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習慣》:你採取的每個行動都像一張選票,投給你想要成為的那一種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你是否常常說要減重、多看書、戒菸或是要運動,卻總是半途而廢,開始沒幾天就放棄了?你是否想要培養更多小習慣,取代原本邋遢或貪嘴吃零食的壞習慣?
如果是的話,那這本書很適合你:不要小看任何一個習慣,一個持之以恆、持續多年的好習慣,會在多年後給你巨大的回饋;一個伴隨你多年的壞習慣,雖然可以給你立即的滿足或獎賞,但最終可能會造成巨大的損失。
(圖片來源:PIXABAY)

造就成功的是日常習慣,而不是千載難逢的轉變

如果每天都能進步百分之一,持續一年,最後你會進步三十七倍;相反地,若是每天退步百分之一,持續一年,到頭來你會弱化到趨近於零。起初的小勝利或小倒退,累積起來會造就巨大差異。……唯有兩年、五年,或者十年之後回頭看,好習慣的價值與壞習慣的代價才變得極為明顯。
其實習慣能帶來的成果和時間複利的概念很相似,「結果」是「習慣」的滯後目標,「財富」也是「財務習慣」的滯後目標;如果你總是花錢如流水、入不敷出,你的財富就走在負成長的道路上;健康和生活習慣的關係也是如此。你現在有哪些習慣,經過二十年的時間複利後,會變成什麼樣子?
無論好壞,很多「結果」都來自於事情發生前的多年積累,而非一夕之間就達成成就或坍塌。而世界上唯一公平的事情就在這裡:大家有一樣的時間,只要你願意為了二三十年的長遠目標付出代價,就能享受到最終的成果。
人們很容易高估一個決定性瞬間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每天都做些小改善的價值。

改變身份認同,描述你想成為的樣子

改變有三個層次,分別是:
  • 第一層:改變結果(你的目標多半與這個層次的改變有關,例如減重)
  • 第二層:改變過程(你建立的習慣多半與這個層次有關,改變你的習慣與系統)
  • 第三層:改變身分認同(你抱持的信念、假設及偏見多半與這個層次有關,改變你的信念:世界觀、自我形象、你對自己與他人的評價)
大部分的人改變之所以會遭遇失敗,通常是想要改變的目標或方式不對。一個人想要改變,最快的方式,是從內在動機出發、改變身份認同,把焦點放在「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在生命中每一次選擇時都選那個貼近你描述的選項,你就會變成你所描述的那個人。
你採取的每個行動都像一張選票,投給你想要成為的那一種人。沒有一個單一例證可以改變你的信念,但隨著票數累積,新身分的證據也聚沙成塔。
例如:你想要改變的結果也許是減重,你想要改變的過程可能是平日減少零食、控制熱量或碳水、增加運動頻率,但這些列出來很簡單,實際要執行的時候才發現困難重重。你可以先決定:我要成為一個不吃零食、每天都會計算熱量、且會出現在健身房的人。記住這個身份認同,透過生活中的每一個時刻向自己證明你是這樣的人,而習慣會幫助你走上正軌。

習慣迴路:改變行為的四個法則

習慣形成的四個步驟分別是:提示、渴望、回應、獎賞,「提示」會促使你的大腦開啟某個行為;「渴望」是內在動機或欲望,如果少了這個,就沒有行動的理由;「回應」是你確實執行的行為;「獎賞」則應該是此行為的終極目標。這四個步驟會形成習慣迴路,讓你的習慣可以不斷被執行(當然,如果是壞習慣的話,也是如此)。
但我們可以藉由這個習慣迴路,來設計你的新習慣或破除壞習慣:
其中,「環境」二度出現在「讓提示顯而易見」和「讓行動輕而易舉」,在破除壞習慣中也有出現,可見其重要性。

環境設計:優化環境,讓你更容易培養或移除習慣

所謂「自律者」只是擅長建構生活,好讓自己不需要展現超凡的意志力與自我控制力。換言之,他們不常讓自己處於充滿誘惑的環境。
良好的環境,可以幫助你建立好習慣或移除壞習慣;如果你常待的環境充滿了隨手可得的零食、口袋裡放著菸盒、冰箱裡放著啤酒,那你要移除這些習慣,顯然是蠻困難的:你每天都得面對這些誘惑,每一次看到這些「提示」,就要考驗自己一次。像是特別累、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你如果沒有看到這些東西,就不一定會想到要吃零食、喝酒或抽菸,但一旦看到,你就會開始陷入「要不要今天就放一次假」的困境,無論你最後有沒有屈服,你都會讓自己困在這個選擇題一段時間。放棄很簡單,堅持很難。
(圖片來源:PIXABAY)
人類行為遵循最小努力原則,我們自然會被花費最少力氣的選項吸引。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你在當下沒有選擇。想戒掉零食,就把家裡的零食都丟掉(切記不要因為怕浪費就放著,一旦放在家裡,最終都會落進你的胃袋),或是打包送給朋友或家人(死道友不死貧道);想要多閱讀,就把書放在最顯眼的地方;想多喝水,就把水裝好放在你常待的地方。這也會讓你的第一步更容易邁出去。
另外,你的行為有時也會和情境有關:看到沙發時就想坐下來打電動或看電視、睡前躺在床上就會開始滑手機,那你可能就無法在沙發上專心閱讀,或在床上安心入睡。定義行為的是我們與物品之間的關係,環境中充滿的是你和這些物品間建立的關係——也就是回憶,所以抵抗這些習慣會更難。作者給了兩個建議:
  • 在新環境中比較容易改變習慣
  • 避免把一個習慣的情境跟另一個習慣的情境混在一起
新環境指的是,你可以在新的地方建立新的習慣,例如你如果都在熟悉的超市採購,那就換一間不熟悉的店,你就不會像以前一樣順手拿同一個地方的零食進你的購物籃;在不同的咖啡店閱讀;在房間的角落佈置一個適合做瑜伽的小空間。而在家中,你可以把閱讀、打電動、辦公寫作的空間分開,如果希望自己少打電動,甚至可以把電動先收起來,放在不好拿取的櫃子深處。
(圖片來源:PIXABAY)
想要讓習慣成為生活的一大部分,就讓提示成為環境的一大部分。
我自己的經驗是,改變空間配置,很快就能看出效果;如果效果不好,那就再重新配置一次。當你調整愈多次,會更容易思考你原先如何利用這個環境、你都在這裡做什麼,很容易就能改變環境及自己的生活習慣。

兩分鐘法則:訂立入門習慣

一開始就以「今天要看某本書」、「今天要讀多少英文」、「要做一小時重訓」為目標,是真的很需要勇氣和意志力。但如果你的目標改為「今天洗完澡後至少要看一頁書」、「下班後先換上運動褲」,聽起來就簡單多了。有時候你只需要讓第一步簡單一點,當你翻開書,很有可能就會往下閱讀;當你穿著運動褲經過健身房,就更有可能踏進去。
比起開始做一件不一樣的事,繼續做本來做的事似乎比較容易。這些翻開書本、換上運動褲都是小小的「決定性瞬間」,這些決定性瞬間很大機率會決定你接下來做的事;舉個例子,當你踏進了某間餐廳,你能吃的菜就只有菜單上的那些,而不是麥當勞的炸雞或漢堡。決定性瞬間就是像你踏進餐廳的那一步,他決定了你接下來的飲食。
(圖片來源:PIXABAY)
你的生活中每天都有數十甚至數百個「決定性瞬間」,你只要在這些時刻做對事情,就能改變你的習慣。
每一天都由許多瞬間組成,但真正決定你走的道路的,其實只有幾個習慣性的選擇。這些小選擇累積堆疊,每一個都設定了軌道,決定你如何運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
所以兩分鐘法則就可以派上用場,你可以將你的目標縮為兩分鐘就能完成的事情,在每個決定性瞬間取得一個小勝利,後面的事情就更容易了。搭配環境設計,你的新習慣應該能輕易形成。
(圖片來源:PIXABAY)

讀後感:每一次選擇都是你的機會

雖然這本書已經很多人寫過了,到處都看得到書摘,但我還是想寫一個自己的版本。一來是每個人看到的重點和角度可能都不太一樣,二來是自己寫過以後印象會比較深,也方便我自己未來復習查閱。
你覺得現在的自己是誰造就的呢?是你的父母親、師長給予你的資源和教育?是你先天的身體條件和基因?是社會上種種不公平?是職場上碰到的諸多磨難?還是那些支持你或背叛你的親朋好友、前男女朋友?
我在身體狀況不太好的時候寫過一封信給自己(有點憤世嫉俗所以沒有公開貼出來,哈),我在信裡痛罵了自己一頓(好吧其實也沒有很沉痛,畢竟還是會對自己手下留情)。大意是這樣:
每個人在出生時手上就握了一副牌,在長大的過程中不斷出牌、補牌,有些人也許就是運氣差,從頭到尾都拿到不太好運用的牌,有些人天生就是一副好牌,大家都沒有換牌的手段,更不能大叫莊家不公平,讓大家重新洗牌。
你可以說自己沒有抽到好牌,然後呢?你要抱怨到幾歲?
你既然在牌桌上,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把牌打得漂亮,然後好好享受打牌的樂趣。大家可能都看過有些人在牌桌上碎念,牌太爛、哪有人這樣打牌、啊你一直贏都給你贏就好了、或其他不太中聽的垃圾話,一次兩次下來,就不會想再和這個人打牌了。人生也是一場牌局,你想要這樣打嗎?還是從頭到尾開開心心、努力把牌做漂亮、爭取不要輸得太難看,偶爾亮一手讓領先的人感到一點壓力,持續打完自己的牌就好了。也許最後亮牌的時候還可以讓人嚇一跳:「看不出來你一開始的牌這麼差,打得很好耶!」
拿到好牌或壞牌都不代表最後的結果,你如果一開始就抱持著會輸的信念擺爛亂打,或是拿著好牌隨便揮霍,得到的結果可想而知。每一次選擇都是你的機會,你可以決定把自己的人生過成什麼樣子;隨著你的年紀愈來愈大,面臨的選擇、能做的決定就愈多。每一個選擇必然都伴隨著代價,想要認真生活的話就得捨棄輕鬆耍廢的生活,無法兼得。
你要做的事情很簡單:過有意識的生活,在面臨每一個小選擇的時候,選最貼近你的目標、最符合你對未來期望的那一個。
閱讀筆記|心得|書評,以商業管理及自我成長書籍為主,其他類別不一定。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網路工作為我們帶來的,就是讓知識工作者陷入淺薄工作的迴圈。在隨時連線的文化中,我們無法測量分心這件事帶來多少傷害,破壞了多少深度工作;而且使用收件匣管理自己,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比起安排自己的目標和深度工作時間,用收件匣讓自己看起來比較忙碌,似乎是最省事的途徑。
你覺得女性上班族的時間管理方式,和一般上班族的管理方式一樣嗎?或者拿掉上班族,「女性」所扮演的多元角色,和「男性」所扮演的多元角色,在工作、家庭、個人的時間分配上是相同的嗎?你是什麼樣的人,需要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網路工作為我們帶來的,就是讓知識工作者陷入淺薄工作的迴圈。在隨時連線的文化中,我們無法測量分心這件事帶來多少傷害,破壞了多少深度工作;而且使用收件匣管理自己,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比起安排自己的目標和深度工作時間,用收件匣讓自己看起來比較忙碌,似乎是最省事的途徑。
你覺得女性上班族的時間管理方式,和一般上班族的管理方式一樣嗎?或者拿掉上班族,「女性」所扮演的多元角色,和「男性」所扮演的多元角色,在工作、家庭、個人的時間分配上是相同的嗎?你是什麼樣的人,需要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引言: 《原子習慣》是一本革命性的自我提升指南,深入探討了如何有效地建立良好習慣和打破不良習慣。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是通過專注於微小的、持續的改變(即"原子習慣"),我們能夠在長期內實現顯著的個人成長和成就。 習慣的形成: 習慣形成的四個階段:提示、渴望、反應和獎勵,並圍繞這個框架提供了一系列
Thumbnail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 版權為作者所有,內容僅個人心得與摘要 這本書會告訴你怎麼利用四個步驟建立更好的習慣?
Thumbnail
今天這本書不只是2019年必讀,我覺得它根本應該納入人生必讀。無論你的起點在哪裡,想要改變什麼,增進健康、金錢、人際關係等等...這本書給的四大法則都能完整解惑,倘若你真的這輩子只能讀一本對自己有幫助的書,就是它了《原子習慣》。
Thumbnail
我們常常會自然而然地去做一些事,也常聽到跟「習慣」相關的句子,例如:習慣成自然、習慣就好、你這個壞習慣要改掉…等。查閱字典對「習慣」的解釋是:「長期養成,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模式或地方風尚。」而在網路書店查詢跟「習慣」相關的書名,竟有數百本之多,包括全球銷售超過1500萬本以上的《原子習慣》,可見習
Thumbnail
習慣是人類大腦自動化的一種展現,不論是好習慣或是壞習慣,將會深植在我們的生活中,透過每天不斷的重複執行,最終對我們的人生產生巨大的影響。由Charles Duhigg所著《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的這本書,詳細剖析了習慣的力量,以及我們如何能夠掌控它們,從而改善我們的生活與工作。Duhigg在
Thumbnail
習慣就是「自我改善」這件事的複利。如同錢財透過複利加倍,習慣的效果也在你重複執行的過程中加倍。隨便挑一天來看,習慣的效應似乎很小,但幾個月、甚至幾年下來,它們就可能造成極巨大的影響。唯有兩年、五年,或者十年之後回頭看,好習慣的價值與壞習慣的代價才變得極為明顯。
Thumbnail
當你想要養成好習慣或戒除壞習慣時,即時性懲罰可能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式。透過「習慣契約」,找到問責夥伴一起助你達成目標,並使用自動化問責策略來幫助自己。本文將介紹如何運用這些原則,並分享一位成功減重的企業家的故事以供參考。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行為改變的起點是什麼、如何釐清志向以及探索行為選項等步驟。跟作者BJ Fogg一起學習如何設計你的小習慣吧!
Thumbnail
新的年度開始,很多人在設立目標時,都會想要養成一些新的習慣,或是戒除掉一些不好的習慣。史丹佛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的BJ Fogg教授提出一個觀點:如果沒有提示,再多的動機和能力也沒有用。因為人通常受提示才會行動,沒有提示、就沒有行為。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引言: 《原子習慣》是一本革命性的自我提升指南,深入探討了如何有效地建立良好習慣和打破不良習慣。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是通過專注於微小的、持續的改變(即"原子習慣"),我們能夠在長期內實現顯著的個人成長和成就。 習慣的形成: 習慣形成的四個階段:提示、渴望、反應和獎勵,並圍繞這個框架提供了一系列
Thumbnail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 版權為作者所有,內容僅個人心得與摘要 這本書會告訴你怎麼利用四個步驟建立更好的習慣?
Thumbnail
今天這本書不只是2019年必讀,我覺得它根本應該納入人生必讀。無論你的起點在哪裡,想要改變什麼,增進健康、金錢、人際關係等等...這本書給的四大法則都能完整解惑,倘若你真的這輩子只能讀一本對自己有幫助的書,就是它了《原子習慣》。
Thumbnail
我們常常會自然而然地去做一些事,也常聽到跟「習慣」相關的句子,例如:習慣成自然、習慣就好、你這個壞習慣要改掉…等。查閱字典對「習慣」的解釋是:「長期養成,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模式或地方風尚。」而在網路書店查詢跟「習慣」相關的書名,竟有數百本之多,包括全球銷售超過1500萬本以上的《原子習慣》,可見習
Thumbnail
習慣是人類大腦自動化的一種展現,不論是好習慣或是壞習慣,將會深植在我們的生活中,透過每天不斷的重複執行,最終對我們的人生產生巨大的影響。由Charles Duhigg所著《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的這本書,詳細剖析了習慣的力量,以及我們如何能夠掌控它們,從而改善我們的生活與工作。Duhigg在
Thumbnail
習慣就是「自我改善」這件事的複利。如同錢財透過複利加倍,習慣的效果也在你重複執行的過程中加倍。隨便挑一天來看,習慣的效應似乎很小,但幾個月、甚至幾年下來,它們就可能造成極巨大的影響。唯有兩年、五年,或者十年之後回頭看,好習慣的價值與壞習慣的代價才變得極為明顯。
Thumbnail
當你想要養成好習慣或戒除壞習慣時,即時性懲罰可能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式。透過「習慣契約」,找到問責夥伴一起助你達成目標,並使用自動化問責策略來幫助自己。本文將介紹如何運用這些原則,並分享一位成功減重的企業家的故事以供參考。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行為改變的起點是什麼、如何釐清志向以及探索行為選項等步驟。跟作者BJ Fogg一起學習如何設計你的小習慣吧!
Thumbnail
新的年度開始,很多人在設立目標時,都會想要養成一些新的習慣,或是戒除掉一些不好的習慣。史丹佛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的BJ Fogg教授提出一個觀點:如果沒有提示,再多的動機和能力也沒有用。因為人通常受提示才會行動,沒有提示、就沒有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