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中的政道與商德

閱讀時間約 24 分鐘

一、特殊的切入點:儒家經濟學的角度

近人論儒家,主要是從政治學、形上學、倫理學方面論,很少由經濟方面去討論。
但這個話題其實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由康有為弟子陳煥章的《孔門理財學》大開論域了。康有為本來即寫過《物質理財救國論》,陳氏受其影響,故專就經濟方面弘揚孔教。
該書是中國學者在西方刊行的第一部中國經濟思想著作,也是迄今影響最大的一部。因為其後的儒家學者多不嫻經濟學,儒家又被視為現代經濟發展的絆腳石,故甚少賡續的討論。
書是陳氏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論文,由該校正式出版。可見水平頗獲好評。出版次年(1912),梅納德.凱恩斯就在《經濟學雜誌》上撰寫書評;馬克斯.韋伯在《儒教與道教》中也把它列為重要參考文獻;熊彼特之名著《經濟分析史》亦承認其重要性。
在凱恩斯的眼中,孔子簡直就是極端經濟自由主義的先驅。例如《論語.子路》說:「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凱恩斯認為這就可見孔子把富民放在了第一位,肯定了經濟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談論財富分配時,凱恩斯又發現了《中庸》:「日省月試,既廩稱事,所以勸百工也」,是最典型的按勞分配思想。
討論到婦女地位時,凱恩斯則引用《詩經.邶風.谷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宴爾新婚,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發我笱。我躬不閱,遑卹我後。」認為孔子具有超前的女權思想,可看出傳統中國社會對婦女和老年人的保障。
此外,中國貨幣制度的變遷、人口理論的發展、土地制度的特徵等均讓他讚歎。他從《周官》裡讀出了最早的貨幣交易體制;也發現賈誼已經明白了「格雷欣法則」(劣幣驅逐良幣)。
但是陳煥章畢竟是按照西方經濟學的模式來安排《孔門理財學》之結構和體例的。
全書共分五部分。一是介紹,總述儒學思想背景、中國人認識的經濟學以及一般經濟學原理;二討論消費,即中國人的消費觀念,幸福和快樂的感受;三討論生產要素,分別從古典經濟學的三大要素— — 勞動、自然和資本來分析。接著繼續從產業結構、分配、社會政策等層面來討論。四討論公共金融,主要是稅收問題;五是結論。
顯然,從結構上來看,這是典型的西方經濟學模式,和以亞當.斯密《國富論》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寫作體例有著親緣關係。
亞當斯密《國富論》探討的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市場,強調每一個企業最基本的動機就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然而,在這之外,亞當斯密同時還寫了一本《道德情操論》,強調在市場經濟中,企業或個人,如何在追求自己最大利潤時,還要重視道德。
此書,他極其重視,一生中修訂過六次。從人類的情感和同情心出發,討論了善惡、美醜、正義、責任等概念,揭示人類社會賴以維繫、和諧發展的秘密,而這也恰是市場經濟良性運行不可或缺的。
事實上,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每一個人都會面臨著貧富差距拉大,企業改革,股市非理性繁榮等各種問題,感到被自私、虛榮、妒嫉、仇恨、貪婪和背信棄義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圍,因而更加嚮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故此書在西方也越來越受重視。
同情心,近乎儒家說的仁。亞當斯密以此為市場經濟乃至社會運行之基礎,正是呼應著傳統儒家學說的。
可惜陳煥章的書只從技術上討論孔門理財學,而尚未探本溯源於仁義。而義,則是連亞當斯密也還沒論到的。所以我準備接著談談「義」在政治經濟活動中的作用。

二、儒家的主張

《易》說卦德,常說元亨利貞。如開卷第一卦乾卦就說:「乾,元亨利貞。」
〈文言傳〉解釋:「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合義。貞固足以乾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整個《易經》講元亨利貞的,計有乾、坤、屯、臨、無妄、革、隨七卦。其他單說利貞的更多。可見儒家重視利,且認為利是與義相關聯著的。既如此,為什麼後世老有儒家只談義不談利的印象呢?這是受了孟子的影響。
《孟子.梁惠王篇》: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此即所謂「義利之辨」,是後世儒者堅持的根本原則之一。董仲舒即說過:君子應「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後人往往奉此為座右銘。
可是孟子這句話很容易引起誤解,令人諱言利,只知高談仁義。
殊不知孟子當時乃是當頭棒喝之說、冰水澆背之言,意思是不可僅著眼於利,需由仁義行,才能真正獲利。
所以這就還要看《大學》。《大學》的論述既詳細又完整,還發人深省:《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鑑於殷,峻命不易。」
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大學》這部分,教人的,正是治國理財的大道理。可惜後世多只注意它前面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部分,在格物致知那裡吵來吵去,對此就不免輕忽了。
他告訴我們:生財有大道、有小道,小道是以利為利,大道是以義為利。發財有兩種,一種以財發身,利用財來發顯自己;一種以身發財,像我們現在這樣,拚命賺錢,想發財,結果卻把自己殉給了財。

三、理論的闡述

(一)治國
秦漢以後,延續儒家這套思路者不可勝數。這裡僅舉被視為功利一派的宋代葉適來看,即可知儒家說功利,一貫都是以義為利的。
以《水心別集.卷三.士學上》來看。文章首先說儒者之言,本是古三代之正道,只因春秋世亂以後大家亂搞,才反過來批評儒者所言的三代正道太過迂闊。
其次,說在那個世衰道喪的時代,唯有孔孟仍堅持講三代正道那一套,而當時人亦皆以其為迂闊。
第三段,說大家自以為是的功利辦法,歷史證明了它根本不能久長,反而是被視為迂闊的孔孟義理,長存於天地之間。那麼到底誰才是真有價值的呢?
第四段,接著說後世學孔孟之道的人,往往不能掌握這所謂迂闊的義理。迂闊的義理是什麼?其論治與一般人不同:一般人講兵講利、誇當世、重獄訟、強調行政管理;孔孟之道卻是講義、講去兵、講堯舜三代、講禮樂、重教育。這些看起來沒什麼實效,不足以治世的辦法,其實才是真正有效且真能治世的。
因此,最後他說:「故臣之所甚患者,以上迂闊誚其下,而下亦苟諱其迂闊之名,自貶而求容於世。其小者,學通世務,則錢穀、刑獄不足以深知而徒以紛亂,其大者取三代之不可複行者勉強牽合,以為可以酌古而御今,二者皆足以敗事。而臣以為必得其迂闊者而用之,天下其幾乎!」希望大家能真迂闊些、真去講孔孟之道。
葉適論經世的基本路數即是如此。講義、講王道、講存心,自然就能興天下之大利;反之,只講功利,其結果必定遭亂。
他批判管仲,即本於此一思路。認為:「管仲之術,導利之源,濟之以貪、行之以詐,而天下之亂益起而不息」。不像先王,「以仁義行於其間,而天下之大利何求而不成?」(別集卷六,管仲)。
一般人論經世治民,都從錢穀、兵刑、政體、人事上說。今人也喜談永嘉事功之學,其實葉適固然能談這些「彌綸以通世變」的部分,但這部分絕非根本;根本仍然在於《士學上》所說的:「崇義以養利、隆禮以致力」。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大學衍義補》的闡述。
《大學衍義補》一百六十卷,明邱浚撰。是教育皇帝的教科書,繼真德秀《大學衍義》而作,凡十二部分,曰正朝廷(其目六)、正百官(其目十一)、固邦本(其目十一)、制國用(其目十一)、明禮樂(其目六)、秩祭祀(其目七)、崇教化(其目十一)、備規制(其目十六)、慎刑憲(其目十四)、嚴武備(其目十六)、馭夷狄(其目九)、成功化(其目一)。
其中涉及義利之辨者甚多,例如:
卷二五《王制》:用器不中度不鬻於市,兵車不中度不鬻於市,布帛精粗不中數幅、廣狹不中量不鬻於市,姦色亂正色不鬻於市,五穀不時、果實未熟不鬻於市,木不中伐不粥鬻市,禽獸、魚鱉不中殺不鬻於市。
李覯曰:「理財之道去偽為先,民之詐偽蓋其常心,矧茲市井,飾行儥慝何所不至哉?姦偽惡物而可雜亂欺人以取利,則人競趨之矣。豈惟愚民見欺耶?使人妨日廢業以作無用之物,人廢業則本不厚矣,物無用則國不實矣,下去本而上失實,禍自此始也。」
卷二八齊桓公問管仲何以為國,管仲曰:「海王之國(海王者,言其負海之利而王其業),謹正(音徵)鹽紵(策也),十口之家十人食鹽,百口之家百人食鹽,計其鐘釜而給之。」
於是說桓公伐菹(枯草也)薪煮海水為鹽,令北海之眾無得聚庸(功也)而煮鹽。呂祖謙曰:「三代之時,鹽雖入貢與民共之,未嘗有禁法,自管仲相桓公,當時始興鹽紵以奪民利,自此後鹽禁始開。」
馬端臨曰:「《周禮》所建山澤之官雖多,然大概不過掌其政令之厲禁,不在於徵榷取財也,至管夷吾相齊,負山海之利,始有鹽鐵之徵。觀其論鹽則雖少男少女所食皆欲計之,苛碎甚矣,其言曰:『先王塞人之養(利也),隘其利途,故予之在君,奪之在君,貧之在君,富之在君。』又曰:『夫人予則喜、奪則怒,先王見(去聲)予之形而不見奪之理,故民可愛而洽於上也。』其意不過巧為之法,陰奪民利而盡取之,桑、孔之為有自來矣。」
臣按:此萬世禁鹽利國之始。嗚呼,天生物以養人,人君為之厲禁,使彼此適均而無欺陵攘奪之患,人人皆富而不貧,不奪彼而予此也,而管夷吾之為法,乃欲塞人之利而隘其所繇之途,其實奪之,示之以予之之形而陰為奪之之計,是乃伯者功利之習,見利而不見義,知有人欲而不知有天理,乃先王之罪人也。凡其所以巧為之法皆歸之先王,而曰先王知其然,豈非厚誣也哉?後世言利之徒祖其說以聚斂,遂貽千萬世生靈無窮之禍。
以上這些辨析,都簡明扼要,引經據史,舉實例來說明國君應以義為利,並辨明儒家與法家有何不同,值得細細玩味。其他儒者的相關議論,俯拾即是,就不多說了。
(二)經商
宋明以前,儒者之議論主要集中在上述治國層面;其後則漸漸作用於民間人士的商業經營。
如李夢陽《明故王文顯墓誌銘》云:「文顯嘗訓諸子曰:夫商與士,異術而同心。故善商者處財貨之場而修高明之行,是故雖利而不汗。善士者引先王之經,而絕貨利之徑,是故必名而有成。故利以義制,名以清修,各守其業。」
郭子章說:「儒生諱言富,則孔子足食、《大學》生財,非矣。諱言強,則孔子足兵、《周易》除戎,非矣。立國以仁義為乾,富強為枝,舍富強,專談仁義,猶木有乾而枝葉不附也,槁且立見。」(卷二十一《疾慧編.下編》)
東林書院的理學家顧憲成也認為:言「富」並不足諱。富而好禮,可以提躬;富而好行其德,可以澤物。
在此基礎上,他又提出新的「義利」關係論:「以義詘利,以利詘義,離而相傾,抗而兩敵。以義主利,以利佐義,合而兩成,通為一脈。」(卷十七《明故處士景南倪公墓誌銘》)這些都是強調士賈同道、義利相合的。士應重視財富,商人則應重視道義。

四、商場的實踐

(一)行會結社之社約
社會上對這種態度的實踐性行為,則可能比上述這些儒者理論的闡發得還要早。
怎麼說呢?我國民間結社自漢以來就極盛。魏晉南北朝時,以前的里與社漸漸合一,並轉向私人結社,還出現了按宗族關係結成的宗社和按職業組成的私社。
社皆有社約文書。在敦煌文獻中便有許多,其中斯二O四一號《儒風坊西巷村鄰等社約》可為一例。此件共分四部分,分別是四次修訂的錄文,時間大約在唐朝大中年間,即848–859年間。
社中人彼此相約:「所置義聚,務凝凶禍,相共助誠,蓋期振急難」,「或孝家菅葬,臨事主人須投狀,聚共助誠。」社約的履行、懲罰及管理,文書中都有細緻的闡述,並專設「月值」一人為大家送轉貼通知。
而其約定,主要就是倫理性的,故社又稱義社或義聚。這種結社社約,乃是後世商業行會條例的前身,對道義的要求則要超過現代商會的章程。
(二)行業倫理
古代許多行業,如典當、信貸、票號、錢莊等,亦都會強調其基礎就在信用。
例如明儒唐樞有一同宗的侄子打算經商,苦於沒有資金,就與唐樞商量。
唐樞對他說:「汝往市中問許多業賈者,其資本皆自己有之,抑借諸富人者乎?」他的宗侄就去了一趟市場,並作了調查,回來告訴唐樞:「十有六七是從富人那裡借來的資本。」
唐樞就說:「富人有本,只欲生利,但苦人失信負之爾!未暇求本,先須立信;信立,則我不求富人,而富人當先覓汝矣。」
信用,原本只是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常之一,而在此已被視為商人的精神。
(三)家訓與商訓
古代重家教,而通行的家訓中便常有與義利相關的勸誡,例如「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朱子家訓,朱柏廬)。
商業家族對此當然講得就更具體了,如徽州新安地區商人的《新安家族商訓》說:
斯商:不以見利為利,以誠為利;
斯業:不以富貴為貴,以和為貴;
斯買:不以壓價為價,以衡為價;
斯賣:不以賺贏為贏,以信為贏;
斯貨:不以奇貨為貨,以需為貨;
斯財:不以斂財為財,以均為財;
斯諾:不以應答為答,以真為答。
斯貸,不以牟取為貸,以義為貸;
斯典,不以情念為念,以正為念。
生意要勤緊,切勿懶惰,懶惰則百事廢;
議價要訂明,切勿含糊,含糊則爭執多;
用度要節儉,切勿奢華,奢華則銀財竭;
賒欠要識人,切勿濫出,濫出則血本虧;
貨物要面驗,切勿濫人,濫人則質價減;
出入要謹慎,切勿潦草,潦草則錯誤多;
用人要方正,切勿歪斜,歪斜則託付難;
優劣要細分,切勿混淆,混淆則耗用大;
貨物要修正,切勿散漫,散漫則查點難;
期限要約定,切勿馬虎,馬虎則失信譽;
買賣要隨時,切勿拖延,拖延則失良機;
錢財要明慎,切勿糊塗,糊塗則弊竇生;
臨事要盡責,切勿妄托,妄托則受害大;
帳目要謙和,切勿暴躁,暴躁則交易少;
主心要安靜,切勿妄動,妄動則誤事多;
工作要細心,切勿粗糙,粗糙則出品劣;
說話要規矩,切勿浮躁,浮躁則失事多。
新安是徽商,徽商都是講朱子學的,故其特徵是以宗族作為聯繫,以「孝」道、「恕」道作為為人處世的準則。上述商訓(也是家訓)正是儒家倫理的體現,以義生利。
(四)商幫倫理
中國有所謂十大商幫,徽商即是其中之一,不過晉商的崛起更早。故此處介紹晉商對儒家倫理的運用,說明他們如何以義為利。
晉商的商號,就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觀、價值觀。如票號的名字:志成信、協成乾、世義信、錦生潤、恆隆光、徐成德、大德通、大德恒、大盛川、存義公、中興和、合盛元、興泰魁、聚興隆、松盛長、公升慶、公合全、恆義隆、天德隆、日昇昌、蔚泰厚、協同慶、協和信、協同信、其德昌、謙吉升、廣聚興、三和源等等。
這些義、德、誠、信、厚、公、合等字詞,宣示出信義與利益結合的思想。事實上晉商也確實以誠信篤實稱雄商界五百多年。
其倫理,可以用八個字概括:先義後利,以義制利。其表現有以下幾個特點:
1,勤勞節儉。
《祁縣志》說:「勤者生財之道,儉者用財之道。聖人教之,不越乎勤儉而已。」所以,不少商家把祖宗創業時的討飯碗、貨郎擔、背褡子供奉在樓上神龕或者祠堂裡,教育子孫。
這是連康熙皇帝也讚歎的:「夙聞東南巨商大賈,號稱輻輳,今朕行歷吳越州郡,察其市肆貿遷,多屬晉省之人,而土著者益寡,良由晉風多儉,積累易饒,南人習俗奢靡,家無儲蓄」(《東華錄》康熙二十八年)。
他認為:「晉俗勤勞樸素。勤勞易於進取,樸素易於保守。故晉人之長在於商,車轍馬跡遍天下。齊魯秦晉燕趙諸大市,執商市之牛耳者,咸晉人。故晉人之富,甲於天下。」(《康熙南巡秘記》)
2,義利相通,關公崇拜。
晉商誠信義利觀,集中表現為關公崇拜。以關公為誠、信、忠、義的化身。這也影響了後來所有的商家,業商者都供關公。
3,以人為本,和氣生財。
晉商是最早將企業內的管理層職工和業務骨幹,按其職責、能力和貢獻大小確定「身股」多寡,作為人力資本股,與財東的貨幣資本股一起參與利潤分配的,謂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出錢者為東家,出力者為伙計,東夥共商之」。
其治理結構,又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兩權分離。股東委託可靠的有經營能力的人為大掌櫃(總經理),授以經營管理企業的全權。
「將資本交付於管事人(大掌櫃)一人,而管事於營業上一切事項,如何辦理,財東均不聞問,既不預定方針於事前,又不施其監督於事後」。
對於東家的信任,大掌櫃報以忠義,盡心盡力、兢兢業業帶領同人崎嶇前進,假若自己沒有把握,則主動向東家交待,絕不僥倖冒險,謂之「受人之託,忠人之事」。這兩點,都開了現代經營管理之先河。
4,賈儒相通,行賈習儒。
晉商認為「行賈也可習儒,儒可賈,賈可仕,仕可不失賈業」,將經商作為一種事業,不是賺錢而已。
「士以修治,農以具養,工以利器,商以通貨,各就其資之所進,力以所及者業焉,以求其盡心。其歸要在於有益於人生之道」。故強調商士同性,修身正己。
蒲州商人王文顯在鑑子書中即說:「夫商與士,異術而同心。故善商者,處財貨之場,而修高明之行,是放雖利而不污。善士者引先王之經,而絕貨利之途,是故必名而有成。故利以義制,名以清修,各守其業,天之鑑也。如此則子孫必昌,自安而家肥富」。

五、學界的爭議

學界在討論資本主義興起的原因時,有個著名的「韋伯論斷」。
因為韋伯認為資本主義精神是與基督新教倫理相關的;中國和印度沒有這種倫理精神,故開展不出資本主義。
近人對韋伯這個觀點,多有駁議。其中余英時先生著重將之與明清商人的商業精神做比較。結論是:他們有的,我們也都有。
例如韋伯論新教倫理有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首推「勤」與「儉」兩大要目。而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勤儉則是最古老的訓誡。
韋伯在《中國宗教》一書中又特別批評中國商人的不誠實,認為這和清教徒的誠實和互信形成了尖銳的對照。但他又對和外國人做生意的中國行商的信譽卓著大惑不解。
可見他對中國商人注重誠信這一點頗有誤解。誤解起於他看錯了中國的價值系統,他認為中國人缺乏一個內在的價值核心,也沒有某種「中心而自主的價值立場」,換言之,即沒有超越的宗教道德的信仰。
可是事實上,「誠」與「不欺」在儒家倫理中尤其占有最中心的位置,司馬光就說過:「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至臻其道則一也」。
商人當然沒有西方清教商人那種特有的「天職」觀念,更沒有什麼「選民前定論」,但他們也確實曾表現出一種超越精神,深信自己的事業具有莊嚴的意義和客觀的價值。
杜維明先生對韋伯所說則另有一些批評。他認為資本主義的形成很可能有多種途徑。
韋伯所認定的資本主義精神,強調個人主義,主宰世界,市場結構,競爭,放任主義和對於知識的一種浮士德式的探索。但是不是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因為我們可以將個人看作孤立的實體和重建社會的力量,也可以把個我理解為人際關係的中心。
前一種觀念,把個人視作一個孤立的實體,只有割斷一些基本聯繫,才能獨立;後一種觀念則認為自我只有通過人類相互交往和相互關係的形成,發揮其能量,才能實現其尊嚴。
兩種人格觀不同,對權利和義務的看法亦不同:前一種有強烈的權利意識:「我的權利是什麼?在合法的範圍內,我可以做些什麼?」
後一種則有社會化的責任意識,鼓勵人們去問的,不是「我的權利是什麼?」而是恪守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在社會表現的群體特性方面,一種是相抗衡的體系,另一則是「信用社區的群體」。
例如美國是個抗衡體系的形態,儒家社會則是信用社區的形態。抗衡體系旨在保護個人的權利,確認和支持個人的自我利益和競爭。而在一個信用社區裡,這種信賴表現為一種對於社會中可以分享的價值的承擔。
在經濟體制方面,我們也可看到一種是競爭、放任主義和假設它能自我調節的市場;另一種則強調義務感、自我約束、修身、以及取得一致意見和合作,也注重信用社區政府的作用。
對比之下,清教徒精神或新教倫理雖然曾對於西方資本主義的產生作出了貢獻,但也導致了極端個人主義和極端權利意識之類各種弊端。所以日本的工程師和律師的比率是七比一,而美國卻需要一個工程師七個律師。極端的個人利益導致個人的分裂、代溝和生態等嚴重問題。
像上文所述杜先生余先生這些有關韋伯論題的爭議,在學界實是汗牛充棟,意見紛如,也各有其精彩。但此一話題爭論之焦點,大抵在於儒學能不能發展出資本主義,且隱隱然含有能發展才是好的之意思。
我不這樣看,我想回到商業活動本身來探討。人類自古就有商業,中國也是,不是資本主義出現了才有。
我國殷朝又稱商,殷人即是商人,當時貿易已南採南海之珠貝、西伐崑山之玉石。後來之發展,華商更是由縱橫歐亞大陸和東亞、南洋、印度洋,而到如今遍布世界。所以應該討論的,是一種商業行為的總原則;局限於近兩百年的資本主義,眼界何其小哉?
何況,韋伯討論資本主義精神的方式,就是在勾勒經濟活動背後之倫理因素。其本身就已點出了經濟活動的內核即是「義」,是在義的驅使下才有各種不同的經濟行為。只不過,義者宜也,各民族各時代各自合宜的精神有些不同罷了。
所以我們還應回到《易經》,重新思考「利者義之和」。想想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我的解釋是這樣的:首先,從事商業,當然是為了牟利。但從事什麼樣的商業,其選擇本身卻是義的判斷。
這個義,一指價值、道義,二指合宜、適當。譬如販毒、走私、賣假藥、印假鈔、放高利貸、做黑心食品,賺錢都是又多又快的,但你會猶豫做不做,這就是義的判斷。
通常的考慮都是平衡的:是不是既可讓自己賺到錢,又滿足了社會需求,有益於人?這就是「和」,兩者取得了和諧。
其次,商業是交換行為之一。交換,指我擁有某物,有條件地轉讓給你。整個行為包含三部分的正義問題:
一、我如何擁有該物,程序為何?該物(例如別人老婆)是否可被佔有?這涉及「獲取正義」的問題。
二、持有物之轉換過程為何?是自願、贈送、競爭、壟斷、替換、詐欺、還是買賣?這涉及「轉讓正義」的問題。
三、以上兩者中任何一個出了紕漏,都會引出「矯正正義」的問題。是處罰不正義者,還是修改遊戲規則?是法律矯正,還是可以動用私刑去報復?。
任何一樁商業買賣,之所以能形成利益或利潤,其實都須符合這些條件,所以才會說「利者義之和也」,是各種正義的綜合結果。
換言之,利者義之和或以義興利,乃是一切商業活動的總原理,任何時代、任何形態的商業都不能背離它。政治的情況,亦復如此。
許多自以為聰明的人,別出妙巧,以為可以獲利;甚或恥笑儒家迂腐,以自鳴得意,其實都只是自尋煩惱,以身發財罷了。
推薦閱讀:
消費者的成長與敗壞
現在講到消費,主要是愉悅的,必要的生活支出只是一小部分。這就跟從前很不一樣了,顯示了社會的變化medium.coma
佛法與企業管理
近年「傳統文化如何作用於現代社會」已成為一種現代性焦慮了,介紹佛教運用於企業管理的情況,應該可有點啟發。medium.coma
管理學是被問題不斷改變的提問者
管理學是當前熱門的學科。從美、歐企業一波接一波的「重整」,到英國健保單位接受企管大師的建議而改制,到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紛紛引進管理理論作為「治國方針」medium.coma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歷史與思想」:余英時教授對中國傳統政治的洞察,讓中國崛起論者坐立難安(中)為什麼想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要先研究中國傳統政治?請讓余英時教授的著作「歷史與思想」來為您解惑
Thumbnail
avatar
沈溺在經典閱讀中的 John Lin
2021-09-18
出谷的人 S1E3 花式說我喜歡你-排灣族情歌文化的傳統與現代podcast 出谷的人 文稿 Utjung舞炯恩 【Aiyanga 誰能了解我的心】 Umalji ta palamu 那怕是一秒鐘 Su cemaqav a u vitjuqane 而你從我的天空偷走我的星星 Qemaung tjaui tjen a alevelevan 連天空都為了我們哭泣
Thumbnail
avatar
柯哲瑜 Yuri Yuko
2021-08-15
觀點青年:關懷,還是商品:資本社會與流行文化中議題文本的定位我們要談的,是文本中的議題如何被曲解為商業操作,或真的被誤用為商業操作。 為了避免誤會,書寫著議題的創作者們該收手嗎?這樣一來需要被看到的議題誰來傳遞呢?
Thumbnail
avatar
111級雄中青年社
2021-06-22
21. 牛年特輯:富過三代才懂文化+富不過三代=文化無限輪迴 文化藝術與人文社會傳統的重因為華人社會主流結構充滿著「情大過與理法」缺乏創造性的傳統,充斥著家庭恩情主義的結構來構築華人社會的倫理結構 ;事實上,以家族綑綁或情緒勒索來適應社會變遷的模式,缺乏調適新社會變化的彈性,往往為了生存選擇容易拋棄歷史傳統文化藝術等非物資文化與文化資產。
avatar
虛擬浪潮的觀察
2021-03-05
鞭炮:炸開了傳統廟會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衝突月初「艋舺青山宮」遶境擾民風波尚平,沒多久分別在南投埔里及臺南市又有相關廟會擾民的報導,可知現在民眾對於自己的生活品質越發重視,傳統民俗活動無所節制的喧擾難以再被接受。
Thumbnail
avatar
律羲和
2020-12-26
讀書筆記:傳說中的日本文化入門書《菊花與劍》《菊花與劍》成書於二戰末期,是美國政府為了解日本而邀請人類學家潘乃德所著。由於日本是敵國,作者無法親身研究當地風土人情,一手資料只能取自美國日僑;加上作者不諳日語,運用了不少英語作者論述日本的資料,作品如同三次創作。在此情勢之下,時至今日,仍有人引用此書來解讀日本人性,不免令人擔心。 《菊花與劍》
Thumbnail
avatar
慕雲
2020-04-15
Wendy Griwold《變動世界中的文化與社會》的文化菱形《Cultures and Societies in a Changing World》 Wendy Griwold 2004 文化物件 為了嘗試理解社會與文化的關聯,就有必要先對文化物件進行仔細的檢視,也就是對組成大體系的相關部分進行仔細檢驗。此處,我們採取的是人文學科的取向:世界各處皆有文化,至
Thumbnail
avatar
康康
2019-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