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寫於2015年8月10日)
顯然,《腦筋急轉彎》的故事,正在呈現的是「一個孩子的內在成長」:她正要面對的是,度過人生起伏的歷程,以經驗交織記憶,慢慢調和出自我的內在,訓練自己的情緒管理,還有找到自我呈現的方式。這是一個關於「我」的建立過程。
每一段憂傷,都是人生戰役中的疤痕,也是成長的記號。
。。。。。。
到目前為止,《腦筋急轉彎》應該是2015年最好看的電影。怎麼說是最好看呢,首先,當然是我的腦內「inside」感覺到超好看,於是按了「讚」的按鈕;其次,就拿些「out」外在實例的他人觀點,來比比看好了。
以2015年幾部受歡迎的電影,比較一下就能明白《腦筋急轉彎》的強度了:
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metacritics, 94; 爛番茄:98。
瘋狂麥斯(Mad Max):metacritics, 89; 爛番茄:98。
(機械姬(Ex Machina):metacritics, 78; 爛番茄:92。台灣沒上映)
蟻人(Ant-Man):metacritics, 64; 爛番茄:79。
小小兵(Minions):metacritics, 56; 爛番茄:54。
。。。。。。
📷
這個看起來就只是個小朋友的電影,怎麼會這麼很好看呢?因為這個故事顛覆了大家習以為常,甚至幾乎是個 誤會 的觀念:快樂,就是純粹 快樂∕歡樂 的本身。
意思是什麼呢?我們總是認為,所謂的 快樂,就是「沒有瑕疵的真正快樂」,尤其是「不能受到悲傷污染」的快樂,那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快樂。
於是,《腦筋急轉彎》的故事一開始也是如此假設:樂樂(Joy)就是小朋友萊莉(Riley)快樂的泉源。
樂樂代表的是 純粹的快樂,沒有被認任何情感 污染 干擾 的純正快樂。因為 樂樂 認為快樂是最健康正確的人生目標,於是,她總是想把 憂憂(Sadness)排除在外,不願讓她碰觸到任何一球記憶,也不願讓她參與任何情緒的管理。
然而,純粹的歡樂,就是正常又健康的心理狀態嗎?
如果不查,或許我們很少會注意到,現代人對於這種「純粹無污染的快樂」的想像,已經佔據了我們生活的絕大部分,主導著我們的生活形態(例如電視廣告的內容、親子關係的目標、週末一定要旅遊,不然勒?還有,臉書上的歡樂貼文等等)。
因為「一定要歡樂喔!」於是,我們一直想要「創造歡樂的情境」,認為歡樂才是「健康快樂」的狀態,而憂鬱傷心,常會被冠以「憂鬱」。憂鬱可能原本只是一種情緒的的現象,但是現在已經常常被當成是一種 病 了。
快樂跟憂鬱,被二分,一個代表健康,要努力創造;另一個代表生病,要極力避免。
然而,歡樂真的是多種情緒裡,最重要的唯一價值嗎?而歡樂本身,真的就是純粹的歡樂?憂傷,真的就是「病」,而且需要被隔離?
📷
《腦筋急轉彎》這部電影,就是要透過 樂樂 跟 憂優 的冒險旅程,告訴我們,關於「歡樂」的道理:絕不是 歡樂 與 憂愁 的二分法。
。。。。。。
讓我們先仔細研究一下每一位角色的外觀,就知道這部電影的主題和主旨到底在哪裡。
首先,看看故事裡每個情緒所代表的顏色:
憂憂,因為是憂愁傷心,所以是以「藍色」代表憂鬱。
厭厭(Disgust),或許因為跟萊莉(Riley)討厭的花椰菜有關,所以是「綠色」。
怒怒(Anger),因為跟生氣時火山爆發的感覺很像,所以是大「紅色」。
驚驚(Fear),因為跟恐懼有關,所以是「紫色」。
最後是樂樂(Joy),歡樂的金黃色,穿著春天的綠色衣服,永遠閃閃綻放著金光。可是仔細一看,ㄟ,很奇怪喔,她的頭髮怎麼會是~~藍色的。
📷
甚至,下面這張樂樂的特寫,她的名字,也是以藍色作為代表。
。。。。。。
奇怪唄。
散發著黃色金光又身穿春天綠的歡樂Joy,竟然留著一頭有如憂憂一般的憂鬱藍髮!
。。。。。。
這就是故事的重點:歡樂,不是純粹的黃色金光與春天翠綠。真實的歡樂,其實是有著憂鬱的點綴。
憂傷是一種類必然的情緒,甚至還是正面的力量。
怎麼說呢?
解釋前,先看看萊莉父母腦內的情緒管理結構:
首先,我們得先注意到,萊莉是個小孩子,即將進入青春期(最後附贈的那個新按鈕,puberty),但是她的父母,已經都是成人,已經經過好幾個情緒認識的階段,接受過多時期的情緒訓練。即使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在大部分的時候,他們已經比較能夠合理的掌控情緒的傳達。
其次,如果有注意到,應該會發現,雖然萊莉的情緒管理主控者是 樂樂,但是並非每個人的情緒主導者,都是 樂樂。
在萊莉的大腦裡,樂樂 主要掌控的內容,就是要確保每一段記憶,都是金色的歡樂。每段記憶,都要盡量不能受到其他情緒的干擾與汙染。而其他情緒迫不得已必須出現時,也多有賴樂樂想盡辦法,再由 core memories 裡,找出其他轉換情緒的出路,讓萊莉能夠盡量處在歡樂的時光。
於是,樂樂是所有情緒中,最好動又忙碌的情緒,她永遠處在高亢的狀態,也幾乎不讓其他情緒盡其所能,為所當為。
不過,以樂樂為主導的情緒,並不是常態。來到萊莉媽媽的情緒裡,就會發現,坐在控制中心的最重要的主導者,並不是金黃色樂樂(Joy),而是藍色的憂憂(Sadness)。
📷
Sadness位於中座,旁邊兩個是Joy and Anger,最外邊才是比較少用的的情緒,Disgust and Fear。
再看看爸爸的情緒管理結構:
📷
爸爸情緒控制中心的主導者,是Anger,另外兩個比較常用到的情緒是Sadness and Fear,最外圈比較少用到的情緒,則是Joy and Disgust。
。。。。。。
真的很有趣。原來,大家都不一樣啊(片尾也有許多故事後記,介紹不同生物的大腦情緒運作)。
顯然,故事正在呈現的,正是「一個孩子的內在成長」:她正要面對的是,度過人生起伏的歷程,以經驗交織記憶,慢慢調和出自我的內在,訓練自己的情緒管理,還有找到自我呈現的方式。這是一個關於「我」的建立過程。
故事很有趣,以情緒作為最外圍的表現,但是當他們來到記憶中心時才會發現,這個故事多麼的符合事實(故事的撰寫過程,還集結了許多心理醫生,作為顧問,確認故事內容的「科學」程度)。
大腦裡,有潛意識,表面意識,有幻想,有夢境,有夢境的製造,有因為潛意識的侵入,而形成惡夢,有長程記憶,短程記憶,有逐漸被遺棄的記憶,有邏輯思維,有兩度、三度空間等等的思慮工廠等等。大腦真是個忙碌的大工廠,進行著許多許多的工作,都是建立起一個「與眾不同」的「個人」的運作。這個部分,雖然小朋友難以理解,但是卻是讓大人看了會大大地讚嘆的設計啊。
例如,回到爸爸媽媽的大腦結構,就能理解這個故事的細緻設計。
因為爸爸是個男性,在外工作,必須面對外侮,於是防衛性與攻擊性都比較強,因此,在他的情緒管理中心,坐主位的大哥,就是Anger。而且,因為雄性動物必須對外求生,警戒情緒也會比較常用到,於是Fear也放在比重較大的位置,與Sadness同樣重要。至於Joy,顯然對父親來說,大概只在父親節時,可以拿出來笑一笑吧。
然而,媽媽這個角色,是位對內工作的女性,教養孩子,主要是由母親主導,於是萊莉的媽媽必須有較多的同理心,較多的憐憫關懷,她的情緒主導要角,便是Sadness,其次才是Anger and Joy。
。。。。。。
📷
當我們在描述情緒時,常常會使用「正面」情緒,或是「負面」情緒這樣的形容詞。於是,那些相對於歡樂的情緒,都會被當成是負面的。然而,真是如此?
透過 憂憂 與 樂樂 的故事,我們會發現,原來那些負面情緒的表達,是非常正樣而且必要。如果沒有這些情緒的「表現」(不說「發洩」,不然又掉入「負面」的概念了),只以其中一種歡樂呈現自我,最後,反而是種 扭曲且不健康 的現象。
哭一哭、無力地癱軟在沙發上(這我常有)、大聲咆嘯、罵髒話(這也常有)、怕得躲藏起來、噁心變臉堅決不肯(吃東西時也常有),這些呈現,都是「正常」人類本能的現象,都屬於「很健康」的範圍。
甚且,如果再更細緻地想一想,那些人與人之間,建立「互信互愛」的過程,還有最為真誠的「愛」的呈現時機,讓人出乎意料地,竟然大多出現在一般認為的負面不健康情緒裡。
例如萊莉球賽失敗時,也是最能感受到父母的關懷與愛的時刻。家人的情感,於此時的建立,更為堅實。這層體會,也是 樂樂 在一連串的腦內冒險之後,才發現的事實。
沒有任何一種情緒需要被獨尊,每一種情緒之間是 互動與互助的關係。同時,也因為不同個體,有著不同的經驗與情感的交織,使得某些情緒會成為主導,也造就出每個「與眾不同的我」。
。。。。。。
📷
當我還是個學生時,老師教到 拉岡老先生(Jacques Lacan, 1901-81)的 愉悅理論,我始終無法明白,拉岡為什麼會說,當嬰兒一被生下來之後,媽媽便無法全面性地滿足它的需要(子宮裡可以),於是造成內在有個空缺(objet petit a),也因為這個空缺,每個人,都會一輩子想要追尋個什麼,始終有無法被滿足,無法找到答案的 缺憾。
當時,我問老師:那就給它充分的滿足不就好了!這麼簡單。嬰兒要的不就是奶跟抱。那就一直奶一直抱,不就能夠充分滿足了嗎?這麼基本的要求而已,為什麼還會出現一個無法滿足的空缺。
於是,老師瞪著我這個白爛的小屁孩,直接說,「根本無法全面滿足,這是現實,懂嗎?」。
說真的,沒懂。(但我很懦弱,不敢再問。)
不過遇到愈多挫折,遇到愈多的不滿足,漸漸地我有自己的解釋。
。。。。。。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人的世界」,也就是拉岡所謂的 the Symbolic。人的世界,是有極限的。生活在一個有極限的世界,沒有任何事物能夠達到超越極限。當然沒有任何事情會獲得全面的滿足。
想要獲得全面的滿足,那肯定是生活在神的世界(或母親的子宮),也就是沒有極限的世界,才能有無限的供給。而那個超越極限的世界,是神的世界,相對於拉岡的世界,應該就是 the Real。
如果人根本就是生活在 有限的世界,碰壁、挫折、不滿、空缺,肯定隨時存在。進入這個世界,就一定要認識不完美、空缺、不滿、遺憾、甚至 罪惡。這是這個有限世界的特性。
然而,這些碰觸到極限的發現,並不是一種負面的事情。這些不過是「有限世界的現象」罷了(應該就是老師說的「這是現實」)。
也就是說,生活在一個極限世界,我們無法要求「生命的全面歡樂」。生命的全面性歡樂(也就是 樂樂 所認為的最好的人生,或說是 樂樂 認為的那種「純粹喜悅歡樂」的人生),僅僅存在於 無限世界,也就是拉岡所謂的 the Real 的境界,那是神的世界。無限歡樂,是另一個無限世界的現象,不是人類世界的現象。
生活在人類的世界,嬰兒之所以無法被全面性的滿足,就是因為「人類的世界個『有限』的現象」。嬰孩孩不理解,所以大哭大鬧。但是,成人,長大了,就該漸漸理解有限裡 該有的自我調適與成長。這種自我理解,也是一種 負責。
下面這張劇照,最能展現「樂樂總算發現,人類世界的真實現象,就是『有限』」。在「黑暗」的「廢墟」中,真實面對萊莉曾有的「憂傷」,還有由憂傷中,重先建立的自我與親情。
每一段憂傷,都是人生戰役中的疤痕,也是成長的記號。
而真正的歡樂,是戰勝每一個困境,跨過每一個舊的自我,朝向更成長的那個新自我。
這也是為什麼,樂樂會有一頭藍髮,因為真正的歡樂,都淺淺地染著一段憂傷的疤痕。
📷
。。。。。。
在有限裡,人必須面對不完美,於是有傷心;必須面對不喜歡,所以會討厭;也會面對冒犯,所以會生氣。所有遇到的不滿足,都是真實又健康的現象,反映出的,也是健康的情緒。
然而,為什麼要度過這些不快樂的階段?為什麼要在這樣不完美的世界生存著?
正如
在英雄的旅程裡所說的,每個經歷,都是自我認識的過程,也是靈魂鍛鍊的過程。這正是人類的使命,在極限中,透過鍛鍊,才有辦法真正地 經驗 無限。
什麼種類的無限呢?
以《腦筋急轉彎》來說,萊莉最後經驗到「愛」,還有更緊密的情感連結。
而且,通過這段歷程,萊莉(樂樂)也 成長了(靈魂的鍛鍊,朝向無限)。
。。。。。。
因為挫折、因為極限,才能成長!
這就是人類世界的運作原理。
於是,那些被充分滿足的小屁孩,因為沒有機會碰到極限,沒有機會親自處理挫折,於是,就失去了經驗極限與鍛鍊的機會,當然,也就長不大啦!^^
(的確,我也是被爸媽拋到外面,經歷幾段谷底人生,才終於體會老師說的「根本就是無法全面滿足的現實」,最後,總算脫離屁孩人生,嘿嘿。)
。。。。。。
最後,《腦筋急轉彎》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呢?
第一,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罵就罵;這些都是健康的情緒,管他什麼憂鬱不憂鬱。
第二,更重要的是:我們生活的世界,是 人的世界,是個 有極限的世界,完全不是沒有極限的無限世界。所以,認識極限,面對黑暗的自我或困境,就是生活在這個世界的主要課題。「極限」會帶來傷痛,但是,那正是成長必要的條件。勇敢地滾出爸媽的堡壘,自己直接面對挑戰、面對極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