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軒醫師說:流感又開始回來了

更新 發佈閱讀 1 分鐘
raw-image

臺灣最近的9月一開始,「流感黃色警戒」似乎已經開始往上出現了。

raw-image

依目前台灣所有的流感重症患者資料分析,重症患者多為「重度肥胖」與「懷孕」,尤其是「65歲以上」或有「慢性病」者,具有較高風險變成重症。

raw-image

一旦併發流感重症,死亡率開始往上昇。這不可不注意⚠️

raw-image

預防勝於治療

1.戴口罩、落實洗手、

2.與他人保持1公尺以上的距離、以拱手替代握手

3.流感疫苗注射

4.若有上呼吸道症狀應戴上口罩就醫,最好是外科口罩,方能減少病毒散播在環境中的風險。

5.民眾若有發燒等類流感症狀,請速戴上口罩至醫院門急診就醫。

raw-image

如果你已經看到最後 : 【免費支持我】

幫我按下方的【 拍手五下】,我有機會獲得內容創作的酬勞喔~

創作不易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軒醫師的沙龍
896會員
572內容數
醫學博士 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專欄作家/古文愛好者/2023年全球傑出僑生2019年中華十大傑出校友2015年僑大60週年𠎀出僑生校友2012年師大𠎀出校友2023年中科大𠎀出校友👨🏻‍🎓。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可以用科學來提醒大家... 「用生命看健康❤️,用生活過健康❤️」
黃軒醫師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9/26
現代生活節奏快,越來越多人因為工作、學習或娛樂而養成熬夜的習慣。然而,熬夜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 最新的研究表示:熬夜不僅會影響我們的睡眠質量,還會增加多種健康風險,這些風險從肥胖到糖尿病,可能潛伏多年後才逐漸顯現
Thumbnail
2024/09/26
現代生活節奏快,越來越多人因為工作、學習或娛樂而養成熬夜的習慣。然而,熬夜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 最新的研究表示:熬夜不僅會影響我們的睡眠質量,還會增加多種健康風險,這些風險從肥胖到糖尿病,可能潛伏多年後才逐漸顯現
Thumbnail
2024/09/24
大家每天都在使用手機: - 上班時間看! - 下班時間看! 但長時間使用手機對健康的影響不僅僅是眼睛👀的傷害
Thumbnail
2024/09/24
大家每天都在使用手機: - 上班時間看! - 下班時間看! 但長時間使用手機對健康的影響不僅僅是眼睛👀的傷害
Thumbnail
2024/09/18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無意識間的日常習慣,往往對大腦健康造成巨大的影響。 隨著科技和飲食文化的發展,許多看似平常的行為,從飲酒、熬夜到長期焦慮,都可能加速大腦的衰退,並增加患上痴呆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
Thumbnail
2024/09/18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無意識間的日常習慣,往往對大腦健康造成巨大的影響。 隨著科技和飲食文化的發展,許多看似平常的行為,從飲酒、熬夜到長期焦慮,都可能加速大腦的衰退,並增加患上痴呆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臺灣的健保是世界首屈一指,讓昂貴的醫療費用變得更為負擔得起。在大陸上班及疫情期間,觀察大陸醫療水平及疫情期間醫院就診情況。此外,提供在家感冒時的自我輔助,例如成藥選擇以及如何在感冒期間加速復原。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臺灣的健保是世界首屈一指,讓昂貴的醫療費用變得更為負擔得起。在大陸上班及疫情期間,觀察大陸醫療水平及疫情期間醫院就診情況。此外,提供在家感冒時的自我輔助,例如成藥選擇以及如何在感冒期間加速復原。
Thumbnail
【公費流感疫苗預防接種】 因年後開學、燈會等活動,疾管署表示3月初前流感疫情恐再起,宣布公費流感疫苗擴大提供全國6個月以上未施打者預防接種。
Thumbnail
【公費流感疫苗預防接種】 因年後開學、燈會等活動,疾管署表示3月初前流感疫情恐再起,宣布公費流感疫苗擴大提供全國6個月以上未施打者預防接種。
Thumbnail
根據疾病管制署5/2新聞稿指出,前周新增13例流感重症案例,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達58,588人次,上升10.2%,整體趨勢上升且高於前3年同期;顯示流感等呼吸道病毒仍持續於社區活動,尚未趨緩。
Thumbnail
根據疾病管制署5/2新聞稿指出,前周新增13例流感重症案例,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達58,588人次,上升10.2%,整體趨勢上升且高於前3年同期;顯示流感等呼吸道病毒仍持續於社區活動,尚未趨緩。
Thumbnail
五十歲以上,或者是有慢性病,例如心臟病、肝病、癌症、或是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得到流感時出現重症的機會較高,一定要記得施打流感疫苗,提高保護力。另外,家人之間的傳播是流感病毒很重要的傳染模式,學生是傳播流感病毒的重要族群,所以也需要施打流感疫苗。
Thumbnail
五十歲以上,或者是有慢性病,例如心臟病、肝病、癌症、或是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得到流感時出現重症的機會較高,一定要記得施打流感疫苗,提高保護力。另外,家人之間的傳播是流感病毒很重要的傳染模式,學生是傳播流感病毒的重要族群,所以也需要施打流感疫苗。
Thumbnail
流感疫苗10月初開打,許多民眾疑惑,若已施打新冠疫苗,還有必要打流感疫苗嗎?《黃金時代》特約金時診所張學豪醫師提醒,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兩者並不衝突,間隔一週就可施打,建議儘速接種,提升自我保護力。
Thumbnail
流感疫苗10月初開打,許多民眾疑惑,若已施打新冠疫苗,還有必要打流感疫苗嗎?《黃金時代》特約金時診所張學豪醫師提醒,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兩者並不衝突,間隔一週就可施打,建議儘速接種,提升自我保護力。
Thumbnail
黃瑽寧醫師X柳子駿牧師~雙師相遇特別企劃!防新冠肺炎,到底要不要打AZ疫苗?│ 今天不講理SP【今天五四三】點評:黃瑽寧醫師的比喻「第一劑AZ+第二劑莫德納=被卡車撞兩次」太精闢!14日新增本土案例29例(聯合新聞網),台灣南北部皆傳確診案例,人心惶惶。指揮中心按照慣例,在下午召開記者會直播
Thumbnail
黃瑽寧醫師X柳子駿牧師~雙師相遇特別企劃!防新冠肺炎,到底要不要打AZ疫苗?│ 今天不講理SP【今天五四三】點評:黃瑽寧醫師的比喻「第一劑AZ+第二劑莫德納=被卡車撞兩次」太精闢!14日新增本土案例29例(聯合新聞網),台灣南北部皆傳確診案例,人心惶惶。指揮中心按照慣例,在下午召開記者會直播
Thumbnail
臺灣最近的9月一開始,「流感黃色警戒」似乎已經開始往上出現了。 依目前台灣所有的流感重症患者資料分析,重症患者多為「重度肥胖」與「懷孕」,尤其是「65歲以上」或有「慢性病」者,具有較高風險變成重症。 一旦併發流感重症,死亡率開始往上昇。這不可不注意⚠️ 預防勝於治療 1.戴口罩、落實洗手、
Thumbnail
臺灣最近的9月一開始,「流感黃色警戒」似乎已經開始往上出現了。 依目前台灣所有的流感重症患者資料分析,重症患者多為「重度肥胖」與「懷孕」,尤其是「65歲以上」或有「慢性病」者,具有較高風險變成重症。 一旦併發流感重症,死亡率開始往上昇。這不可不注意⚠️ 預防勝於治療 1.戴口罩、落實洗手、
Thumbnail
我們都已經知道,慢性疾病是嚴重COVID19 的助燃器,也是COVID19 死亡推助器。 得COVID19 後“易重症”的潛在疾病: 1.高血壓(20%) 2.糖尿病(10%) 3.心臟病(8%) 4.慢性肺病(3%) 如果和完全沒有潛在疾病患者比較,最容易發生重病的排名是: 1.心臟病,【4.1
Thumbnail
我們都已經知道,慢性疾病是嚴重COVID19 的助燃器,也是COVID19 死亡推助器。 得COVID19 後“易重症”的潛在疾病: 1.高血壓(20%) 2.糖尿病(10%) 3.心臟病(8%) 4.慢性肺病(3%) 如果和完全沒有潛在疾病患者比較,最容易發生重病的排名是: 1.心臟病,【4.1
Thumbnail
目前新冠疫情在美國出現大流行,讓人十分擔憂,但你可知道美國的流感情況同樣非常嚴峻,美國在2017-2018年,流感死亡人數超過6.1萬,可見,流感帶來的危害不容輕視,而預防流感最好的辦法就是接種流感疫苗,隨著需求量增長,最新流感疫苗價錢2020年是多少?流感疫苗到哪里預約接種會比較好呢? 流感疫苗
Thumbnail
目前新冠疫情在美國出現大流行,讓人十分擔憂,但你可知道美國的流感情況同樣非常嚴峻,美國在2017-2018年,流感死亡人數超過6.1萬,可見,流感帶來的危害不容輕視,而預防流感最好的辦法就是接種流感疫苗,隨著需求量增長,最新流感疫苗價錢2020年是多少?流感疫苗到哪里預約接種會比較好呢? 流感疫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