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而不惑」 我不惑了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不惑】不迷惑。國文老師釋義:30歲時成家立業,40歲時就沒有迷惑了。
兩千五百年來,年屆40的人腦中大概都曾閃過這句問,可能接著絮叨:在4開頭完成就可以了嗎?49歲以前完成可以嗎?還沒成家立業的,歲份計算在可以往後順延?真正畢業快30才開始工作也是往後推算嗎?女生的話時間表也是一樣嗎?
就像挑剔公告規則不清楚一樣,反射性先思考漏洞跟特例,接著埋怨般地堵這個問:孔子根本不知道21世紀有多複雜...現代的人又不是15歲就嫁娶了,不可能40就不惑...拜託以前的人平均壽命50幾當然都趕進度...
我傾向網上人說的「不惑,是不迷不惑,是清楚明白的意思...是恍然大悟,是十分理智、清醒的,明白了自己、明白了社會、明白了生活、明白了責任」
我更主張既然40歲的我們已都是百歲世代,大可以在這些「明白」之上,玩弄自己玩弄生活,踢除了不喜歡,大方嘗試,思靈縱身跳脫原生桎梏,跳脫外貌外型、跳脫成長背景,嘗試不同的生命樣貌,嘗試未來60年更多在世上舒服遊走的可能性。
2017.07.21 Oggi.jp
avatar-img
4會員
4內容數
【同學】同師受業的人。六、七年級的我們,成為公司老鳥、家庭主導、社會支柱,青壯中年的心理和生活轉換,累積了不足為外人道的種種,臉書連繫了我們,邁入不惑之年,我們都經歷了什麼?職場的、家庭的、育兒的,摘取值得尋味的故事,給讀者參考參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跨過四〇之後,瞬間有種人生好像真的走了一半的感覺。 每天時間走的速度,跟年輕時比起來,有種在小慢跑的fu。 古人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年過四〇之後,真的不惑了嗎?其實我超困惑的。 看著同世代的朋友們,確實大多數的人在這個年紀都已經相對工作穩定,成家立業,看似一切順遂幸福,似乎只有自己還一直在人生
Thumbnail
孔子的時代,能活到四、五十歲,大概都是經歷豐富、看盡世事的"年長者";或者,該說是為數不多的長壽者,所以當他提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時,好像很有道理;但放到現代,高齡化社會儼然成形,七八十歲仍健在的人們比比皆是,資訊爆炸、訊息傳遞快速,競爭劇烈、生活緊湊,活到四十歲,頂多是社會的"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朋友,我不知道你的年紀,也許你從未思考過「養老」這個問題,或甚至覺得「養老」或「退休生活」距離自己還很遙遠。 但只要從社會結構宏觀的角度來看,若現在的你沒有未雨綢繆的思維和規劃,很可能就要一輩子為錢工作到老。 無論你現在是20歲、30歲、還是40歲。 老齡化社會 根據UN的定義,6
1999年日劇《三十拉警報 》,距今25年前了,那時候的我準備迎接20代,30歲距離我還有些距離,等我來到30歲,出現了“大齡女子”這個詞。 在某篇瞎聊談到求偶焦慮,因為我沒有要婚生,沒有這方面的問題,所謂適婚年齡也是以女性最適合生育年齡去訂定,約莫是28歲。 等我來到了40代,隨著婚生率下
 01/13/2009 有個同事要離職了. 將遠渡重洋到法國念書. 看他臉上帶著將迎接全新的未來的興奮. 但又帶著一絲對不可知未來的迷惑. 我告訴他. 有迷惑,並不是壞事. 這一兩年, 我覺得孔子說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很有道理 歷練隨著年齡成長,慢慢的了解自己,了解社會事,人生
Thumbnail
在這說老不老、說年輕不年輕的年紀, 眼看身邊越來越好友相繼結婚,甚至有人已體會當媽媽的生活! 仔細回想「三十」這個年紀對我來說意義是什麼? 我想,『是獲得心靈上的自由』。 對於不認同的言論勇敢說不。 對於不適合的情人勇敢放棄。 對於從沒嘗試過的穿搭風格勇於接受。 對於自己的失誤勇於承認
Thumbnail
40歲以前聽李宗勝的山丘,很多人是無感的,但對我們這種多愁善感的人來說,30歲時其實就已拉滿警報。 然而...終究還是躲不過歲月的摧殘,終究還是來到了40歲。 曾經以為,自己活到了25歲就已足夠了,就可以死去。 於是到了30歲,開始懷疑了人生、焦慮、悲傷與寂寞。 而接踵而來的,就是自
四十的時候,不覺得自己中年了。 不惑的能力似懂非懂的增加,但是就是那樣。 也沒什麼特別啊~(當時的我這樣想) 一天天過去了,每天除了工作,就是想著當時單身的自己,老年生活要怎麼安排? 四十一的時候,遇到了像神通一般的戀情,說了沒人理解、自己也無法理解的那種狀況, 什麼是不是前世認識啦?為什
Thumbnail
人們大聲疾呼說著要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買房成家生孩子是上個世紀的遺毒,但一個閃神,身邊的人們還是都走回了老路。好像不該順著前人的腳步走,又好像只能沿著規則摸索,人生充滿不確定性、包在框架中的不確定性。
Thumbnail
心靈不雞湯—30歲的他,最終活成了他想活的樣子嗎?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跨過四〇之後,瞬間有種人生好像真的走了一半的感覺。 每天時間走的速度,跟年輕時比起來,有種在小慢跑的fu。 古人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年過四〇之後,真的不惑了嗎?其實我超困惑的。 看著同世代的朋友們,確實大多數的人在這個年紀都已經相對工作穩定,成家立業,看似一切順遂幸福,似乎只有自己還一直在人生
Thumbnail
孔子的時代,能活到四、五十歲,大概都是經歷豐富、看盡世事的"年長者";或者,該說是為數不多的長壽者,所以當他提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時,好像很有道理;但放到現代,高齡化社會儼然成形,七八十歲仍健在的人們比比皆是,資訊爆炸、訊息傳遞快速,競爭劇烈、生活緊湊,活到四十歲,頂多是社會的"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朋友,我不知道你的年紀,也許你從未思考過「養老」這個問題,或甚至覺得「養老」或「退休生活」距離自己還很遙遠。 但只要從社會結構宏觀的角度來看,若現在的你沒有未雨綢繆的思維和規劃,很可能就要一輩子為錢工作到老。 無論你現在是20歲、30歲、還是40歲。 老齡化社會 根據UN的定義,6
1999年日劇《三十拉警報 》,距今25年前了,那時候的我準備迎接20代,30歲距離我還有些距離,等我來到30歲,出現了“大齡女子”這個詞。 在某篇瞎聊談到求偶焦慮,因為我沒有要婚生,沒有這方面的問題,所謂適婚年齡也是以女性最適合生育年齡去訂定,約莫是28歲。 等我來到了40代,隨著婚生率下
 01/13/2009 有個同事要離職了. 將遠渡重洋到法國念書. 看他臉上帶著將迎接全新的未來的興奮. 但又帶著一絲對不可知未來的迷惑. 我告訴他. 有迷惑,並不是壞事. 這一兩年, 我覺得孔子說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很有道理 歷練隨著年齡成長,慢慢的了解自己,了解社會事,人生
Thumbnail
在這說老不老、說年輕不年輕的年紀, 眼看身邊越來越好友相繼結婚,甚至有人已體會當媽媽的生活! 仔細回想「三十」這個年紀對我來說意義是什麼? 我想,『是獲得心靈上的自由』。 對於不認同的言論勇敢說不。 對於不適合的情人勇敢放棄。 對於從沒嘗試過的穿搭風格勇於接受。 對於自己的失誤勇於承認
Thumbnail
40歲以前聽李宗勝的山丘,很多人是無感的,但對我們這種多愁善感的人來說,30歲時其實就已拉滿警報。 然而...終究還是躲不過歲月的摧殘,終究還是來到了40歲。 曾經以為,自己活到了25歲就已足夠了,就可以死去。 於是到了30歲,開始懷疑了人生、焦慮、悲傷與寂寞。 而接踵而來的,就是自
四十的時候,不覺得自己中年了。 不惑的能力似懂非懂的增加,但是就是那樣。 也沒什麼特別啊~(當時的我這樣想) 一天天過去了,每天除了工作,就是想著當時單身的自己,老年生活要怎麼安排? 四十一的時候,遇到了像神通一般的戀情,說了沒人理解、自己也無法理解的那種狀況, 什麼是不是前世認識啦?為什
Thumbnail
人們大聲疾呼說著要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買房成家生孩子是上個世紀的遺毒,但一個閃神,身邊的人們還是都走回了老路。好像不該順著前人的腳步走,又好像只能沿著規則摸索,人生充滿不確定性、包在框架中的不確定性。
Thumbnail
心靈不雞湯—30歲的他,最終活成了他想活的樣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