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電影都是用膠片拍攝的,而膠片是生命,它有生老病死。它會思維不再連貫,它會逐漸忘事,它會長老年斑,它會偶然走失結果一去不回,嚴重的時候,它會死亡。
本期電影
觀賞電影古董的另一個樂趣,可能是尋找它們的穿幫鏡頭。這種樂趣並不怎樣高雅,它就像一個愛抖機靈的小鬼時不時打斷媽媽正在給他朗讀的睡前童話、指摘其中的邏輯漏洞一樣,純屬找茬。但如果技術性地來做這件事情,意義也許就不一樣了。我們看早期電影的時候,和看歌仔戲有一些類似,重要的不是看它講了什麼,以及講得怎樣,而是看它是如何講的。導演為了繞過技術限制而採用的表現手法是永遠不會過時的,因為手法雖然終將陳舊,但作為它藉以行騙之基礎的觀眾心理學,卻是始終如一的。戴著鐐銬可以跳出世上最美的舞蹈,戴著鐐銬可以打出半步崩拳。這裡可以舉四個穿幫鏡頭的例子。
1. 顯像疊加
圖 8 《幽靈馬車》劇照,拿著䦆頭的死神牽著亡靈徑直穿過一堵牆壁。這個鏡頭的穿幫之處,就在於死神進入的牆上,有一個清晰可見的門的暗影(與那堵牆上實際的門並不重疊),暗影的上方,還能看到一條漏出隔壁燈光的門縫。
第一個例子關於顯像疊加。《幽靈馬車》講述一輛常人看不見的馬車為死神接載死者的亡靈,那麼在有平行的、日常世界的場景中,怎樣表現馬車和亡靈所處之靈界的隱身性呢?用半透明性來表達。而半透明性又如何實現呢?辦法是這樣:
當劇情發展到拿著䦆頭的死神牽著亡靈徑直穿過一堵牆壁走到屋外時(圖 8),先拍攝一段沒有死神與亡靈的室內鏡頭;然後,用剛才的膠片,換到另一個房間,這個房間與前一個規格全同,唯一的區別是死神與亡靈將要穿過的牆上有一扇打開的門;現在再拍攝一段死神與亡靈走出這個房間的鏡頭,期間注意要使第二個房間有門的那堵牆與第一個房間將在電影裡被死神穿透的那堵牆在底片上能夠相互重合。這樣拍攝出來的效果,就是同一張膠片上,既有第二個場景中的人物及其行動,又有第一個場景中的環境,觀眾的視覺把它們結合起來,就會理解成死神與亡靈沒入了堅實的牆壁。
這個鏡頭的穿幫之處,就在於死神進入的牆上,有一個清晰可見的門的暗影(與那堵牆上實際的門並不重疊),暗影的上方,還能看到一條漏出隔壁燈光的門縫。
2. 縮放模型
圖 9 《浮士德》劇照,浮士德與梅菲斯特即將降落在這座水邊的宮堡。畫面中的水浪實際上是細小的波紋,而不是衝擊涯岸造成的波濤,後者不會出現這種宏觀上的、表面光滑平坦的同心圓狀浪圈。
第二個例子關於縮放模型。浮士德和梅菲斯特達成交易之後,梅菲斯特向他展現了一個美麗裸女的形象。浮士德要求去到她的身邊,梅菲斯特說:“到我的斗篷裡來,旋轉的地球將在你的腳下展開。”接下來就是一段飛天魔毯式的情節,這段騰雲駕霧的旅途最後的終點就是那個裸女(其實是一位貴婦)所在的宮堡(圖 9)。那時還沒有航拍,那麼如何表達從雲端所見的景象,比如說,逐漸降落到的那個在水一方的宮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