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用資訊設計化解憂鬱症汙名,「小鬱亂入」如何自助助人?(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汙名化是憂鬱症最需要被解決的問題

「不知足」、「不樂觀」、「太軟弱」、「抗壓性太低」⋯⋯許多人常對憂鬱症者貼上這些標籤,認為靠著正面思考、不要想太多、堅強一點就能改善憂鬱症。然而,對憂鬱症的種種誤解,讓許多患者與親友錯失求助時機,延誤治療。

在「有個憂鬱症怪獸,名叫小鬱」演講中,致力推廣憂鬱症議題的《小鬱亂入》作者林妤恒舉例:藝人Cindy因網路霸凌而自殺,憂鬱症成了當時的輿論焦點。「他其實在網路上有求救,但沒有人 get 到他在求救這件事。」妤恒感慨地說:

「這社會上有很多人為憂鬱症所苦,他們需要幫助,可是他們本身不知道,或是他身邊的人不知道。大家會覺得你只是心情憂鬱,根本就沒什麼大不了。但憂鬱症是一種病,它是需要專業去解決的疾病,不是什麼你想開一點就能解決的,就像你不會對坐輪椅的人說『你就站起來』。」

大眾對憂鬱症的不理解與汙名化,讓許多憂鬱症者不敢對外求助,造成更多個人的苦痛與家庭悲劇。根據衛福部推估,全台至少有200萬人罹患憂鬱症,但2018年時只有40萬人實際就醫,其中的懸殊落差便是源自於憂鬱症的汙名。

妤恒用一起殺人案來解釋精神疾病汙名化:「像是聽到隨機殺人案,人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他是精神病患,更誇張的是有社區貼公告禁止精神病患入住。」於是妤恒認為:「汙名化是憂鬱症最關鍵、最需要被解決的問題,因為憂鬱症患者會因此隱瞞自己的病情,不願就醫。」

汙名的影響不止於此。妤恒說:「今天一個人有精神疾病的困擾,但是他很害怕被貼標籤,就不會做出行動,不做出行動就更嚴重。更嚴重之後,開始影響身邊的人,身邊的人可能也跟著生病,整個社會就陷入一個巨大的惡性循環。」

「如果要解決汙名化的問題,我們可以怎麼做?」這是妤恒五年前便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而他用設計專業實踐出了一套心得與成果,這些作品後來甚至協助了因工作壓力而陷入憂鬱症的自己。

raw-image

因為家人長期患病,且有感於幾乎每十人就有一人有憂鬱症,卻被社會長期忽視與汙名,兩位台科大學生林妤恒和白琳決定以憂鬱症為畢業製作主題,並創建「小鬱亂入」粉專網頁,希望藉由角色及資訊設計,讓大家更認識憂鬱症,進而改善憂鬱症的汙名化。

這份畢製獲得「2016年德國紅點傳達設計獎」,粉專超過三萬人按讚,後來更出了書;而「小鬱亂入」這個非營利平台營運至今約五年,網站月瀏覽量仍有五到八萬人次。

如何普及議題?將資訊圖像化、把陌生疾病角色化、堅守資訊分層

小鬱亂入的圖文精簡好讀又不失專業,妤恒分享他們如何把艱澀的憂鬱症醫學知識,轉譯得讓人較容易吸收。第一,因為憂鬱症知識不好讀,所以他們透過設計把文字資訊圖像化。第二是讓一般人難以啟齒的「憂鬱症」更容易被大眾討論,因此他們將憂鬱症角色化,做成有著可愛暱稱的小怪獸「小鬱」。第三則是花六個月爬梳相關知識,並找醫師和學校的心理師審閱資料,確保資訊的專業性。

raw-image

小鬱亂入的文章背後也蘊含不少設計巧思。妤恒說,標準字之所以選楷體,是因為它的歷史比黑體長,屬於較古老的字體,藉此呼應同樣存在已久的憂鬱症;而在配色上,他們則試圖翻轉憂鬱症給人的灰暗印象,「我們把主要顏色變成米黃色,想要大家來到我們網站是被安撫的,是用平穩的心情在讀這些資訊。但是我們不想大家輕忽它,所以我們還是有用黑色和憂鬱情緒的藍色。」

而為了讓讀者更容易吸收資訊,有著資訊設計專長的小鬱亂入團隊,除了將資訊圖像化,也堅持「每篇文章都有非常清楚的資訊分層,像你第一眼看到的一定是圖跟標題。」此外還劃重點與區分大小字。

raw-image

經營《小鬱亂入》獲得廣大迴響,支持者的無聲感謝

妤恒提到,當初畢製展出時,許多讀者感謝他們創造小鬱這個角色,「他們有時候會覺得憂鬱症是天生的,自己個性就是這樣。但小鬱亂入的出現,讓他們知道這是一個額外的東西,他是被一個疾病給困擾。真的讓他們切割,知道不是自身的問題。」

三天展覽期間,讓妤恒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無聲」的支持者。「人來來去去,我們一直介紹這個專案,有個人默默站在角落站很久,一直等到我們閒下來後,他戴著口罩走過來,看起來很累,塞了一張紙條給我,裡面寫著『謝謝你們做了小鬱亂入』。他很虛弱的說,他其實是重度憂鬱症患者,他已經一個多月沒有出門了,但是他想要親自過來跟我們說謝謝,然後他就離開了,默默來默默走,就留下那張紙條。當下我們真的很震撼。」

演講時,妤恒感性地對著同步直播中的鏡頭說:「假設這個支持者還有在聽,真的很謝謝你,帶給我們很多繼續做這個專案的力量。」

「我們做了這個專案後知道,很多對憂鬱症的迷思跟偏見,會讓許多有憂鬱症的人沒辦法去承認,也沒辦法跟旁邊的人講這件事情。但小鬱這個角色好像真的幫助到一些人。」

raw-image

畢業後遭逢挫折打擊,發現自己遭到小鬱亂入

畢製得到德國紅點設計獎,粉絲頁有三萬多人追蹤,他們也獲邀出書和演講,看似成功圓滿。但畢業後的妤恒,經歷申請公費獎學金失敗和失戀等打擊,陷入迷惘期的他決定把自己塞滿,讀研究所後仍不斷打工,假日寫書,搭車時則處理粉專上的訊息,完全沒有休息的時間。

這段「蠻崩潰的一年」,讓妤恒得到憂鬱症。起初,妤恒以為自己只是處於低潮,只要認真工作或熬過去就會好起來。「直到我的室友跟我說『你可能需要一些幫助』。我就回去看我自己做的東西,像是看憂鬱症跟心情憂鬱的差別。」妤恒回憶:

「其實我那時候已經有一個很明顯的差別,就是我完全陷入一個非常悲觀、低落的狀態,旁邊的朋友無法理解我為什麼這麼悲觀,他們會說『我真的不懂你為什麼要自己逼成那樣?你其實現在做得很好啊,為什麼要覺得自己沒有用?』我那時候整個喪失自我價值感。」

「現在回想起來,小鬱亂入你的時候就像你的臉被矇住,你會看不到出路。」妤恒說,他那時還伴隨思考力和注意力下降、完全沒辦法做決定、有高度罪惡感等狀況。他當時也去做自己網站裡滿分27分的憂鬱症量表,分數從以前的一兩分,跳升到屬於憂鬱症高風險的20幾分。

raw-image

學習照顧自己,避免成為憂鬱症高風險族群

「看過一遍自己的文章,就覺得我是需要幫助了。」妤恒說:「那時候努力說服自己去求助,但真的很難。像我現在在這邊講:如果你覺得需要幫助,就去看醫生。但到我自己的時候,連要跟別人講這件事或去診所,根本都沒辦法。」

後來他嘗試接受生病的事實,鼓起勇氣請假,暫停工作,也不做重大決定,並到精神科就診。「因為有朋友的提醒,我發現得很早,大概吃一個月就有效果,之前想不開的東西會一想就開。」妤恒補充他的康復之道:「就是照著自己寫的文章做,把東西暫停,好好休息。真的累太久了。加上因為太忙了都沒有運動,也開始跑步,回歸正常生活。」

由於曾是憂鬱症的高風險族群──工作狂和完美主義,為了避免憂鬱症復發,妤恒大幅調整自己的工作型態。「我最大的改變是訊息不會馬上回,還有假日不工作就是不工作。然後一定會有休閒活動,我會跟朋友見面或運動,也會安排旅遊計畫。」妤恒說:「我還是完美主義者,但我會計畫出口,讓負面情緒能夠排解。」

妤恒認為,找到自己的底線和舒服的工作型態,並適時關照自身的感受,是生活在高壓、高工時、容易奴化自己的台灣社會中,必備的衛教知識,更是預防憂鬱症的方式。對此妤恒解釋:

「台灣的教育和整個氛圍,是我們都一直替別人著想,我們最常講的一句話就是不好意思──我沒辦法表達我的意思,我要表達我的意思的時候是一件不好的事。照顧自己這件事在台灣社會不太被重視,所以真的要學。」

「小鬱亂入在做的就是改變社會氛圍。」雖然不足以完全消弭憂鬱症汙名化的問題,但每月有數萬人瀏覽的小鬱亂入,也許確實翻轉了不少人對憂鬱症的認知,讓憂鬱症逐漸變成可被討論的話題,也讓更多受憂鬱症所苦者能夠被及早發現與承接。

延伸閱讀:


raw-image

下篇:成為精神疾病陪伴者:從不理解到諒解,「小鬱亂入」的家庭療癒之路(下)

SyndAvant 凝聚願意將創意與專長應用於改造社會、推進社會進步之創意人,我們稱之為 Avantist 。這一系列專訪,將帶各位認識這些 Avantist 如何經營自己的專業,運用自身才華與影響力,進而形成對社會的正面影響力。

編輯:游家權
攝影:Achó
核稿:王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yndAvant的沙龍
57會員
62內容數
想認識「社會設計」卻不知從何開始嗎?來看看記者揪底🕵️‍♀️關於社會設計的系列報導,跟著阿翻、摳題與貝克出任務🦸🏻!一起深入瞭解社會設計的理念💭、探索國內外具影響力的案例👨‍👦‍👦,成為下一個社會設計行動者吧(。・ω・。)ノ
SyndAvant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9/12
消費者應該有權選擇自己想要的包裝。如今我們能在網路上買到的東西太多了,隨之而生的是大量的包裝耗材。臺灣有一群青年成立了新創公司。他們說:我們想打造更永續的網購生態系。
Thumbnail
2022/09/12
消費者應該有權選擇自己想要的包裝。如今我們能在網路上買到的東西太多了,隨之而生的是大量的包裝耗材。臺灣有一群青年成立了新創公司。他們說:我們想打造更永續的網購生態系。
Thumbnail
2022/06/11
你參加過「森林療癒」的活動嗎? 森林療癒(以下簡稱森療)在台灣的話題度逐年上升,旅行社、飯店、國家公園、森林遊樂園等都陸續主辦過森療活動。也許大家會好奇,同樣都是與大自然接觸,森療與露營、登山、攻頂這些活動的差別是什麼呢?
Thumbnail
2022/06/11
你參加過「森林療癒」的活動嗎? 森林療癒(以下簡稱森療)在台灣的話題度逐年上升,旅行社、飯店、國家公園、森林遊樂園等都陸續主辦過森療活動。也許大家會好奇,同樣都是與大自然接觸,森療與露營、登山、攻頂這些活動的差別是什麼呢?
Thumbnail
2022/01/05
〔記者揪底🕵️‍♀️/綜合報導〕時光飛逝,歲月如梭,來到本系列的最後一篇報導啦!看完這麼多人都為社會注入力量💪🏼,你是否也摩拳擦掌,期待成為下一個進擊的社會設計行動者呢?話不多說,趕快和記者揪底來一探究竟吧~
Thumbnail
2022/01/05
〔記者揪底🕵️‍♀️/綜合報導〕時光飛逝,歲月如梭,來到本系列的最後一篇報導啦!看完這麼多人都為社會注入力量💪🏼,你是否也摩拳擦掌,期待成為下一個進擊的社會設計行動者呢?話不多說,趕快和記者揪底來一探究竟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有感覺憂鬱症在近幾年變成流行病嗎? 但你真的瞭解嗎? 要看精神科還是心理諮商或治療呢? 別再問了 ! ! 我用10分鐘告訴你 ~
Thumbnail
有感覺憂鬱症在近幾年變成流行病嗎? 但你真的瞭解嗎? 要看精神科還是心理諮商或治療呢? 別再問了 ! ! 我用10分鐘告訴你 ~
Thumbnail
憂鬱症是現代文明病---每十個人就有一人患憂鬱症 《給陷入憂鬱的你─—圖解憂鬱症小百科》讀書筆記 憂鬱症常見的症狀 什麼樣的人容易得到憂鬱症? 如何陪伴憂鬱症患者? 不要試著激勵他。 本文部分內容摘自《給陷入憂鬱的你:圖解憂鬱症小百科》 其他參考書籍: 憂鬱症自救手冊:如何治療?怎樣照顧?你和家人
Thumbnail
憂鬱症是現代文明病---每十個人就有一人患憂鬱症 《給陷入憂鬱的你─—圖解憂鬱症小百科》讀書筆記 憂鬱症常見的症狀 什麼樣的人容易得到憂鬱症? 如何陪伴憂鬱症患者? 不要試著激勵他。 本文部分內容摘自《給陷入憂鬱的你:圖解憂鬱症小百科》 其他參考書籍: 憂鬱症自救手冊:如何治療?怎樣照顧?你和家人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在臺灣,憂鬱症的汙名化非常嚴重。關於憂鬱症汙名化,我們可以從一個人周遭的人與其自己對自身的道德批評來看。被汙名化的,其實有時候不是憂鬱症本身,而是從根本上,否認一個人的心智與情緒運作與頭腦有關。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在臺灣,憂鬱症的汙名化非常嚴重。關於憂鬱症汙名化,我們可以從一個人周遭的人與其自己對自身的道德批評來看。被汙名化的,其實有時候不是憂鬱症本身,而是從根本上,否認一個人的心智與情緒運作與頭腦有關。
Thumbnail
現在的社會,憂鬱症似乎越來越常見。 或許我們身邊就有這樣的朋友。 這次分享的類型有普及專業知識,也有患者分享自己經歷。如果你想更了解憂鬱症,或是因為憂鬱感到十分徬徨無助、想聽聽病友的經驗,可以讀看看這些書。
Thumbnail
現在的社會,憂鬱症似乎越來越常見。 或許我們身邊就有這樣的朋友。 這次分享的類型有普及專業知識,也有患者分享自己經歷。如果你想更了解憂鬱症,或是因為憂鬱感到十分徬徨無助、想聽聽病友的經驗,可以讀看看這些書。
Thumbnail
在演講「有個憂鬱症怪獸,名叫小鬱」與專訪中,《小鬱亂入》作者林妤恒感慨地提到,由於家中長輩不理解乃至畏懼精神疾病,導致患有躁鬱症的母親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期。而這個發生在至親身上的遺憾,或許成為妤恒長期投入精神疾病去汙名化和學習成為陪伴者的動力。
Thumbnail
在演講「有個憂鬱症怪獸,名叫小鬱」與專訪中,《小鬱亂入》作者林妤恒感慨地提到,由於家中長輩不理解乃至畏懼精神疾病,導致患有躁鬱症的母親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期。而這個發生在至親身上的遺憾,或許成為妤恒長期投入精神疾病去汙名化和學習成為陪伴者的動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