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生命中的美好規律<Better Than Befor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不知下列情形在你的生活中是否常見:你深知自己在一天中應該要撥出二十分鐘穿上跑鞋開始運動,為的就是要達成減重或是讓身材更漂亮的目標,但每次預定workout的時間來臨時,卻又告訴自己「明天再開始,也沒有差吧?」又或者是你希望人生中不應該只是不停讀書和工作,想透過多看點書或學點有趣的技能來豐富生活,但三分鐘熱度退去後,又開始陷入社群媒體的無底洞裡。
做為平台上的第一篇文章,分享<Better than before>這本書是再好不過的了。
作者Gretchen Rubin在書中前幾章就說到,一個習慣(habit)的養成通常有兩個原因。第一:為了使我們能把固定流程的事項自動化,以保存寶貴的決策判斷力和自制力,分配在重要的事物上,第二:或者是透過每天的行動,完成自己的目標(閱讀、飲食等等)。令人吃驚的是,我們近40%的日常行為皆是具有重複性的,習慣對我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雖然大家對於好習慣的需求都大同小異,但養成方法卻因人而異,也因此作者先將人們依對個人和環境期待的反應分成四種人格,分別是Upholder, Questioner, Obliger 和Rebel。四種個性在思考方式和面對問題時的反應十分不同,使用同一種方法也會有不同的結果。
四種個性對於期待的反應
Rubin在書中表示Obliger和Rebel在人群中佔多數比例。筆者雖然也想成為具備超強自制力,能完成許多期待的Upholder,但就我對自己的了解,恐怕是Obliger, Rebel, Upholder比例由大到小的混合(亦即要在有外部期待下才能持之以恆,有時卻又不想遵守別人的建議,Upholder個性多限於對自己有興趣的事物上)。書中提及十餘種習慣養成方法,因篇幅不一一盡述。在此和大家分享三個對我impact較大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助益。
首先是accountability,這個詞有人翻譯作問責制,主要是告訴我們可以透過設立許多小目標,來督促自己要踏在正確的道路和進度上。倘若一個自由創作者沒有上級的督促催稿,可以透過公布更新時間等來避免停滯。又或者某人想要建立起外出運動習慣,了解自己自制力不足,便可和朋友約定同行或告訴他人自己的健身計畫,進而達到另類的督促作用。
接下來是convenience,亦即便利。再取運動的例子來說明:多數人認為這類習慣不難維持,因為減重和變結實是個滿大的誘因,但其實規律運動會停止多半是在生活雜事很多的時候。在家裡配置幾個啞鈴或一條跳繩,如此運動的場地便不受限制,也可以便利的進行肌力和心肺訓練。 就算選擇健身房的月付方案不一定比較省錢,但比起每次去都要付錢一次,心理的方便有時更有效果。
最後是pairing配對,這個方法有許多表現創意之處,書中提到透過使用跑步機書桌(treadmill desk),在工作時亦可活動筋骨,不會昏昏欲睡。 有人喜歡唱歌,便會選擇在淋浴間裡大秀歌喉,也有人會告訴自己只有在吃飯的時候才能滑手機(雖然不太健康),以限制使用時間。就算是小習慣如利用在室內走動的時間順手把物品歸位,長久下來也會有巨大影響。
總結對這本書的看法,雖然內容章節是以一個個方法作為區分,彼此不具明顯連貫性,但不如把它看成是一本手冊,介紹著不同的食材,每個人即能依照自己的喜好和胃口搭配,找出個人專屬的健康飲食習慣。以筆者自身而言,透過利用這些方法在生活中加入不同的小習慣,如於一天中安排短時間的運動、在特定的時間和地方下閱讀書籍,由此在工作和休閒上皆得以漸漸掌握的更好,不再時常被deadline追著跑或被永無止境的事務撲倒。在此與讀著共勉,養成好習慣,使今天的你比昨天更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越來越受到重視,其中特別是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然而,我們都知道,光是下定決心要運動是遠遠不夠的,如何設計有效的誘因機制,讓人真正能夠持續運動,成為了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在Uri Gneezy所著的《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中,關於如何增加運動誘因,做出
Thumbnail
一旦從事一個習慣的阻力減少了,它就更容易被實現。換句話說,當便利性上升,你就有更高的機率去遵循你的習慣。 當決定在哪裡實踐新習慣時,最好選擇一個你日常規律中的必經地點,因為當一個想被建立的習慣與你的日常生活適性度高的時候,它更可能成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如何在生活中培養習慣以提升效率,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習慣可能帶來過度的壓力和反效果。文章建議定期審視背景、選擇合適的參照對象、適時調整進度、看長期效果、避免短期目標後無所適從。最後作者透過放鬆步調、調整習慣,減少壓力,逐漸找回平衡。每個人的極限不同,應根據自身情況調整,必要時慢下腳步。
Thumbnail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 版權為作者所有,內容僅個人心得與摘要 這本書會告訴你怎麼利用四個步驟建立更好的習慣?
Thumbnail
今天這本書不只是2019年必讀,我覺得它根本應該納入人生必讀。無論你的起點在哪裡,想要改變什麼,增進健康、金錢、人際關係等等...這本書給的四大法則都能完整解惑,倘若你真的這輩子只能讀一本對自己有幫助的書,就是它了《原子習慣》。
Thumbnail
人人都知道要養成好習慣,問題就在養成習慣太難了,所謂的好習慣就比如說, 為了健康每天去跑步5公里、早睡早起有良好的作息、想要財富自由,開始去記帳等等。 問題是養成習慣太難了,三不五時就半途而廢! 有沒有什麼簡單的方法,不需要意志力,無腦能輕鬆持之以恆呢?
Thumbnail
習慣就是「自我改善」這件事的複利。如同錢財透過複利加倍,習慣的效果也在你重複執行的過程中加倍。隨便挑一天來看,習慣的效應似乎很小,但幾個月、甚至幾年下來,它們就可能造成極巨大的影響。唯有兩年、五年,或者十年之後回頭看,好習慣的價值與壞習慣的代價才變得極為明顯。
Thumbnail
當我我們開始一項新的習慣時,我們也許會設立像是以下的目標:每天超慢跑30分鐘,於是開始興高采烈的執行,前幾天都還可能找出時間來超慢跑,例如早上起床後,有時候比較晚起床,就會在下班後跑一下。然後,生活或是工作中的意外插進來了,有時是公司突然需要加班,有時是晚間的好友聚餐,這些突發事件,會讓你忘記執行新
Thumbnail
為何好習慣那麼難以養成?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結果滯後」,也就是我們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缺乏即時的反應。例如,我們設下一個目標減重3公斤,並告訴自己要養成每天晨跑30分鐘的習慣。於是我們在第二天早上興沖沖的穿上慢跑鞋,順利完成30分鐘的跑步,然後是第三天、第四天⋯。一週後,站上體重計,卻發現體重沒有變化,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越來越受到重視,其中特別是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然而,我們都知道,光是下定決心要運動是遠遠不夠的,如何設計有效的誘因機制,讓人真正能夠持續運動,成為了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在Uri Gneezy所著的《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中,關於如何增加運動誘因,做出
Thumbnail
一旦從事一個習慣的阻力減少了,它就更容易被實現。換句話說,當便利性上升,你就有更高的機率去遵循你的習慣。 當決定在哪裡實踐新習慣時,最好選擇一個你日常規律中的必經地點,因為當一個想被建立的習慣與你的日常生活適性度高的時候,它更可能成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如何在生活中培養習慣以提升效率,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習慣可能帶來過度的壓力和反效果。文章建議定期審視背景、選擇合適的參照對象、適時調整進度、看長期效果、避免短期目標後無所適從。最後作者透過放鬆步調、調整習慣,減少壓力,逐漸找回平衡。每個人的極限不同,應根據自身情況調整,必要時慢下腳步。
Thumbnail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 版權為作者所有,內容僅個人心得與摘要 這本書會告訴你怎麼利用四個步驟建立更好的習慣?
Thumbnail
今天這本書不只是2019年必讀,我覺得它根本應該納入人生必讀。無論你的起點在哪裡,想要改變什麼,增進健康、金錢、人際關係等等...這本書給的四大法則都能完整解惑,倘若你真的這輩子只能讀一本對自己有幫助的書,就是它了《原子習慣》。
Thumbnail
人人都知道要養成好習慣,問題就在養成習慣太難了,所謂的好習慣就比如說, 為了健康每天去跑步5公里、早睡早起有良好的作息、想要財富自由,開始去記帳等等。 問題是養成習慣太難了,三不五時就半途而廢! 有沒有什麼簡單的方法,不需要意志力,無腦能輕鬆持之以恆呢?
Thumbnail
習慣就是「自我改善」這件事的複利。如同錢財透過複利加倍,習慣的效果也在你重複執行的過程中加倍。隨便挑一天來看,習慣的效應似乎很小,但幾個月、甚至幾年下來,它們就可能造成極巨大的影響。唯有兩年、五年,或者十年之後回頭看,好習慣的價值與壞習慣的代價才變得極為明顯。
Thumbnail
當我我們開始一項新的習慣時,我們也許會設立像是以下的目標:每天超慢跑30分鐘,於是開始興高采烈的執行,前幾天都還可能找出時間來超慢跑,例如早上起床後,有時候比較晚起床,就會在下班後跑一下。然後,生活或是工作中的意外插進來了,有時是公司突然需要加班,有時是晚間的好友聚餐,這些突發事件,會讓你忘記執行新
Thumbnail
為何好習慣那麼難以養成?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結果滯後」,也就是我們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缺乏即時的反應。例如,我們設下一個目標減重3公斤,並告訴自己要養成每天晨跑30分鐘的習慣。於是我們在第二天早上興沖沖的穿上慢跑鞋,順利完成30分鐘的跑步,然後是第三天、第四天⋯。一週後,站上體重計,卻發現體重沒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