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期新的發表:究竟是5天或14天? 有多少人會超過14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最近8月14日,有一篇發表在國際期刊 (Science Advances, 科學發展 ) 引起我的注意。文章研究報告幾乎重新復習了COVID19 病毒🦠的潛伏期!

我們為什麼要知道明確的潛伏期天數呢?因為這牽涉到這些染疫者,該隔離多少天才安全呢?

冠狀病毒🦠家族成員潛伏期

raw-image

在一開始爆發COVID19 時,大家都在評估究竟要隔離檢疫多久呢?

大家都依照了冠狀病毒🦠家族成員的潛伏期特性,例如 :

1.SARS病毒🦠:5天(2-14天)。 來源:CMAJ. 2003;169:285-92.

2.MERS病毒🦠:5-7天 (2-14天) 來源:Sci Rep. 2016;6:35839.

3.非SARS病毒🦠:3天 (2-5天)。 來源: Lancet Infect Dis. 2009;9:291-300.

潛伏期臨床研究

起初研究,大家都是如此 :

平均潛伏期 : 6.4天 (2.1-11.1天) Euro Surveill. 2020;25 (1月)

平均潛伏期 : 5.0天(2-14天)J Clin Med. 2020;9 (2月)

平均潛伏期 : 5.2天(4.1-7天) N Engl J Med. 2020 (3月)

raw-image

一直到5月 國際期刊 (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內科學年刊 ) 文章出爐,大家才能真正確認:

raw-image

這個 國際期刊 (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內科學年刊 ) 圖告訴我們:

1.平均潛伏期:5.1天 (95%信頼區間;4.5-5.8天)

2.有近「2.5%」的人在【2.2天】發生症狀

3.在平均【5天】潛伏期,發生症候的人,只佔了近「50%

(也就是用5天檢疫,可能要小心,你有50%的人抓不到他們有染疫

4.有「97.5%」的人,會在【11.5天】(95%信賴期間;8.2-15.5天)內發生症狀的。

(我們定在14天,隔離檢疫,可以有90%以上機會抓到有染疫的人

以上就是以5天,14天,看待隔離檢疫措施。

回到8月14日,最新「科學發展,Science Advances 」國際期刊這篇文章指出:

平均潛伏期:8.2天(95%信頼區間;7.67-8.90天)

90%的人在14.28天(95%信頼區間;13.64-14.90)

天數仍然在14天內,【90%】的機會,你會抓到可以發病的人。

這篇文章更具體表示要有效達到「99%」,建議前後【檢疫隔離共21天】比較安全,因為99%的人,發病都會在【20.31天】(95%信頼區間;19.15-21.47)

所以建議就是:

14天隔離檢疫 + 7天自主健康

這才是,99%成功且安全的天數。

多少人超過14天隔離期,再發病?

raw-image

a. 研究人員早3月在新英格蘭國際期刊 ( N Engl J Med. 2020 )提出 :

【12.7%】的人,會超過14天後才發病!什至有【7.3%】會18天後才發病。

b. 在5月國際期刊 (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內科學年刊 )也指出 :

估計在毎10萬人口中,有【101個人】是超過14天才發病的。

c. 這次「科學發展,Science Advances 」國際期刊這篇文章也指出 :

有【10%】的病人,會超過14天隔離檢疫才發病。

結論就是

raw-image

A. 【14天】隔離檢疫 + 【7天】自主健康 : 這是「99%」最安全的隔離措施!

B.【 5天】隔離檢疫,要小心,也許有近「50%」仍然有漏洞之漁!

C. 而以14天隔離檢疫,要小心,仍有近「10%」仍然有漏洞之漁!

來源:

https://www.acpjournals.org/doi/full/10.7326/M20-0504

如果你已經看到最後 : 【免費支持我】

幫我按下方的 [拍手五下],我有機會獲得內容創作的酬勞喔~

創作不易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軒醫師的沙龍
888會員
452內容數
醫學博士 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專欄作家/古文愛好者/2023年全球傑出僑生2019年中華十大傑出校友2015年僑大60週年𠎀出僑生校友2012年師大𠎀出校友2023年中科大𠎀出校友👨🏻‍🎓。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可以用科學來提醒大家... 「用生命看健康❤️,用生活過健康❤️」
黃軒醫師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1/08
《航班95.7%廢水,有新冠病毒痕跡》 抽查癈水,看看有沒有病原體,以便知道研究的社區,研究的群體中,有沒有會發生什麼樣的流行疾病趨勢,這個對公共衛生事件應變,是非常重要的檢驗方式! 一樣的,在pandemic 下,我們去檢驗航班的廢水中的covid 病毒濃度量,就是要看看有沒有病原體帶入境來。這樣
Thumbnail
2023/01/08
《航班95.7%廢水,有新冠病毒痕跡》 抽查癈水,看看有沒有病原體,以便知道研究的社區,研究的群體中,有沒有會發生什麼樣的流行疾病趨勢,這個對公共衛生事件應變,是非常重要的檢驗方式! 一樣的,在pandemic 下,我們去檢驗航班的廢水中的covid 病毒濃度量,就是要看看有沒有病原體帶入境來。這樣
Thumbnail
2023/01/07
媒體詢問:為何「驟然解封」,會導致疫情擴散失控?A. 英國🇬🇧研究這個關於如何,解封才是最佳的模式,早在2020年10月,英國🇬🇧的Oxford大學研究團隊,就已經做了探討:" 什麼才是最佳解封降階方式? "他們提出兩種解封降階的方式比較 :1.馬上開關的策略(On and Off Stra
Thumbnail
2023/01/07
媒體詢問:為何「驟然解封」,會導致疫情擴散失控?A. 英國🇬🇧研究這個關於如何,解封才是最佳的模式,早在2020年10月,英國🇬🇧的Oxford大學研究團隊,就已經做了探討:" 什麼才是最佳解封降階方式? "他們提出兩種解封降階的方式比較 :1.馬上開關的策略(On and Off Stra
Thumbnail
2022/02/20
記者問:KTV 唱歌📷,容易染疫嗎?」 這答案:當然是的! A. 我常常提醒 在pandemic 下,唱歌📷,都要戴口罩📷才安全 尤其是一群朋友,你認識也好,不認識也好, 只要一起唱歌跳舞,更需要戴口罩📷! 因為現在的病毒📷,已經大都會以無症狀、或輕微症狀呈現 在大家一起歡唱時
Thumbnail
2022/02/20
記者問:KTV 唱歌📷,容易染疫嗎?」 這答案:當然是的! A. 我常常提醒 在pandemic 下,唱歌📷,都要戴口罩📷才安全 尤其是一群朋友,你認識也好,不認識也好, 只要一起唱歌跳舞,更需要戴口罩📷! 因為現在的病毒📷,已經大都會以無症狀、或輕微症狀呈現 在大家一起歡唱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新冠病毒的幽靈已經困擾全球四年了…”2024年2月13日美國《科學人》的文章一開頭用「幽靈」(The specter of COVID)來形容新冠的陰魂不散...
Thumbnail
"新冠病毒的幽靈已經困擾全球四年了…”2024年2月13日美國《科學人》的文章一開頭用「幽靈」(The specter of COVID)來形容新冠的陰魂不散...
Thumbnail
5月5日,WHO終於宣布COVID 19大流行結束,不再是全球衞生突發事件… 大家都以為「COVID19 病毒🦠」也消失了? 其實,病毒所導致的疾病,早在公元前2-3世紀的印度和中國就有了關於天花病毒的記錄。 一直到19世紀末,人類對於病毒才開始逐漸得以發現和鑑定。 所以,可以知道 : [ 病毒�
Thumbnail
5月5日,WHO終於宣布COVID 19大流行結束,不再是全球衞生突發事件… 大家都以為「COVID19 病毒🦠」也消失了? 其實,病毒所導致的疾病,早在公元前2-3世紀的印度和中國就有了關於天花病毒的記錄。 一直到19世紀末,人類對於病毒才開始逐漸得以發現和鑑定。 所以,可以知道 : [ 病毒�
Thumbnail
最近這十年來,對於人類來說,「冠狀病毒」可以說是在傳染病學上寫下了一頁又一頁的可貴記錄。 《冠狀病毒的發現》 冠狀病毒早在1920年代就被發現,當時是在被傳染急性支氣管炎的雞隻中發現的,當時被感染的小雞約有40-90%的高死亡率,也就是民間常說的雞瘟之一。1940年代晚期,發現在老鼠身上發現也有一
Thumbnail
最近這十年來,對於人類來說,「冠狀病毒」可以說是在傳染病學上寫下了一頁又一頁的可貴記錄。 《冠狀病毒的發現》 冠狀病毒早在1920年代就被發現,當時是在被傳染急性支氣管炎的雞隻中發現的,當時被感染的小雞約有40-90%的高死亡率,也就是民間常說的雞瘟之一。1940年代晚期,發現在老鼠身上發現也有一
Thumbnail
上星期,閱讀《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 其姊妹刊物《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期刊薈萃 ,NEJM Journal Watch 》,發現 :  全球在疫苗接種開始大量接種,新的疫情減緩了,但科學家同時也發現 有打疫苗,疫情在下降 沒打
Thumbnail
上星期,閱讀《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 其姊妹刊物《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期刊薈萃 ,NEJM Journal Watch 》,發現 :  全球在疫苗接種開始大量接種,新的疫情減緩了,但科學家同時也發現 有打疫苗,疫情在下降 沒打
Thumbnail
先說 : COVID- 19 可能會變成地方性流行病 ( Endemic Disease ) ?  白話文:COVID 19 可能會變成流感化嗎 ?  早上閱讀2篇文章,整理一下,嚐試回答上述2大問題 反覆感染 ( Reinfection )  反覆感染是許多呼吸道病毒的一個顯著特徵,我們一生
Thumbnail
先說 : COVID- 19 可能會變成地方性流行病 ( Endemic Disease ) ?  白話文:COVID 19 可能會變成流感化嗎 ?  早上閱讀2篇文章,整理一下,嚐試回答上述2大問題 反覆感染 ( Reinfection )  反覆感染是許多呼吸道病毒的一個顯著特徵,我們一生
Thumbnail
有些疫苗可以提供數十年的保護,例如麻疹或脊髓灰質炎的疫苗,而有些疫苗也會隨著時間快速流逝,例如百日咳或流感。 疫情就會消失嗎? 大流行( Pandemic ) 的變化、疫情會不消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疫苗的到來,以及在接種疫苗後,抗體可以持續多久的時間。 哈佛大學的流行病學家,馬克·利普西奇 (
Thumbnail
有些疫苗可以提供數十年的保護,例如麻疹或脊髓灰質炎的疫苗,而有些疫苗也會隨著時間快速流逝,例如百日咳或流感。 疫情就會消失嗎? 大流行( Pandemic ) 的變化、疫情會不消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疫苗的到來,以及在接種疫苗後,抗體可以持續多久的時間。 哈佛大學的流行病學家,馬克·利普西奇 (
Thumbnail
COVID19 和其他病菌的共同感染(Co infection) 別以為,COVID19 只會併發流感病毒而已 那些伴隨著COVID19 而來的是一大堆的病菌趁機而入,這些東西才要命。而不是只有流感病毒🦠而已。 很多流感病毒🦠或新冠病毒🦠感染引發了重症狀態,最後通常死於 :  1.發炎風暴
Thumbnail
COVID19 和其他病菌的共同感染(Co infection) 別以為,COVID19 只會併發流感病毒而已 那些伴隨著COVID19 而來的是一大堆的病菌趁機而入,這些東西才要命。而不是只有流感病毒🦠而已。 很多流感病毒🦠或新冠病毒🦠感染引發了重症狀態,最後通常死於 :  1.發炎風暴
Thumbnail
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病毒一代比一代弱才是成功的演化,若是強到把每個感染者都殺死,那它也就沒有辦法存在,就像伊波拉病毒一樣,致死率百分之九十以上,所以當它從叢林某個動物逸出感染了人類,當染上的人都死掉了,它也就在人類社會中不見了,直到下一次又有人到叢林裡被感染。  「為什麼有些專家推測武漢肺炎會流感
Thumbnail
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病毒一代比一代弱才是成功的演化,若是強到把每個感染者都殺死,那它也就沒有辦法存在,就像伊波拉病毒一樣,致死率百分之九十以上,所以當它從叢林某個動物逸出感染了人類,當染上的人都死掉了,它也就在人類社會中不見了,直到下一次又有人到叢林裡被感染。  「為什麼有些專家推測武漢肺炎會流感
Thumbnail
真的是所有的、所有的人都辛苦了。把防洪拿來比喻,就是為了避免潰堤(感染者數量大爆衝,醫護人員累死),我們和病毒傳染的洪流搶時間,大家一起努力讓水減緩速度進來,不要這麼快進入社區,『預防勝於治療』──防疫人員努力篩檢,公民配合篩檢與隔離等政策,學習並貫徹公衛知識,爭取更多時間讓疫苗和藥物治療的研發⋯⋯
Thumbnail
真的是所有的、所有的人都辛苦了。把防洪拿來比喻,就是為了避免潰堤(感染者數量大爆衝,醫護人員累死),我們和病毒傳染的洪流搶時間,大家一起努力讓水減緩速度進來,不要這麼快進入社區,『預防勝於治療』──防疫人員努力篩檢,公民配合篩檢與隔離等政策,學習並貫徹公衛知識,爭取更多時間讓疫苗和藥物治療的研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