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美國皮克斯動畫片⟪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把平時在我們內心小劇場演出的戲碼搬上大螢幕,而這些角色,正是看似明朗鮮明又總是令人捉摸不定的「情緒」。
換我上場!六種基本情緒
情緒,它到底是什麼呢?古今中外學者無不對情緒著迷不已,試圖從心理學、神經科學、社會學各面向窺探其真實樣貌。情緒受到生理反應、外界刺激、個人認知、過往記憶與文化差異等複雜因素影響,也會逆向影響生理反應、思考模式以及行為表現。不同流派見解各異,每個人對情緒的定義也不盡相同,但我們可以把它簡單理解成一種個人感受。
如前所述,左右情緒的因素紛繁,不過卻有六種情緒放諸四海皆準,是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他們分別是⟪腦筋急轉彎⟫住在小女孩萊莉腦袋裡的五個人物——悲傷(sadness)、快樂(happiness)、憤怒(anger)、恐懼(fear)和厭惡(disgust),加上驚訝(surprise),組成六種基本情緒。
文明人不該有情緒?
「情緒化」對大部分人而言是負面形容詞,發洩怒氣是粗魯的行為,人前落淚是脆弱的表現,社會教我們要壓抑內心的情緒,不可展露半分「失常」。
然而出自本能的基本情緒在長久演化下仍被保留,源自生存之必要,例如一個人感到恐懼時會逃跑,遠離危險;感到憤怒時會發動攻擊,這使得個體在爭奪地盤和食物上更具優勢。
但在現代社會中,不受控制的情緒卻讓我們感到不堪。它讓我們無法客觀思考和正常判斷,導致作出後悔一生的決定;它讓我們破口大罵,甚至大打出手,婚姻與親子關係就在爭執中扯出裂痕。
可是,情緒本身真的不好嗎?動怒而不動手,是否仍稱作情緒管理不當?心裡有恨有衝動,卻不馬上付諸行動,這還是意氣用事嗎?
「問題是出在你怎麼表達你的情緒,但所有感受都是OK的。」心理學家陳永儀教授說道。
別把「情緒球」壓入水底
沒有獲得適度宣洩的情緒,日積月累之下,會如海嘯般反噬。諮商心理師林仁廷解釋憂鬱的形成:「憂鬱的英文Depression,指的是我們刻意去忽略某個壓力,刻意忽略其實就是刻意壓制不讓它浮現,如同將海灘球用手壓入水池,手掌必須持續施力,還得時刻警醒不能鬆懈。」
他還提到,面對反覆的挫折與失敗,長期忍氣吞聲,會讓我們失去自信、情緒低落,這無助的感受會啟動「防衛機制」,「讓我們認定不再應戰(Fight),只能躲、逃(Flight)。」
不去正視情緒,使勁地將它們壓入水中,水面看似平靜無波,其實水底早已築起一道心牆。遭受挫敗而產生的負面情緒只是被假裝遺忘在某個角落,大腦迴路會自動在遇到相同困難時,選擇逃避與閃躲,人便陷入裹足不前的困境。
情緒管理不是壓抑,相反地,它是覺察與釋放。
我哪有!我哪有在生氣!
「你現在有什麼感覺呢?」「你當初有什麼感覺呢?」是諮商心理師最常問被諮商者的問題。
當我們說不出現在的情緒,或說不出上一次擁有這個情緒是什麼時候,往往不是因為沒有情緒,而是我們沒有覺察到自己正在經歷那個情緒。
吵架的時候是不是常聽到這樣的對話:「你不要那麼生氣好不好?」「我哪有!我哪有在生氣!」可是這個人分明氣得臉紅脖子粗,舉手就要打人。
沒辦法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態其實是很危險的事。我們可能不知不覺破壞了與家人、朋友或伴侶之間的關係,不明所以地提不起勁,沉迷藥物酒精,卻始終不知問題所在。
他難過的時候微笑
有些人最生氣的表現不過破口大罵,有些人卻會氣到拔刀殺人。雖然心理學家認為基本情緒具普遍性,不大受性別、文化、階級等因素影響而有差異,但由於每個人過去擁有的經驗不同,腦中建立的迴路不同,表達情緒的方式也不一樣。
我們能從別人的臉部表情、動作解讀他的情緒嗎?大致上可以,但非常不精確。
哭泣可能來自激動、驕傲、驚喜或是單純的痛覺,可能代表難過的情緒,而難過又交雜悲傷、悔恨、失望、不解······等等細微的情緒感受;有些人難過時卻掛著微笑。
要套用自己的經驗認知得知他人的情緒,實在是件難事,試想我們在不精確的判斷中,給出多少「自以為」的回應,製造多少誤會?
避免誤解的方式其實不難,但得從自己開始——我們必須認識自己的情緒,並完整地表達。因為只有我們自己才有可能最貼近每個情緒最真實的樣貌。
你願意,跟情緒當朋友嗎?
「情緒」不是問題——不承認它的存在、不知道如何表達才是問題所在。
把情緒想像成每天在你腦海舞台上演精彩戲碼的戲精,也許就不會那麼陌生遙遠,下回靜下來、伸出手,問問他們吧:「你願意跟我當朋友,讓我們更認識你們嗎?」
參考資料:
- 沒有「負面能量」是好事嗎?需要重新認識的「情緒反應」Acknowledge and Embrace Your Negative Emotions | 陳永儀 May Chen | TEDxTaipei
- 不再當個無感人,陳永儀聊情緒覺察的重要!-大人物
- 情緒心理學-教育百科
- 掌中情緒的覺察練習- 老師,可以和你聊一下嗎?-udn部落格
- 【諮商信念】:憂鬱症心理解析:(上)形成與病程@ 林仁廷心理師的社會心理講義—痞客邦
專題編輯:柯語筑 責任編輯:管之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