始終、愛的封閉練習需求、但又愛得注定且愛得開放⋯⋯
不論《全面啟動》《記憶拼圖》或《鬼店》系列,其中對於個體創傷與集體命運的整合,使我們得以將這些電影的結局視作正面的。這些人物受到創傷與潛意識的干擾與折磨,以至於他們終其一生無以安穩地生活、也拒絕擁抱破碎的自己。但也因此,他們擁有對自身內在或是人類集體深刻的想法與觀察,而這正是一種潛意識、一種心靈能力
講畫家安東尼奧利加布,每一幀畫面都美得讓人屏息,明明是順暢劇情,卻因此貫穿著內向、安靜與醞釀爆炸的壓力。影帝艾利歐傑曼諾的表演令人心悸,展現了靈魂的受苦,以及其對這份受苦的毫無所知,成為了雙層的憂鬱⋯⋯
在眾多新寫實電影作者中,費里尼是一名不斷打破規則的作者。最終他掙脫了新寫實的美學包袱,不以狄西嘉式的人道主義為創作核心精神,而以非寫實的夢境、幻想書寫,探詢並企及一種烏托邦式的真理境界──即巴贊所言的天使意象。簡言之,信仰是費里尼畢生的電影命題,它指出了天使與魔鬼如何在當代與後現代社會中浮現與作祟。
十七歲少年,介於叛逆與乖巧之間,又或許他的乍看叛逆是一種周遭人都沒有的柔軟;他不是柔弱可欺的孩童,也不是被婚戀綁住的成年男子,面對乍看簡單的女性黑暗魔性或許第一要務是努力克服,整件事卻因整個夏令營戀曲的「餘韻」昇華⋯⋯
【鬼不見的鬼故事】專題|《螢火蟲之墓》是在乞討觀眾對劇中人的同情嗎?在我看來並不是的。它詳實揭露戰爭對年輕生命的滲透侵蝕,和對人格的癲狂扭曲。不論它的初心是反戰與否,這樣一部動畫倘若只能換得觀眾對劇中人的一句共情感嘆,或矢口痛罵,恐怕也太過廉價。
像是新世代的《王牌冤家》:用虛無、世故、(缺乏殘酷而成為另一種)殘忍、遊戲式、種種很現代的方式來講愛的極限有所始終、愛的封閉練習需求、但又愛得注定且愛得開放⋯⋯
不論《全面啟動》《記憶拼圖》或《鬼店》系列,其中對於個體創傷與集體命運的整合,使我們得以將這些電影的結局視作正面的。這些人物受到創傷與潛意識的干擾與折磨,以至於他們終其一生無以安穩地生活、也拒絕擁抱破碎的自己。但也因此,他們擁有對自身內在或是人類集體深刻的想法與觀察,而這正是一種潛意識、一種心靈能力
講畫家安東尼奧利加布,每一幀畫面都美得讓人屏息,明明是順暢劇情,卻因此貫穿著內向、安靜與醞釀爆炸的壓力。影帝艾利歐傑曼諾的表演令人心悸,展現了靈魂的受苦,以及其對這份受苦的毫無所知,成為了雙層的憂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