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費里尼 + 卓別林:低端存活 x 天使想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費里尼以卓別林鬧劇,大膽讓新寫實起死回生…

費里尼之異想天開:新寫實 + 卓別林

談到影響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早期電影的最重要導演,一般第一個想到的是羅賽里尼(Roberto Rossellini),因後者帶領前者,創造戰後新寫實石破天驚的兩部開山風雨名作:《羅馬,不設防的城市》(Roma città aperta, 1945)和《老鄉》(Païsa, 1946),不僅使費里尼不到三十歲,即入圍兩次奧斯卡最佳劇本,更讓這個年輕的電影人,脫離羅馬風花雪月的電影圈,於義大利半島上山下海,接觸不知名的窮鄉僻壤、底層民眾,讓他以一生的好奇,追尋與鄉土和草民的藝術連結,不管是在早期的新寫實自然實景中,還是中晚期的電影城虛構搭景中,如他《阿瑪柯德》(Amarcord, 1973)全於片廠重建的小鎮中,一個又一個生龍活虎、不可取代的獨特鄉民…
然而說到影響費里尼一生最重要的導演,不見得是帶其入電影業界的恩師-羅賽里尼(尤其兩人於六十年代後,因天主教信念反目為仇),更可能來自其從小看到大的美國打鬧喜劇,如卓別林(Charlie Chaplin)。1982年,自認不是影癡的費里尼,難得認真,列出其著名的42部「生命中的電影」,其中,所有導演最多只列兩部,卻只有卓別林一枝獨秀,高達四部上榜-《孤兒流浪記》(The Kid, 1921)、《馬戲團》(The Circus, 1928)、《城市之光》(City Lights, 1931)和《凡爾杜先生》(Monsieur Verdoux, 1947)。卓別林對費里尼的深刻影響,不僅在導演自述和大多研究中提及的早期新寫實時期,更可說貫穿費里尼一生電影的探索,本文企圖以這四部卓別林電影,連結至費里尼魂牽夢縈的主題,嘗試探討兩位導演的人間藝術分享。

《大路》劇照

低端存活-《孤兒流浪記》&《大路》

若說費里尼的電影多帶(小資)自傳色彩,但其對底層階級之描繪,卻需要靠實際接觸和虛構想像來幫忙,如此階級流動的現實連結,可以從其連續兩年拍攝、主題迥異、風格相對的《小牛》(I vitelloni, 1953)和《大路》(La strada, 1954)來看。
《小牛》原片名I vitelloni來自義大利的地方俗語,意在諷刺無所事事、流連酒吧的年輕一代,如同其法文片名 « Les Inutiles »-《無用之人》,也就是費里尼年少歲月的自傳性寫照,一個來自小資產階級,流連趴提的魯蛇;這些無業無聊年輕人,如電影中描繪,驅車遊蕩,挑臖開馬路工人,招來追打…《小牛》可說是費里尼第一部名揚國際的風格之作,以一種來自生活的誠摯,表現一種生命力煥發的過盛惆悵,直接影響到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描繪生長街區魯蛇的《殘酷大街》(Mean Streets, 1973)。
費里尼拍攝《小牛》是為《大路》鋪路。費里尼有天與他的編劇,在鄉間道路看見一對流浪藝人,引發其《大路》的故事原型,尤其有預感將成為其言志代表作… 然製片抵死不從,認為拍攝底層悲劇太過冒進,要求費里尼先拍一部賺錢的中產喜劇片,於是,《小牛》因緣際會誕生…
正值新寫實從鼎盛到谷底的關鍵時刻,義大利從戰後百廢待舉的浩劫中,初嘗經濟起飛果實,開始擁抱消費社會;底層寫實的題材,不僅受到天主教電檢打壓,新資本主義政府厭惡,更於電影產業中,相對歡樂明星的「粉紅新寫實」(pink neorealism),成為致命票房毒藥;年輕氣盛的費里尼卻大膽逆道而行,執意拍攝一部最底層的現實悲劇,尤其更異想天開,意圖結合新寫實的天主教救贖,和卓別林的流浪漢鬧劇…
費里尼以卓別林鬧劇,大膽讓新寫實起死回生。出身底層的卓別林,一方面承接默片黃金歲月,以笑鬧喜劇稱霸國際影壇;另一方面,面對金權宰制與帝國戰爭威脅,卓別林更創造了「流浪漢」(The Tramp)傳奇角色,以一種最底層的純真,和一種吃苦如吃補的低端存活,宛如對抗風車的唐吉軻德,在金玉其外的資本帝國之最底層,給活了下來… 例如其造成轟動的《孤兒流浪記》,於打鬧喜劇的甜美外衣下,傳達了一個又一個苦難的難解議題,像是底層未婚生子,拋棄嬰兒的苦衷,窮人育兒艱辛,弱弱相殘的社會叢林,與心誠則靈,救贖的天使想像… 如此打鬧喜劇,成為千千萬萬小市民生存的理解與希望…
將卓別林作為啟發,費里尼的新寫實天才想像在於,以他的愛妻,茱麗葉塔(Giulietta Masina),創造《大路》中的「流浪漢」-心智單純的打鼓手,傑索米納(Gelsomina)。一方面,年輕導演深入田野,找到真實的流浪藝人為藍本,並非憑空創造一個剝削的階級奇觀;另一方面,更以一種卓別林式的現實想像,以底層存活環境出發,在源源不絕艱難中,展開微星希望與最終救贖之旅;從一種流浪漢的生存,費里尼共享卓別林視野,如何融會現實與想像,為天地不仁的現實人間,走出一條更為人性的可能道路…
從低端存活出發,可說成為費里尼持續的藝術觀照,如其最後電影,《月亮的聲音》(La voce della luna, 1990),即以流浪瘋子作為主角,而在其翻轉新寫實、我們或可稱為「新迷幻」的電影-《愛情神話》(Fellini Satyricon, 1969),更以最底層的陰鬱繁茂地下貧民窟,作為生活起點,並帶著一種奇異自傳色彩,在羅馬千年帝國榮光中,如何生存一種萬年魯蛇、永恆浪蕩子…
《愛情神話》劇照

流浪藝人-《馬戲團》&《小丑》

不管從故鄉省城里米尼(Rimini)逃離至首都羅馬,還是以迷幻當代想像千年帝國,若說「流浪」是費里尼一生藝術的好奇探索,「流浪藝人」更是其電影四十年持續的具體主題。從其和人合導的第一部電影-《賣藝春秋》(Luci del varietà, 1950),新銳導演費里尼即展現其對鄉村流浪藝人的著迷,如電影中製造的對比,面對大都會一擲千金的專業豪華歌舞秀,費里尼更為關注鄉下三流劇團之存活,如何以一種旺盛的生命力,在人世艱難中展現生命韌性…
費里尼對服務三教九流的大眾歌舞廳持續關注,如在其創作高峰、言志之作-《羅馬》(Roma, 1972),特別不顧敘事規則,如夢穿插長達二十分鐘的片段,回想戰爭期間,撫慰草民的三流歌舞廳,其中展現民間藝人如何以渾身解數,取悅龍蛇雜處的底層民眾,於最困難的時刻,仍嘗試帶來一絲歡樂。費里尼在最後電影《月亮的聲音》(La voce della Luna, 1990),更以終住在墓園的流浪漢樂手,作為他對漂泊藝人存活的最後致敬。費里尼對流浪藝人之疼惜,呼應了其對卓別林《馬戲團》的不斷推崇,因其中不僅表現藝人之甘苦,更展現一種創作本身的「密藏結構」(mise en abyme)…
《馬戲團》可說是卓別林帶著一種自我挖掘解剖、淋漓表現其拍片意旨的作品,其中展現其招牌流浪漢角色,如何戲裡戲外、一體兩面,成為賣藝的低微小丑,以嘻笑打鬧帶給大眾歡樂,並犧牲自己最愛,成全愛人的璀璨未來,繼續漂泊的生涯… 如此對演藝工作的自我嘲解,費里尼可以說樂在其中探討,如在其第一部單獨執導的電影-《白酋長》(Lo sceicco bianco, 1952),年輕導演即以電影中如何拍攝「照片小說」(roman-photo,以相片說故事之大眾期刊),展現拍片過程之製造混亂、引發意外與觸動驚喜;拍攝的結果似不重要,費里尼更著迷於創作過程之發生碰撞,並在其顛峰之作得到淋漓發揮-《八又二分之一》(8½, 1963),其中的故事即為一個導演如何苦惱拍不出電影,身經顛倒欲望、癡心想像的歷險,在眾人指責之中,導演最後接受了不完美的自己,豁然開朗展開下一個冒險,電影到此結束。費里尼對賣藝人生的致敬,可說在其(偽)紀錄片《小丑》(I Clowns, 1971),得到一種真情流露的奇想發揮,片中費里尼上山下海,尋找失落的馬戲團年老小丑,少數風光一時,多數浪跡天涯;彷彿自己也是小丑,費里尼特定為流浪老丑拍攝一場戲,以奇幻的永恆歡樂想像,為流浪藝人的漂泊一生,深情注目…
《小丑》劇照

道德曖昧-《凡爾杜先生》&《騙子》

費里尼對卓別林的深刻理解,不僅在於其對流浪藝人的關注,也在於卓別林對於道德曖昧的勇於探索;與其選擇義氣凜然、叫好叫座的《大獨裁者》(The Great Dictator, 1940),費里尼更愛充滿爭議、毀譽參半的《凡爾杜先生》,並將其名列為影響其一生的電影…
正值春風得意的卓別林,在美國參戰前(仍與納粹保持交往時),勇敢拍攝反希特勒的《大獨裁者》,鼓舞了自由世界,成為其超越顛峰的世界經典。到了戰後,萬眾矚目-卓別林到底會交出什麼讓人眼睛一亮的作品?然而跌破所有人眼鏡,這位喜劇大師,那壺不開提那壺,在正義戰勝邪惡的勝利狂喜下,拍出一部道德模糊的「謀殺喜劇」-《凡爾杜先生》,卓別林以此電影大膽脫離數十年讓他功成名就的底層流浪漢形象,重新創造一個迷人優雅的巴黎中產紳士,如何於花香鳥語的法國鄉間,在養花怡情之際,以謀殺富有寡婦維生… 卓別林一方面演繹了可能影史上最為溫柔的男士,一方面卻暗藏了人類道德模糊曖昧的狀態:怎會有人以謀殺謀生?與當時方興未艾的《異鄉人》(L'Étranger, 1942)存在主義共鳴,這位優雅的寡婦殺手,甚至以一種對命運的好奇,最後自投羅網,直面自己的審判,提出相比挑起戰爭、千百萬人死亡的極權領袖,凡爾杜先生犧牲幾個人算什麼之獨創理論,最終主角以一種自覺,看見自己的死刑命運… 如此挑戰道德界線的荒謬劇,引發保守基督教的美國社會譁然,於許多城市引發強烈杯葛抗議,加上麥卡錫主義的清洗肇始,卓別林最後終身流亡海外,成為美國政府不歡迎人士…
與戰後爭議卓別林共振,費里尼似著迷於道德曖昧的灰色探討。如同卓別林不斷被質疑其極左傾向,費里尼也終身被質疑其政治態度,尤其在其二十四歲前的「領袖」墨索里尼統治期間… 如果我們可以確定費里尼不是法西斯信徒,但他是不是反法西斯份子?這個問題,不僅學者爭論不休,連導演本人,生活於歌舞昇平的戰時羅馬,似乎也無法清楚回答…
除了政治立場的曖昧複雜,費里尼與卓別林,都在事業頂峰之時,大膽挑戰道德界線,進而遭遇慘敗。在《大路》獲得全球驚人成功之際,費里尼不但沒有乘勝追擊,如製片人一直要他拍的《大路續集》,反而投身一部異常冒險的暗黑新寫實悲劇-《騙子》(Il bidone, 1955),其中描繪一幫無所事事的中年金光黨,專門以騙取貧窮人家維生,其中主角碰見宛如其女兒純真的小兒麻痺窮人,似一時良心發現,然最後仍為各種理由重操舊業,終因同夥分贓不均而「被死亡」。如此窮人剝削窮人的晦暗無良悲劇,引爆評論的無法理解、諒解,引發票房的空前慘敗。只有法國〈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éma)影評人-安德烈·巴贊(André Bazin),敢膽力排眾議,認為費里尼藝術因為這部電影歷練,脫胎換骨,可說以不討喜冒險,混合卓別林與杜斯妥也夫斯基。宛如卓別林的《凡爾杜先生》之生命愉悅與道德逾越,費里尼的《騙子》不僅展現一種酒神般的生命力煥發,如電影中狂喜酣暢的極樂宴會,更淋漓展現一種人類沒有標準答案的道德困境,探索無可藥救的惡人,如何可能得到一絲救贖可能,宛如於存在主義時代,用電影拍攝杜斯妥也夫斯基。安德烈·巴贊發現,費里尼的新寫實之風格探索,在於望見天使-《騙子》中的無良主角,不斷望見天使,如被他拋棄、出淤泥而不染的清純女兒,殘疾女孩無論如何的虔誠卑微希望,墮落主角更不斷與天使搏鬥,在純真招喚下不斷抵抗、猶疑,一直到死前一刻,看見路過的工作農婦與純真小孩,恍然在一切都太遲和一切還有希望之間,得到一種招喚,遇見天使…
《騙子》劇照

看見天使-《城市之光》&《卡比莉亞之夜》

經歷暗黑新寫實《騙子》之慘敗,費里尼越挫越勇,在新寫實十年,於政府打壓、產業唾棄,邁入死亡之際,決定再拍一部新寫實,並且持續招喚卓別林…
對比《大路》招喚卓別林之流浪漢形象,《騙子》招喚戰後卓別林之道德曖昧,費里尼更設想以賣花女的《城市之光》作為藍本,拍攝表現妓女生存韌性的《卡比莉亞之夜》。費里尼曾經提及,他對《城市之光》最後一場戲如何魂牽夢縈,其中賣花女觸碰到一個平凡的流浪漢,憑著以前盲眼的觸覺記憶,她終於以一種感覺,遇見冥冥守護著她的天使… 卓別林的現實投入電影,似一種天使意象得到救贖,如落魄的流浪漢,如何以純真的小孩還是女人得到一種拯救;如此純真意象,成為費里尼不斷的藝術追求或失落,如《騙子》結尾的不知名農婦與小孩,而《甜蜜生活》(La dolce vita, 1960)最後純真女孩的不斷招手,主角卻轉頭而去,成為費里尼邁入迷幻電影、失落靈魂的史詩地獄之旅預言,如其《卡薩諾瓦》(Il Casanova di Federico Fellini, 1976),洛可可情聖主角,遇見一個完美永恆的機器人娃娃,不知為救贖還是沉淪,成為帝國文明真愛不死的象徵…
若說與卓別林電影共振的「天使意象」(angélisme),成為費里尼拍攝《卡比莉亞之夜》的動機,其另一個拍片觸動動機,則是他在拍《騙子》時,遇到的一個慓悍的妓女,汪達(Wanda),因為劇組佔據其地盤,意圖砸毀攝影機,費里尼和汪達搏感情,變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汪達和費里尼講述她成為妓女的歷程與尊嚴,和底層街道的生存之道,成為《卡比莉亞之夜》從草根竄起的現實脈絡,汪達也成為陪伴卡比莉亞的電影角色… 卡比莉亞在姊妹中不以妓女職業為恥,但她一努力追求真愛,就越遇到渣男,就失去越多,最後以為遇到真命天子,原來是個詐欺犯,所有血汗被騙到一無所有,在萬念俱灰之際,卡比莉亞恍如幽魂,迴盪在鄉野小路,卻遇見一群不知名的流浪藝人,唱歌跳舞,給陌生人祝福,卡比莉亞望見純真,感到一絲希望,微笑淚眼回應流浪藝人,繼續在荒野小道走下去…
以低端存活、天使想像,費里尼與卓別林分享一種人間藝術視野…
《卡比莉亞之夜》劇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24會員
221內容數
近三千年發展的菁英美學主義論述,如何成為問題本身?本計畫企圖以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的精神,以「反抗」《詩學》千年演變思潮,一個當代自發工作之開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潔曜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費里尼是不是個影癡?費里尼其實不太愛看電影,尤其成為著名導演後,已經不太去電影院。每當記者問他影史十大佳片的時候,他都頭痛不已,常常列出自己最新拍攝的電影,當作「開玩笑」(plaisanterie),但是像我們這樣影癡們,每次都很認真地探討…
若說在《戰國妖姬》維斯康堤招喚威爾第的命運歌劇,費里尼則在《大路》招喚卓別林的流浪漢小丑悲歡,兩人可說一個傳遞了菁英文化靈魂之火,一個關注底層人民存活之力...
費里尼以羅賽里尼追求救贖的「精神新寫實」,脫胎換骨成追求內心神秘的「靈魂新寫實」...
(依推薦程度,***** 五顆星至 * 一顆星。) *****     靈魂神作‧人類奇蹟 《大路》La strada, 1954  以戰後浩劫體驗出發,費里尼從恩師羅賽里尼之「精神新寫實」,融合卓別林之 現實出發,脫胎換骨創造了「靈魂新寫實」,以接觸塵世苦難,探索救贖可能。 《卡比莉亞之夜》
以望見天使,費里尼完成自己的,與義大利的新寫實之旅。 從整個童年到青年工作,費里尼的法西斯時期 義大利導演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在訪談中甚少提及年少法西斯歲月,這完全並不是說這段時期對他來說無關緊要,而倒是一種「從何談起」的尷尬處境,一方面,費里尼和義大利人共同承擔難以啟齒的
於費里尼百年之際,希冀在賽博網路時代,以二十一世紀以來新文獻、研究為出發,試圖開拓三個費里尼嶄新當代觀點:「法西斯童年回憶」,「靈魂新寫實」,「千年帝國X幽魂妖影」,計畫以三篇美學論文,十篇影評,爬梳這個義大利導演從法西斯灌養、新寫實靈魂到新迷幻暴發的風格轉變,提供一個藝術與生活相互流變的實驗觀點。
費里尼是不是個影癡?費里尼其實不太愛看電影,尤其成為著名導演後,已經不太去電影院。每當記者問他影史十大佳片的時候,他都頭痛不已,常常列出自己最新拍攝的電影,當作「開玩笑」(plaisanterie),但是像我們這樣影癡們,每次都很認真地探討…
若說在《戰國妖姬》維斯康堤招喚威爾第的命運歌劇,費里尼則在《大路》招喚卓別林的流浪漢小丑悲歡,兩人可說一個傳遞了菁英文化靈魂之火,一個關注底層人民存活之力...
費里尼以羅賽里尼追求救贖的「精神新寫實」,脫胎換骨成追求內心神秘的「靈魂新寫實」...
(依推薦程度,***** 五顆星至 * 一顆星。) *****     靈魂神作‧人類奇蹟 《大路》La strada, 1954  以戰後浩劫體驗出發,費里尼從恩師羅賽里尼之「精神新寫實」,融合卓別林之 現實出發,脫胎換骨創造了「靈魂新寫實」,以接觸塵世苦難,探索救贖可能。 《卡比莉亞之夜》
以望見天使,費里尼完成自己的,與義大利的新寫實之旅。 從整個童年到青年工作,費里尼的法西斯時期 義大利導演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在訪談中甚少提及年少法西斯歲月,這完全並不是說這段時期對他來說無關緊要,而倒是一種「從何談起」的尷尬處境,一方面,費里尼和義大利人共同承擔難以啟齒的
於費里尼百年之際,希冀在賽博網路時代,以二十一世紀以來新文獻、研究為出發,試圖開拓三個費里尼嶄新當代觀點:「法西斯童年回憶」,「靈魂新寫實」,「千年帝國X幽魂妖影」,計畫以三篇美學論文,十篇影評,爬梳這個義大利導演從法西斯灌養、新寫實靈魂到新迷幻暴發的風格轉變,提供一個藝術與生活相互流變的實驗觀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這篇是 RePresent溫柔讀書會電子報的內容,分享我在凱米颱風假看了一部非常有趣的影片,是Hahow上一門課「英雄之旅」的老師—子威錄製的。這部系列總共有四集,以班傑明.富蘭克林為主人翁,講述他的人生故事,也擴充了我對早期美國歷史的認知。 Benjamin Franklyn曾以Poor Ric
Thumbnail
今天我又想來聊聊成瀨巳喜男導演以及高峰秀子小姐合作的電影,一部描述小說家"林 芙美子"人生的傳記電影。我誠心以此篇心得獻給在格子裡辛勤創作各位朋友們。
Thumbnail
本文(下集)內容包括:「雷普利」的拍攝方式與場景設計(黑白影片、框架的呈現、繪畫作品、貓咪的視角、樓梯)、分集概要與配樂及觀後心得。「雷普利」是改編自派翠西亞·海史密斯所著的小說「天才雷普利」,由史蒂芬·柴里安編劇兼導演,已於4月4日於Netflix上線。
Thumbnail
本文(上集)介紹「雷普利」的原著小說、作者及電視劇內容,並介紹本劇的導演及人物/演員,最後介紹劇中的重要道具(打字機、信件、電話、報紙、其他)。「雷普利」是改編自派翠西亞·海史密斯所著的小說「天才雷普利」,由史蒂芬·柴里安編劇兼導演,已於4月4日於Netflix上線。
Thumbnail
改編自眾多移民個案,導演做了多年的田調後已16歲男孩的視角,將第三世界的歐洲夢轉眼變成一場隨時都會失去生命的暗黑成年禮。
Thumbnail
忘掉小鮮肉時期的麥特戴蒙、忘掉裘德洛的盛世美顏,風光旖旎的義大利上了黑白濾鏡,長鏡頭拍攝的是斷垣殘壁,既然標題的雷普利都不天才了,放過自己,不需要和1999年的舊版本作比較。 雷普利的故事源自於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小說,敘述默默無名的雷普利因為被造船大亨誤以為是兒子迪基的朋友,被指派去將旅居
Thumbnail
卓別林的首部有聲電影《大獨裁者》,主要在諷刺德國納粹阿道夫.希特勒的暴行與獨裁。這部電影在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初起上映。片中的角色是一位熱愛和平的猶太理髮師和一位夢想征服世界的獨裁統治者辛克爾,默劇大師卓別林一人分飾兩角。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提香(Tiziano Vecellio),通常被稱為提香(Titian),是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具影響力的畫家之一。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紹以及一些著名的藝術作品: 生平介紹: 提香於約1477年出生於當時屬於共和國威尼斯的皮耶維寧托,雖然他的早期生活和學徒時期
Thumbnail
講者:史惟筑(中央法文系助理教授、法國里昂第二大學文學與藝術博士) 時間:2021.6.15 1. 問題意識:當代電影如何思考電影?電影經驗?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2. 起源:一般電影史認為電影的起源是1895.12.28盧米埃兄弟在晚上9點的巴黎大咖啡廳放映付費的電影─火車進站
Thumbnail
準備好皮衣和行囊,進入希臘鬼才導演尤格藍西莫的獨特世界,換腦重生,享受、遊歷、成長,探索如何”生而為人……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這篇是 RePresent溫柔讀書會電子報的內容,分享我在凱米颱風假看了一部非常有趣的影片,是Hahow上一門課「英雄之旅」的老師—子威錄製的。這部系列總共有四集,以班傑明.富蘭克林為主人翁,講述他的人生故事,也擴充了我對早期美國歷史的認知。 Benjamin Franklyn曾以Poor Ric
Thumbnail
今天我又想來聊聊成瀨巳喜男導演以及高峰秀子小姐合作的電影,一部描述小說家"林 芙美子"人生的傳記電影。我誠心以此篇心得獻給在格子裡辛勤創作各位朋友們。
Thumbnail
本文(下集)內容包括:「雷普利」的拍攝方式與場景設計(黑白影片、框架的呈現、繪畫作品、貓咪的視角、樓梯)、分集概要與配樂及觀後心得。「雷普利」是改編自派翠西亞·海史密斯所著的小說「天才雷普利」,由史蒂芬·柴里安編劇兼導演,已於4月4日於Netflix上線。
Thumbnail
本文(上集)介紹「雷普利」的原著小說、作者及電視劇內容,並介紹本劇的導演及人物/演員,最後介紹劇中的重要道具(打字機、信件、電話、報紙、其他)。「雷普利」是改編自派翠西亞·海史密斯所著的小說「天才雷普利」,由史蒂芬·柴里安編劇兼導演,已於4月4日於Netflix上線。
Thumbnail
改編自眾多移民個案,導演做了多年的田調後已16歲男孩的視角,將第三世界的歐洲夢轉眼變成一場隨時都會失去生命的暗黑成年禮。
Thumbnail
忘掉小鮮肉時期的麥特戴蒙、忘掉裘德洛的盛世美顏,風光旖旎的義大利上了黑白濾鏡,長鏡頭拍攝的是斷垣殘壁,既然標題的雷普利都不天才了,放過自己,不需要和1999年的舊版本作比較。 雷普利的故事源自於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小說,敘述默默無名的雷普利因為被造船大亨誤以為是兒子迪基的朋友,被指派去將旅居
Thumbnail
卓別林的首部有聲電影《大獨裁者》,主要在諷刺德國納粹阿道夫.希特勒的暴行與獨裁。這部電影在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初起上映。片中的角色是一位熱愛和平的猶太理髮師和一位夢想征服世界的獨裁統治者辛克爾,默劇大師卓別林一人分飾兩角。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提香(Tiziano Vecellio),通常被稱為提香(Titian),是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具影響力的畫家之一。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紹以及一些著名的藝術作品: 生平介紹: 提香於約1477年出生於當時屬於共和國威尼斯的皮耶維寧托,雖然他的早期生活和學徒時期
Thumbnail
講者:史惟筑(中央法文系助理教授、法國里昂第二大學文學與藝術博士) 時間:2021.6.15 1. 問題意識:當代電影如何思考電影?電影經驗?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2. 起源:一般電影史認為電影的起源是1895.12.28盧米埃兄弟在晚上9點的巴黎大咖啡廳放映付費的電影─火車進站
Thumbnail
準備好皮衣和行囊,進入希臘鬼才導演尤格藍西莫的獨特世界,換腦重生,享受、遊歷、成長,探索如何”生而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